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基础设计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色彩空间是一个多样变化的空间,意象色彩的表达在现代设计领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就造型观念的突破、工具材料的拓展以及非常态的色彩训练等方面加以论述,以促进培养更自由合理的现代设计色彩能力。
关键词:意象色彩造型工具材料非常态
作为视觉艺术形式存在的色彩设计活动,涉及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审美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关系以及视觉与知觉的联系等等,在寻求“生理”与“精神”上的互动变化、建构合理色彩设计形态的途径中,仅凭传统的造型与色彩再现观念是不全面的。从众多大师、前辈们的造型及施色经验中分析,在设计色彩基础教学领域中,不能完全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事物的表象,而必须加以改造,融入意象色彩新思维,从而产生更为广阔的现代设计色彩空间。
一、以造型观念的突破推动意象色彩的发展
任何色彩的表现,不可能完全脱离形而独立存在,意象色彩同样依附和借助一定的形来表达,但这种“形”并非指向科学性“型”的含义,更多地指向于点、线、面、光色、肌理、笔触、材料、有机形和无机形等具有强烈抽象意识的内涵。全新认知物象,以表达情感意识为主体。形象建立在似像非像的“神似”状态,努力摆脱写实形的思维趋势,抛弃平面与立体的恒常性束缚,创造纯粹的风格特征,这种“纯粹”将使作品进入到更加抽象化、更加具有本质性特征的意象色彩空间。
现代生活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开拓着我们的视野,这使得我们更客观更全面地观察事物。显然,现代艺术不仅符合一切现代的进步,而且是在艺术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艺术大师们的造型及色彩观念更直接地表达着艺术的本质内容。学师的艺术思维方式,明确独立的艺术个性,鼓励主观感受的强化表达,引导学生在大师把客观事物真实的影像进行抽象变形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中,探索多种造型方式的可能性,并在研究色彩美、形式美规律的同时,提高并发展个人造型抽象化、色彩意象化能力。按自己的审美意趣重新构成画面色彩语汇,利用客观事物的多种再现过程,形成一个更为突出自由的抽象化意象色彩写生过程。
摘要:现行设计基础课程,以素描、色彩、色彩构成课为例。教学内容与方法,在形式上仍强调造型、技法与单一的色彩配比规律,一定程度上不能承担起全部教学功能。文章提出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教学过程中对“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的认识与体验为中心,并结合现代科技技术的渗入为先导使学生对造型与技法、及色彩的认识上升到艺术审美的高度;同时能够把握和认识学习的方向。由此挖掘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所能承载的全部教学功能。
关键词:设计基础课程素描色彩色彩构成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一、艺术设计基础教育课程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每年毕业生数量约10多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发展数量,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引起了我们的思索。我们一定要根据各院校特点,利用丰富的艺术资源,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本身的整体素质的培养,突出实验性与前瞻性。学生真正要适应社会,真正培养的实际上是他的心理要适应社会,而不是技术要适应社会,技术要高于社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几门基础课——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往往抹煞了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和培养有较强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有前瞻性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这层功能。三门课程的教学实验改革,各校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强调造型和技术能力的培养。除去这两点外,还应教什么,目的何在?我认为这才是真正解决现存问题的关键。什么才是高于单一课程,贯穿艺术设计教育的本源问题?毋庸置疑,是艺术审美。艺术审美引领着艺术设计教育中一切要素的走向。所以,深刻意识到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课程除却造型、技法以及单一的色彩配比以外,还能通过“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给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最直接的艺术审美训练的平台。而恰恰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艺术思维与表现能力的高低,对能否实现现时代设计教育的目的与要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三门基础造型课程,在全国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体现为两大倾向:一种是强调“设计性”、理性化的教学,其弊病是缺乏对学生艺术审美修养的培养,容易养成学生肤浅的形式主义观念和漠视设计艺术性的匠人品位,对学生造型创新思维的培养仅停留在空洞的形式层面。二是脱离设计特殊性,强调造型表现的技术性,造成学生思维禁锢,审美僵化,使之较难与后续课程链接。两种倾向都容易导致课程内容偏缺与方法盲目。“艺术视觉思维的训练”“艺术表现语言的审美体验”往往被忽略掉,恰恰这是设计专业学生理解设计与技术的关系、设计与艺术的关系、艺术设计与社会的关系的桥梁。这也理应是这些基础课课程所要承载的教学内容,而并非要到进入设计专业课程后才要做或才能做到的事。
二、领会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世界上极具前卫地位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说:“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我们学到了如何思想。”这反映出美国艺术教育的重点是突出观念和思维,这也是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的重点。如何训练学生学会思想,成为西方现代艺术教育者研究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90年代开中国艺术教育界也因此开展了系列学术争鸣。中央美术学院由周至禹教授领军,率先对本部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并已成体系。强调设计的学科特点,围绕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组织课程的建设。
一、工业设计专业机械基础课程现状
我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机械基础课程”安排在大一下学期,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普遍理科基础较差,畏惧数理化教学内容。在上“机械基础课程”前期没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课程基础做铺垫,没有基本的机械概念。
2.该课程仅安排了32学时,教学内容囊括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两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课程没有安排同程的实验教学环节。
3.同其他艺术类课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相比,学生认为本课程枯燥乏味、深奥难懂,缺乏兴趣、学习动力不足。
二、改革理念、思路及目标
一、学会如何观察,突出“看”的重要性
“看”一直是艺术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先有“看”而后有画,有什么样的“看”就有什么样的画。“看”本身并不需要任何技术,用心去“看”就可以。但是,随着人们的年龄、环境的变化以及知识的叠加,“看”也就发生了一些变化。学好素描必须要学会用一种全新的入木三分的方式去“看”。我们只使用眼睛,还要用所有的感觉去“看”。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新生一进校门,在写生练习中,教师怎样摆放的静物,学生就在原有的位置如实加以描绘、打形、确定位置、分析比例和透视关系……看似是很熟练的过程,但最后呈现的画面结果却是千人一面。高考培训班的训练早已把学生变成了主观主义的盲目随从者,先入为主的成见大大影响了其在课堂上准确地认识和理解所描绘对象的能力。因此,如何去“看”在教学上需要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在基础教学中,“看”的方式由于阶段性和目的性的不同也会有所不同。如造型基础素描(在原有的教学概念中)是以研究和表现自然物象的客观造型为目的,注重对象外在形态的把握与表现,通过再现对象的具象描绘来反映意识形态的创造。设计基础素描并没有对象可供再现,以研究客观对象中构造的重组与再造关系的表达,表现可见与不可见的关系等,素描表现的技法可以通过日积月累的反复训练加以熟练和完善。素描是一种艺术创造,然而要具备敏感的形体意识和心智却必须从眼前所“看”做起。
二、素描材料和表现方式的多元化
在素描表现的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技能除了传统光影明暗调子的表现外,还应发现其不同的视知觉感受能力及独特的个性化表达方式。不可用具象、抽象来评判学生的作品,鼓励学生个性独特的表现方法。应看重学生的真实情况与独特视角,并鼓励其用视觉语言来表达创作体会,不拘泥于单一的表达方式,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提高审美意识和表现方式的独立性。材料在现代艺术的表现语言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以对材料语言的关注和研究为基础拓展素描表现方式多元化。一年级学生接触的专业知识有限,对素描材料的了解和使用缺乏一定的认识,大多数学生只懂得使用铅笔和炭笔在素描纸上作画。其实可以通过不同于传统材料的新材料,如蜡、水彩、彩铅、针管笔等的尝试,体验不同材料的特性和效果,扩展了视觉语言的形式,突破单一材料在视觉体验的局限性,为绘画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形成了对传统素描意识的挑战。综合材料的表现范围是无尽的,新材料充实和丰富了视觉空间的表现力和层次感,不同材料的结合和碰撞产生对比、发生联系,扩展了学生的视觉空间,推动其对所熟悉描绘的主体进行想象力的再创造,改变传统意识对素描的理解,强化主体的主观创造性并增强学生对素描的趣味和探索欲。教学中引导和鼓励学生了解绘画材料及材料的综合运用,既有利于推动其不同感受体验的发展,又利于开发其聪明才智。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作业周期或其他原因,学生不可能马上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但这种多元化的尝试和体验会产生意外的惊喜和收获,衍生出更多个性化的表现方式,为学生进入各个专业领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师要要求学生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去画画,但不能让其都用一种方式去表现,画出来的结果就像同一个模子翻印出来的,这样是失败的教学。一个思想僵化、没有个性特点的学生难以创作出独创性的作品。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创造能力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人人都应具备的,并且应培养和发展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克服早期绘画学习中形成的惯性思维、固执的视觉经验以及片面的判断等不利因素。要为其创造一个标新立异环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自己对于事物的独特见解。在对创造意识的培养过程中,画面形式语言的研究和实践尤为重要。我们对于素描的基本要素、基本规律、材料语言要认真学习,且最终要熟练自由地运用它们。而在这种解构与重构的过程中以及教学实践中,要带动学生回到艺术的本体,加深对点、线、面构成的研究,以特定的课题为切入点进行符号化抽象研究,强调不同的学生形成不同的主观感受。通过对“看”的方式、材料的研究、创造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的艺术才智能在开放自由的空间里健康生长,使其在进入各个专业的学习中可以更大地发挥出潜能且释放出无限的可能性。总而言之,怎样通过不同的教与学的互动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创造性潜能,凸显其个性特点以满足在不同时期、不同专业学科发展的需要,是作为基础教学工作者一直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与此同时,素描概念的界限也会随着不断的研究而扩展和延伸。
1高层建筑结构桩基础的分析
1.1桩基础设计与工程应用现状
桩基础设计是整个高层建筑结构的基础部分,所以只有在桩基础施工完成后,才能够进行上层建筑的施工,桩基础设计不仅关乎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安全性,对于施工进度还有很大的影响。目前使用比较多的是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桩基础,在竖向荷载的作用下,桩与土之间会相互作用,对于桩基的设计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以往的桩基础工程设计中,试桩和静载试验的结果都无法满足设计的要求标准,设计师在对设计参数进行调整之后,意图通过加密桩的方式来进行调整,这种情况下,静载的试验结果会高于设计标准很多,虽然在安全性方面可以保证,但是经济系数却大大的提高。这种矛盾的现象需要不断的改善,如果超过设计的标准太多就需要重新进行试桩,但是建设的周期也相应的延长,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建设进度。如果在静载试验结果出来之后再进行桩基的设计工作,既不利于建设周期,同时也无法满足建设的标准。所以目前急需解决的就是如何缩短静载试验与试桩设计之间的差距,并且对单桩静载试验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研究,尽量将各项参数预估的更加精确。
1.2桩基础简化设计分析
由于高层建筑庞大的工程会对基础部分造成巨大的作用,所以基础工程需要能够程序较大的荷载,埋深都较大。而在现阶段,在很多的高层建筑中,都会有人防工程或者是地下停车场等结构需求,所以在进行基础工程施工时,需要耗费大量的材料,并且施工技术比较复杂,耗费的工期较长。一般情况下,能够直接建设在坚硬岩石上的建筑并不多,所以大部分的基础工程都会采用钢筋混凝土片筏式基础、箱形基础以及桩基础。由于桩基础的承载力较大,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并且在沉降差较小的情况能够保持的比较均匀,这些特点都决定了其能够承受较强的水平力以及上拔力,在动荷载方面的性能较好,所以在基础工程中应用的比较广泛。在高层建筑结构中,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会相互产生作用力,从这个问题来看,在传统的计算中存在很多的假定,都可以利用在桩和土之间的作用力上。在传统的设计算法中有一种Winker的假定,这种假定主要是针对地基的反力系数法,其中把土体对桩造成的反力作用简化成单纯的反力系数作用于桩上,这是传统设计算法中针对于桩土作用力问题在理论层面从没有通过的。高层建筑中各个部分之间产生的作用力,应该将桩、土以及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虑。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如果利用传统的设计算计来解决现实中的这些问题还具有很大的困难。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就分析的手法而定,还有有限元法的前景比较广阔,通过有限元数值模型能够对土体材料性质的空间差异性、力学响应的非线性,复杂的几何边界条件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还可以通过数值技术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将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耦合性因素都模拟出来,在编程以及电算方面都具有较强的效率,并且简化了桩基础设计的工作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高层建筑结构桩基础简化设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