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礼仪感悟

家庭礼仪感悟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家庭礼仪感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家庭礼仪感悟

礼仪文化教育与和谐社会论文

一、礼仪文化教育对促进和谐社会认同的重要意义

1.礼仪文化教育可以缓解社会的流变性给人们带来的危机感,帮助人们确立和谐社会认同感

尽管人们都相信人是大写的,具有无限开拓性和创造力的,但同时人又是渺小和无力的,离开了群体,人将一无是处。确实,人天然就必须是社会人,他害怕孤独,需要朋友,对自己隶属于其中的社会组织具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视其为自己安全与发展的基本保障。在我国,现阶段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建设一个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状态协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稳定的社会。然而,当前我国社会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流变特性,“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已成为过去时,人与乡土之间的纽带逐渐削弱,人们的家庭血缘因社会的流动性日益稀释;规则和习俗的继承性随之减弱,原来那种以血缘和乡土为依凭的礼仪文化和认同模式发生蜕变,迫使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归宿和价值观选择。然而面对现代化的发展所产生的文化多样性、流变性和断裂性,人们不自觉地表现为文化上的焦虑和困惑:我们应该选择和创造什么样的文化,方能使之与我们自身的生活需求相得益彰?这是个深刻影响人们价值追求的问题。基于惯性,人们往往根据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体验来选择自己所认同的文化和礼仪。尽管我们提倡和鼓励文化的多样性,但如果不能确定一种文化为主流文化的话,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将受到很大影响。同时,那些自主选择文化和礼仪的人中,将有不少人因为选择与他人选择的不同甚至是相矛盾而仍处于困惑中。可见,无论是从国家的层面还是从个人的层面上说,梳理出真正代表民族心理的礼仪文化和价值观念,就显得极为迫切。也就是说,理清文化多元化的主次,宏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构建和谐社会,形成和谐社会认同,就成为迫切的取向。解决这一困境的最好方法就是加强礼仪文化教育。礼仪文化教育不仅通过弘扬具有我国文化传统的礼仪文化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及明确界定人们之间的关系,而且促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民族身份认同感。

正因为如此,礼仪文化教育早在我国古代社会就被视作典章制度和文化认同手段来使用了。以“礼”治国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的最大特质。由于持续地教化与推行,“礼”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成为潜伏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革命先驱者们接受了西方社会的民族国家概念,提出重振礼仪文化与社会认同问题,在当时这意示着中华民族的自我觉醒。当前,在文化的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多样性和选择的无约束性使得人们对民族身份的需要异常迫切,民族身份认同问题再一次突现出来。强化礼仪文化教育有利于维护本民族在身份上或精神上的认同。通过参与其中,在讨论与有意识的努力中,不仅可以维护,而且可以进一步建构本民族的礼仪文化。所以,采取参与式的建构性认同方式,大力加强礼仪文化教育,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兼容一些外来文化,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消除因为流变性造成的恐惧感、不安定感和无归属感,消除因为文化矛盾与冲突造成的人际矛盾与冲突,培养国人自觉地维护民族身份,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创造和谐社会认同的主要路径。

2.礼仪文化教育能够促使人们正确看待文化民族化与全球化的关系,在开放中实现和谐社会认同

文化认同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养料的过程。一个民族如果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其他民族进行文化交流传播,不与其他民族分享各自的礼仪文化成果,可能很快就会陷入亡种的境地。在当今这样全球化的时代,孤芳自赏将误国误民。应该看到,社会认同是以异质社会为自身的镜子的,礼仪文化首先要有民族特质,但是也不可避免地染上普世化的些许特征。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无一不是在与异质文化和民族的交往中感悟出来的。也就是说,只有当一种社会和文化接触到异质社会时,它才开始意识到社会认同问题,才开始关注社会认同,并以社会认同为基础来实现民族精神或国家凝聚力的目标。也就是说,只有当接触到异质社会及其文化时,民众的文化感情———指人们对自身文化的感情取向才会迸发。其实,这种对自身文化的感情取向和对自身社会的认同,不可能突然长成,它是长期礼仪文化教育的结果,是长期受自身文化的熏陶,对于自己所处的文化逐步而深刻的认同。人们的文化氛围与人们的感情是相协调的,人们的感情、激情亦是其文化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反映。在开放的世界里,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人的认同也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人们的文化感情同样也在起着变化,而且具有了新的意义与价值。人们的感情取向是以自己的文化为基础的,但是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可能发生冲突,孕育着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必然要反映在人们的感情上,引起感情上的波动。如果两种相交融的文化在价值取向上没有较大的对立,那么这种交融过程中人们的文化感情波动不大,反之则波动大。这是文化对于人们的感情而言。另一方面,人们的文化感情也会影响到文化交融的进程,人们在感情上基于各种因素对异文化的好恶,往往左右人的行为,对文化交融起着阻碍或推动的作用,影响人们对异文化的认同。

点击阅读全文

教科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工作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根本目标,以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立足点,以学雷锋志愿服务、孝敬教育、诚信教育、勤劳节俭教育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作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实践要求,使之融入到广大师生的思想意识之中,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为谱写“中国梦”前锋教育新篇章做出贡献。

二、工作任务

(一)进一步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

1.抓课程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进教材。各校要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德育目标之中,在引领学生揭示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中有机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各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编写体现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校本教材,定期组织交流研讨,总结并推广优秀核心价值观课题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学校德育资源。

2.抓教学工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进课堂。各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对核心价值观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广泛开展德育精品课程展示活动,引导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将核心价值观自然融入教学全过程。

点击阅读全文

教育局发展德育整治讲话

同志们:

今天,教育系统党委、教育局召开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关文件精神,总结全县中小学

近两年来的德育工作,对下阶段学校德育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动员全县中小学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念,强化措施,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再上新水平。刚才,对*个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个德育工作

先进个人和*名文明礼仪标兵进行了表彰;有*同志分别代表先进学校和个人做了典型发言;另有1*单位的经验材料进行了书面交流,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下面,我讲三方

面意见:

一、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简单回顾:

点击阅读全文

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月活动工作汇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正如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根据区教育局有关活动安排部署,根据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特点与重要性,结合我们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形式多样、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月活动。通过积极开展行为规范的各种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校面貌发生了可喜的转变,现将活动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明确活动目的,统一师生思想

通过召开教师会议与全校师生会议,进行活动宣传动员,使大家进一步明确这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即以区教育局《中小学“行为规范教育月”活动方案》的指导思想为主旨,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发挥各个方面的优势资源,加强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力争形成XX德育特色,巩固德育体系和网络,树立百年育人的思想,尊重人性,遵循教育规律,最终形成德育的长效机制。确定活动指导思想为:以新课程改革思想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相关精神为指导,以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核心,以学生全员、自主参与的德育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教育活动中自我提升、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达到思想品德内化与行为习惯外化的统一。坚持以体验教育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成为家庭中的好孩子,学校中的好学生,社会中的好公民,使他们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转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活动机构

根据区教育局《活动方案》工作要求,我们学校专门成立学校“行为规范活动月”工作领导小组,并有分工职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负责组织学习、宣传区教育局《活动方案》,并在教师、家长、学生中作动员;负责制定本校实施方案(即本方案),落实区教育局《中小学“行为规范教育月”活动方案》;负责决定各项大型活动主要事宜。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在组长离校期间主持本校活动。具体负责落实校园文化建设和校风建设。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或组长工作。具体负责校园环境综合治理;负责指导德育处落实区教育局《活动方案》和跟进本方案任务;负责与校外德育力量联系。副组长负责落实安排本方案的各项工作,重点是指导各年级、班级开展各种有关专项活动。负责协调学校家长委员会工作,充分发挥家长义工的作用,主持对问题学生的帮教工作。成员:XXX,负责协助李英佐同志工作。重点负责学生干部的培养,树立各年级、班级的“五优”标兵,向学生示范何谓高雅气质。成员负责规范课堂教学的规范行为,完成国家规定的相关课程计划,确保德育的主阵地是在四十分钟的教学活动之中。成员协助工作,负责环境育人,确保校园的绿化、净化和美化;负责校园安全、食品安全等工作,为本次活动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三、活动内容

点击阅读全文

教育环境优化要点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更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密切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全民受教育程度及能力的普遍提高,家长、社会更加关注孩子的教育,要求参与学校教育、参与管理的意识有所增强,能力有所提高,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其对教育的期待与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关注、期待、要求一方面可以变为对学校教育的不断指责,加重教育所承受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化为一种巨大的,不可替代的教育资源。更何况,学校教育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起主导作用,但并不起决定作用。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对孩子的发展不容忽视,因此,学校、家庭、社区协作一直是德育管理的有效方式。但传统意义的协作从整体来讲,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观念层面上,家长和教师对“三结合”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在沟通模式上,家校之间缺乏全面信息沟通和平等交流。在参与方式上,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得不到有效的制度保障,且参与途径和内容较为单一,同时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随意性比较大,缺乏计划性、整体性和连续性。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沟通少,对学生得教育流于形式,效果不大。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三结合教育,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我校就学校主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展机制,构建有效的“三维”育人氛围进行了积极探索。近年来,我校坚持以健全的制度为保障,丰富的活动为载体,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学生为主体,构建良好的“三维”教育氛围,搭建实践探索的舞台,推动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目标一致,教育理念趋同、教育过程同步、教育方法互补,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共同育人的目的。

一、夯实内部建设,构建开放式育人校园。

学校是教育的主体,良好的内部建设是实现“三结合”教育的基础,是构建开放是育人校园的前提。

1、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制度建设

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保障,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由镇妇联、社区或村队代表、学校主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组成),奠定了“三维”育人氛围形成的基础。设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建立班级家长教师协会为“三维”育人氛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家校通”和“校长信箱”为家校顺畅有效沟通提供了保证。为了落实“三结合”教育工作,我校先后完善了家长学校交流表彰制度,家长开放日制度、重大活动参与制度、家长委员职责、家长委员会活动制度等,拟定了《班级家长教师协会章程》(包括三章十一条,涉及意义、职责和制度),明确了学校特色活动家长参与要求、评价内容等(以学生孝敬长辈和文明礼貌的教育要求和行为评价为重点),为建构科学、合理的“三结合”教育网络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有力的保障。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