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经济建设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今年,是同志诞辰110周年。前不久,同志指出:我们要教育全党全国人民学习和发扬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德,坚定不移地把他们开创的、几代共产党人为之持续奋斗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回首往事,在创建新中国、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奠基的历程中,为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思想遗产呢?
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中国革命不能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只能走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这是已经为实践所证实了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该怎么走?这个问题并不是从建国之日起就搞明白的。当时有一句十分著名的话:“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然而,经过几年的实践,等人终于认识到,中国搞建设,同样要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探索,是从1956年4月发表《论十大关系》开始的。这一历史功绩,使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我们常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于毛,成于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做出了一些重要决策。
第一,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建国以后,我们提出的是工业化目标,以后逐渐改称现代化。1957年3月,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里提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P268)现代化目标的提出,表明党对工业化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了更加明确的奋斗目标。1959年底至1960年初,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里,初步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设想:“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2](P116)按照原来的估计,把中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国家,大概需要五十年时间。
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又做出一个新的估计: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2](P302)从五十年推迟到一百年,这不仅是时间上的调整,也是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调整。这一调整,使现代化建设变得比较稳妥,变得比较切合中国的实际。根据的提议,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代表中共中央郑重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在审阅的政府工作报告时,加写了一段话,比较系统地概括了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行赶超战略的基本思路:“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2](P341)在这里,把尽量采用先进技术作为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是很有眼光的。1963年12月,他在听取聂荣臻关于十年科学技术规划的汇报时,还提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2](P351)实际上,大规模现代化建设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就已经开始了。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又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经过近十年的曲折探索和曲折反复,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才终于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这是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最高成果,也是建国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部经验的总结。
第二,确定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中国工业化道路。1956年4月,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就指出:“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1](P24)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里,又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角度,再次提出这个问题,要求引起全党的关注。经过“”的严重挫折之后,1959年7月,在庐山会议前期提出:“过去安排是重、轻、农,这个次序要反一下,现在是否提农、轻、重?”“过去是重、轻、农、商、交,现在强调把农业搞好,次序改为农、轻、重、交、商。这样提还是优先发展生产资料,并不违反马克思主义”。问题的核心是“要把衣、食、住、用、行五个字安排好,这是六亿五千万人民安定不安定的问题”。[2](P78)从以重工业为中心、农轻重并举到以农轻重为序,这是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所得出的一条宝贵经验,至今仍然在起作用。
本文作者:张文亮作者单位:天津市海洋局渤海海洋监测监视管理基地筹备处
天津市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1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顺应全球海洋大开发潮流的需要
随着全球陆地资源的大量消耗,海洋在21世纪全球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海洋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主体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然而,纵观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历程,海洋资源粗放开发、肆意挥霍浪费现象严重,沿海生态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海洋经济发展基本处于被动状态,即使发达的西方国家,对海洋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做得也仍然不够[19]。因此,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倡导低碳经济,是一个引领新时期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有关研究显示,海洋不仅具有解决温室气体排放的广阔空间,而且是未来发展低碳经济的资源宝库。因此,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已成为实现保护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必然选择,它既是对传统海洋经济发展模式的科学矫正,又代表着新兴海洋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方向,完全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超大型沿海直辖市的天津,要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必须站在战略高度认识海洋,发挥沿海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协调好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持续快速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力争尽快使天津进入海洋低碳经济强市行列。
2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的需要
当前,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滨海新区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大项目的落户投产,使能源消费正处在快速增长阶段,导致在GDP快速增长的同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大大增加[20]。在滨海新区的经济结构中,海洋经济占到了滨海新区国民经济的50%以上,越来越多的大项目好项目进入海洋产业范畴,滨海新区建设速度的加快也意味着海洋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预示着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必然成为滨海新区进一步开发开放的战略选择。如果不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特别是海洋低碳经济,滨海新区经济总量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的正相关性将长期存在,必然会使滨海新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因此,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走入低碳时代,对于滨海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大力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引导沿海产业区进行低碳化改造,才能增强滨海新区综合竞争实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变海洋优势为经济优势,确保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1公路工程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1.1缺乏优质的工程设计方案
一些承包商在还没有完全了解建设项目的情况下,所设计出的工程方案必然是粗糙的,而使用粗糙的工程设计方案盲目地开展工作,就会造成重大的工程失误。工程设计是一个比较繁杂的、系统的过程,是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目的性的脑力劳动。所以,在缺乏约束和监督的条件下所完成的工程设计是不达标的。工程设计的优劣关乎工程项目的成功与否,我国目前的公路工程设计人员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够健全,经验也不足,这样就很难产生出优质的工程设计方案,脱离了实际,造成了施工困难。
1.2缺乏对公路工程施工过程的管理
注重对公路施工过程的管理也是公路工程的重要环节。目前,在公路施工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如下:施工方的施工进度缓慢,施工效率不高;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材料和设备的采购、分配以及使用不合理;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不规范,缺乏一些紧急的防护措施;没有处理好与施工现场周围居民的矛盾等。还有,对于施工过程中的突发状况缺乏应变能力,从而延误工期。
1.3缺乏公路工程建设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1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公共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基层政府职能不够清晰
建设新农村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一项十分重大的历史任务。它不能只是依靠农民群众自身进行孤军奋战,而是必须要有党的正确领导、政府部门的积极扶持。然而,部分地区基层政府在职能划分与转变上依然具有大量问题。村可以说是我国农村行政的最基层单位,但是如今还是有相当多的村干部对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农村公共管理不够了解。与此同时,政府对农村基层村干部下达了过多强制性的任务,比如,计划生育、收定购粮和别的当地中心工作,以至于让农村公共事业管理进入到恶性循环之中。乡镇政府是最基层的政府,其职能的定位与管理上尚无法适应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之要求,而政府部门公务员所具有的官本位意识较强,在政府管理中通常使用行政命令却而不注重于使用法律、经济等方式来管理公共社会事务,以至于影响到了我国农村社会事业的良性协调运转。
(二)农村公共事业投入呈现出城市化的倾向
公共事业管理的显著特点之一即为扶贫性,而最为贫穷,生活水平最低的还是农民群众。但是,因为国家对于农业和农村的公共事业投入比例始终偏小,远远无法满足当前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之所需。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生产性、生活性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也不够健全。近年来国家对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所进行的投资主要被用在了农村电网、水利、道路以及退耕还林等生产、生态建设上和农民群众生活紧密结合的公共设施投入还不够多,大量农民群众的生活条件、生存环境尚未得到显著改进,比如,一些地方饮用水和污水处理等公共生活设施建设滞后,从而极大地影响到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
(二)我国涉农公共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
为了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学实践,努力撰写学术论文,促进科技人才成长,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以繁荣科学技术事业,并使科学技术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特制定本办法。
一、评选范围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或学术会议、学会论文集上发表的论文(不含专著、教材)。
二、等级标准
科技论文的等级评定分一等、二等、三等。
㈠在理论上、技术上在国内同学科、同专业属先进水平,对科学技术发展或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评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