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教学思想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在高校开设思想概论课程是理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一项重大改革。适应这项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师应在提高认识、转换角色,学习原著、提高理论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
关键词:思想课程教学改革
按教育部关于“两课”教改的精神,我校于1999年秋季开设思想概论课程。为使其很好地与原中国革命史课程衔接,我们在教学内容及教师角色转换上做了大量工作。
一、深刻认识教改的必要性,自觉、主动地适应角色转换
课程由中国革命史改为思想概论,既有教材、教学体系的不适应,又有教师角色转换上的不适应。为克服这些不适应,只有对教育部这一改革的必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才能自觉地、主动地实现角色的转换,由不适应到适应。
(一)开设思想概论课程是对中国革命史教学内容的根本性变革
一、概论课情境应具备的特点
1.情感性情境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情感性。俗话说,触景生情。具体的“景”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情境教学的目的就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学生置身于某个特定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在理解中反思,产生对教学内容积极接纳的态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概论”课具有概念抽象、思想性和理论性强等特点,要想将抽象的理论传达给学生,不仅自身理论要有较强的说服力,还要求在教学中具有感染性,使学生内心发生积极的变化,所学理论才能被认同。切忌从概念到理论,干巴巴地说教。如在介绍我国近代国情时,我们设计了图片情境,展示中国近代漫画的杰作《时局图》,表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虎视眈眈及封建王朝的没落,图中深刻的思想性是以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较强的情境感染性和让人油然而生危机感,也有助于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知识点的理解。又如在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内容时,学生们纷纷将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与西方做对比,并用他们看到的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偏概全地得出一些不正确的结论。比照现实,与所学理论不一致,学生的思想有困惑,此时他们很难产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积极情感。对此,我们一方面从理论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都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只有适合一个国家国情和历史的民主制度才是好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我们设计了视频情境“中国国家主席是如何产生的”,这个动漫式的视频立刻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它以生动活泼的画面和语言让学生知道,我国的领导人都有多年的基层实践历练,经过层层选拔产生,体现了广泛的民主性。这个视频以对感官的愉悦,轻松化解了话题的沉重和严肃,吸引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逐渐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的自信。
2.启发性教学所需的情境应该是有意义、有内涵的情境。即具有延伸拓展性,富有启发性,能围绕教学目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激发求知欲望,这样才能使教学入情入理,生动活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教学智慧和艺术,创设富有内涵的、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的情境,不仅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现象,更认识事物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如在学习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时,我们设计了案例情境“中国革命的‘两胜两败’”,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请学生思考讨论:中国革命的“两胜两败”指什么?胜利和失败的具体原因是什么?中国共产党最终选择了一条什么道路使得革命从此走向胜利?这条道路的选择给我们什么启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然而然得出结论,中国革命胜败的原因归根结底都与中国共产党能否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有关,中国共产党最终选择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具体化。这个案例情境中设计的问题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逻辑上逐层递进,富有研究性,在讨论中启发了学生的思维,避免了强制灌输。
二、概论课设置情境的原则
1.以生为本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情境设置时,要因人设境,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认知水平、心理发展特征,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学习动机、态度。“概论”课的内容,纵向看,从中国近代史讲到现代,横向看,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政到外交战略,知识点多;而学生的人文知识基础多数是比较薄弱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又带有一定的抵触心理。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思想兴奋点”,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实现学生由现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的知识迁移。
2.丰富多样教学情境的呈现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有所不同,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切忌单一而引起学生的接受思想教育的感觉疲劳。在“概论”教学中,我们设计的教学情境形式主要有三大类:一是用语言文字表现的,即根据教学内容精选的社会热点问题讨论或案例分析。如我们将全书十二章的所有案例整理成册,在学期初发给学生,提前分配任务,让学生做准备;二是用多媒体呈现情境,即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动画、音频、视频。我们建立了“概论”的视频库,积累了很多优秀视频素材,如《走近》《钱学森》《辛亥革命》《感动中国》等;三是用活动再现情境,即课内外学生的情境体验活动,包括课堂演讲、角色承担、志愿者公益活动等。如我们组织的“中国梦与我的职业梦”演讲、专业实训的角色体验及感悟、校园保护环境公益活动等。
一、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凸显的主要特点
1.尊重学生主体性。独立学院学生有个性、善于表现、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所以可以根据他们的这些特点,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尊重培养对象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实践能力。施教者的导向作用只有凭借培养对象这一主体转化为认知变化的主观动机时,才可能在其上建立更高级别的认知结构。在施教过程中,注重内部力量的引导和调动,充分考虑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动机等因素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影响。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理论和方法的接收器,而是知识、理论和方法的思考家和实际问题的积极解决者。学生必须亲自参与、体验和实践教学的所有环节和过程,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解和研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并内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教师则主要发挥规划、指导、管理和评价的作用,做学生的“引路人”。因此,这样的实践教学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没有忽视教师的主导性。
2.教学方式多样性。从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只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理论说教和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机械的教化和启蒙,导致学生思维方式固化、单一,学习效率低,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现在的实践教学则能实现书本理论思维和实践感性经验的结合,从而让学生真正获益。今天的世界瞬息万变,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而且速度快,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密切联系社会现实,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有效的展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应根据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教学内容恰当选取教学资源,灵活地选择各种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践教学可运用演讲、辩论、讨论、研讨、视频资料赏析、读原著、校内专题活动、校外调查、撰写实践报告和论文等多种形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教学环境灵活性。过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只在教室中进行,而当前提倡的实践教学开展的范围就宽泛的多了,既可以是课堂上又可以是课外,而课外的实践教学既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校外实践教学还可以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在这种方式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学环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课堂、班级、校园、团队、家庭、组织、家乡、国家以及社会中都可以进行教学活动。广泛的实践教学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能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社会中,感受事物的多样、变化和联系,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
4.教学效果持久性。实践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接受学习,而更多地体现在为学生学习创造结构性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学生在探索中发现的正误答案具有反馈性质,这也有利于实践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自行改正,此过程所产生的强化作用比外在的奖励具有的价值要大得多。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促进学生掌握方法和技巧,对学习材料的记忆也更长久、更牢固,因此这种教学效果更具有持久性。
二、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一、基于现代教育思想的汉语言文学教学
1以学生为主导
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导,本着“以生为本”的态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频率。以学生为主导是现代教育思想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对于课堂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作为倾听者的课堂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秉持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进行亲身实践去参与授课,从中体会汉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例如在学习古文言文时,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准备,然后对文言文进行翻译、讲解,等到课程完毕之后,教师进行补充与总结,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加以鼓励,这样能够在下一次授课时得到更好的授课效果,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2情境创设教学
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步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在现代教育思想背景下,运用情景创设式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发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汉语言文学表达水平。利用情景创设式教学能够激励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在情景模拟中对汉语言文学进行了学习与锻炼,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利用情境创设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扮演过程中注重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发挥汉语言文学的重要作用。情景创设过程中应当加入古代礼仪配上古代文学语言,充分体会中国古文学的文化色彩,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礼仪,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丰富教学内容
一、案例教学法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行性
1.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门集思想性、政治性、实践性及应用性于一体的课程,灌输式的讲授势必与学生产生距离感,案例教学采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将教学内容通过案例传递给学生,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学生感同身受,就会认为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是有用的、管用的,进而会自觉自愿地践行。
2.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21世纪的大学生,普遍的思想特征是政治敏锐度不高(甚至有学者认为是政治淡漠)、个性张扬、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反感说教,反感“大道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特点,看似简单易懂,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内容还是从中学时就开始学习的内容,但学起来理论性极强、并且十分抽象,很多学生会感到“没意思”、“很枯燥”“全是大道理”“脱离现实”。案例教学通过校园里、社会上鲜活的事例,通过大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更充实,解答学生疑问更真实。给学生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示范,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
3.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要求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被戏称为“两苦”课堂,教师讲台上讲得辛苦,学生讲台下睡得辛苦,很多学生为了拿学分不得不来上课,但“身在曹营心在汉”,看课外书、玩手机微信、打手机游戏、听音乐、做作业甚至趴桌上睡觉,以此消磨时间。学生如此厌学,究其原因,学生们的回答是专业课可以学到知识和技能,将来工作用得着;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讲的都是大道理,太空洞。这种尴尬的课堂现状提醒我们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必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案例教学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分析,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确是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武器,是解决思想问题的良方妙药。当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人生不可或缺的需要,而不是死记硬背教条时,学生就会主动、自觉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才会不辜负党和国家的重托,成为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加油站和充电房。
二、案例教学法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操作
1.课前准备——案例要善于选取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和关键在于“案例”,案例选取是否准确、恰当,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能否达到,教学效果能否实现。首先案例选取,要注重思想性和政治性,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所决定的。教师在案例选择中可从“焦点访谈”“新闻30分”“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节目中选取,也可从网络上或者校园中发生的事件中选择,但一定要以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为选取标准。其次,案例选取要注重时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基本上年年有改动,吸收和反映了相关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案例的选择也应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教师要不断更新与补充,选取最近的典型事例进行案例分析讨论。比如年度道德人物、年度法治事件,要随着年份改变不断替换。学生对案例中展示的事件有所闻,不陌生,教师能将精力集中在对案例的分析、理论的讲解上,而避免花费过多时间解释事件本身,淡化了教学重点。第三,案例要有普遍性。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避免偶发性的案例,以免误导学生。纷繁复杂的事物背后自有其规律。第四,案例选取要尽可能贴近学生。案例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越近,学生越感兴趣。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绪论部分,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适应新生活,克服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树立新的学习理念。而这些,大学老生都经历过,拿本校老生的学习、生活为例来讲解,分析他们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学生对本校学长心理认同感强,自然也就能接受教师的讲解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