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心理培训

教育心理培训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教育心理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教育心理培训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探讨

1培训的理论基础

1.1培训目的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

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辅导员不是专职的心理教师,但又不同于普通的行政管理人员,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首先应让辅导员明确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责明细。其次是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并能将这些技能艺术化地融入到日常的学生工作中,以充分发挥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作用,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1.2培训原则为达成培训的目的

在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时我们还应把握系统性、层次性、实效性和人本化的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辅导员在其中又发挥着枢纽作用,因而培训一方面要树立辅导员全局性的意识,另一方面要涵盖必要的系统的知识和技能。(2)层次性原则。培训应根据辅导员专业化程度,工作需求和个人潜能等因素设置不同层次的培训。如可根据专业化水平的高低设置初级、中级和高级培训或者依据工作需求建立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和专题研修等。(3)实效性原则。培训应结合实际注重实践,让辅导员真正学有所获。可运用专家示范、情境模拟、案例分析和录音录视频等方法强化技能的学习,掌握要领,让心理学方法不再神秘。(4)"人本化"原则。"人本化"是指培训中应"以辅导员为中心"。卡尔•罗杰斯(CarlRansonRogers)提出,在尊重、真诚、同理心和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条件下个体会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成长。

1.3培训模式

点击阅读全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思考

摘要:本文结合吉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实践,总结心育教师培训的问题,结合教育心理学及管理心理学理论,探索心理教师培训的专业化道路,提出具有心理学科专业特点的教师培训新思路:项目设计——分层分类精细化;培训形式——实践体验式;培训内容——引领需求和迎合需求相结合;培训管理——自主管理为核心等。文章对增强心理学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和专业性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实践体验式;自主管理;区域培训共同体

为切实满足吉林省中小学校的迫切现实需求,配备一支专业化的心育教师队伍,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版(2012)以及《教育部心理咨询室建立》政策文件的指导,我们一直努力致力于探索以“研培结合”为主导的实效化、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人性化的中小学心育教师培训模式。可以说,中小学心育是学生学业与人生成功的关键基础,学科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内涵、教育方式方法、教育意义价值明显区别于其他文化课学科,因此中小学心育教师培训的设计与实施也应该具有其独特的专业化特点。

一、吉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根据201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省兼职心育教师占了75%以上;非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心育教师占了80%以上;43%的教师认为兼课、兼职的负担过重;36%的教师认为自身专业水平有限;58%的教师急于提高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水平;50%的教师认为缺少心育实践工作技能;50%的教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知道一点或不了解。另外,心育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岗位稳定性差,心育教师地位低被轻视现象也很严重。调查结果表明,我省心育教师队伍总体呈现兼职、非专业化的特点,心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亟待提高。调查显示,我省只有大约20%的学校能全部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时安排;大约40%的学校有心理咨询室,但是设施配置不全或者闲置。数据表明,我省心育工作开展实施情况不够理想。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莫雷教授指出,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更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专家、专业人员研究、推进并组织、宣传、发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二个阶段是发展比较快的地区,政府部门结合专家队伍,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合作,共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第三个阶段,最终形成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据此为参照,目前吉林省各地区心育现状发展极不平衡,少数地区处于发展的第二阶段,大多数地区仍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三阶段整体发展的情况不容乐观。

二、吉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现状

点击阅读全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成立于20*年10月。在上级指导中心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指导中心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机构成立,相关文件出台

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我市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日常化的开展,20*年10,市教育局成立了以教育局田中朝副局长为主任的“*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达了永教[20*]151号“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并颁发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及管理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方案(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员任职资格及优秀心理辅导员评比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主任任职基本条件、职责》等具体操作规定和办法,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统一部署,明确要求,切实开展

为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有关指示,推动和落实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制定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指导原则,主要内容、主要途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无目标性和错误操作。

三、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完善了管理办法

点击阅读全文

农村医生心理教育分析

1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内涵

心理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教育兼有心理学和教育学特点。心理教育是从心理学发展起来的,心理学是心理教育实践的理论支柱,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心理教育内涵在于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人的心理发展,关注和构建人的心理生活,发展和提升人的心理素质[6],心理教育以培养与完善人格,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是引导人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种实践活动,是对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的培养,对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维护,对个人以及社会生活质量的关注和促进[7]。作为教育学范畴的心理教育分为教育、辅导、咨询、治疗四个层次,心理教育包括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8],同时心理教育具有社会属性,具有社会制约性,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6]。WTO认为健康的标准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处于理想状态,当前生物医学模式已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疾病的产生不能仅从生物个体本身找原因,也应从心理状态和所处社会环境去分析,心理因素与疾病密切相关。根据上述对心理教育内涵的阐述,笔者认为,具备心理教育素质的乡村医生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人民群众的心理发展,关注和构建人民群众的心理素质,维护人民群众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具备心理教育素质的乡村医生能够较好的服务患者,减轻或治愈患者因心理问题造成的紧张和抑郁等痛苦。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乡村医生实施心理教育培训是乡村医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

2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现状

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是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根据卫生部下发的《1991-200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和《2001-201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等有关乡村医生教育规划政策,我国各级别乡村医生教育培训政策相继出台,乡村医生培训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目前乡村医生培训以获得学历和考取行医资格为目的,忽视乡村医生的专业技能需求[9],心理教育素质作为一种专业技能,其培养没有得到重视,在治疗疾病时就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医院中很多因心理障碍而产生的疾病,未能及时发现和诊断,且大部分治疗并不规范,导致患者病情贻误、影响预后,并造成过度医疗[10]。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疾病中的心理因素,临床研究发现: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易造成消极情绪状态,可使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心身疾病,还可加速疾病恶化[11]。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行为方式、饮食理念和生活节奏等因素都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状态,积极开展心理干预和治疗,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人民群众的疾病,增强人民群众体质,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调研显示,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主动了解患者心理,对患者本人及家属具有同情心,热心讲解病情治疗过程,倾听患者感受,对患者治疗过程进行心理疏导,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有助于患者病情康复,控制疾病发展,预防并发症发生,促进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对乡村医生进行心理教育培训成为当前乡村医生教育工作重点。

3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策略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把医学服务的目的视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非单纯的治疗疾病[12]。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认真研究乡村医生执业特点,将心理教育贯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过程,通过心理教育培训,增强乡村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的主动性,鼓励乡村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维护患者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

点击阅读全文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见

各市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3号)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基〔*〕14号),进一步推进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有效地缓解中小学生在课业负担、人际交往、考试焦虑等方面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为中小学德育开拓途径、丰富内容和改善方法。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现代德育体系,提高德育科学性和实效性的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从改革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广东加快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加强领导和管理,切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建立教育行政主管与专家业务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年前,各市、县(区)要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各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一般应设在高校或科研、教研部门,尚未按此要求设立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既要保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行政领导,又要充分发挥专家业务指导的作用。

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作为工作的标准和原则,切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科化和医学化。工作要立足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提升广大教师心理素质。当前主要是立足于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推进工作要坚持科学严谨、规范运作、定期检查、有序推进的原则,切忌急功近利。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督导评估,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心理健康教育。

省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要运用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指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为中小学校提供服务,切忌以营利为目的。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决定,确定工作发展目标,做好推进工作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加强检查和指导。要切实抓好师资培训、科研课题研究、示范学校建设等项工作,指导中小学校逐步推进工作。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