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基础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音乐教育对于人格的塑造、思维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文化修养的提高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对音乐教育在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是很必要的,尤其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音乐教育更应该受到重视。
关键词:音乐教育;价值;基础教育;素质教
在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音乐作为美学之基础,其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音乐文化的建设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多年来,由于世俗的偏见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们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豆芽学科”和“小三门”,因此往往不受重视。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学校的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主义教育的这个总目标相适应,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实施美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校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素质的轨道上来。”实施素质教育,各科教学都有责任,作为美学基础的音乐学科当然也不例外。音乐教育有着很高的价值,如果能够发挥其价值功能就会是一笔不可估计的财富,因此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和了解音乐教育的价值,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促使其发挥应有的价值功能。
1审美价值
音乐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音乐作为一种声音,是自然的物理现象;音乐对人的生理能产生明显的影响,“音乐疗法”就是一例;音乐对人的心理所产生的作用也是显著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平衡稳定与和谐发展。音乐教育所产生的上述独特的作用,源于音乐自身所蕴涵的美。众所周知,音乐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是一种不需要依附外部因素的美,它独立存在于音符、乐律的艺术组合之中。当优美悦耳的音响以巧妙和谐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必会震撼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收获美的愉悦。一首好的歌曲,能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心声,抒发内心的情感,如果立意与情感之美对学生有深刻的感召力,就会使他们的心灵萌发美的种子。常言道:歌为心声好的歌曲动听、耐唱、曲调优美,能产生动人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百听不厌,百唱不烦。这种优美的音乐如果长久地占据学生的心灵,那么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奇效。
2创造性发展价值
1对教学现状的理性反思
1.1课程教育总体目标不明确,课程定位不合理
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偏向音乐教育专业化,我校2009年7月修订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从事小学教育的知识技能,学有专长,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1]有的教师依据培养目标中的“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在本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套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重视理论的讲解和技能的训练,轻视审美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课程教育目标与教学时数、学生基础形成很大的反差,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最终令教师感到不知所措,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1.2教学管理不规范
这门课程是我校师范学院开设的,由艺术学院、高职学院及外聘的音乐教师任教,目前还不知道归属于哪个教研室。任课教师各人编写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案,主要是针对每学期的教学检查而写。没有针对该专业和课程的特点,经过认真研讨而制定的教学大纲缺乏科学、合理性与全面性,起不到指导、规范教学的作用。教学存在盲目性、随意性。
1.3选择的教材不适用
两种教学模式的概念与基本区别
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是对所有学习音乐的学生及音乐工作者的基本音乐能力训练。多用钢琴为主要教学设备,采取个别课或集体课的授课形式。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成效不明显。在以钢琴作为辅助工具的学习环境中,课堂音响来源多为钢琴音色,传统的单一钢琴音色及单纯的听觉技术训练已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教学进度迟缓、学生学习被动,使教学效果、考试成绩、学生实际需掌握的音乐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无法保证。因为以钢琴为音色主体、伴奏主体的视唱训练和以其为打击乐器使用的练耳训练,已远远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音乐文化。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或通过磁带、CD、MP3等载体承载的多元化音乐现象往往会使他们迷失。摆在他们面前的音乐千变万化,数字化程度太高!从音色上来讲有弦乐音色、木管铜管音色、打击乐音色、电子乐器音色、合成音色;从节奏上来讲有迪斯科、华尔兹、伦巴、探戈、摇摆、摇滚等;从音乐风格来讲有古典、民谣、乡村、爵士、蓝草、拉丁风格、非洲风格、新纪元风格等。在如此丰富多彩的音乐现象面前,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听觉究竟应该如何来适应数字化音乐环境。学生面前的困惑实际上反映了传统模式教学与当代音乐环境脱节的现实。
数字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
首先各个需要建立一套普通的电脑系统教室,可以在20台电脑以内。然后再运用一定的数字化教学软件进行教学。首推的是澳大利亚RISING公司发明的“Auralia”软件。它包含26课,属于4个主要课题:音程和音阶、和弦、节奏、音高和旋律。该教学软件教学方法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软件的每个章节都有相应的理论知识介绍,配有谱例及音响资料,非常直观;为了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每个章节都分成若干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难度,调整进度。软件中有一个虚拟教授,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及建议;该软件具有齐备的管理功能,适合个人及班级使用。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账号,记录各学生成绩等学习情况。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将所有学生的学习记录统一保存在教师的电脑上,进行统一管理。教师可以将学生编入班级,并针对班级组织考试。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各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做出调整。教师还可以自行确定考试的内容及难度,由学生自行在软件中完成考试。
另外,将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应用到高校视唱练耳辅助教学中,它一方面有效地丰富了传统听觉训练,另一方面缩短了学生与实际作品之间的距离,改善了传统视唱练耳教学处于单一音响的状态和听觉材料有限和风格单一的状况,并且对其他音乐基础技能教学的辅助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视唱与听音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在以钢琴为教具进行此项教学时,教师一定会遇到训练音色单一,要不断反复弹奏,无暇顾及学生学习效果的难题。教师可以事先运用电脑多媒体系统制作好训练内容,如:不同音色音程、和弦、旋律、节奏、伴奏。上课时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系统对视唱曲与练耳内容进行编程、自动播放,从而使教师在集体训练时得以到学生中去进行近距离辅导;同时教师可以自由掌握学生熟练程度而播放伴奏,其速度、音调和示范音色均可随机变化。只要合理运用系统的编程功能,教师将会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既省时又省力,同时取得很高的效率和质量。通过使用新的数字化音乐技术手段、新的音色,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
视唱练耳课作为基础课的目的是什么?过去由于设备的落后,多着重训练音乐的基本属性即音高、音强、音值。如今有了先进的数字化音乐手段,有高科技设备和软件所提供的大量信息,使得基础课也完全有能力承担音色感、音乐的情感属性及多元化节奏感等音乐本质的训练。素有“音乐灵魂”之称的节奏在视唱练耳教学的训练过程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在训练中也是最具难度的。
内容摘要: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对旧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取向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基础知识教学、识谱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学科本位等普通音乐教育中的弊端进行审视和思考。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改革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从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关键词:音乐教育价值观教学模式基础知识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出台了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更是搞好课程改革实验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观念根本转变,又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有必要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再反思,这样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推进课程改革。
一、中外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差异。
长期以来,我国和一些音乐教育发展迅速并对国际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如德国、匈牙利、前苏联、日本等国家在音乐教育价值观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首先关注的是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达,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
摘要:背景音乐在基础教育的教学中已有了一定的运用,并且对教学效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背景音乐在教学中的运用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发现这些问题并从中总结分析出背景音乐运用于教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背景音乐教育教学应用
一、背景音乐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的已有研究成果
关于背景音乐对学习的影响国外已有很多的研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背景音乐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者生理和心理上的研究。保加利亚哲学博士Lozanov(1989)开发了一种“暗示学习法”的技术,他的这种方法就是运用舒缓的背景音乐来提高人的记忆力,促进学习效率。他通过实验和大量的实验数据分析证明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可以刺激大脑,消除心理紧张的情绪,使音乐节奏与信息输入的节奏协调起来。AdrianFurnham(1999)所做的研究也显示出轻柔优美的背景音乐对孩子完成认知任务具有积极影响,相反,过分活跃带有攻击性的背景音乐有消极影响。StephallieHurst(2001)以20名中学生为被试,比较了他们在古典音乐和无音乐两种条件下完成阅读理解测验的结果,结果表明,在古典音乐下学习的学生成绩稍好于在无音乐条件下学习的学生成绩,但是差异并不明显。国外研究者RobynBoyle和VeronikaColtheard(1996)让参与实验者们在激烈音乐、舒缓音乐和无音乐三种音乐条件下完成记忆任务。结果表明,舒缓的音乐对记忆有促进作用,相反,激烈的音乐对记忆任务有消极影响。国外的研究主要是实证研究,而我国国内关于背景音乐在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却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更多的是对现阶段一线教学的个别运用情况的研究。国内学者李宁宁(2006)等人研究了不同类型背景音乐对各个年级学生的影响。古典音乐对各年级学生的阅读成绩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流行音乐却对初中生的阅读产生了干扰作用,对高中生则没有产生影响。国内关于背景音乐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大多是基于教育实践所做的研究,缺乏实证研究,所以我国对于背景音乐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对国外以及国内这些关于背景音乐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了解到正确合理地运用背景音乐对教育教学是可以起到积极作用的。
二、在教学中运用背景音乐存在的问题
虽然背景音乐在教学中的运用无论从研究还是实践上看都具有很大的积极性,但是当下基础教育阶段背景音乐的运用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对于省会城市以下的地区,基础教育课程中背景音乐几乎没有得到任何的运用。大多教师并未形成运用背景音乐促进教学的理念,某些教师认为这是多余的、麻烦的运用。其次,在教学中运用了背景音乐的学校也通常存在运用方法上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背景音乐在教学中的运用对教师的审美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而很多教师在选择背景音乐时缺乏对不同音乐风格、类型的初步了解。有时会出现背景音乐运用不恰当的情况,例如学生进行英语阅读时背景音乐选择得过于轻快,虽放松了学生学习的紧张情绪,却也容易使学生难以静下心来阅读。轻快的背景音乐在学生进行阅读时有部分学生身体有随音乐而动的迹象,这表明学生的注意力不但没有集中反而被分散了。有一定音乐审美能力的教师就会知道这样轻快的背景音乐更适合放在课堂开始时师生交流问好的时候,从而起到调节学习气氛以及有助于师生建立轻松愉快沟通氛围的作用。而在学生进行阅读时需要的不是轻快的音乐,而是能够让他们静下心来的节奏性不太强的、舒缓的轻音乐。这一点在前人的研究中可以得到证实,国外研究者RobynBoyle和VeronikaColtheard(1996)让参与实验者们在激烈音乐、舒缓音乐和无音乐三种音乐条件下完成记忆任务。结果表明,舒缓的音乐对记忆有促进作用,相反,激烈的音乐对记忆任务有消极影响。由此可见,背景音乐的运用不是教师可以想当然地去随意运用的,背景音乐用得不符合教学情境的时候反而会干扰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