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教师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教师教育

型教师教育

一、研究主题内容综述

笔者根据国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发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研究型教师的含义

厘定研究型教师的概念,是该研究的首要问题。关于“研究型教师”的含义,可谓众说纷纭。赵敏认为,研究型教师“是指在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娴熟教学技能的基础上,还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乐于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并能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的教师”[3]。温勇认为,“研究型教师是指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丰富的专门知识和一定的研究能力,不断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实践,始终带着敏感的研究意识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反思并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4]。庞春红指出,“研究型教师是指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备丰富的和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师”[5]。刘美娟提出,“研究型教师就是将教育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分析教学行为与学生行为,不断探究教育教学的本质与规律,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实质性提高,并在反思中不断追求自我发展和成长的教师”[6]。黄文龙认为,研究型教师是能养成研究的习惯,以研究者的眼光来反思、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能按照科学研究的思路分析、总结自己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具有较强的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探索和总结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教师[7]。另外,蒋元斌认为,研究型教师是指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按照科学研究的思路,努力把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加以总结和提炼,上升为理性认识,并用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教师[8],等等。

以上有关研究型教师的表述中,研究性教师的概念界定比较模糊,大多是描述性定义,与一般教师的含义不同之处就在于加上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等内容,均没有清晰的概念内涵与外延。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研究型教师的含义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研究型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知识理论修养;研究型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研究型教师应善于探索和总结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研究型教师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有关课堂教育教学问题;研究型教师应富有批判创新精神,不断超越自我,促进专业发展成长。

笔者认为,研究型教师首先是教师,而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一般认为教师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什么是研究型教师,问题关键在于“研究型”,“型”就是“模型”、“类型”,这里的研究型教师,就是一种类型的教师。那么,问题的关键是对“研究”的理解。现代汉语词典对“研究”的解释是: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和规律等。因此,研究型教师就是在传递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点击阅读全文

英语教师现状及教师教育的启示

一、面对新课程的外语教师

中小学外语教学传统上将“知识”与“技能”作为教学重点,而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外语教学的五大目标。除了传统的“外语知识”和“外语技能”之外,增加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等目标,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新课标,教师不能再单纯传授课本知识,过分关注英语单项技能训练,过分关注语法训练,而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简言之,新课程要求教师认识到外语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更加关注学生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关注学生通过外语学习在情感态度,跨文化意识与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都获得全面均衡的发展。面对新课程标准,许多长期形成的教学思路和方法需要改变。但是,实践中,多数教师对新课程的思想、目标、对新教材的结构,内容,以及建议的教学方法等都缺乏准备,不能适应。他们急切地盼望得到具体课堂教学方法的指导,而专家指导的也只能是本次课改体现的外语教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原则,引导教师分析自身教学环境,形成合适的教学策略。结果,许多教师在参加了一次又一次新课程培训后,仍然感到困难重重。新课程对教师在教育观念、课程模式、教学能力上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挑战的严峻性在于:人们对认知规律,对语言的内在规律,对外语教学一般规律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对这些相关领域的任一方面产生了新的认识,都有可能触发对原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从世界范围看,外语课程和教材的改革大约每十年左右就会发生一次,过去三十年来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这意味着,一个外语教师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至少会经历三到四次学习新观念、使用新教材的挑战。同时意味着,缺乏适应新观念、新教材、新方法的素质能力,一个外语教师将在自己的从教生涯里不断磕磕碰碰,疲于应付。外语课改所需要的适应能力和调试能力,不是各种短期培训的容量和内容所能解决的,它应该建立在教师本人对语言和外语学习的基本规律,对一般教育原理,对学生学习规律的理解之上,还要建立在教师的反思与研究、自我专业发展的能力上,而这些能力主要是在职前教师教育阶段通过系统培养和训练才能获得的。

二、外语教师与外语教师教育调查

外语教师的语言素质、教学素质,和研究素质只能是长期培养塑造的结果,关键是在教师培养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就和教师培养机构以及教师培养课程密切相关。为了考察新课改中教师的适应状况及其对外语教师教育的启示,我们做了一次调查。调查范围包括三个地市的城乡中小学英语教师,形式以问卷为主,辅以部分访谈。以下报告调查结果,并对调查结果做一分析讨论。

(一)问题假设

基于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所反映的困难,我们假设,目前在职的英语教师在教师培养阶段学到了英语基本知识,训练了英语基本技能,但是没有获得充分必要的对语言内在规律及外语学习内在规律的认识,没有获得充分的再反思、研究和个人发展提升方面的训练。如果能发现教师面对新课程的困难与教师教育环节之间的关系,应能对外语教师教育的课程建设和改革有所启示。

点击阅读全文

教育教师执教能力

摘要:教师的执教能力是指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其包含多方面的要素。教师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标准。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需要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提高为人师表的能力;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提高学习和研究的能力;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研究探讨授课技巧,提高传授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也需要教师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等等。

关键词:教师;教学;执教能力

教师的执教能力,指的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在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师的执教能力涵盖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有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技巧和教育能力。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一直以来,人们对教师有着较高的评价与期待,古人更是把教师比作“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更肩负着培养塑造人才的历史使命。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做一名称职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以理论指导实践,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一、加强师德修养,塑造高尚人格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1]。由于教师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形成了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性,同时,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学生获得知识,也必须努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思想感情、意志品质、道德情感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作为教师,我们还应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给予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有时并不因学生的毕业而终止,还将在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继续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伴随他们一生。因此,不难想象,如果教师对本职工作不热爱,三心二意,态度不端正,工作不认真,将不仅影响其对知识的传授,还会直接影响其育人工作,教师要完成自己的职责、使命也会成为一句空话。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时时刻刻注意发挥自己的典范作用、榜样作用、带动作用,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以及教学活动中,自觉遵守教师的道德规范,并逐步将其转化为教师内在的道德品质。教师以传授知识、传播真理、教书育人为己任,因此,教师为人处事必须追求真理、尊重科学、正直诚实、光明磊落、是非分明、忠实坦诚,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首当其冲的是要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因为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培养优秀学生的第一要素。

点击阅读全文

教师教学反思教育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进行的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国际上还是国内,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成长的研究都指向了教师的反思,认为教师的发展就是经验加反思。在我国,倡导教师对自身实践的反思,已逐步成为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流话题。下面主要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悟就教学反思的意义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谈一谈我的实践与思考。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考察,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依据的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出发,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整,实现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的改善和优化,从而促进自己专业水平的不断发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的过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教师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教学活动,才能不断改进自己。记得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的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他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即使20年的教育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也曾在一本教育专著中看到一段令我感慨颇深的话,文中说:“教育重在反思,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反思性实践过程是一个有效的动机激发的过程,它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思,同时也是做出新计划产生新行动的依据,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进步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目的。

二、教学反思的过程和方法

1、教学反思的过程。

点击阅读全文

农村教师教育

一、农村教师教育的三种模型

1.中小学校改善型

随着反思教育学和建构主义教育学等思潮的兴起,教师教育从大学(师范院校)走向中小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中小学校改善型理论起源于1986年的霍姆斯小组提出的《明天的教师》报告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DevelopmentSchool)概念。随后出现了英国的“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伙伴学校”(简称“伙伴学校”),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DevelopmentSchool)”[2]。这两种学校可看作中小学改善型的教师教育机构。其特点是教师职前培养主动与中小学教学现场连接,近似于医学专业的临床医院,目前受到世界教育界广泛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等教育处主任鲁珀特•麦克莱恩(2001)认为:“任何一个教育系统的质量与作用最终都要取决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质量与性质。”[1]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教师教育应该在真正的儿童世界——中小学校里进行。

中小学校改善型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教师发展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建构,实现大学与中小学校的结合。相对于标准改善模式来说,这是一种进步。其功绩在于:一是为教师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与方式。它肯定了教师发展的主要场所是中小学校,而不是大学。二是教师学习将通过中小学校的惯例与制度,如教学研讨、人员互动、反思实践、校本培训等得到加强,教师的学习已从单一的、孤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明显地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它不是将教师教育看作一种单向的传达行为,而是看作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作用,教师可以依赖师生群体智慧,从批判性思考和变革教育教学过程中获得发展。三是使中小学教师管理由事务性管理向教育学术性管理转变,有利于培养研究型教师,如通过对教师职业交流与教学研究施行奖惩政策,进而达到促使教师发展的目的。

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此模式的局限在于:一是由于大学教师与师范生无法通向学校,大部分农村学校无法关照到。这一模式的前提是大学专家与师范生能够通向农村学校,但他们各自的利益、责任与义务的差别很难做到相互合作。所以,此模式在实践中很难超出标准改善型的阴影。二是由于教师发展依赖于教师所处农村环境和个人实践经验,但学校教育规范和形式不支持教师新的做法,或者评估与监督行为对教师行为提出不同的期望,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与田野学习或研究之间将难以发挥作用;教师很可能花了大量精力,进行的却是“离经叛道”之举,他们的创造性行为很可能得不到认可甚至于遭受贬斥。

2.标准改善型[1]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