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教学实践与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心灵深处无时不存在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欲望”。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因势利导,营造平等、宽容、理解、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为学生的交流探究提供操作平台。一是以灵活有效的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意识,使学生善于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又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相互启发,共同探究。二是教师要善于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特点,结合课文内容和主旨,设定活动及讨论目标,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积极交流和辩论,然后进行适当点拨、提醒、诱导。三是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不屈从于教师,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通过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体验民主参与的感觉,察觉自己对课堂所应尽的责任,并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借以改进教学。学生在自主参与的活动空间,尽情参与,自由表达,直抒己见,体验成功,从而激起愉悦的心理体验,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作为参与式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其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分组合作。目前,由于部分教师受理念认识、教学评价制度和自身专业素质制约,把小组活动作为一种程式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往往为分组而分组,为活动而活动,失去了分组和活动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的意义。因此,如何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进行,构建合作学习的操作平台非常重要。首先,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层次、兴趣爱好、个性差异等因素,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次,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每个小组设有小组长、信息收集员、中心发言人,组内成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第三,教师适时进行指导调控。组内合作时,教师要兼顾全体,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展示的机会。在组织形式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或多向交流,既要学会组内成员交流,也要敢于在全班交流,在老师面前大胆质疑。在这种教学中,使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在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三、创新课堂评价方式,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参与式教学在评价方式上改变了过去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方式,这种综合性、多元化评价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从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小学语文参与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评价方式,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教师评价和师生互评相结合。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提倡师生互评、自评,通过大家互相评价,促使学生更好地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进一步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二是激励性评价和建议性评价相结合。由于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在自我评价方面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在心理上表现出向师性的特点,为此,教师要从多角度发现学生值得激励之处,给予恰当的激励性评价,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成功的喜悦;三是智力因素评价和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教师要在评价时充分考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遵循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的原则,既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又要激励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四是适时评价和延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科学全面地适时评价;还要合理运用延缓性评价,即对于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对于学习滞后的学生,要以延缓性评价为主,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的愉悦,从而使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实现身心和谐发展。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如何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改革思想,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是广大语文教师所关心的重要问题。该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就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新语文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关探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新的语文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了主要的教学方向。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只停留在知识层面上,且更加关注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关注了学生学习动机的引导和良好学习态度的培养。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就如何开展好新课程改革的高中语文教学进行了简要探析。
一、逐步更新语文教学观念
要想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果,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首先要更新语文教学理念,实现语文教学思想上的突破,因为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前提,是教育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去看待问题。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当前的语文教学,已经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它涉及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结构,扩展教学视野,以更加积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其次,语文教师要学会向其他教师请教学习,能够与同行交流合作,发现和吸收他人的良好教学经验,学习他人的长处能为我所用。再就是要能够正确地评价学生,不仅要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发现学生身上所蕴含的巨大潜能,重视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在有效减轻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二、创新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摘要: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在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下,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完善专业结构的动态过程,对于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探究促进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21世纪,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高度国际化、信息化,在此背景下,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成为主要研究内容。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膨胀,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的大学英语教学则迎来了诸多挑战。因此,开展有关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环境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如何强化自身专业知识及专业素养和环境因素等方面,具体提供了几种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从而促进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1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学的特点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外语教师要根据语言教学的特点,不断地强化自身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从而促进其专业素养的完善和发展。同样,外语教师也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也需要逐步完善发展专业素养。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理念和教学实践紧密相关。英语教师,教授地是一门语言,势必要对所传授的语言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英语教师的语言观不同,那么其选择的语言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也会有所不同。知识结构在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发挥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包括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和实践知识。教师所具备的专业学科知识是教学的基础,此外教师还要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而实践性知识是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理解与总结[1]。专业知识是教师能够有效地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础和根本。能力结构是教师专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归纳为基础能力、职业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
2改善教学环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反思(REFLECTION)的讨论激荡着国际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教学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reflectteaching)似乎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标准,但令人不安的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观念落后,对教学反思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冷漠和无知,是摆在教育战线面前的严峻现实,这对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对提高我们教学的整体水平是极其不利的。本文从教学反思的内涵、教学反思的意义、教学反思的类型和方法、教学反思后的重新建构等方面粗略论述教学反思,以供参考。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作为一个日常反思概念,人们容易将“反思”等同于“反省”,在这个意义上,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在我国,“反省”观念由来已久,孔子提倡“仁”的观念并强调士人的内省能力,反省一直是儒家弟子的自我要求,例如在《论语·学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人们一直强调通过反省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而最先把反思引进教学过程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在名著《我们怎样思维》中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积极的、坚持不懈的考虑。”[1]而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的正式出现,主要得益于美国学者斯冈1983年发表的著作《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一书的影响。在书中,斯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反思性教学的问世是对将教学改革简单地贴上成功或失败标签的超越。[2]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3]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反思是取得实际教学效果并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教学反思是分析教学技能的一种技术,是对教学活动的深入思考,这种深思使得教师能够有意识的,谨慎地经常地将研究结果和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学反思的目的是指导控制教学实践,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反思是对各种有争议的“优秀的教学观”进行深入地思考并依次做出选择,是对教育观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这里所说的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另外,反思不简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二、教学反思的意义
一、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现存问题分析
1.开设的美术教育类课程偏少
培养目标模糊高师美教院校发展长期受到美术院校的影响,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高师美教走上了全面开课的轨道,但课程设置几乎套用美术院校的课程模式,所开设的美术专业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术教育类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量较少,不能突现出高师美教的师范性特点,这也导致了高师美教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以至于出现有些教师是以培养艺术家而不是培养艺术教育家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偏差。
2.美术专业课程内容与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缺少对接现在高师美教课程设置普遍由美术教育类课程和美术专业类课程两大模块组成,其中的美术专业类课程内容基本套用美术院校的模式,与当前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缺少应有的对接,加上执教美术专业类课程的教师大都是由美院毕业的,他们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了解不多,这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形成将美术专业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联系起来的学术自觉,这带来了师范生在大学所学的某些美术专业知识在基层学校美术教学中难以施展的困境。
3.最终评价课程缺失了高师美术教育应有的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