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教师素质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情感上教师要有两个热爱
一是热爱文学;二是热爱学生。不能想象一个不热爱文学的老师,能上好现当代文学,能感染学生学习、热爱文学的激情。现在各高校现当代文学的教师大都是博士毕业,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但也不排除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人讲理论头头是道,却“没有感性的艺术体验,没有感动和愉悦”。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能体会到阅读作品的乐趣,不能从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怎么能想象他们评析作品时的神采挥扬、进而去感染学生?“山东大学施战军副教授给本科生开设了一门选修课《中国现当代小说文本解读》,笔者有幸去听了一次,恰巧他讲刘震云的《塔铺》,这是刘震云小说中最具情感冲击力的一篇小说,施战军老师没有用大道理分析,而是有声有色地把《塔铺》朗读了一遍,一边读一边解释、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对作品进行适当的生发。这是笔者听过的最具感染力、最具文学性和人文性的一节课。”施老师上课的形式可谓简单易学,但换一个老师可能就达不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原因是什么?原因就在于一般老师对于文学可能没有像施老师那样怀有深厚的情感。强烈的情感往往有感染人、打动人的力量。有一个学生告诉笔者,她小学、初中都不怎么喜欢语文课,但上了高中,因为那个语文老师非常热爱文学,经常在课堂上陶醉于文学、为文学的美所折服,经常饱含深情地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她因此受到莫大的感动,逐渐喜欢上文学了。教授现当代文学的教师就要有这种感染力。在诸多教改主张中,提到最多的就是要改变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要在课堂上通过开展分组讨论、学生自己上课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分组讨论也好、主题研读也罢,不是教师单方面就能开展好的,它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密切配合。此时,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活动顺利、高效进行的保证。如果只有教师在作各项要求,学生不理不睬、冷漠应对,那么活动可能就流于形式、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实际中又存在这样一种情况,由于高校扩张,一个老师要教很多班级、面对众多的学生,这些都不利于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但只要老师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就不愁找不到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的方法。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有许多方法,如凡事多和学生商量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学生的理解与信任、把办公桌放在教室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等等。这些方法既要借鉴,更要尝试、修改。
二、专业上教师要对现当代文学了然于心
对当前的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积极关注,为学生答疑解惑。很多学者对于现当代文学这门课使用的主流教材作过分析,认为这些教材往往条理清晰、便于讲述,却普遍存在割裂了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作家作品三者内在关系的流弊,有的对大陆之外的华文文学还容纳不够。对于使用频率较高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著),温儒敏教授曾作过中肯的分析:“这2本教材对一般低年级大学生来说,可能深了一点,也不适合那种照本宣科的讲授”。既然教材很难十全十美,那么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教学中就非常重要,讲什么要心中有数,怎么讲、如何导要思路清晰。有多少人能如中山大学黄修已先生那样充满自信地说:“现代部分,除了鲁迅,介绍14个小说家和3个小说流派,7个诗人和两个流派,3个话剧家,6个散文家,总共不超过30个人”?做到对教学内容如数家珍、明白清楚已经很不容易,何况还要依据学生的水平、兴趣,组织恰当的教学形式,更是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教改中提到的具体方法,如组织课前阅读、背景拓展、作品细读、指导撰写研究性论文、加入多媒体演示、影视作品放映等技术手段,这些在形式上都好学,但是什么时候用?用哪种?怎么用?用到什么程度?这是个技术活,取决于教师对专业的理解。只有专业过硬的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选择教学手段。当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遇到困惑的时候,教师不能单方面指责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不能在解读的时候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这样会把学生吓跑。比如学生不喜欢阅读鲁迅的作品,不妨提示他们在阅读时神经不必绷得那么紧、放轻松些。甚至可以把鲁迅的《伤逝》与《步步惊心》、《甄嬛传》放在一起,一块儿打量,看看它们的爱情观有何异同、在结构安排上孰优孰劣,一番比较之后,学生对于文学的“尺子”了解更深,以后自己也可以尝试去品评其它的作品。
三、时间精力上教师要对教改乐于投入
随便上一堂课很容易,上好一堂课却很难。教师在课堂的表现是上课前诸多准备的结果,上课前对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准备得越充分,课堂才会越精彩。许多一线教师可能都有这种体会:沉默、沉寂的课堂,不仅使学生、就连老师都感觉疲惫不堪;相反,活跃、有思想交锋的课堂,却使师生双方都感到精神愉悦。教师主要的工作空间就是教室、课堂,如果教师不对自己的教学多费点心思、多动点脑筋,那么课堂就容易一潭死水,就会使自己与学生深受煎熬,长此以往,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会引起教师的职业倦怠。比如讲曹禺的《雷雨》,可讲的点非常多,如讲人物的形象:周朴园、周萍、繁漪、侍萍等,每个人物形象又可从不同的角度去讲。只有课前多做准备,课堂上才能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思考,让学生领略到文学经典的魅力。尤其是教师的讲解超出学生的预期之外而又合情合理、新颖巧妙时,就会引发学生对现当代这门课出自心底的热爱。当然,课前的这种准备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还需要对各种观点消化、取舍。总之,只有大量时间、精力的投入,才能换来精彩、生动的课堂。
第一篇
一、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
首先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南》明确指出幼儿教育“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而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本身是一个整体,单向度的培养只会造就单向度的人,最终影响到人的发展的整全性。所以在具体的保育和教育过程中,需要要注重不同领域、层级和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形成合力,从根本上保障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其次是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的理念。“人之不同,各如其面”,这其实是说明人除了类的共同性之外,更多地体现人之为人的“个性”。恰恰是个性,构成了人之创造性的前提和基础。《指南》也明确反对用统一的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主张慎用横向比较和评价。除了差异性之外,人的发展同样具有不均衡性,表现为,“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所以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需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将这种差异本身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来利用,因势利导,积极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第三是珍惜幼儿童年生活的理念。相对于成人来讲,幼儿受教育时间相对短,自身社会经验相对匮乏,这种“劣势”恰恰反映了儿童的优势所在——可塑性上,所以,如果有着正确的引导,其创造潜力也会更大。任何“拔苗助长”的超常教育,或者幼儿园小学化,只会催生身心发展失调的儿童。所以《指南》明确表示,需要在尊重儿童,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幼儿学习方式和特点,施以合理的教育。“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第四是重在幼儿品质培养的理念。俗言说:“习惯成自然”。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学习品质,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成绩和社会成就。换言之,良好的学习品质是保证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充分发展的重要前提。《指南》指出,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而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这种做法本身是背离教育规律的。进而指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所以在教师和家长应该充分呵护幼儿与生俱来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养成良好学习品质。第五是树立幼儿家园互动的理念。家庭教育是幼儿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纬,家庭和幼儿园形成合力是教育实效的重要保证。只有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一、提升中学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措施
(一)加强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力军,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对课堂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对教学计划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便更快地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在课余期间,教师可以进行合理的时间分配,在不影响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挤出更多的时间,自觉补充新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二)积极与他人交流
对于教师来说,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期间,教师所面临的人际关系相对较为复杂,而如何更好地与家长、学生、同事以及领导之间进行交流,是当前许多教师面临的一大困惑。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首先,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交流的重要性,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从而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不足,以便更好地进行改进。其次,在交流中,教师应学会抓准时机,尽量选择合适的时间与他人进行交流。例如,在家长访谈中,教师应抓住交流时机,多向家长反映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多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表现,以便与家长共同合作,督促学生进行学习。最后,在教学中,教师应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多体会学生的观点和想法,从而与学生建立友好信任的合作关系。
(三)满足教师职业发展需求
摘要:随着英语课的逐步推广,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作为英语教学的实施者,英语教师应该切实加强教学素质的提高。那么,在新形式下该如何提高英语教师的创造素质呢?我们需要从创新教育理念的树立、知识通识性的具备、教师教学思维的诗意化以及做研究型教师四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英语教学;创造教育;教师素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更是竞争的时代。在这些竞争中,人是最活跃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创造教育的实施、创造教育体系的建立最直接的要素是建立一支创造型的教师队伍。那么,新形式下,如何塑造自己的创造素质,做一名创造型的教师呢?
一、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观念是教育者从理性上认识教育的切入口,我们说,创造教育的实施依赖于教师,但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胜任这项教育,必须是具有创造意识、能够进行教育教学创新的教师方可。因为实现创造教育的目标必然要依赖教师的创造性素质和教育创新的实施,教育教学创新意识已成为塑造具有现代教师风采的核心要素。
(一)创新的教学观
一、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
新课程对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需求也是与时俱进的。中学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知识更新意识,在课程改革中努力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和学习语言学、文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努力将这些成果转化为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要时刻掌握语文课程改革方面的新动向,熟悉语文教育理论方面的新发展,努力用这些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扎实创新的专业能力
语文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教学要求,很多老师都意识到了自己专业能力的不足和对课改的不适应。具备怎样的专业能力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呢?一方面是扎实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是创新的专业能力。扎实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理解教材、驾驭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等语文备课能力;组织教学、运用教具、教学应变等语文施教能力;对学生成绩进行考核和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等语文考评能力。创新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要始终以创新精神对待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努力在语文教学的方法、内容、过程等方面进行优化和创新。
三、以科研促教学的专业发展意识
在长期重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对教学心生厌倦,导致自我思考意识的钝化、自我发展意识的萎缩,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到最后还会产生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和职业危机感。怎样才能打破这种不良循环呢?最好的办法是“边教学,边研究;边研究,边教学”。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师要做“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但实际情况是,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和科研的意识欠缺,惧怕变革,不重视教学经验总结,不会撰写教学科研论文,更不知道如何从教学反思与科研中获得实践性知识充实、发展自己。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的角色意识还没有完全转变,没有意识到教师其实是教育知识的生产者、研究者和创造者,也没有意识到教师可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