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基础医学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作用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教育观念的改变、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课程整合是体现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化发展趋势的具体方式之一,也是学科结构调整的基础性工作。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改革符合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社会实际需求和时代特征,在我校非医学类专业如管理、营销、英语等专业开设现代基础医学概论课程,这些专业培养目标并非是医护人员,但其工作大多都与医疗密切相关,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背景。因此这些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学生具有本专业的知识与才能,同时掌握一定的医疗知识。《现代基础医学概论》是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人体生理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这五门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的重组,使之成为一门全新的、具有较强科学性、编排上更符合教学规律的整合课程。可以相应减少授课时数,提高教学效益,同时更加符合学习的规律。本课程按器官、系统进行编排,将人体大体结构、微细结构、生理功能、病理改变有机的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知识,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1教学内容的选择及知识体系框架的搭建基础医学概论涵盖了基础医学的各门学科,涉及的知识复杂,涵盖的教学内容繁多,再加上有限的学时数,加大了教师的授课难度和学生的学习负担,无论是授课还是听课的效果都不甚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材将繁杂的教学内容以系统进行精简、整理和归纳,重点、难点突出,该删除的内容就删除,该简单讲解就简单,涉及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时,也尽量将其简化。比如讲解肾脏这一器官,先介绍其位置形态,再引出其组织微细结构即肾小球及滤过膜、肾小管、集合管,这样将知识点顺着一条线一一介绍给学生后,就比较容易理解建立在结构基础上的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以及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等生理功能;深一层的“尿液的生成和调节的机制”就作为熟悉内容。进一步的病理改变就作为了解的知识点。使学生能认识到特定的形态结构决定了相应的生理功能,而稳定的生理功能作用需要神经、体液及自身调节。当自身形态结构发生改变及机体的调节功能异常时,就打破机体的稳态,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样既能使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有必要的认识,也使内容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荷。
2.2学习兴趣的培养及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初学者来说,基础医学是一门枯燥、深奥的科学,再加上所开设的都是非医学类专业,学生对该课程普遍重视不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对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认识和兴趣,使之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是我们教学中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突出教学内容的专业实用性,所讲解的医学知识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剖知识是枯燥而繁杂的,但却是我们自身结构的精确再现,不要依照书本一一讲解,而是要让学生自身的结构融入到书本中,将知识点融入到他的身体结构中,这样他就会认识到这些知识点就是他身体的构成,自然而然就会有学习兴趣。关于机体的生理功能,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但说不出其所以然,就要抓住这样一个切入点,使其明确自身这一功能是以一定的形态结构作为基础,通过明确而复杂的作用机制体现出来,才使他可以正常的生活学习。讲解相关疾病时,可以先让学生列举自己亲属所患该病的经历,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叙述对这一疾病的生理基础、病理改变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感觉到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可以去解决一些问题,从而在心中燃起学习的热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医学发展史中经典故事、临床上的生动事例以及国内外最新的文献报道,对知识的由来以及新进展做一简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带着问题根据自己学过的知识积极思考,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养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提高自身学习的能力。
2.3教学方法的改进及及教学思维的创新学生在学习基础医学概论时,往往会产生学习方法上的误区。从客观上讲,基础医学知识需要记忆的内容繁多、抽象。对于微观组织学的内容,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对于一些较复杂的病理机制,学生又难以理解。在主观上,学生刚进入大学,对大学的教学方式和进度不适应,而以往的学习方法又不能完全适用,因而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有些学生太注意一些局部的细节,而忽视对整体的把握,致使学到的知识零乱,没有办法串联到一起,这样时间一长特别容易忘记;有些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不能活学活用;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内容太难理解和记忆而放弃学习。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应用生动的比喻和简练的语言来说明复杂、抽象的问题,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增强对知识连贯性和联系性的总体认识;引导学生把握本门课的重点、难点,适应大学的教学进度;同时介绍一些相关知识的书籍、网站,开阔学生思路,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使其尽快地适应这门课程的学习。
[摘要]在高职院校中,护理专业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医学知识。所以高职阶段的基础医学教育非常重要,是有效实施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进程。但是,伴随着高职护理专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基础医学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日益显露。着眼于如何培养专业型护理人才这个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并结合当下我国国内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基础医学课程教育普及的教学状况,对基础医学课程进行整合的必需性和重要性进行科学分析,明确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所需要的整合型课程体系,致力于更好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优化,同时提出配套编写相应的教学出版物的建议,以促进高职基础医学教学类型达到多方面的进步。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
高职护理专业是医学专业的一种。护理专业以从业人员对人体结构的充分掌握为学科前提,是一门具备专业性、实用性技术的学科类型,有较高的实际操作技能。高职学院护理专业所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介绍和普及正常人体、特异性人体的体态构造及其功能,以达到了解各种人体疾病的不同发病形式、学会各种必备的诊疗理论和技能,以帮助学生形成就业和从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基础医学课程主要包括“三理一化”即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生理化学课程,这些课程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职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有效掌握,将会直接促进高职学生后续的临床护理学课程的有效学习,这也对毕业生的就业和择业起着重要作用。
一、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学的主要现状
最近几年,护理学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因为高职医学教学的起步进程相对较慢,而且为高职护理教育提供借鉴的教育模式资源也相对不足,导致高职医学护理专业教育在把握“高水平应用型特定人才”的培养定位上面临很多困难。尤其是护理专业课程具有独特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加之教学内容选择上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各种劣势日益彰显。
(一)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内容不能妥善地进行分配。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学时、学分的划分不够合理。基础医学课程的总课时数占护理学专业的总课时比例非常大,这就导致高职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学习负担。这也会导致以后的护理学专业授课的课时会有明显的不足,限制了护理学专业课程的顺利开展。
一、基础临床医学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基础和临床医学相脱节、分离目前医学教学模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基础与临床教学相互脱节,各医学学科的教师仅教授自己负责的学科的知识,有的教师甚至仅仅只去了解和掌握自己学科领域的内容,没有广泛地去主动学习与自己学科相关的其他医学知识,即基础课教师与临床课教师在教学上的交流与合作少,甚至根本没有交流,基础学科教师由于长期的只讲授理论课,导致缺乏对临床相关知识的丰富、了解与延伸;临床课教师在长期繁重的医疗工作压力下,也渐渐失去了来自基础理论知识的有力支撑、深化和充实,因此出现前期基础与后期临床分离,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状况,这种相脱离的状况偏离了医学的教育宗旨,对医学教育质量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二)基础课程繁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受到影响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许多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几乎所有医学课程的课时也在减少(现约为20世纪80、90年代的23,每节课的时间也在减少),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却在增加。我国医学教育目前仍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为主,各学科的教师强调本学科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导致教学内容和新课程不断增加,教学时间相对不足,学生自学时间减少,严重限制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造成对所学知识加以认知重组的自学时间减少,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基础课和专业课课时数太多、其他课建设不足和选修课结构不十分合理现象,影响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三)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较晚由于医学教育中基础与临床教师缺乏交流与合作,而且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循序渐进式教学法习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学生只看重基础理论知识,看重考研和医师资格考试的分数,导致接触临床晚,实践能力低下、临床经验过少,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医学生毕业后(甚至是博士和硕士)不能很好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不会看病的年轻医生不在少数。在我国,医学院的学生通常要学习2年左右的基础医学课程,才能进入临床进行见习和实习,接触临床的时间较晚,这就与医学教育的“四早”目标违背,即早期接触医疗服务对象、早期熟悉医疗工作环境、早期参与医学科研项目、早期深入医学专业领域。美国哈佛医学院一年级学生就要学习会见病人,设置病人/医生关系课程,贯穿整个4年,就是为了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学习医学社会问题。
二、基础临床医学
教改的国内外的一些做法美国医学院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按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重新组合课程,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随后的五十多年间,世界上很多学校都实施了医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措施。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最早提出围绕临床问题组织相关医学学科内容为课程,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模式。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医学院试行NewPath-way课程改革,旨在综合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课程内容,并加强对学生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的教育。英国医学教育中心的RonaldMHarde教授提出了一个非常有用的课程整合阶梯。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ofMichigan)医学院在解剖学科和妇产科学课程上改变传统前、基础后临床的教育模式,打破二者的界限,有机结合地创建了“临床解剖学和妇女健康(ClinicalAnatomyandWomenHealth)”课程。在国内,中国医科大学进一步加强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特别是基础医学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借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新途径”(NewPathway)课程体系,首先成立一个领导实施小组,小组组长由核心学科教研室的主任担任,原有的教研室建设制度不变。由实施小组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完成了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模块体系,并通过实验对比的方法进行了几轮的实验教学。在整合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以病例或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方法,通过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学效果大大提升。浙江大学医学院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六门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为一门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教学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教材的总字数由430.9万字下降到285.5万字,课时由405学时降为320学时,减少了相关课程内容的重复,节省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精力,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值得借鉴。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解剖教研室将解剖与临床相结合,开设了“临床局部解剖学PBL专题(包括胸前壁、腋窝局解与乳腺癌手术、胸腔纵隔局解与冠心病、腹股沟区局解与腹股沟疝、结肠上区局解与肝移植、盆腔局解与直肠癌、四肢局解与骨关节损伤、腮腺区局解与颌面外科、颅脑的断层解剖与颅脑CT/MRI,颈部局解与甲状腺手术、心血管系统与心血管疾病),也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课程内容和课时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提高了学生整体把握医学课程的能力。
1建设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意义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随着现代教育科学的不断发展,教育内容和手段的不断更新,实验教学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创新能力、科技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可促进学科的融合与交叉,实现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保证教学质量。通过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可推进实验室的整体建设,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共享和实验室管理机制创新,使之成为高素质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于2000年成立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伴随着学校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整体部署、分步实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室环境不断改善、仪器设备不断增加。2006年我中心率先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被评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2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建设
2.1组建机能学实验室
设备共用、资源共享的网络化机能学实验室由生理、药理和病生3个实验室整合而成。实验用房重新布局统一管理,使每间实验室不再是某学科的“私有财产”,多学科的资源共享,避免了以往各教研室之间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无课时闲置、使用率不高现象。
2.2建设形态学实验室
1建设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意义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随着现代教育科学的不断发展,教育内容和手段的不断更新,实验教学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创新能力、科技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可促进学科的融合与交叉,实现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保证教学质量。通过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可推进实验室的整体建设,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共享和实验室管理机制创新,使之成为高素质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于2000年成立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伴随着学校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整体部署、分步实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室环境不断改善、仪器设备不断增加。2006年我中心率先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被评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2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建设
2.1组建机能学实验室
设备共用、资源共享的网络化机能学实验室由生理、药理和病生3个实验室整合而成。实验用房重新布局统一管理,使每间实验室不再是某学科的“私有财产”,多学科的资源共享,避免了以往各教研室之间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无课时闲置、使用率不高现象。
2.2建设形态学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