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技能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方法。在小学自然教学实践中,实验技能是自然教师的主要岗位技能之一。因此,进行实验教学技能训练,是完成教学大纲各项要求、使自然教师具备相应素质所必需的。小学阶段安排的实验内容不复杂,但并不违背其科学性。进行实验教学技能训练应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考虑,从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教学设计三方面入手,可一个一个地研究,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地练习,注意与教学同步。训练要求是掌握实验理论,熟练实验。从实际出发开展实验教学。下面是与双册教材有关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实验项目训练内容。一、电磁铁性质实验1.实验原理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不仅磁铁周围存在着磁常电流周围也存在着磁场,如果把导线绕成螺线管,螺线管就有了磁性。利用通电螺线管有磁性和铁在磁场中能被磁化的原理,可制成磁性很强的电磁铁。电磁铁有很多性质:通电产生磁性,截断电流磁性消失;电流越强磁力越大:螺线管的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电磁铁的南北极性可以由变换电流方向来控制。2.实验操作(1)把带有绝缘外皮的导线,按照相同的方向缠绕在一根大铁钉上。接通电流,用它接近铁制品,有吸引现象出现;切断电流。现象消失。(2)用电磁铁的一端去接近磁针两极,出现相斥相吸现象。改变电流方向,又出现相吸相斥变化。(3)改变电磁铁线圈匝数,磁力随之改变。改变电池节数,磁力也改变。3.实验教学设计(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五年制第六册第8课)(1)自制电磁铁。(2)综合定义。(3)分组实验:研究电磁铁有无极性和变换极性的方法。(4)分组实验:研究加大电磁铁磁力的方法。(5)讲述电磁铁的用途。二、电路的组装实验1.实验分析在设计、安装、维修各种实际电器的时候,常常需要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为了简便,通常这种图不用实物,而用符号代表,这种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电路图,根据需要电路有串、并联之分。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的叫做串联,把电路元件并列接在电路两点间的叫做并联。教材中涉及到的电路图如下:图中①是串联电路,②③④是并联电路,使用了电灯、开关、电池组、导线四种符号。并联电池能加大外电路电流,串联电池能提高外电路电压,通常采用串联电池方法。串联灯泡光线弱,不能控制每只灯泡的亮灭;并联灯泡光线强,可以分别控制。2.实验操作(1)组装串联两节电池、两个灯泡、一个开关的电路。(2)组装串联两节电池、并联两个灯泡,一个开关控制的电路。(3)组装串联两节电池,并联两个灯泡、两个开关,分别控制每盏灯泡亮灭的电路。(4)组装串联两节电池和一个分别控制三个并联灯泡亮灭的开关的电路。
3.实验教学设计五年级教材涉及电路的内容是第6课《电流》,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习一些电流电路的初步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磨练其攻克困难的意志。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活动,教师需要做的是:①提供充足的器材。②明确三个研究课题:一是分别试用一节和两节电池做电源,看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变化。二是试用同一电源,使两只小灯泡同时发光的方法。三是设计控制三只灯泡分别亮灭的电路。③组织学生课内外实践活动,参与观察,实验制作,分析综合,形成概念。④让有创见的同学演示自己组装的电路。⑤总结。三年级教材也安排了电路内容,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电路,会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课堂教学中虽然也让学生进行实验、比较、探究、尝试,但实验能力要求只是初步学会组装电路,做不同电路的对比实验。三、沉浮规律实验1.实验原理与操作(1)浮力的产生:挪动水中的物体,有省力的感觉,这说明水对物体有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叫浮力。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可用下图来说明。假定在水中有一个立方体,它的六个面都要受到水的压力。物体的左右两个面因在同一深度,所受的压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侧面上的压力是彼此平衡的。前后两个面也是这样。而上下两个面在水中的深度不同压强就不同了,下面的压强比上面的大,也就是说下面的向上压力比上面的向下压力大,这压力差就是水对物体的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2)浮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用实验图示来研究。在弹簧的下面挂一个金属筒,筒下吊一个金属圆柱体,记下弹簧伸长后达到的位置。另外取一个溢水杯,杯里的水装到溢水位置,把金属圆柱体浸入水中,这时弹簧缩短,同时水从溢水口流出,把溢出的水全部倒入金属筒,这时弹簧又伸长到原来位置。这个实验可以说明,金属体所受的浮力等于被它排开的水的重量。如不用水而用酒精等液体做这个实验,结果也一样。(3)沉浮条件:我们知道,浸在液体里的物体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量;另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量。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就取决于这两个力的大校如果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上浮;如果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下沉;如果物体的重量等于浮力,物体就停留在水中不动。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量。2.实验教学设计教材在低中年段都安排了沉浮实验课内容,让学生知道沉浮现象、进行实验技能训练、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是从实际出发,把握深广度,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同年段的认知点应逐步递进,从有条不紊地操作、用符号记录。体验感受到用语言表达、比较归纳、概括同类事物的共同性质等。第二册教材中《浮和沉》一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对沉浮规律有个感性认识。方法是先让学生做木板漂浮水面和石头沉入水底的实验;再做把不同物体放人水中沉浮的实验,同时做沉浮记录;最后做小瓶沉入水底,橡皮泥浮上水面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感知,感知,再感知。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只要知道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就可以了,不需要研究为什么。
一、基本内容
1.医教结合,提高医学影像技术学教师团队的技能。医学影像技术课是最具显著特征的培养动手能力的实践性课程,教师要有过硬的技能才能实实在在地上好本门课,该团队教师注重医教结合,切实提高操作技能。
1.1先期、分散实行院外医教结合。学习与进修是提高教师技能的常规手段,在此基础上,该团队教师首先采取先期、分散、较长期地实行院外医教结合。一位担任超声技术课的老师一直在附属医院连续上班11年,一位担任放射技术课的老师多年来一直在本市中医院上班,数名老师多次利用寒署假到市医院上班。
1.2整体实行院内医教结合。2007年下半年以后,医学影像教研室全体教师到附属医院放射科和超声科统一排班值班,整体实行院内医教结合,通过临床“大练兵”,提高了处理临床病人的能力,丰富了临床案例,为突出技能教学打下了基础,教师们讲课生动,设计实验、实训更切合实际,达到教学与实际的“零距离”,打造出一支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2.教研活动,针对临床需求剖析教材实践性知识点,明确教学重点
该团队教师融入临床工作后,对现阶段专业岗位现状及科室用人需求有深刻的把握,在教研业务活动中紧紧结合临床实际,逐一剖析出教材各章各节的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实践性知识点。此时,在制定教案、书写讲稿、制作课件及实时授课等教学各环节活动中以此为中心来进行,明确教学重点。这样,彻底改革旧时课前准备模式,保证了课前准备突出技能,有效设计各环节的教学文件,做到所讲的每一个理论都要联系所指导的实践,理论知识与实践紧紧相扣,保证了所授知识点对临床应用的指导价值。该课程每章末均布置了突出技能训练特征的课后练习题,形式多样且与国家上岗证统一考试接轨,内容切合目前医院发展实际需要。
在当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体系中.理论实践并重.技能教学的学时已经占到了课程学习的半壁江山了.那么在技能课教学过程中.碰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又如何去解决呢?笔者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摸索及调研.得出了以下的结论:一是教学进度的统一:二是教学时间的安排技能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都是初学者。经常有这样那样的错误出现(很多时候只是简单的、低级的错误)。如果每一次碰到问题,都来找老师.那么教师大部分的教学时间就会浪费在错误的查找中.而无法开展正常的教学工作;而且,学生也不能得到应有的训练。并且,技能训练中.学生由于个人能力及表现的差异性.经常会出现学习进度的不同.甚至可能相差好几周的量.
造成教师教学进度安排的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摸索及实践,提出了以下的几点看法:统一教学.分组训练,分组讲解,按组考核。统一教学指的是在理论教学部分采取大班正常教学.统一布置技能训练任务分组训练指的是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根据学生自由组合.教师适当调配的原则.把关系比较密切、程度有一定差异的学生分在一组,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让他们一起学习、训练。分组讲解指的是在技能训练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采取小组教学.争取教会每一组的一名组员(通常是组长),然后让其负责教会本组的其它成员按组考核指的是每一次考试成绩(按课题)是由教师抽考小组中的一个成员代表全组考试,他的成绩代表该组成员的成绩在多年的实践中.
笔者发现这个办法能够有效的解决技能教学中的难题现具体展开:统一教学.可以有效的完成理论教学任务,把应知应会的理论内容系统地传授给学生统一教学要在教室里完成的.这可以避免由于实训车间过大.及影响学生注意力的因素过多.这会造成教师讲课效果、学生听课的效率变差。当然.在一些具有共性的地方,且内容比较少的时候.也可以在车间组织统一教学.这时应该把学生组织在一起,集中讲解这时教师不能嫌麻烦.一定要组织好学生.千万不能出现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工位上听,这种授课效果是最差的,也是最为要不得的。由于采用了分组的办法.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可以根据每组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或详或简,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教会每一组的“领头羊”.然后让其代替教师工作去教会自己的成员。由于分组时是采用自由组合的.
学生之间相对关系较好,他们更愿意相互帮助.也不存在不好意思问问题加上我们采用抽考的形式,本组的任何一名成员的成绩都可能代表自己的成绩.这对于那些学习较好的学生来说.是个不少的压力。同样学习较差的学生也会有一定的压力,因为他的成绩也代表着他好朋友的成绩因为抽考到的人往往是本组学的最差的一个这样,好的学生就有动力和压力去帮助学的较差的学生,学的差的学生为了朋友也会尽力的学习,这样也发挥了互帮互助的精神而且.对于去帮助别人的人,这其实也是对他本人一个很好的语言及技能的训练.从而取得双赢的局面。采用分组的办法能有效地解决教师课堂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因为采用了分组.本组成员出现的问题首先要在小组内先自行想办法解决.如果本组的成员无法自己解决的,再向教师求助。这样能把很多小的问题消化在小组内.教师只需解决相对问题比较大的东西,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及老师的时间.
而且还能让学生相互分享错误的经验.彼此相互提高。采用分组教学也有利开展互比互学精神.在各个小组中开展技能比赛在技能教学中,我们是采用课题教学,即给每一个小组布置一个课题.当他们整组成员都完成本课题的学习任务时,才能够一起进入下一个课题的学习.这样不同小组可能出现进度的不一.也就在不同组之问开展相互的比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分组的办法还能解决教学进度统一的问题。由于班级已经分成了若干个小组.教师只要注意平衡各个小组的进度.就能比较容易解决教学进度不一的难题毕竟控制几个组进度和控制几十个个人进度会容易得多了采用分组教学更能实现平衡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学会掌握基本专业技能因为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这个那个原因,每一个班级里面.总会出现学习成绩差的人.而这些人往往听不懂教师的授课内容,当然也就学不会了。而教师由于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进度,不可能为了某个个体.特意停下来照顾这些个体.就算教师愿意,也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举个实例.在一次万用表测直流电压的教学课题中,某班有一小组成员四个人.我在小组中讲解了一遍。教会了其中一名成员,然后让其负责教会其它三名成员。结果,他跟他们讲了一遍,又会了一名,又讲了两遍.又会了一名.
日光斜照,窗帘半掩,那架钢琴的琴面像一泓深绿的碧水,键盘上,十指点落,犹如一排雪浪花在喷吐,在翻飞。琴声似水。
回顾在全程的5年,我深深体会到博士在教师培训时说过的一句话:“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童早期发展教师,他必须集母亲、教师、教练、心理医生四类特性为一身。既具有母亲的敏感和爱心,又具有教师的技能与方法,教练的目标与追求,心理医生的医术与手段。”
一、母亲的敏感和爱心
作为一名教师,每天看着他们可爱的笑脸,我从心里爱他们。对每一个孩子,我必先做到让他们先接受我,喜欢我。我相信只要你是真心的爱他们,这群天真的孩子们很容易就会和你亲近,和你一起互动。
学生中,郭一鸣、王嘉伊等都属于非常内向的学生,在开始的课上,她们几乎不说一句话,说话时也总是小心翼翼恐怕只有他们自己听得见。于是,我经常会在小组课上让她们表演,并给予表扬鼓励,让其他同学说出他们的优点,有时让他们充当我的小助手,帮助我辅导其他学生。课下带着她们一起玩耍。如今,她们的表现都很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我面前也不再有一丝畏缩了。
用爱抚摸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对于“尖子”学生,你给她匙子,她就能自己吃饭,而对困难学生,开始却是要一口一口用匙子喂饭吃。把差一点的学生教好也是贡献,作为教师一定要做到的不抢好学生,也不把差生踢走。要有爱心、有同情心、责任心,否则就教不好。
现代创造理论表明,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技能不是靠传授而得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创造者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脑风暴”后的“顿悟”。因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
1、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为“解决问题”序列的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面对的都是些经过人类长期积淀和锤炼的间接经验,让学生快捷地懂得这些成果或者沿着一条“简洁、顺畅的道路”,重复推演一下当初科学发现的过程,无疑是一条高效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途径。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意地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是十分有益的。中科院王梓坤院士说,对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我们只是看到了成功的结果,那些逐步抛弃的中间假设则从不公布,是很可惜的,因为其中蕴含了许多经验教训。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将某些要揭示的概念、证明的规律纳入待“解决问题”的序列之中,将学生学习概念、规律的过程设计成对这些问题的“再发现”、“再解决”的创新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在经历了探索过程的弯路、岔路和纠偏过程后受到创新思维方法的启迪,从而增进创新技能。采用“解决问题”序列的教学过程,一要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二要引导学生面对问题前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路。
2、鼓励学生大胆幻想,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现代创造理论表明,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技能不是靠传授而得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创造者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脑风暴”后的“顿悟”。因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
3、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为“解决问题”序列的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面对的都是些经过人类长期积淀和锤炼的间接经验,让学生快捷地懂得这些成果或者沿着一条“简洁、顺畅的道路”,重复推演一下当初科学发现的过程,无疑是一条高效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途径。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意地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是十分有益的。中科院王梓坤院士说,对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我们只是看到了成功的结果,那些逐步抛弃的中间假设则从不公布,是很可惜的,因为其中蕴含了许多经验教训。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将某些要揭示的概念、证明的规律纳入待“解决问题”的序列之中,将学生学习概念、规律的过程设计成对这些问题的“再发现”、“再解决”的创新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在经历了探索过程的弯路、岔路和纠偏过程后受到创新思维方法的启迪,从而增进创新技能。采用“解决问题”序列的教学过程,一要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二要引导学生面对问题前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路。
4、鼓励学生大胆幻想,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5、扩大学生信息吸纳量,激发学生产生新思想。戈登·德莱顿说,“一个新的想法是老要素的新组合”。“最杰出的创意者总是专心于新的组合”。由此可见,拥有丰富的信息,并且善于组合它们是创造者产生新思想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摒弃狭隘的“单科”思想,确立各种知识相互贯通、渗透和融合的意识,为学生广泛联想、移植、改组所掌握的知识,从而产生新念头,提供丰富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尝试各种各样的新组合,激发其新思想的诞生。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