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近代文学

近代文学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近代文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近代文学

日本写实主义文学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虽引进了日本化的写实主义,但由于受中国的传统及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影响,随之融入本土发展又产生了变异,形成了中国化的写实主义。纵观来看,中国的写实主义与日本的写实主义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由于各自写实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发展轨迹不同呈现出很多不同点。日本近代作家坪内逍遥在1885年发表了文论著作《小说神髓》,提出“小说的眼目,是写人情,其次是事态风俗”【1】,这一写实主义文学观,不仅“奠定了近代小说论的基础”,也“解开了近代文学的序幕”。【2】日本近代没有同西方文学一样的发展轨迹,以写实主义开启近代文学的大门,而不是浪漫主义,很大程度与坪内逍遥有关。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文学并未与之同步前进,也使得其远远落后于西方,此种情况有悖于文明开化的时代要求,为此作家们纷纷寻找改良方法,树起全新文学观念,坪内逍遥以西方的进化论为理论依据,确立了小说在文学上的全新地位,实现了对传统文学观的超越。坪内逍遥又提出了以“真”为理念的写实主义文学观,以此实现了日本小说的近代转型。坪内逍遥的写实主义文学观认为,小说应写人情世态,真实、客观的描写现实生活,而“人情即人的情欲,就是指所谓的一百零八种烦恼”【1】。小说家的职责就是描写出这些千姿百态的人情“:不但揭示那些贤人君子的人情,而且巨细无遗地刻画出男女老幼的善恶邪正的内心世界,做到周密精细,使人情灼热可见。”【1】如此瓶内逍遥以描写现实是否真实、客观为依据。指出了新小说与戏剧小说的根本区别。

二叶亭四迷在坪内逍遥的影响下载1886年发表了文学理论著作《小说总论》,深化了先前的写实主义理论,为文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小说总论》论述了“形”与“意”的关系,打破了坪内逍遥的朴素写实观的局限。1887年二叶亭四迷出版了近代第一部长篇写实主义小说《浮云》,是其写实主义理论的实践。以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官僚机关为背景,以知识分子内海文三正直却失意的形象为典型人物,真实的反映出了明治社会的生活现状,具有深刻的现实批判力量。日本写实主义在日本的成功发展对中国文坛产生了重大影响。《小说神髓》这一写实主义理论也深入影响了留日的中国作家。尤其是其朴素科学和进化论的文学观念。

二十世纪初日本写实主义文学思潮传入中国后,小说家们纷纷追求重写实而轻虚构这一创作理念。他们认为:“写实主义者,事本实有,不籍虚构,笔之于书,以传其真,或略加以润饰考订,遂成绝妙之小说者也。”【3】他们认为如实的直录事实,不但不会贬低作家们的艺术才能,更能体现出小说的价值所在。他们认为小说应该像一面镜子,映射出真实的现实生活,这种重实轻虚的文学观念在当时的作家和读者心中颇受欢迎,在当时的文坛颇为流行。

在中国,梁启超最早引进“写实”这一概念。五四时期写实主义文艺思潮在中国得到了大力的提倡和广泛的传播,成为“五四”文学革命的理论目标之一。提倡写实主义的新文学倡导者: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人与日本的写实主义作家的不同之处便是把文学看作是改造社会,拯救国民的一种手段。他们不仅是文学家更是革命家、思想家。他们致力于推动思想革命,关注社会,体恤民苦,主张文艺必须要以“为人生”而且要改良社会、改良人生。鲁迅强调小说要深刻剖析社会“,提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中国的写实主义发展便告一段落,取而代之的是左翼现实主义。而日本文坛也意识到写实小说的一些弊病,从而转向与自然主义,并得到了长期的兴盛繁荣。不论中日写实主义文学有何不同,有一共同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对社会对民众的启蒙。

作者:邢莉单位:辽宁大学

点击阅读全文

文学研究中语言问题及思考

摘要:在文学翻译、文学理论和文学中,语言都是一个关键因素。传统的语言观对我国的文学研究造成了一定的桎梏,只能从语言形式方面来对文学进行研究,从而难以深入文学的根本。本文对文学研究中的语言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探讨了上世纪90年代之后文学研究中文学语言问题的突破,以及当前文学研究中仍然存在的语言问题。

关键词:语言问题;文学研究;文学翻译

从语言的角度来对文学进行研究是最为主要的文学研究内容,也是文学研究的本质。语言关系到文学理论中的风格、抒情、叙述、意境、典型、文体、文学性、审美、形象、意识形态、形式、思想等等。语言也是翻译的本质问题,只有从语言的角度来对我文学及其研究才能对其本真性进行深刻的认识。因此对文学研究中的语言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1文学研究中语言问题的表现

语言是翻译文学、文学理论、文学史发展的重要表象和标志,但是语言也对翻译文学、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我国的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在语言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这不仅体现在外形上的差异,更体现在审美、品格和类型方面的深层差异。尽管二者同属于汉语文学,事实上却隶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学。古代作为口语的白话文与现代汉语中的白话文形式仍然具有本质的区别,现代汉语的白话文吸收了大量的西方词语,包括科技词语和思想文化词语,形成了既不同于西方语言体系、也不同于中国古代语言体系的语言体系。可以说现代汉语整合了西方语言的汉语翻译形态、文言文和古代白话语口语,既具有中国性又具有西方性。从现代汉语的现代性可以找到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原因[1]。从和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语言,语言对文学形式的发展起到了影响和制约的作用,同时也对文学中的思想内容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白话文运动之后出现了语言欧化和国语问题,30年代出现了文学通俗化问题,40年代出现了文学民族化问题,50年代出现了民歌运动,80年代出现了新名词的大爆炸,90年代出现了网络语言对文学语言的冲击。在新文学的基础上建立了国语,而国语的推广又对新文学的地位进行了巩固。因此我国的基本文学类型就是以现代汉语为语言形式的新文学。以20年代的汉语欧化问题为例,表面上是语言形式的欧化,而深层却是词汇的欧化,是西方思想性词语进入了汉语形态,这体现出了中国思想文化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体现出了西方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文学翻译对中国文论和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翻译能够将西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转变成为汉语形态,但是在对精神文化进行转换时仍然会遇到很多问题,体现出意义的误解和偏离。

2上世纪90年代文学研究中文学语言问题的突破

点击阅读全文

叶笛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对散文诗的特点有所了解

2.增强对诗歌的感受力

教学重点

1.《叶笛》的写作技巧

2.《花的世界》中选取的花的不同的象征意义

点击阅读全文

哲学人性自白

摘要:私小说在日本近代文坛占主流地位,在日本几乎所有的近现代作家都创作过私小说,而探究私小说中封闭的自我环境的成因是研究私小说的主要途径。从真实性、传统性、封闭性、社会性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有助于全面阐述封闭的自我环境的成因,进而深入剖析私小说中自白的人性。

关键词:私小说;“自我”性;封闭性;真实性;社会性

可以说,近代以来私小说一直是日本文坛的主流。它深深根植于日本文学和文化的传统中,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可以追溯到古代平安时期的女性日记学。其纤细的风格,细腻的心理描写和较强的写实性,代表了日本文学的一个传统方向。许多私小说作家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自我”的表露。通过小说创作实现对自我的再认识,再现自己人生经历的部分片段,实现艺术的最高价值。因此,私小说作家认为:“自我”是一切艺术的基础,应该把这个“自我”不加掩饰而且朴素地表现出来。由此可见“自我”是私小说作品的核心,是了解私小说的关键所在。拙文尝试对私小说在张扬“自我”的创作实践中所体现的几个明显特征从真实性、传统性、封闭性、社会性缺失几个方面进行解读,以求对当今中国和日本文坛流行的私小说创作提供一个参照。

一、“自我”真实性

左拉说:“小说家最高的品格就是真实感”。他否定小说的“虚构”,而崇奉近乎绝对的“写实”。田山花袋的重要论作《露骨的描写》仅有三千多字,却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一个宣言,是左拉创作真实感的延续。他在文章中称,当时的日本文学为“技巧时代”的文学,重词句、重华丽、重结构、重人物,认为这种文学时尚无法产生具有天衣无缝或行云流水般自然趣旨的浑圆之作。他主张文学摒弃虚饰的文风,而更加真切地表达“自我”。他关于露骨而大胆描写的主张,给当时的日本文坛及读者带来了巨大的震撼。田山花袋断言:“我认为,虽然在技巧论者眼中,‘露骨的描写’或‘大胆的描写’是笨拙的和支离破碎的。但实际上,这却是日本文坛的一种进步,或生命力跃动的体现。那些持否定意见的批评家,其实已大大地落后于时代。”作为这种理论的实践《棉被》在个体“自我”性心理的表现上具有独到之处,小说引起了极大关注。可以说,从明治维新的新文学起步到岛崎藤村的《破戒》,还没有任何一位作家能够这般真切而赤裸裸地表现个体“自我”的深层性心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在他的创作中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带有“私小说”的印迹。通过“自我暴露”、“自我忏悔”再现了一段时期内自己的心迹。由于残疾儿“光”的出生和对广岛原子弹爆炸的调查,使大江的内心体会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和苦恼。由此创作了《个人的体验》。作品写我面对残障儿的内心斗争:完全抛弃他,良心将不得安宁;正视他、接纳他,又缺乏足够的勇气和信心,于是“我”选择了让他“自然消亡”这条道路,暗示医生用糖水代替牛奶……“我”经过了“地狱”般的磨难后终于面对事实,勇敢地承担起了父亲的责任。大江通过自身的经历,披露了自己隐秘的内心世界,通过暴露实现忏悔,从而实现了内心世界的净化和平衡。

二、“自我”的传统性民族文化基础

点击阅读全文

中英文学的对比分析

进入20世纪之后,英国文学转而对社会现实生活以及战争进行思考,并且逐步产生了欧美现代派意识流的文学流派———小说,如爱尔兰的意识流文学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创作的《尤利西斯》,利用对现代城市市民奢侈浪费的生活的描述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产生的侵害。和英国文学只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相比,我国文学历史更为悠久,仅首部诗歌总集《诗经》(又称《诗三百》),就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具体而言,中国的文学大致分成四个阶段:上古、中古、近古、近代。上古期文学是从上古歌谣和神话(即先秦文学)开始,主要是通过诗歌的方式流传于民间,用来记载当时的百姓生活,或宫中用来吟唱的配乐,主要有《诗经》、《楚辞》等。

中古期文学从三国到两晋时期开始,历经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朝、元朝,一直到明朝中叶为止,是中国古典文学较为繁荣昌盛、百花齐放的时期。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发展以及演变,细分起来可以分为几个时期:从魏晋南北朝到唐朝的中叶是古诗(又分为五言、七言)逐步发展并且繁荣的时期,留下了诸多流芳百世的名句,也产生了很多闻名中外的伟大诗人,从汉魏政治诗坛三领袖(曹操、曹丕、曹植)到“建安七子”,经过东晋的陶渊明、谢灵运以及南北朝的庾信,“初唐四杰”到孟浩然、诗佛王维、诗仙李白以及诗圣杜甫。从唐朝的“安史之乱”开始,由韩愈、柳宗元推动并有欧阳修等人参与完成的文学改革突破了文言古诗的单一形式,从词语到文体形式方面都进行了非常大胆地革新并且创建了文言文的一般模式,而宋词在文体形式以及思想的表达方面都已经超过了唐诗所能够表达的内容,不管是千古词帝李煜的《虞美人》中的名句“春花秋月何时了”,或是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中的名句“三十功名尘与土”等等,至今被国人传诵。第三个阶段是从元代中期到明代中期的叙事文学。小说、戏曲等长篇幅的叙事文学是该阶段文学的主体,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以及施耐庵的《水浒》,这两部小说开创了我国长篇白话小说的先河。我国的近古期文学是从明朝的嘉靖年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伴随小资产阶级意识在我国开始出现,以及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部分革命者将西方国家的文学引进我国,小说获得了极大的肯定和快速发展,并且出现了“报纸和期刊”这种全新的媒体样式。我国的近代文学从五四爱国运动开始一直到今天,该阶段的文学主要是用来宣传社会主流价值观以及发展趋势,对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至今我们国家文学的主体思想依然是服务社会和人民。

中英两国文学在风格方面存在的差异

每个国家的文学都有着自己国家的特色与印记,经过四百多年的漫长发展,英国文学所表现出来的是自得、自信的风格特色。从16世纪以来,英国的文学经过了启蒙期、发展期、成熟期、改革期,到目前多元化的发展过程,支撑这个过程的是英国所独有历史背景以及文化特色。尽管文学艺术本身并无国别之分,然而各国的艺术形式以及思想观念肯定会受到本国的历史与文化的深刻影响。伴随英国殖民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张以及英语在很多国家的推广,英国人也就变得愈来愈自得和自信,而这对于英国文学成长有深远的影响,如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角鲁滨逊的临危不乱,对于任何困难总是能迎难而上;再如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中所运用的游离在虚幻离奇与现实的手法,实际上就是英国文学的那种自得、自信思想的充分体现。与英国文学比较单一的文学风格特色相比,我国的文学在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进程中展现出多彩的文学风格特色。第一,在文学的体裁上,我国的四言诗、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不管是哪种体裁均历经了数百年的发展与演变,这正是英国文学的所有体裁都难以比拟的历史厚重感;第二,中国文学不仅在体裁方面丰富多彩,而且在流派上也各式各样。如早在春秋战国年代的四家五子:儒家(孟子、荀子)、墨家(墨子)、道家(庄子)、法家(韩非子)自成学派。再如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山药蛋派(赵树理为该文学派的鼻祖)与荷花淀派(孙犁为代表)。诸多文学派百花争鸣,这是文学艺术自身的规律所造成的,也是我国文学事业欣欣向荣的标志;第三,我国文学更加重视文学的历史与社会功能。我国早期的文学创作者对于文学承担的历史与社会功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而造就了我国文学的基本的风格特色,如文学应当为广大的工农兵、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服务。和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进行比较,我国文学承担的历史与社会功能也显得更为强大与完善。

中英两国文学在内容方面存在的差异

文学作品呈现的是某一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居民的生活习俗、思想观念,因此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自己的文学作品肯定会受到其历史背景、地域特色、种族习惯、社会结构、价值理念、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中、英这两个相隔万里的国家数千年以来,在各自的轨道上发展,人文历史与自然环境相差甚远,这种巨大的差异肯定会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各个方面。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