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急救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在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国家对新型护理人才培养给予了高度重视,以满足全新护理模式构建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根据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注重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学生综合技能不断提高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就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的作用进行阐述,对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的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进行分析,提出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的具体改革,以促进学生实践技能、操作技能、专业技能等不断提高。
【关键词】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教学模式;
改革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剧,各种社会突发事件越来越多,使得急救护理学已经成为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的重点专业课程,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才能真正提高急救护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最终推动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1.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的作用
根据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以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真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担任着重要的职责,是课堂教学的帮助者、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等,因此,在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引导者用、辅助作用等。总的来说,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的作用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情景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采用情景教学模式可以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发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真正作用。目前,比较常用的情景教学模式主要有公共事件的现场急救、老年护理急救事件等,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情感、认知、想象和思维等联系在一起,以在反复练习和模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最终实现学习环境的不断优化、问题分析能力与应变能力等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新实训演练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目前,较多急救护理学教材都涉及有很多基本的操作程序,高职高专学生在第一学变回接触比较简单的临床知识,并且在学习急救护理学课程的相关知识后,学生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急救护理学的操作流程。根据传统急救护理学课堂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在进行实训急诊患者的生命体征测量后,一些不规范的操作会给学生带来一定不良影响。因此,教师需要耐心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归正和说服等,才能在学生改变思维模式、操作标准等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专业水平,最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新实训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是培养新型护理人才的重要模式,对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极大作用。
2.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的课程定位和目标
1临床资料
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我院转运和收治的126例脊髓损伤患者中,颈椎损伤45例,胸椎损伤51例,腰椎损伤30例。其中心跳呼骤停4例,5例由于现场人员未听从调度指导而随意搬动病人造成脊髓二次损伤,其余患者均为急救人员采用脊柱板转运未造成新的损伤。
2急救护理
2.1现场伤情评估急救中心接到疑似有脊柱损伤的患者电话后,调度人员首先告知现场人不能随意搬动患者,防止造成新的损伤。急救人员到达现场,确定环境安全后,立即对患者伤情进行现场评估。首先判断患者意识、瞳孔、测量生命体征、呼吸道堵塞情况。若清醒患者,询问其是否有颈、腰等部位的疼痛,以及肢体感觉、运动障碍等,凡怀疑有脊柱脊髓损伤者一律按脊椎骨折处理。
2.2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氧脊柱损伤患者口、鼻及咽喉部异物或因口腔内分泌物堵塞呼吸道,造成呼吸困难,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急救时首先应迅速清除这些部位的异物或分泌物,使患者呼吸道通畅。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易引起膈肌麻痹、呼吸肌无力,特别是高位骨折脱位更易压迫延髓导致中枢性呼吸衰竭。应严密观察这类患者的呼吸,备好氧气、吸引器及各种急救药品。若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必要时行呼吸机辅助通气。
2.3搬运对于疑有颈椎损伤的患者至少需3~4人搬运。由一名医生应用“头锁”手法固定患者头部并适度向上牵引,调节患者头部位置,使鼻尖保持在正中线上,采用“托下颌”法将下颌上抬,另一名医务人员上颈托,医生始终固定患者头部并发出翻转命令,其他医务人员按“原木滚动”的原则,将患者的头、颈、胸、腰在同一轴向同时转成侧卧,由一名医务人员检查脊柱和背部无损伤后上脊柱板。头部采用固定器固定于脊柱板上,然后用四条约束带把患者固定在脊柱板上(位置分别为在胸与肱骨水平、前臂与腰水平、大腿水平、小腿水平),使患者不能晃动为宜。
20*年,我县被确定为全省“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以下简称“降消”)项目试点县。为确保该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卫生部、财政部《20*年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管理方案》、《*省20*年降消项目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项目目标
(一)长期目标
到20*年全县孕产妇死亡率以2000年为基数下降1/3。
(二)20*年目标
1、孕产妇死亡率:以20*年为基数下降1/4;
职工培训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职工素质,培养“四有”职工队伍的有效途径职工培训教育必须坚持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面向企业、面向生产,因材施教、学用结合、定向培养的原则,做到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我公司的培训教育在经理的领导下,以安教部为主,负责全公司的文化、技术、业务培训,做到统一规划、组织实施。并把培训教育计划纳入公司的生产计划,同时下达,同时落实,同时总结考核。
一、岗位培训
以练好基本功为主,即练习实际操作的基本动作,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按照部颁电业生产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应知、应会”的要求,达到“三熟三能”。
1、变电、线路及设备运行人员的“三熟三能”
(1)熟悉设备、系统和基本原理;
一、项目化课程结构
为培养适应医院岗位需求的高质量急救护理人才,课程组对我院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医院进行岗位调研,在分析岗位工作任务的基础上,以岗位分析为手段、以工作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选取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背景,突出实践技能的项目式课程结构,实现了课程内容结构由学科结构到工作结构的转变。课程组依据“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原则,遵循以临床案例或情境为先导,以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流程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课程设计理念指导下,将急救护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即一类工作任务,然后根据工作任务的大小,将一类工作任务再分解成若干子任务,按照子任务进行课堂教学,完成各子任务后,按照急救护理工作流程,即可通过综合情景模拟演练完成整个工作任务,即完成了一个单元,以此类推,即可完成整个急救护理的教学任务。急救护理教学内容根据工作情境分为院外救护、院内急诊救护、院内重症监护三个单元。院外救护分为院外急救程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现场心肺复苏术、呼吸道异物梗阻病人的救护、综合情景模拟练习等子任务;院内急诊救护分为急诊救护程序、心电监护仪和除颤仪的使用、气管插管及人工气囊的使用、呼吸机的临床应用及综合情景模拟练习等子任务;院内重症监护分为院内ICU监护程序、注射泵及输液泵的使用、循环功能监测及护理、脑功能监测及护理、ECS监护演练等子任务。
二、项目化课程实施实施
项目化课程,“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由“讲授者”变为“指导者”,学生由“灌输知识的接受者”变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者”。学生活动成为主要学习形式,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3~5人。学生活动包括布置工作任务、分组讨论任务、小组人员分工协作查阅文献、实施工作任务等四个过程,目的是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及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急救护理知识与技能所有的教学场所均在一体化教室进行。
1.任务主线,驱动研究。项目化教学的任务要体现五大特点:一是真实性。所有教学项目均来源于实际工作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整体性。分解工作任务时,任务不要过于琐碎,要保持任务的完整性,从而给学生较大的探索和创新空间。三是开放性。为保证学生自我表现的空间,在制定任务目标时,方式可较灵活,次序可颠倒。四是可操作性和适当性。可操作性指任务目标是具体的、能够实现的目标;适当性是任务难易程度适中,因为难度很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过分简单则不能调动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五是协作性。完成任务均以小组形式,完成任务离不开协作和团队的合作。如急救护理进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实施教学,其中院外急救设计时,要求达到:在院外能够对灾难事故、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对伤员采取及时正确的救护措施,向全社会普及紧急救助知识,增强自救互救能力。院内急诊科救护设计时,要求达到:在医院内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和处理,能够配合医生完成高难度的抢救工作,各种急救技术的应用符合我国对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院内重症监护病房救护设计时,要求达到:在医院内利用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救治手段为危重症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技术和医学监护,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
2.学生主体,自主探究。为了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项目化教学必须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检测自己的实际操作流程,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与操作过程进行反思。首先,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创新性,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设立各种情景进行教学,使学生将更多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应用,使知识“外化”。最后,在实际工作任务中,让学生能够根据临床真实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制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