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教育研讨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本文通过对研讨式教学在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阐述,及研讨式教学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的教改实践,利用问卷法与访谈法对教改实践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以基于教改实践效果对国际经济学的研讨式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国际经济学;教改实践
■ 引言
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较高的课程。国际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不仅需要学生对课程的基础性知识进行熟练地掌握,还需要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课程知识对社会中的国际经济热点进行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智能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传统单向讲授教育模式愈发不能满足实际的教育需求,而研讨式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而形成的一种新式教学方法,注重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导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运用所学,强化对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具有积极作用。通常来说,实施研讨式教学的课程需要具备以下特征:学生对该课程的知识、所涉及的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兴趣,即课程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研讨性,具备教师与学生讨论的空间。国际经济学正好具备上述特征,尤其是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而言,是在对外开放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自身正处于经济全球一体化浪潮下,对国际经济学课程具备一定的了解或知识掌握。因此,应用研讨式教学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国际经济学课程知识的理解程度,还有助于提升他们应用国际经济学知识的能力。
■ 国际经济学研讨式教学法的设计
(一)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板块划分,选择恰当的研讨主题
摘要:由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中心主办的“全国经济法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讨会”于2006年5月13日至14日在重庆召开,专门研究经济法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全国性会议在我国尚属首次。来自全国已经取得经济法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17所高等院校的4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主要是具有丰富的培养研究生实践经验的博士和硕士生导师,同时也邀请了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的代表以及我校部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代表参加。重庆市教委学位办的领导同志也亲临会议指导。
这是一次小规模、高层次的研讨会。这次会议除了收到论文及相关资料20余篇外,主要采取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其中包括专门听取研究生代表的意见。与会代表围绕经济法专业研究生的招生、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位论文的撰写、评判标准以及论文答辩等事宜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既有共识,又有交锋,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经济法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历史回顾
建国以来,我国法学教育发展的五个阶段,既1949至1977年的院系调整阶段,1977至1983年的法学恢复时期,1984至1992年的蓬勃发展时期,1993至1999年的“调整、充实、提高”阶段和1999年至今的扩招阶段。随着我国法学教育的迅速发展,经济法学异军突起,在法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南政法大学李昌麒教授指出,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推进和法学教育的发展,法学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显学。有学者认为,“就中国法律来说,最有自主知识产权、最具中国特色的法律学科也许就是经济法原理了。”早在1981年,北京大学就开始招收经济法专业的硕士生,接着是五所政法院校、许多综合大学以及工科、师范院校等相继取得了经济法硕士和博士授予权。到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高等学校当中取得经济法硕士授予权的学校已达80余所,其中去年就有29所学校取得了经济法硕士学位授予权;取得经济法博士授予权的学校已达13所;在许多学校开办的法律硕士专业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经济法作为其论文的写作方向。现在可以说,经济法学已经成为法学专业当中研究生人数最多的学科之一。这种状况的存在不仅是一种激励,同时更是一种鞭策,它为经济法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创新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二、经济法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招生和学制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如何在新形势下对招生与学制进行改革和创新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会代表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普遍认为应当从考试科目的设置、笔试与复试分数的比重以及复试程序方面不断创新招生制度,一些代表介绍了各自学校在这方面创新所取得的经验。在学制方面,代表普遍认为应该由国家作出统一规定,而不宜由学校自主决定。
[摘要]新文科建设对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亟需改进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探索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产业经济学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选修课。在梳理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实施、考核方式改革、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四个方面,探讨了新文科背景下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新文科;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课程思政;科教融合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进普及化阶段,高校内涵式发展成为新主题。“新文科”的概念最早在2017年由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旨在实现跨学科的融合与交流。2019年,我国教育部联合科技部等13个部门共同启动“六卓越—拔尖”计划2.0,新文科建设正式启动。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全面部署新文科建设工作。新文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顶层设计中关于文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新任务,引起了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成果集中于新文科建设的内涵、特征、任务、发展路径,以及新文科背景下各类文科专业建设的模式研究。新文科建设之“新”表现在育人理念、学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张俊宗,2019)[1],重点任务是对新专业或新方向、新模式、新课程以及新理论等进行探索和实践(樊丽明,2020)[2]。新文科人才培养需要对传统专业进行升级改造,开设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专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推进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刘利,2020)[3]。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对传统本科教育的突破和创新,应用型本科高校亟需培养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新文科建设有助于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新文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学类专业本科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学生的经济理论素养和经济思维、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诚信与人文情怀,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需要加强培养(洪永淼,2021)[4]。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贺州学院于2008年设立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迄今已有十届毕业生。新文科建设对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亟需改进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探索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基于此,以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探讨新文科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
一、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
产业经济学是基于理论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产业经济学课程是贺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限定选修课,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共32学时,2学分。该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中观经济层面的产业,先修课程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及研究方法,分析现实经济中的产业现象与产业政策,关注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具备完成符合现实需要的产业分析报告及政策方案设计的能力。课程内容一般包括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集群、产业转移、产业竞争力、产业安全、产业政策等。
二、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研究现状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科研成果也不断涌现。学校在加强教科研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需要引进外面的一些适合于本校实际的教科研成果,也需要将本校教师的教科研成果予以推广应用,来营造学校教科研氛围,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提升学校“科研兴校”的品位。现将我校教科研成果推广情况介绍如下:
一.从本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做好教科研成果推广工作。
1.召开教师课题或论文成果学习研讨会。教师课题或论文成果学习研讨会,每学期开一次。研讨会的举行,采取分组学习方式(如分文理科组),在研讨会上,先让获得课题或论文成果奖的教师介绍自己的教科研成果,要求着重介绍自己的有效的经验做法和取得的成果,介绍时不照论文原稿读,而辅之以讲解,并有时间限制,然后围绕着学校教师的教科研成果交流学习的体会,分组展开研讨,着重谈自己对教科研成果的体会,说说哪些做法值得自己借鉴,哪些做法值得商榷,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做法、建议。研讨时有记录人做好研讨情况汇总,并由代表在全体教师大会上作汇报。这种做法能提高教师的参与程度,使教科研成果深入人心,使教科研成果在学校得以有效推广应用。
2.借助校本培训的有效方式推广成果。
(1)校级教研制度化,校际教研经常化。学校专门制订了校本教研的制度和计划,提倡教师相互听课,共同探讨教育思想和教学规律,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继续实行备课组每周一次、教研组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制度。要求:每个组根据组内教师的空课时间合理安排,可以分时段;每次活动要有专题、有记录、有实效。方法:推行教法研究、问题会诊、案例分析、实践反思、观摩讨论等,并积极倡导即时交流、即时研讨和即时反思。
市中心小学教科研工作总结
本学期里,我们在校长室和上级教育科研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紧紧围绕《**中心小学素质教育“十五”发展规划》,扎实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为创出鲜明的办学特色,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作出一定的贡献。现从五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大力执行教科研制度,强化课题管理。
1、本学期,每位教师认真填写了《教科研个人计划表》,对自己在一学期里的研究重点、步骤、预期成果等作了安排,使其研究避免了盲目性。各课题组长认真撰写了课题研究学期实施计划,加强教科研与教学研究的整合工作。期末,由教科室对照他们的研究计划对课题组、教师进行了考核,保证了研究过程、结果与计划的一致性。
2、以制度引导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
对照《常熟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评选条例》《常熟市学术带头人评选条例》,学校在杨世明等四位同志被常熟市教育局命名为“学术、学科带头人”的基础上,本学期继续推荐卫培明、曹燕华等两位同志参评市学术带头人,戴亚芳、冯青等两位同志参评辅导组学科带头人、冯永年同志参评辅导组学术带头人,这些工作极大了地鼓舞青年教师成才的热情,推动辅导组教科研向深度发展。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陆樱樱老师荣获练塘片见习教师第一名,方月芹在常熟市英语青年教师教学设计评比中荣获三等奖,龚立新老师在常熟市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荣获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