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分析论文

教育分析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教育分析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教育分析论文

幼儿英语教育分析论文

《谈谈幼儿园的“英语热”》和《对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思考》发表以后,我们得到了“支持”和“担心”两种反馈信息。这说明“幼儿学英语”这个问题确实已经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所关心的“热点”,需要开展讨论。“支持”表明对这个问题开展讨论是大势所趋,需要提上议事日程;“担心”可能是怕引起错误导向而产生负作用,这也是需要重视的。我们在向《幼儿教育》投稿之前,也经过反复思考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因为我们感到自己身为幼教科研工作者和师资培训人员,对幼教改革深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理应积极探索、研究,作出回答,不宜回避。为此,我们成立了高师、幼师、幼儿园三结合的课题组,开展了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密切结合、交互作用的研究。

当今日的幼儿成年时,面对的,将是一个国际竞争和世界合作日益发展的新世纪。到那时,掌握一门世界通用语言将成为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科学》载文,把外语与体育、电脑、音乐、书法列为现代“五艺”,指出“精通一门外语是现代人成功的一半。外语可说是‘五艺’之重心。《学前教育研究》1994年第三期刊载的《浅谈幼儿园外语教育》一文的基本观点和我们的观点相似。总之,未来人才不可不懂外语,这是大家都承认的。

至于幼儿期能不能学外语,这也已为大量的科研和实践所证实,似乎也没有太多异议。目前,看来问题的焦点是:幼儿园要不要组织幼儿学外语,谈论幼儿学外语会不会引起错误导向。我们考虑,幼儿学英语已经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且有日益发展的趋势。但在教幼儿学英语时较多地运用的是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法,这种方法不符合幼儿学语言的特点,也不利于为培养未来人才所必须的外语能力打基础。因此,我们感到有责任探索一种适合幼儿特点和幼儿园条件的英语教材教法体系,并且把它作为幼儿园整体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研究。一方面,回答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另一方面,探索英语能力的发展与幼儿其他方面发展的关系。其目的正是想通过共同研究使已经存在的幼儿英语教育步入正确轨道。

幼儿时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其优势是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语音、语调的模仿而形成语感,这种自然而然的学会,称为习得。所有正常儿童都是这样学会听说母语的。对于说汉语的儿童来说,英语是第二语言,当他们进入一个说英语的环境里时,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习得英语,这已为很多出国留学人员的子女所证实。说英语的儿童在中国生活了几年就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也是同样的道理。那么,这种语言习得规律对我们组织幼儿学英语有什么启示呢?在汉语占优势的生活环境里有没有可能发挥第二语言的习得作用呢?

语言习得的第一个条件是需要有大量“听”的机会,也就是要输入大量的语言信息,积累多了,就能脱口而说。习得母语就是这样,有的孩子开始说话较迟,但一开口就能说许多话。学第二语言也需要同样的过程,并且要由成人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充分的“听”的机会,所提供的信息要既能激发幼儿注意倾听的兴趣,又可不断重复而不单调枯燥,从而克服外语教学中听什么、说什么,听多少、说多少的通病。把外语学习中被动的听→说练习,转变成为对外语信息的输入→加工→输出的主动习得过程。

根据上述原理,我们汇集了大量英、美等国常用的儿童歌曲,从我国幼儿语言、音乐发展的特点以及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等方面分析推敲,加以筛选,并邀请一位美国专家和她的两个女儿朗读和演唱,制成录音带(名为《唱唱玩玩学英语音——儿童英语歌曲精编》)。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充分发挥幼儿对语音、语调、语感的自然习得优势,为其终身英语能力的发展打基础。即使进入小学后中断学习,打下的语感基础日后仍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某些英语教学的负作用——单调的字母、词句练习妨碍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用汉语方言的语调念英文,进入日后难以逆转的误区等。超级秘书网

点击阅读全文

绅士教育思想分析论文

摘要: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约翰•洛克在其著名教育著作《教育漫话》中提出了绅士教育思想,绅士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身体健康、德行、学问三个方面。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生活的年代,英国发生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正式在英国得到确立。洛克在政治上拥护由大资产阶级与贵族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政体,哲学观继承并发展了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教育思想受蒙田、弥尔顿等人实利主义的影响,反对空疏的学风,要求教育为现实生活服务,系统地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在其发表于1693年的著名教育著作《教育漫话》中,洛克总结了自己从事家庭教育的经验,为英国绅士的培养提供了详细的方案。洛克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身体强壮、品德及智力良好,具有处理实际事务的绅士、实干家。绅士要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学问”等品质,其实质是要求把儿童训练成具有清晰的理智和坚强的意志、掌握经营工商业的知识和技能,仪态高雅、举止适度,通晓世故人情,善于处理公私事务、勤奋勇敢的实业家和事业的开拓者,他们的能力既能满足个人幸福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充分反映了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奋发向上的开拓精神。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在广度与深度上均在不断加强,虽然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初见成效,但就我国现代化程度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应该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什么样的儿童,如何增进个人幸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从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1“绅士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洛克十分重视教育在个人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在《教育漫话》中写道:“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1](凡只标页码均出自此书)他还认为国家的幸福和繁荣也靠儿童具有良好的教育。因此,洛克提出了一系列将儿童训练成“绅士”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1.1健康教育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洛克是第一个提出并制定健康教育计划的教育家。洛克认为健康的体魄对于一个绅士来说是必备的条件,是个人幸福和事业的基础。《教育漫话》的开篇就谈到了绅士的健康教育问题,他说:“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对人世幸福的一种简短而充分的描绘。”[P1]“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在世界上做个人物,也必须有强健的体格。”[P1~2]他反对父母对孩子娇生惯养,主张通过逐渐的训练,养成孩子健康的体魄,使之能够适应各种艰苦的条件和多变的环境,成为将来有用的人才。如要求儿童衣着不要过暖,每天用冷水洗脚,多过露天生活,穿宽松的衣服使身体得到自然的发展,饮食要清淡简单,能够忍受饥饿,不喝烈性饮料,睡硬板床,少用药物,使儿童从小就能忍耐劳苦,具有坚强的意志。

1.2道德教育在洛克看来,德行是绅士所应具备的品行中占第一位。在《教育漫话》中,洛克用了多半的篇幅讨论绅士的道德教育问题,他是从实用主义、从绅士的个人幸福的角度来讨论。他写道:“权力与财富,甚至德行的本身,其所以被人看重,也都是因为他们能够增进我们的幸福之故”。[P122]“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就都得不到幸福。”[P114]洛克认为绅士应具有理智、礼仪、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等品德。对于理智,洛克认为人是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具有高贵美善身份的“理性动物”,“要顺从理性所认为最好的指导”,去“克制自己的欲望”。[P19]培养儿童的理智感,就是在儿童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使其习惯于抑制有关财富、服饰和饮食的各种嗜欲,在享受自己的利益与幸福时考虑到别的伙伴的利益与幸福,并要儿童从小不要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使他们具有乐于赠予别人的美德。培养儿童良好德行的方法是形成儿童发自内心的羞耻心和对荣誉的崇尚之情。洛克十分重视绅士良好礼仪的养成。他说:“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他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P68]良好的礼仪主要表现为尊重别人、懂礼节、讲礼貌、有风度,“容貌、声音、言词、动作、姿势以及整个外表的举止都优雅有礼,”[P119]不要使儿童受到粗暴、轻蔑、非难、刁难等不良习气的影响,要恰如其分地表示一种礼节与尊重,而不可礼节太繁,使人疑心是谗媚、伪善或卑鄙。礼仪的形成要注意榜样和示范的作用,要多与品行高尚的人交往。礼仪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绅士事业的成功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孩子懂得人情世故又娴于礼仪,“他凭着这一点点成就,门路就可以更宽,朋友就可以更多,在这世上的造诣就可以更高。”[P69]洛克把“智慧”解释为“使得一个人能干并有远见,能很好地处理他的事务,并对事务专心致志”,[P117]即要求绅士具有善于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与素养。这种“智慧”与“狡猾”是相去甚远的,“狡猾的计谋只能使你占一次便宜,但是以后永远要吃亏”,“但是,坦白、公正、明智的人则人人都会为他让路,他可以直接去做他的事”。[P118]至于勇敢,洛克认为,勇气和坚韧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的品行”,[P94]绅士在事业上总是会碰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危险,他们必须受得住一切苦难,需要从小就训练他们克服懦弱和胆怯心理,遇到危险的时候,才能镇定自若,面临艰险毫不退缩,勇敢前行去获得事业的成功。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洛克认为,为了教育儿童,首先应该了解儿童,了解儿童的性情与特点,使教育符合儿童的天性与才能;要及早施教,形成儿童的习惯;要使儿童爱好名誉知道羞耻;要奖励与惩罚相结合,奖励不要变为引诱,少用惩罚,惩罚不要养成奴性;恩威并重,既要有父母和导师的威严,又要有慈爱;以榜样和说服教育为主,导师与父母要以身作则,让儿童与有德行的人交往等。

点击阅读全文

幼儿英语教育分析论文

随着对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视,人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与日俱增,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接触英语,因此,纷纷将孩子送进开办有英语教学的幼儿园。一时间,英语教学又开始升温,呈现出一派“红火”景象。社会舆论对此褒贬不一,笔者对此也有看法。

一、开办双语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幼儿园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体和谐发展。幼儿园的各项工作都应围绕此任务进行。而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幼儿园没有认真贯彻规程所提出的要求,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要求,为了赶时髦,吸引招生,甚至更直接的目的是为幼儿园搞创收,急功近利而忽略了促进幼儿发展的长远目标。具体表现在:某些幼儿园为了突出英语教学,在各科教学之外增设英语课,有的课时还比较多,这样增加了幼儿学习英语的负担,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还有的是挤占其他教学和游戏活动的时间,干扰了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对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很不利。这些做法实质上违背了幼儿教育的目的。所以,英语教学应该在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

二、怎样看待幼儿学习外语的关键期

所谓关键期,是指一个有机体生命中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某些外部条件对有机体的影响可以超过在其他时间所能达到的程度。但是,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关键期在时间上并不那么明确,这个时期的刺激效应也不是不可逆的。比如,兰内伯格根据潘菲尔德和罗伯茨的材料,并以早期和晚期单侧脑损伤以及智力迟钝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提出了2岁持续到12岁的语言接受期的假设。而我国主张双语教育的人将关键期的时间缩短到学前期,这是对关键期的片面理解。实际上,兰内伯格提出的关键期并非只限制于学前阶段,它应该持续更长时间。此外,近来经过剥夺再习得语言和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对于语言关键期所受不利影响绝对不可逆的观点,予以了某种程度的否定。有人认为,如果让2岁儿童学会说一门外语,那么,他需要花上20年左右才能达到他所学语种的国家的大学毕业生的语言能力,而一个18岁的青年如果有最佳环境只需4年时间就能完成。所以,那种认为如果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里指学前期)错过了第二种语言的学习,而在学前期后再要接纳第二种语言就颇为困难的观点,未免有些杞人忧天。

三、开办双语教学应具备哪些条件

点击阅读全文

国外讨法学教育研究的借鉴分析论文

从1985年8月到1992年9月,我在美国留学了7年,先后在法学院和人文学院学习法律和法学,对美国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有一些切身体验,我觉得这对我国目前法学教育改革也许有些借鉴作用。下面谈的,仅仅是我个人的经验和分析,国此不全面之处还请其他学友指正。

一、法学教育和研究的分布

美国的法学教育是相当分散的。这首先要定义一下法学。我所说的法学包括一切法律现象有关的研究。由于这一极其宽泛的法学概念,因此,许多学科中与法律有关的课程和科研都包括在这一法学教育和研究之内。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的法学研究,即作为学术性的法学教育和研究并不仅仅、甚至主要不是在法学院中进行,而是在其他系、科或法学字附属的研究所、中心进行的。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首先是由于美国的法学院的性质所决定的。法律训练和教育在美国属于职业训练,是早是由律师事务所进行的,后来才正式进入大学;进行大学后也一直是作为一种职业训练学校,其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律师,学生一毕业就可以进行法律实务的操作。由于这一目的,法学院集中力量进行种种律师技能训练,即使有学术性探讨也是作为培养合格和优秀的律师而附设的,在法学院中并不占主导地位。法学院对学生的主要要求是了解法律(包括判例),了解运用法律的必要程序和技巧,对案件的分析和对法律的理解。当然,在今天,要成为一个好的律师,良好的学术背景也是重要的,学术研究的成果有时在实际案件中起到重要作用;但一般说来,并不很重要。因此,在法学院,从教授到学生所关心的都是“什么是法”,而不关心“什么应当是法”,即使讨论“法应当是什么”,也往往局限于对前例或成文法的不同理解,很少有人局限于在法庭提出“全新”的理解,即使任何新理解,也都必然适应某种旧框架,即旧瓶装新酒。这种制度和训练在功能上保证学生遵循现在的法律,保持了法律的稳定性,并进而对美国法律政治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这是一种相当有效的保守的(不带贬义)法律教育制度。

由于法学院的这种性质,可以想见,它相对缺乏一种对学术性的法律研究的制度性激励机制。因为就业问题是首要的,学生都侧重于实用课程,对学术性法律问题关心较少。绝大多数学生都只关心必修的法律课程和与自己职业兴趣有关的选修法律课程,关心毕业后通过律师资格考试。对法哲学、法史之类的课程很少关注,甚至包括美国宪法这样的必修课程也关注不够(毕竟毕业后能有几人专门从事宪法诉讼呢?)

当然,法学院的收费也是重要因素。美国法学院的收费比起其他学院的收费高得多,课程相当重,不少学生依靠政府教育贷款完成学业。由于学生觉得花费很多钱修一些不能直接和马上见效的课程太不合算,因而对理论性课程的需求自然相对降低,并进而影响有关的理论性课程的供应。

点击阅读全文

教育的课程改革分析论文

摘要:课程改革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有强大的社会动力和内在的运行机制。专业建设要瞄准产业市场,将科研融入教学,从日常的课例研究入手,由下而上做细做实,由上向下服务到底,采用适合的形式,建立规范的教研规章,寻求专业指导,综合利用资源,营造研究氛围,建立课程改革的常态运行机制,形成职业教育的创新动力。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课程改革则成为永恒主题。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迁,历史任务不同,课程改革的主题必须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理论上,无论课程改革的历史任务和时代主题如何变化,职业院校只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常态运行机制,就能确保课程改革因地制宜地持续推进,不断产生改革的预期成效,不至于产生忽冷忽热、欲速不达、越搞越难的局面。但由于当前各校尚未建立起课程改革的运行机制,有些做法重在短期而非长效,更多的是依赖经费投入推进课程改革,因而常见课程改革盛装登场而举步维艰,兴师动众而成效不大。课程改革问题分析模式迁移难以立足外国职业教育已经产生一些公认的成功模式,如德国模式、美国模式、加拿大模式、新加坡模式等,引起国内职业教育界关注,甚至将其迁移到本地本校,依样画葫芦搞课程改革,却发现总是“水土不服”。

由此可见,课程改革无固定模式,一切因时、因地、因人而变。脱离现实环境和校本实际情况的生搬硬套,就不会产生预想的效果。只有精心耕耘自己的土壤,借鉴别国的经验,才能产出理想的成果。精品课程一枝独秀精品课程是在一般课程普遍提高基础之上的好中选优、精雕细琢。若全校各专业的普通课程教学尚未达到较高教学水准,就集中力量打造一两门精品课程,企图以点带面,促进其他的专业课程改革,实际等于放弃全部、攻其一部,结果是一枝独秀。只为追逐精品课程的光环,课程改革的战略定位就发生了偏差。增加投入不见功效表现是:不惜工本投入,不断刺激生长,多年磨难不见功效,一朝结题束之高阁。课程改革机制变成经费投入机制,结果经费投入了,成果未出来。事实证明,经费投入机制是课程改革的成功道路之一,但不是课程改革的源动力。

课程改革需要经费投入,改革成果也会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但课程改革不能成为跟风行为,跟风往往只会导致简单地增加经费投入。要从动力机制的创建开始,课程改革成效方能显现。上紧下松没有联动表现是:上级主管部门紧锣密鼓,层层敦促,课程改革的行动方案、规划、措施、奖励办法纷纷出台,但基层常规教学却按部就班,课程改革无动于衷。课程改革成为脱离现实的宣传广告,上下之间没有联动,没有从思想意识上提高认识,没有在运行机制上采取根本措施,课程改革动员成为装点门面的宣传。潜水不深不知底细课程改革的关键不仅在于上级文件的执行力度,更在于理念、动力、人才、机制四项基本要素的合理运作。任何文件提出的都是课程改革工作的一般要求,各校务必深入联系本地、本单位实际,分析课程改革的基本元素,创建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才行。课程改革既要全员参与,积极行动,也要有专家深入基层,摸清底细,共同筹建常态的运作机制。如果照本宣科或浅尝辄止,课程改革将成为时尚摆设或海市蜃楼:表面飘渺有,实际全为空。超级秘书网

课程改革运行机制课程改革的运行机制是指课程改革的内在运动规律。任何规律都有基本特点,一是反映本质,二是循环运作,三是持续生效。若能够认识并体现上述三点,课程改革的规律就能被发现并掌握。课程改革就能转变成因势利导、顺水推舟、持续发展的常态工作。课程改革如能进入常态工作轨道,要做的事情就是与时俱进,及时更换时代主题。社会需要是课程改革源动力课程改革的本源就是教法的优化改进。教法因社会科技进步、教育理论和技术手段更新、教育组织机构健全等而与时俱进。当前职业岗位的需要就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源动力。源动力具有不可抗拒性,它必定会渗透并深刻影响到课程改革的具体过程。一所学校若不搞课程改革,则最终会被开展课程改革的学校取代。科研融入教学常规路径课程改革常态运行的内在机制在于将科研融入教学过程。一般写作论文认为教学是常规工作,科研是画龙点睛;教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科研是附带工作;教学为主,科研为辅;先做好教学工作,有精力时做研究工作。这种认知是课程改革的障碍,将严重阻碍课程改革的推进,导致课程改革举步维艰,前后脱节,久无成效。课程改革必须将科研与教学融通。课程教学中的问题,通过研究活动加以解决;研究的成果用于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如此,课程改革才能不断生效。课程改革运行机制见图1。课程改革是围绕人才培养进行的。人才培养进入教学过程,研究活动随之开始。科研融入教学的路径为: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在问题中选择主题,选定主题深入研制,这需要学校、系部、教师、学生齐心协力、共同完成。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