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思想理论

教育思想理论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教育思想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教育思想理论

灌输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灌输教育的涵义和理论来源

这里所说的灌输教育就是指通过疏和通的方式灌输基本的思想政治观点、思想政治理论。不是“填鸭式”的教育,而是创新教育的方式让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更好的入脑入心。1900年,在《我们运动中的迫切任务》中,列宁明确指出:由此自然产生出俄国社会所应该实现的任务,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组织一个和自发工人运动有紧密联系的革命党。列宁当时提出从外面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并不仅仅是指向工人提供解答某些问题的现成结论,最重要的是指引导工人群众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列宁这些论述高屋建瓴,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第一次对灌输论最生动、最全面、最具体的论述。

二、新时期坚持灌输理论的必要性

(一)社会的大环境要求我们坚持灌输理论社会大发展、大繁荣

各种西方的观念也扑面而来,好的东西我们应当学习。但是西方大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思想,通过文学作品、电影、饮食,灌输西方的价值理念,对我国的青少年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了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促进社会主义基本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灌输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

(二)对基本理论的忽视

点击阅读全文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在二十余年的发展中大致经历了经验积累与理论探索、理论形成与开拓、理论发展与创新三个阶段。其理论研究成果在数量上逐年增加,在质量上不断提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模式、建构思路等问题上达成一定共识。今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可从四个方面拓展深化:进一步精准基本概念,更加深化基本理论研究,继续开拓研究领域,把理论的、抽象的、学院式的与实践的、实证的、实效性的研究相结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阶段;基本评价;拓展思路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发展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使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同年,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把政治工作的理论形态——关于政治工作的学说看作一门科学。随后,理论界在报刊和学术会议上进行了讨论。尤其是1983年以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如何建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正式建立。从此,思想政治教育走上了学科建设的规范化发展阶段。

检索从1984年到目前为止公开发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教材、专著和研究论文,经对成果内容的梳理和分析,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经验积累与理论探索、理论形成与开拓、理论发展与创新三个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经验积累与理论探索阶段(1984年至1989年)。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刚刚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方式多为搜集、罗列和实践总结,侧重对具体方法的经验研究,成果内容以介绍各种方法为主要形式。例如:张洪华、杨亚平的《思想工作方法纵横谈》,范印华等的《艺术·快感·磁力:思想工作方法谈》,刘国彬、张运德的《古今思想工作方法例析》,姚毅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集锦》等。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特点是:事例集锦、方法介绍、以实践经验概括为主要内容。值得指出的是,1985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王玄武教授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这一时期一部不多见的理论研究著述。这本著作可以看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开山之作,全书共有9章:思想信息的获取、分析、决策、实施、综合教育、检查总结等,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为逻辑框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建构思路,为之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点击阅读全文

教育局思想理论学结

本年度主要担任高*级10班、8班;高10级4班、10班数学教学工作,并兼任高*级10班班主任工作。每周授课10节,辅导6节。

一年来,本人认真学习党的文件,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为主旋律,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坚持以课改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工作中,做到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在课堂上,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积极挖掘、拓展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安排练习适当,寓知识巩固于口诀、模式之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能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仔细、耐心;能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正确树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班级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在负责全校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方面,成绩显著,得到各级领导的认可。

20*年,我局党组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国土资源局的精心指导下,把提高国土资源队伍整体素质放在工作的首位,坚持改进作风、搞好服务、提高工作水平,充分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不断加大队伍建设力度,通过重点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使队伍凝聚力、向心力、业务能力大大增强,队伍整体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较圆满地完成了全年思想政治工作任务。

点击阅读全文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摘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高职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目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文章从存在问题出发,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思政课”;改革与建设

前言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职“思政课”)教学是对高职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提高高职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它在引导和帮助高职生树立马克思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在培养高职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然而,在新世纪新阶段,随着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乃至目前“思政课”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考核方式等越来越难以为继,“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便听,政治课不想听”已成为高职院校屡见不鲜的现象,“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仍临着严峻考验。因此,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推进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建设,不断提高其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使每一门课都成为深受学生欢迎、受益终身的课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高”和“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高”即高等教育,它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共性的一面;“职”即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它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和主要任务。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思政课”教学与普通高等院校“思政课”教学具有共性的一面,又有个性的一面。但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高职院校多半又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使得相当一部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和高职院校领导、教职工,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特点缺乏应有的认识,在教育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要么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做法,要么沿袭中专教育的老套,缺乏自主创新。因此,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建设,首当其冲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实现从普通高等教育到高职教育的转变,从中专教育到高职教育的转变,积极探讨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新路径。

点击阅读全文

全纳教育思想理论及启发

一、全纳教育思想的由来

特殊教育理论是建立在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之上的,当某一社会对“残疾”、平等等观念发生变化时,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教育形式也会随之变化(Berdine&Black-hurt,1985)。全纳教育直接起源于美国1950年代的民权运动(CivilRights),更远则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法国启蒙时期西方对平等、自由的追求的一系列社会运动。这些社会运动孕育了西方以个人自由、社会平等为价值目标的社会文化基础,也为有特殊需要的人士平等、尊严地参与社会生活以及新的特殊教育理念的诞生提供了动力(Winzer,1993)。二战以后,美国民权运动者提出了“分开就是不平等”的口号,要求不同种族、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Haring,McCormick,&Haring,1994)。回归主流的思想就是在民权运动及一系列相关的法庭案例辩论的基础之上、以北欧的正常化教育原则为蓝本、并在1975年颁布的94-142公法里得以确认的。

94-142公法确立了非歧视性的鉴定、个别教育计划、最少受限制环境即根据儿童障碍程度确定不同的教育安置形态的等级特殊教育服务体系(TheContinuumofSpecialEducationServices,包括普通班、巡回教室、资源教室、自足式特殊班、特殊学校、医疗机构等)等原则。全纳教育思想是在回归主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全纳教育并非回归主流的自然延伸。相反,全纳教育是在批判、反思回归主流教学实践失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Skrtic,1991)。这些批判集中于94-142公法中与特殊儿童鉴定程序相对应的等级制安置体系。例如,全纳教育的倡导者W.Stainback和S•Sta-inback(1984)对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隔离、各自平行发展的双轨制体系(dualsystem)提出明确的批评,认为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应该“重新组合、建构、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教育体系以满足所有儿童的学习需要。”(p•102)。

美国教育部前助理行政长官,Will(1986)也指出回归主流存在着:1、不科学的鉴定与障碍类别的划分导致特殊教育效率低下。2、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各自平行发展,二者不能很好地协调以满足学生的需要。3、等级制服务体系中儿童容易被隔离、歧视。4、家长和教师经常对儿童的教育安置,即儿童应该在哪一等级中受教育,见解不同,容易造成冲突。可见,回归主流及94-142公法中用以确定儿童安置类型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是根据儿童的障碍的程度来确定儿童教育环境受限制的程度,即隔离的程度的,是不公平的等级制度,违背了回归主流本身所追求的教育平等的理想;并容易将儿童的障碍作为教育问题的原因,而非学校本身条件的不足①。全纳教育的支持者们呼吁重组学校、破除教育的等级结构,使普通学校成为满足社区内所有儿童学习需要的地方。

二、何谓全纳教育

全纳教育的思想自W.Stainback和S.Stainback(1984)明确提出后就成为特殊教育领域讨论的焦点。尽管许多国家都将全纳作为特殊教育发展的理想以及相关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但实际上人们对于全纳教育是什么仍然众说纷纭。以下是西方文献中对全纳教育的一些解释。全纳教育是家长、教育者、及社区工作者发起的运动。它寻求创设以接纳、归属、社区感为基础的学校。全纳教育通过在邻近学校的高质量(highquality)、年龄适合(Age-ap-propriate)的普通教室来实施,并得到所有儿童欢迎、承认、甚至强调他们的价值。全纳计划寻求建立以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为目标的、尊重个体差异为基础的支持性社区(Salend,1998)。全纳教育是指在普通学校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教育环境里教育所有的儿童。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