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交通工程概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培训目标
本培训工程针对长沙市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人才的需求,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全市选择120名35岁以下的农民、将他们培养成直接服务当地“三农”,成为“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科技骨干,担负起支撑和引领全村致富的重任,使之成为农村科技创业、科技示范、科技推广的骨干,继而成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农业企业家、村级干部的后备人才。
二、培训对象及条件
1、培训对象
在全市行政村中,挑选120名(原则上每村1名)具有思想品德好、综合素质较好、热爱农村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一线的农业科技示范户、龙头企业、特色基地、农村村支两委及其返乡创业农民工中的青年农民代表,(优先考虑没有挑选过的行政村)。
2、学员条件
一、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调整与应对策略分析
高校建筑学专业现行的专业理论课体系中,和绿色建筑设计密切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概论》、《城市设计》、《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建筑心理学》、《建筑法规》、《建筑师职业基础》等。
《建筑概论》开设于一年级第一学期,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开启建筑学习之路上的第一道门。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初入大学,对建筑既陌生又好奇,同时也不乏希望和遐想。相当多的建筑学专业学生会在大学里受到思维方式上强烈的冲击,他们将要身处一个完全截然不同的新世界,经历两次重要的转化:首先是由传统教育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式向以视觉思考为核心的领域转化;紧接着,又要从纯视觉思考(构成、造型训练)转向对功能、技术、经济等要素的综合权衡(含有功能要求的设计)。传统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全面而概括地了解建筑的相关基本知识,掌握建筑识图的基本方法,熟悉民用及工业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物的基本组成及构造原理等内容。此课程中,应增设绿色建筑概论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与方法、发展与趋势,为之后其他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
《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概论》、《城市设计》等课程为开设于二年级至四年级期间的理论基础类专业理论课,其课程环节主要由课堂讲授、理论分析、案例解析等形式为主构成,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设计的基本原理与一般规律,并在实践与设计过程中起到指导性作用。在《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中,应开设绿色建筑设计原理的专题,从建筑外部环境、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能耗几个方面详细地剖析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并通过实例的展示与剖析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在《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课程中亦应介入绿色设计的理念与思路,从选址的基本原则、自然环境因素、节约用地方针、乡土文化等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理念。
《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等课程为开设于二年级至四年级期间的技术类专业理论课,其课程环节主要由课堂讲授、理论推导、实验数据演算与分析等形式为主构成,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与建筑设计紧密相关的工程技术基本知识。而这些技术知识恰恰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有效地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物质载体与手段。如《建筑物理》的三大主干课程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均与绿色建筑设计中室内环境品质及控制技术、建筑节能设计及技术等内容密切联系。再如《建筑设备》课程中,给排水部分应融入建筑节水技术、雨水的收集与利用等知识;暖通部分应融入室内新风系统、自然通风技术、高性能空调设备的运动、能量回收等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电气部分应考虑适时适度照明、高效节能灯具、待机能耗控制等绿色环保理念。《建筑材料》课程应增设绿色建材篇章,系统介绍绿色建材的概念、绿色建材的选择与运用、建筑节材技术与方法等课程内容。而在《建筑构造》课程中,通过对最新材料、最新技术构造节点大样的剖析与讲解,可以帮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进一步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手段和操作方法。
《建筑心理学》、《建筑法规》、《建筑师职业基础》等课程为开始在五年级毕业班的专业理论课。作为建筑学专业毕业班的学生,他们即将告别五年的大学学习生涯,走向建筑师的职业岗位,担负起建筑设计从方案构思到施工图绘制再到各专业配合,以及与甲方、施工方各方面配合等一系列具体工作之中。在这些课程中,应通过增加建筑环境心理学、绿色建筑相关法规、绿色建筑运营与维护等知识点的章节,帮助学生完善绿色建筑知识体系的构建,并在他们今后的实践与工作中积蓄发挥作用。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抗震减灾法》和《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号令),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若干意见》(府厅发号)和《关于规范全省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生命线工程、重点工程、大型公共建筑等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的通知》(建抗号)的有关规定,依据新的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关于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的原则,年10月20日,市城乡建设局组织本市建筑工程结构方面的部分专家,对贵单位兴建的实验学校教学楼项目进行了抗震设防专项咨询指导,经与会专家认真研讨,形成以下指导意见和建议:
一、工程概况
市二二三地质队实验学校教学楼工程位于市月区二二三队大院西侧,工程为一幢六层属多层的条形建筑,其建筑面积为3971m2;建筑高度为23.4m,独立基础,框架结构,结构安全等级二级,6度抗震设防,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为0.05g,抗震等级为四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分类为Ⅱ类,结构的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本工程由华昌地质工程勘察有限公司进行地质勘察,圆方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
二、地质基础概论
根据华昌地质工程勘察有限公司为市二二三地质队实验学校教学楼工程项目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勘察场地属第四系粉质粘土和白垩系细砂岩等组成,现分述如下:1)杂填土.2)粉质粘土.3)强风化细砂岩.4)中风化细砂岩.5)微风化细砂岩等五个土岩层,无断裂构造。场地下层未发现滑坡、岩溶等不良地质作用。本工程采用的独立基础形式,可视为适合本工程合理的基础形式。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版)等的划分,区内抗震设防烈度小于6度,无须抗震设防。
一、科学设置培养方案
(一)确立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
从调研各高校尤其是长三角地区高校本专业办学的经验及其目前就业实际形势,确立了培养目标:为轨道交通建设和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培养掌握自动化专业基础理论,掌握轨道交通系统理论和轨道交通信号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能从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从苏州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看,30—50%的学生进入轨道交通产业,其他出国、考研及其从事通信、自动化控制类岗位占多数。将办学定位为“在宽基础之上重视轨道交通信号控制”,即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为主线,培养通信工程、控制工程、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领域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各种能力,而能力的获得必须有相应完善的课程体系来支撑。课程体系建设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自主设置,本着为轨道交通行业服务的宗旨,突出轨道交通行业的特色,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实践出发,改变学科导向为专业导向,先从培养专业能力入手,分析所需的专业知识从而确定专业课,由专业课导向专业基础课,再根据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来确定基础课程的内容。1.专业课程的确定。轨道类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在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下,根据自动化学科大类与专业内涵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从加强核心专业基础教育,强调综合性和完整性出发,整合出9门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课程。确定列车运行控制技术、车站信号自动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设备检测、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4门课程作为专业课程,列车运行监控系统原理及应用作为专业选修课,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基础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城市轨道通信系统和系统可靠性原理作为专业基础选修课。2.专业支撑课程的设置。配合轨道专业课程,设置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自动控制原理、运动控制系统、电机学、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和嵌入式系统设计等电子信息、通信、自动化和计算机类基础课程,以扩展学生知识面,更好地适应就业形势。
二、实践平台搭建
摘要:随着沈阳市交通运输行业的不断发展,沈阳市交通工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面对不断增大的本地化人才缺口,需要对沈阳市交通工程专业人才进行更深层次的培养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才需求。本文对沈阳市交通工程行业的现状及行业需求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交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当前交通工程行业人才供需双方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目前交通工程专业急需培养的人才素质,提出了面向未来行业发展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交通工程;人才培养;供需分析
一引言
随着交通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多样化、智能化的交通需求的增长,交通工程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交通工程学科逐渐走向成熟。目前,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期。根据交通运输部《2018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1]2018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1万公里,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84.65万公里。近五年来全国客货运周转量的增长情况如图1所示。随着客货运周转量的逐年增加,如何有效地保证各种交通方式和交通运输各环节的通行能力、提高交通运输服务的服务水平,使交通运输行业的整体工作效率进一步得到提升成为交通工程行业与专业亟需面对的问题。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沈阳市拥有公路、铁路、航空三大主要对外交通方式,中心城区建有地铁、有轨电车等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设施和广布的地面城市公交系统。截至2018年末,沈阳市常住人口达到831.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3%。随着沈阳市市区人口的逐渐增长,沈阳市对交通工程行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将逐渐增大。因此,对沈阳市交通工程行业的发展现状和交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切合实际需求的培养方案,可以使交通工程专业高校培养出专业化程度高、实践能力强、行业认可度高、社会评价优秀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二沈阳市交通工程行业现状
根据《2018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沈阳市2018年全年货物运输总量23491.4万吨,比上年增长2.6%;私人汽车保有量199.9万辆,增长2018年,全市城建投资完成301.6亿元。新建改造城市慢行系统40公里,新增各类公共停车场约150处(不含小区规范及路内施划)、停车泊位20余万个。截至2018年末,城市公交运营线路达到314条,其中新开、调整公交线路36条,增加运营里程84.1公里,公交运营线路长度达到5048.7公里;公交运营车辆5912台,年内新增、更新公交车辆319台。全年公共交通客运总量11亿人次。地铁运营里程达到740.5万列公里,客运量31603万乘次。浑南有轨电车共完成运营里程330.1万列公里,客运量1391.3万人次。年末全市出租汽车21534辆。以上数据表明沈阳市交通工程行业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沈阳市交通工程行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化,行业内需要的专业人才也将逐渐增加。因此,有必要对沈阳市目前交通工程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和储备情况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可行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方案,以保证供需平衡,满足持续增长、不断更新的交通工程行业对于交通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2018沈阳年鉴》,[3]目前沈阳市非私营交通运输行业单位数量为251家,期末从业人员111690人,相比去年减少10家,增加15437人,增长率为16%。沈阳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行业从业人员为133045人,相比去年增加12541人,增长率为10.4%。根据“沈阳交通运输企业名录”,沈阳市私营交通运输行业公司数量为225家,其中有限责任公司102家,个体经营67家,股份有限公司56家,分别占45.3%、29.8%和24.9%。将各公司按主营业务细分,可得到如图3所示的行业分类占比。由于交通工程行业投资往往面临固定资产比重大、回收期长和公益性的问题,很多交通工程项目难以凭借交通活动获得盈利,因此小型私营企业很少能在交通工程建设与运营管理行业立足。因此,大部分交通工程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就业去向为非私营交通运输行业单位。通过对沈阳市24个非私营交通运输行业单位的主营业务范围进行分析,得出各单位在交通工程专业背景下所需的人才的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见下页)。可以看出,交通运输行业的主要类别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大类:规划设计、工程投资建设、运营组织管理、载运工具制造研发。目前,沈阳市开设交通运输及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有七家。可以发现,沈阳市各高校开设的交通运输及交通工程专业培养方向不甚相同,大部分偏向于载运工具使用与管理。在沈阳市开设交通运输类专业的高校中,只有沈阳建筑大学开设了交通工程专业。交通工程专业主要培养面向交通运输行业的规划、设计、运营与管理的专业化人才,随着沈阳市的交通运输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沈阳市交通行业所需交通工程人才的数量也定将持续增长。由此可见,需要着力对高质量交通工程行业专业人才进行培养,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工程行业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