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教学系统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作者:薛士龙浦文英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标和思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的学生要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电机控制技术、自动检测与仪表、计算机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企业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原为船舶电气自动化专业,创建于1978年,当时主要为国际各大远洋船舶运输公司培养专门的“船舶电气自动化”高级电气管理人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立初期,实践环节还停留在原船舶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框架内。本着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以港航电气控制工程为特色,紧密结合上海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对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确定改革思路,突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和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探索新的实验和实践教学实践模式,切实提高实验和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建立一体化的实践教学运行模式,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实践教学环节等固化到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中,以保证整个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经过多年的探索,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制订了一套较完整的适合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具体安排见表1。
实践教学环节实施
1.实验设备开发。由于模块化实验教学设备的引进,使实验误差减小、实验时间缩短,可开展的实验项目数大大增加,较好地满足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相关课程实验的开设;但同时这种模块化的实验设备使学生在做实验时缺乏感性认识等,创新性不够,综合性实验内容单一。针对上述情况,近年来,课题组教师先后到振华重工等多家单位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如课题组针对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评估大纲和规范2010》大纲中对750KW及以上船舶二/三管轮“船舶电站操作”项目的评估内容的要求,设计、制作船舶电站实训评估装置,以此创新船员培训评估体系、提高船员培训的效果。船舶电站实训评估装置作为半实物仿真装置通过实物设备和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船舶电站在正常情况和常见故障状态下的运行,使学员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故障排除等方面的训练,加强对船舶电站及其自动化装置的认识。
2.专业实验突出专业特色。我校是一所航运领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普通高等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有别于其他院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因此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应围绕办学特色,比如我们在保留传统实验设备基础上,与设备厂家合作开发了船舶和港口设备电气控制实验台,建设了港口自动化、船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船舶主机遥控系统、船舶集中报警系统等实验系统,这些实验设备集中了航运领域控制技术,在实验过程中,这些使学生开拓了视野,了解最新控制技术,为学生进一步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内容提要:“协同教学”是一种融教学论、教学法、教材改革为一体的教学实验课题,运用协同理论,提高教学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协调好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起语文教学系统自我调控的机制,使语文教学系统形成新的有序的整体结构,发挥最佳的整体功能,从而促使人的身心协同发展,提高人的素质的新教学模式。这篇论文包括以下五个部分:一“协同教学”指导思想:①以马列主义认识论为依据②以邓小平教育思想为指导;③以协同理论作为一般科学方法论,吸收“信息论”、“系统论”、“导学论”的合理因素;二“协同教学的理论依据:①根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从事激光理论研究中,提出来的“协同理论”;②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大纲》;③根据叶圣陶、钱梦龙等现代著名教育家的现代教学理论;④根据自然科学“信息”理论的启示;三“协同教学”的教学原则;①目标认同原则;②协调同步互补原则;③自主构建原则④思维主动开放原则;四“协同教学”的教学过程:①判定目标;②学生自学;③学生讨论④教师引导⑤综合练习:五“协同教学的基本课型:①学习方法课;②自学课③启发课④复习课⑤作业课⑥练习课⑦自改课。
张志公先生指出:“多年来,语文教学效率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种现象,不应当再继续下去了。”吕淑湘先生也说过:“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很低,问题很多,可以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其间,尽管有不少人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在教改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时至今日,语文教学的少、差、费仍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原因在哪里呢?①教与学目标不明确、不具体。老师有了教学大纲,有了教学参与书,但有些老师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目标性不强,盲目性较大,教学计划性弱,随意性较大的情况。学生也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转,只知完全听从老师的教授,没有明确学习目标,没有自主意识。②教法与学法陈旧。这些年来我们中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过,教法陈旧,不知变通,搞“满堂灌”、“题海战”的老师也大有人在,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主导意识;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虽然刻苦认真,由于学习方法不对头,成绩也不理想,再加上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向学生授“渔”,使学生的自读能力非常差,因而学生也不知该怎样去读、去记、去背、去练等等。③教师唱独角戏,一人表演:一块黑板一只笔,一张嘴巴讲到底,即使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还是昏昏欲睡,学生学习被动,对语文学得不感兴趣。所以大力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效率是我们面临一个重要任务。近几年来,彻底放弃了多年来“以老师讲析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把学生“自读”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轴心和立足点,初步确定了“协同教学”这种模式。
一、“协同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1、“协同教学”是以马列主义认识论为依据,以邓小平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协同理论作为一般科学方法论,吸收“信息论”、“系统论”、“导学论”的合理因素,优化课堂教学内部的结构,协同好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促进协调、同步、合作和互补,增强自我组织能力,产生协同效应,建立纵横相通的知识网络,形成组织相互渗透,能力综合发展的新教学模式。
2、“协同教学”理论依据:①“协同论”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从事激光理论研究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大自然是由许多系统组织起来的统一体,这许多系统就是子系统,统一体就是大系统。在某个系统中许多子系统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它们不断地依存和协调的状态中发展变化,以在新的条件下形成新的平衡结构。而由旧的结构转变成新的结构,则有一定的规律,研究本规律的科学就是协同论。协同论原本讲的是自然科学中的现象,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同样可以利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原理沟通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将教与学所包含的内容,融会贯通,互相渗透,使其发生协调、同步、互补的效率,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②《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quot;要贯彻启发式的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手、动口、动脑,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而创立的。③现代教学论的指导:(1)叶圣陶先生教导我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从语文教材的工具性和语文教学的目的性出发,“协同教学”设计就是让学生学会一套阅读文章的方法,来达到学生的自能读书,不需要教的境界。(2)“协同教学”是根据钱梦龙先生的“三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设计的,“协同教学”模式中每一环节从大体上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来减少学生阅读中的盲目性、随意性。④自然科学“信息”理论的启示:信息论告诉我们,任何感知实践活动都是信息的吸收和输出,它们和信息的反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循环系统。在“协同教学”五环节中,第一环节“制定目标”是建立信息阶段,第二环节“学生自学”,第三环节“学生讨论”和第四环节“教师引导”是处理信息阶段,第五环节“综合练习”是反馈信息阶段。
二、“协同教学”的教学原则
【论文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德育课程模块化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影响高职护理专业德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瓶颈,主张以“大德育”的内容、“模块化”的形式构建高职护理德育课程体系,凸显“多元整合”的课程观,注重德育课程内容的全程化,建立整体性、动态性、可操作的德育课程教学实施系统。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德育模块化课程(以下简称德育模块化课程)的建构,是指为了增强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大德育的课程宏观内容着手,以模块化的课程表现形式,从高职的特殊层次着眼,以护理专业的特色为切入点,构建整体性、动态性、可操作的德育课程教学实施系统。
构建德育模块化课程就是要对德育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子系统进行整体优化[1],使其相互衔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即以“大德育”的内容、“模块化”的形式构建高职护理德育课程体系,形成一套较完整的高职护理德育课程的系统教学文件,为全国护理高等职业德育教育提供可借鉴的范例。
一、德育模块化课程瓶颈
近十年来,职教同仁在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和现代化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境,具体表现为:
摘要: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个性品格与教育理念等各种心理品质的集合体,其内涵的诠释既要体现教师的教育实践,又要符合教师自身的内在认知。分析表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实践性等基本特征,可分解为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三个基本维度。知识是理论基础,具有技术和行为特征的技能是核心,而蕴含理念、价值的情感态度则是发展动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测评呈现出测评内容综合化和测评方法多元化的主要特征,需要多角度、多样化地测评,以增强测评的科学性。
关键词: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内涵;构成;测评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教学依赖于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表现出的专业品质,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内涵、构成与测评进行分析,这不仅是深化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研究的需要,也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一、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在我国,教学设计能力最初是作为教育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之一而被提出的,但随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以及新技术的发展,教学结构的要素发生了新的变化[1]。这种变化导致了对教学设计能力新认识、新要求的产生,关于教学设计能力的主体,也超越了教育技术人员的层面,逐渐转移到中小学教师身上,教学设计能力被视为教师必备的一种专业素养。
(一)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内涵
从1985年8月到1992年9月,我在美国留学了7年,先后在法学院和人文学院学习法律和法学,对美国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有一些切身体验,我觉得这对我国目前法学教育改革也许有些借鉴作用。下面谈的,仅仅是我个人的经验和分析,国此不全面之处还请其他学友指正。
一、法学教育和研究的分布
美国的法学教育是相当分散的。这首先要定义一下法学。我所说的法学包括一切法律现象有关的研究。由于这一极其宽泛的法学概念,因此,许多学科中与法律有关的课程和科研都包括在这一法学教育和研究之内。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的法学研究,即作为学术性的法学教育和研究并不仅仅、甚至主要不是在法学院中进行,而是在其他系、科或法学字附属的研究所、中心进行的。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首先是由于美国的法学院的性质所决定的。法律训练和教育在美国属于职业训练,是早是由律师事务所进行的,后来才正式进入大学;进行大学后也一直是作为一种职业训练学校,其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律师,学生一毕业就可以进行法律实务的操作。由于这一目的,法学院集中力量进行种种律师技能训练,即使有学术性探讨也是作为培养合格和优秀的律师而附设的,在法学院中并不占主导地位。法学院对学生的主要要求是了解法律(包括判例),了解运用法律的必要程序和技巧,对案件的分析和对法律的理解。当然,在今天,要成为一个好的律师,良好的学术背景也是重要的,学术研究的成果有时在实际案件中起到重要作用;但一般说来,并不很重要。因此,在法学院,从教授到学生所关心的都是“什么是法”,而不关心“什么应当是法”,即使讨论“法应当是什么”,也往往局限于对前例或成文法的不同理解,很少有人局限于在法庭提出“全新”的理解,即使任何新理解,也都必然适应某种旧框架,即旧瓶装新酒。这种制度和训练在功能上保证学生遵循现在的法律,保持了法律的稳定性,并进而对美国法律政治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这是一种相当有效的保守的(不带贬义)法律教育制度。
由于法学院的这种性质,可以想见,它相对缺乏一种对学术性的法律研究的制度性激励机制。因为就业问题是首要的,学生都侧重于实用课程,对学术性法律问题关心较少。绝大多数学生都只关心必修的法律课程和与自己职业兴趣有关的选修法律课程,关心毕业后通过律师资格考试。对法哲学、法史之类的课程很少关注,甚至包括美国宪法这样的必修课程也关注不够(毕竟毕业后能有几人专门从事宪法诉讼呢?)
当然,法学院的收费也是重要因素。美国法学院的收费比起其他学院的收费高得多,课程相当重,不少学生依靠政府教育贷款完成学业。由于学生觉得花费很多钱修一些不能直接和马上见效的课程太不合算,因而对理论性课程的需求自然相对降低,并进而影响有关的理论性课程的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