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德育论文

教育德育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教育德育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教育德育论文

渗透教育德育论文

一、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材为载体的渗透教育

据粗略统计,一个学生一天在课堂接受教育的时间约为5小时。而且,学生几乎每天都要上一节语文课。如果语文教师仅仅把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看待,就词句教词句,就语法讲语法,就工具给工具,这就不仅是教法上的问题,而是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课本中的优秀文学作品,是经得起风吹雨打的艺术精品,人情百态、悲欢离合、英雄壮举都在文质兼美的作品中有所体现。按照“移情”说的观点,人在观照外物时,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纳外物的情态于自我,在不知不觉中模仿物的形象,有陶冶性情之功效。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宝贵的每一节课,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材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渗透。“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短短几句,伟人博大的胸怀蕴含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寥寥数语,仁人志士的爱国情结包蕴其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鲜明的生死激励后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正确的爱情观渗透在内。

二、多渠道、多途径、多方法的发散式渗透教育

调查显示,学生最喜欢与教师交谈。因此,我们应利用可利用的一切时间与学生交谈。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种交谈方式就是交笔友,在日记和作文中与学生进行无声的交流,用魏书生的话说是在“坚持道德长跑”。在日记和作文中,有的学生诉说着自己的早恋,我就给他写上:“早恋就像开在冬天的春花,很凄美。其实恋爱本身并没有错,错的只是时间和地点,而这朵错开的花迟早都要凋零。教师恳请你三思。”有的学生和父母闹别扭了,我的批评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孩子,我们是否能想想,父母每天早起为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情绪低落,我就写上鼓励的话语:“记住,你是最棒的。无论何时何地,老师都在为你加油!”遇到犯错误的学生,我也本着“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以平和的心态,给他们写一段话,话严而有格,严而不厉。这样做的结果,使得班级凝聚力增强,学习劲头高涨,学生学会了理解、尊重他人,更难得的是学生和教师成为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在今后人生的旅途中遇到困难、挫折,耳畔总会响起老师亲切的话语,这难道不是对学生人格很好的塑造吗?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班里开展课前三到五分钟交流。交流内容:朗读自己的佳作;报刊杂志的佳作进行评点;谈名言警句对自己的启迪;抽签回答对热门话题的看法,等等。实践证明,课前短暂的交流,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胆量,又刺激了学生的写作冲动,涌现出大批文质兼美的文章,还澄清了学生的一些模糊认识,很多名言警句成为了学生的座右铭,或贴于桌角或贴于文具盒内,成为时时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

这些深受学生欢迎的做法,多种多样的“发散式”渗透教育,不过是教师的举手之劳,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效应。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点击阅读全文

小学教育德育论文

一、在小学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发挥着“思想净化器”的功能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发展的关键时刻,犹如一张白纸,画上什么样的图案就呈现什么样子的作品。小学教育作为人的启蒙教育阶段,必须对学生要进行正确的德育教育,要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要教育学生具有辨明是非的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塑造小学生人格的关键时刻,德育教育千万不可忽视。所以说,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不良行为的侵蚀,必须加强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用好的德育教育净化学生的思想,给小学生一个健康、有利的成长环境。

(二)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主体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

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中国梦”的具体参与者,每一个中国人都肩负着这种神圣使命。而小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更是未来“中国梦”的主力军,是民族的未来。在将来的日子里,他们将会成为社会的主体,他们是社会的继承者,对社会文化具有改革和创新的能力。现代的德育教学的走向就是在社会中学习,并且终身学习,永远都不能停止。在小学生处于成长的时候,给他们涂上浓重的道德思想和道德品质的色彩,不仅会使他们终身受用,而且,能有效地提高祖国下一代整体的道德素质,为实现民族复兴发挥顶天立地的作用。

二、当前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点击阅读全文

职中政教处计划

指导思想

本学期,学校政教处工作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结合学校2008年工作计划,更新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方法,树立“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加强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法纪法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刻苦自强、立志成才”的优良学风。

工作目标

一、加强德育管理人员和班主任队伍的总体素质,使学校班级德育管理的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综合实践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达到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的目的。

点击阅读全文

学校五年来德育的主要情况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非常感谢各位在百忙中光临我校检查和指导德育工作。各位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着系统的思考和总结,也必将极大地鞭策和鼓舞我们在新形势下,更加坚定、更加努力、更有方向地做好德育工作。创建苏州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并不断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是我们从未停止过的追求。现在,我从三个方面汇报我校德育工作特别是近五年来德育工作的主要情况:

一、学校发展与德育工作概况。

与现在一些新建的学校起点高、设施好、规模大、环境优等优势所完全不同的是,我们学校的发展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则是苦孩子出身。1983年创办时,是借用原中兴中学的几间教室办学的,其后的十余年间,则是借用原港区香山中学、中兴中心小学的校舍办学的。尽管条件相当艰苦、位置十分偏僻,但我校的师生总是凭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敢争先的精神,不断地创造出令人振奋的成绩。尤其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地方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大胆改革、长远规划,确立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树品牌,以德兴校、易地建校”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当时全市有大大小小的职业学校近30家,全市职业教育正进行着大规模的布局调整。我校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凭借过硬的办学质量抓住了发展的机遇,不但没有在结构重组中被撤销或兼并,反而在竞争中越做越大、越做越强:1998年顺利完成了易地新建任务并于同年9月正式迁址到位于原港区镇黄金地段、占地102亩的新校办学,同时正式更名为“张家港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从而完成了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次飞跃。1998年以来的五年间,是我校历史上最为快速、最为全面的发展时期。此间的1999年和2000年,我们先后完成了江苏省重点职业中学、江苏省职业教育中心校的两次创建工作,以这两次成功创建为标志,我校的办学层次跃上了新的更高的平台,这是我校发展史上第二次大的飞跃。2002年8月,我校顺利地从港区搬迁到市区,实现了从农村办学到城市办学的又一次历史性跨越。学校得以快速发展的支撑是教育、教学、实训和科研等各个条线工作的齐头并进。近五年间,我们多次为全市德育工作提供观摩现场、连年在全市的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不同专题的经验交流,1999年被评为“张家港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2001年被评为首批“张家港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之一,我校的德育管理制度特别是市内首创的“校园常规十项评比制度”、“垃圾分类回收制度”等在很多学校得到了推广。“德育先行”催生了“五育并举、共进共荣”的喜人局面。教学上连年获得张家港市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综合评估一等奖;学生技能也稳步发展,连续三年荣获技能大赛银杯奖;学校连年被评为“张家港市文明单位”。

二、近几年德育工作实况。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在管理理念、机构设置、制度建设、队伍培养和特色打造等涉及到德育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坚持了与时俱进的工作思路,使学校德育工作在面上不断拓展,在点上不断深化。这五年我们重点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点击阅读全文

德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理论依据

1、发展中的人和个性社会化原理。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这种发展就是其个性社会化的过程,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青年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和定型,他们身心发展的各个指标都处在变化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这种可塑性,教育工作者只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2、“双主体”理念。教师与学生都是德育的主体,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进行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择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情感、行为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行为。

3、生活德育的理念。我们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品德,改善、提升社会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虚空、无效。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

4、活动理论。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从德育活动来说,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让学生将已有的道德认识外显为道德行为,两种过程不断交替,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基于这一理论,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活动中的互动合作与内心体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二、人类已迈入21世纪的大门,21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挑战是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价值观念的嬗变,生活方式的丰富,学校德育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要求跨世纪的青年学生具备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又影响到青年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部分青年学生人格精神上的“低落”、“缺失”和“扭曲”,突出存在着懒惰、懦弱、自私、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等道德缺陷。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探索其正确有效的途径已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而传统的学校德育重认知,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容易导致学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人格错位。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学校德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肩负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神圣使命。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