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教育技术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同时在其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弊端。我们应将它与理论教学有机的结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式面对面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交互式面对面
在现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传统的教育模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传统的校内课堂教育,这种教育模式需要大量的高水平教师和巨额资金,因此很难在近期大规模发展;还有一种是传统的函授教育,但这种教育很难保证教育质量。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发展现代化教育,以解决上述矛盾,“现代化”的关键是实现交互式多媒体通信技术的教学模式。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育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极其重要内容之一。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身,实现了传播的一体化,开拓了人类学习的新方式。利用远程教育网进行教学可以让异地的学生加入同一个教室,教、学方式更加自然,学生们可以加入网络上的一个"虚拟教室"中进行学习、讨论,任何人均可得到一流教师、一流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共享。现代传播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广播、电视、网络、多媒体的组合等已广泛服务于社会、学校、家庭。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即现代教育技术。把以多媒体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中进行普及和应用是当今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1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手段的优势
1.1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那种以老师为中心,“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网络化的教学方式还未出现时主宰着教学,取而代之的是依托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现代媒体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交流。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成身临其境的亲身体验,变死记硬背为理解型思维教学。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
一、教育技术学审美研究的意义
教育技术学的审美研究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教育技术诞生之初所追求的是实用和效益,也就是追求真(科学)和善(功利),这并没有错。但如果片面的强调真、善,而忽视了美(自由、和谐),势必导致重技术轻教育、重物轻人、重教轻学、重科技轻人文等一系列的问题。人成了科技的奴隶,科技成了限制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枷锁,对真、善的追求造成了美的异化,显然违背了教育技术的初衷。马克思说,人是依照美的尺度来生产的(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页)。教育作为人类自身的生产,同样要依照美的尺度。依照美的尺度,就应该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和谐,理性与情感的和谐,就应该实现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因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而人的本质力量表现在人的自觉(合目的)自由(合规律)的创造活动中,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之中。按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教育技术学的审美研究不仅能使教育技术学深入发展更加完善,同时也会促进相关学科,比如教育美学、技术美学、审美心理学的发展。教育技术学作为一个应用性学科,在其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必然促进相关学科理论的发展。
二、教育技术学审美研究的逻辑起点、主要范畴和相关学科
构建教育技术学审美研究的体系,意味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它的逻辑起点,它的主要范畴,与它相关的研究领域等等。
教育技术学审美研究的逻辑起点,应该在教育和技术的交叉点上寻找,同时它应该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范畴。按照这个思路,其逻辑起点应该是审美。审美作为主体对教育技术中美的感受、领悟、欣赏、创造的活动,是一种精神的实践,它是教育学和技术学共有的范畴。审美是教育技术中美的现实运动的出发点,也是反映这一运动的观念的出发点。
2010年6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县教师进修校组织的为期6天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程》学习。正是这次培训学习使我开始享受到现代教育技术的恩惠,初步建立了现代教育的观念,从而促使我不断努力学习,力争成为一名善用教育技术的新型教育者。下面就这次学习谈谈自己对教育技术的初步理解。
教育技术是指应用各种理论和技术,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的作用。
(一)能够支持现代教育思想的实现
现代教育思想主张教育的民主化、个性化、国际化和终生化。教育技术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资源与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实现教育民主化提供了技术的保障;“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设计为开展个别化教学提供了有利的途径;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实现教育的国际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二)能够支持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
教育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的机会,使教育摆脱学校中心、课本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束缚。学生能根据个体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和进度,扩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教师很难针对全体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教学,因此,传统的教育教难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育技术中的教学设计技术为实施个别化教学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持;教育技术中的媒体和学习资源为实施个别化教学提供了环境支持。
一、关于教育的本质问题
所谓教育,按《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的定义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地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简言之“教育即培养人的一种活动”。
(一)、要想了解教育关键在于对“人”要有正确的理解。按吉林大学高清海先生的说法人是具有双重生命的存在:人之第一种生命是他的种生命;人之第二种生命是他的类生命。所谓种生命即人生来就有的自然生命;所谓类生命即须后天努力去自我创生的自为生命[1]。类生命是其根本生命。这与马克思所讲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说法是一致的。然而人非生而如是的,一个初临人世的婴儿是不具有任何类生命属性因而也算不得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的。这与动物不同,一个动物一生下来既是它本身。而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就非要靠自身努力建构不可。建构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学习。“学习是人类的天性”,“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学习者”[2]。模仿性、学习性是人的本性,教育则不然。教育是以学习为基础的存在,是学习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之先的高等动物既已有简单的学习,教育则自人类始。可以说教育是学习的衍生物、附属物。教育是为学习而生,它是生来为学习服务的。这就决定了教育的主要作用是辅助学习。。教与学构成的矛盾是非对称性的,其非对称性表现在(1)在教与学构成的矛盾中居于从属的地位,教育是对学习的能动、是学习的类自觉化;(2)教与学矛盾的临时性、暂时性,对人而言学习是终身的,教育则非。例如当受教育者成为成熟的主体即可不再受教育而进入自学阶段。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教”即此之意。所以现在提倡“终生学习”是对的,至于“终身教育”对一部分人则是不必要的甚或是多余的。
(二)、人可以说是当今已知世间最复杂的存在了。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的复杂性,人是什么样的教育就应是什么样的,教育应是与人“同构”的。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就应按人的本性来进行教育。(1)人的心理结构由认知(思维)、情绪(情感)和行为三部分组成,通常又简称“知、情、意”。这三种心理成分又分别对应着人的三种能力:认识能力(智力)、情绪能力(情商)和行为能力。[3][%]根据教育与人的同构性,教育也应是三种能力兼顾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主体存在——完整意义上的人。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大多还只停留在认知能力的初级阶段(仅仅是“知识灌输”),即使少数达到“智力教育”阶段的,也未超出认知能力的方面。至于情绪能力、行为能力还远未涉及。试问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吗?教育的片面性必然导致人的片面性,只有全面的教育才能造就全面的完整的人性。要知道“一个人生活和事业的成功,只有大约20%依赖人的智力(认知能力),其余的80%由情绪能力(情商)和行为能力决定。”[4]所以有必要开设情感教育(含成功励志教育)课,这是人的本性所使然。由此必然导致教育由表层教育向深层教育转化,即由过去简单的、单调的“知识传输”向真正的人的教育转化。因为只有深入到人的灵魂的教育才是真正的人的教育,才是教育之本真。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言:“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5]其言至真。
二、关于技术的本质问题
说到技术也要由人说起,因为技术本身即人的造物。人是活动的存在。“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6]。人是在目的驱动下的理性的活动物。即是说人之活动不是盲目的,而是指向人的目的的;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方法、有手段的。方法又有优劣好坏之分。并非所有方法都能使人成功的,如“偷鸡不成反失一把米”之类的方法就属劣的坏的,可称之为垃圾方法。反之,依之而行不但成功,而且还省时省力即有一个“巧”字在里面,这类方法就可归入技术之列了。所谓技术,狭义的定义是:“技术是在创造性构思的基础上为了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具有实现特定目标的功能,最终起改造世界作用的一切工具和方法。”[7]这里强调的是“具有实现特定目标的功能”亦即“有效性”的方法方为技术;广义的定义如埃吕尔的是这样叙述的:“在一切人类活动的领域中通过理性得到的(就特定发展状况来说)具有绝对有效的各种方法的整体。”[8]在这里埃吕尔着重强调的依然是“绝对有效性”,可见只有有效的方法才称得上技术。人是活动的存在,人之活动是有方法的,故技术是内蕴于人之活动中的,是人之活动的内在逻辑。所以技术是人之本质的构成要素或曰人之本质的一定层面。人之活动包括认识活动、实践活动、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娱乐活动等等。故而技术又可分为认识技术、实践技术或征服自然的技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技术、驾驭的社会技术、思维的技术、管理的技术等。当然这些于学界尚有争论,本文只就实践技术而论。对实践而言,技术即是实践的内在逻辑。也可说是实践的操作方面的理性。技术的特征即它的有效性。对效率的追求是它的本性。技术总是追求最优化的。技术还要求它的扩张性即它的推广性。技术被创造出来,只有为社会所推广所应用,它的价值才能体现。所谓推广,即是要模仿、要重复。以此可见并非唯独创造有意义。模仿、重复也是为世间所不可少的,也自有其价值在。
【摘要】当代教育是一个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我们追求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达到教育的现代化。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成为实现现代化教育的重中之重,所以,在今天,已经不会有人再去争论学校计算机要不要买,或者要不要建校园网的问题了。但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依然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用得如何?这就让我们从更深的层次来思考一个问题: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普及与广泛运用,目的都是为了教学,而我们解决了实质性的问题了吗?本文就多媒体教学设施及校园网络等情况来探讨我校教育技术的应用状况。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教育技术应用
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关系到人才培养优劣的关键问题,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所在。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已日益成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新的“增长点”。我们都知道,现代教育技术是以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探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与方法。教育技术94定义讲到: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该定义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表述为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的提法,体现了现代教学观念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传授知识转向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大转变。可见,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多媒体教学系统
我们可以把教育技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硬件方面,那就是大家熟知的多媒体教学设施等的硬件配备;另一个就是软件方面,通常可以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网络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以及自身运用现代化教育设施的能力。经过调查,我校多媒体教学设施在2005前,多媒体教学室为38个,2005-2006年为48个,2007-2008年达120个,并设有多媒体教学控制室,全面监控多媒体教学室的使用状况。在硬件资源配备上,最高经费达100余万元/年,在软件资源配备上,最高经费达10余万元/年。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我校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日益强大,在多媒体教学的硬件装备上已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层次。
作为以应用为主的学校管理和教学,我们每天都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开展课余讲座,学术报告等。利用网络进行工作与业余学习,而用得如何,实在是难以用一个简单的或“规范”的标准来衡量,无论从哪个角度,脱离了“用”,什么技术都没有任何意义。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可以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运用图、文、声、像等多感观、多刺激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创新性思维。教育技术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还可以促进创作思维的发展,培养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推进素质教育,同时,还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缩短教学时间等。目前我们大部分教师都越来越喜欢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越来越自觉地翻阅资料并自制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