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教育叙事案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论文关键词】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研究教育技术质的研究
【论文摘要】目前对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尚无清晰明确的定义和区分,不利于研究的开展和写作的规范。本文从目的意义、定义内涵、基本要素、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等方面,对近年来受到教育界推崇的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进行了较深入的辨析,对教师在撰写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教育研究者愈来愈强烈地认识到,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既不同于哲学,也不同于自然科学,那种满足于理论思辨,或以经典自然科学为标准的研究方法难于把握复杂的教育现象。在此背景下,质的研究方法逐渐在教育研究中得以提倡,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研究等质的研究方法得到教育研究者的广泛认同,它的最大意义在于真正能使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状况,从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探讨与挖掘那些很难用理论推导或实验数据来概括与抽象的内涵、意义与深层规律。它重视对教育教学过程中人的心理与情感活动的研究,重视行动与反思,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谈,主张“一例胜千言”,提供“样板”与“范例”,提倡移植与借鉴,强调理论要来自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与修正,只有在真实情境下能够应用的理论才是有价值的。这也就是当前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越来越受到推崇的原因。
目前对于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都没有十分严格的界定,大多数教师甚至教育技术工作者都不知道两者的准确定义和区别。笔者通过百度搜索检索到含“教育叙事”关键词的网页160,000条,以“教学案例”为关键词的网页919,000条,以“教学案例+教育叙事”为关键词的网页16,900条;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到从1979至2006年,以“教学案例”为关键词的论文1940篇,以“教育叙事”为关键词的论文168篇。通过对内容的初步分析,笔者发现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不加区别、混为一谈;一种是自说自话、大同小异;第三种是有所区别、但未进行系统比较。笔者认为:从本质上来说,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都属于同一类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即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但又各有侧重;教学案例与广义的教育叙事中的一种类型——教学叙事比较接近。为写作和研究方便起见,应加以区别和规范。本文将就两者的异同之处进行辨析,以供广大教师参考并就教于方家。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案例一词译自英语“Case”,原意为状态、情形、事例等。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医学的起源是减轻患者痛苦,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现代医学在实践中容易进入“见病不见人”的误区,医学工作要体现的情感和温度也大受影响。医务工作者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学习技术上,忽略了患者的情感体验,忽视了患者是兼具生物、心理、社会特征的全人,有学者认为这样的发展方向与医学初衷相背,失去人文精神的医学不仅会导致人的情感需求被忽视,也会阻碍医学科学整体发展的步伐。
1叙事医学对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生必修的医学人文课程,引导学生从人本主义角度学习这门课程,将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为未来成为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叙事医学(NarrativeMedicine)概念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丽塔·卡伦于2001年提出,2011年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郭莉萍教授将该概念引入国内[1],它是指具有叙事能力的医生提供的具有人道主义,且有效诊断和治疗的医疗模式[2]。本文在叙事医学视角下探讨医学心理学教学策略的作用与意义。
(1)有助于培养医学生人文能力,进一步完善我国医学生培养方式。叙事医学将医学人文以行为的方式表达出来,协调了人文与技术、医生决策与患者感受之间的关系,推动和促进了我国医学生除了知识、能力之外的素质教育,对医学生叙事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优化其诊疗思维,使其不断反省诊疗工作中的不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成为传统医学教育中单一知识型训练的补充,有助于丰富医学实践经验。医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需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而叙事医学训练强调专注、再现和接纳,注重由变化串联而成的事件时间顺序,叙事医学强调临床事件的因果关联及具体变化,为传统医学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和实践工具。(3)促进学生养成反思意识,改善医患关系。叙事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通过问诊获得更多准确的信息,让患者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医患沟通,使临床医学更富人性与温情。
(4)弥补医学教育的人性缺失,提高医学生共情能力。叙事医学本质上改善了未来从医者的观念,使其工作态度及行为发生根本改变。医学生学会用叙事性的语言书写病历,其理解患者的真实感受及遭遇,帮助医务工作者审视自身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摘要〕随着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地推进,如何开展家庭医生服务成为当下的热点。引入以人文关怀为主的叙事医学,成为提升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一个亮点。通过阐述叙事医学在社区家庭病床管理中的运用成效,分析叙事医学在家庭医生服务中的作用,提出家庭医生在社区的家庭病床管理中要运用叙事医学从情感上建立医者仁心的理念,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关键词〕叙事医学;家庭医生;社区卫生;人文关怀;家庭病床
随着基层卫生改革不断推进,家庭医生制度正在实践和持续探索中,而居家养老理念的传播,使得家庭病床管理在家庭医生服务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叙事”是一种以“讲故事”为代表的思维方式。近年来,“叙事”一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以叙事为基础的医学研究或叙事医学的文章显著增多。笔者尝试借助叙事医学的方法,在家庭病床的诊疗和管理过程中融入医学人文理念,弥合医患知识结构、对疾病认知和对疼痛感知方面的视域差异,实现医患共情和医患对话的视域融合。
1叙事医学发展和国内现状
1.1叙事医学起源
叙事医学(narrativemedicine)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丽塔·卡伦(RitaCharon)2001年提出,叙事医学指具备叙事能力以及拥有对医生、患者、同事和公众高度复杂叙事情境理解力的医学实践活动,主要用于探讨文学与医学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探讨文学叙事能力对于医学的积极意义[1]。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丽塔·卡伦发现文学与医学实践存在着某种联系。她认为,技术日益复杂的现代医学是冷漠的学术学科,是以牺牲患者和医生的关系为代价的医学[2]。叙事医学的价值在于通过疾病的叙事化将患者、疾病、病痛折磨联系起来,将生物学世界和生活世界联系起来,使疾病得到阐释而产生意义,通过将疾病置于生活语境中而赋予疾病以意义、重构患者的身份意识[3]。
摘要:为了探讨叙事护理教学应用在《老年护理》课程中的效果。本研究在学校2018级护理专业中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4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4个班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法,实验组采用叙事护理教学模式,课程结束后评价叙事护理教学的效果。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教学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实验组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明显提高。即叙事护理教学有利于人文教育,并锻炼学生的心理护理技能,同时可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满意度。
关键词:《老年护理》;叙事护理教学;应用效果
《老年护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疾病护理、康复训练、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慰藉等护理服务。课程教学大纲强调培养学生关于老年病学知识及技能、临床思维、实际应对等方面的能力[1],同时指出应加强人文关怀能力。但目前使用的教材对人文关怀言之不深、解之不透,高校对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及人文关怀能力如果缺失,会严重影响老年护理服务质量和老年患者的主观感受及满意度。加强护理专业学生和在职护士的人文素质教育现已成为护理教育界的共识[2]。叙事,即叙说故事、讲述经历。叙事护理是护理人员倾听患者故事、感受患者心理、帮助患者重构疾病故事及生活故事中的积极意义,找出护理点,继而实施护理干预的人文护理实践。研究组将叙事护理应用到《老年护理》课程教学中,探讨其对学生人文素质、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并评估此教学方式对课程满意度的影响。
一、对象与方法
(一)教学对象
运用随机数字法在学校护理专业大二学生中抽取4个班143人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71人,对照组72人。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前期所学课程完全相同。两组学生由同一名教师担任《老年护理》教学,该课程共36学时,理论课28学时,实践课8学时。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实验组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教师与对照组相同,实验组采用叙事护理教学方式。
摘要:当前医学发展模式经历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后,医学发展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得更加社会化,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任务与使命也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化。在国家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和“四个优先”的理念指导下,我国医学高等院校以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四个理念为指引,在实施相关战略后,有效促进了高校人才队伍规模的壮大,在医学人才建设的外部要素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具体政策与措施的着眼点忽略了医学院校管理和实践中对于医学人才内部心理要素及人文要素的培养。当前新形势下的医学教育改革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强化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是夯实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基石,将兼具文学学科与医学学科属性的叙事医学教育应用于高等医学教育中,有助于促进医学生良好职业精神的培育。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提供全学程教育、全方位进行保障、运用多途径实践等措施促进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以推动实现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叙事医学;医学生职业精神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1]同时强调要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的重大发展理念与举措,指出加快健康人力资源建设,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2]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对加快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做出了系统部署。面对新挑战,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世界医学发展的新要求这些任务面前,我国医学教育还存在着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亟须优化,培养质量不高、亟待提高等问题,因此,系统谋划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促进医学生职业精神构建、培养具有仁心仁术的高水平医学人才成为当前我国促进卫生健康事业与医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关注点。将兼具文学性与医学性特征的叙事医学应用在医学生培养、高等医学教育中,有助于促进医学生职业精神建构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意义
(1)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是解决目前医学人才培养瓶颈问题的首要基础。对于医学人才培养方面,目前仍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例如:医学教育总体招生规模较大,但整体层次偏低,质量不尽如人意等问题。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主要包括培养医学生关爱生命、重视生命的能力,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从精神层面与技术层面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是培养具有良好医德与精湛医术的医学人才的重要内容。将职业精神教育贯穿医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从内心认同医生的职责。有助于加强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与共情能力,提升医学生在促进大众健康和解决临床诊疗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批判性思维,提升信息管理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
二、叙事医学教育对推动医学生职业精神构建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