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经济生活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英国大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英国的总人口不到六千万,其具有高等教育资质的正规大学和学院则有171所。英格兰为134所,苏格兰占据20所,威尔士有13所,北爱尔兰只有4所高校。[1]这些大专院校中的综合性大学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有115所。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有悠久历史的综合大学称之为老大学,例如剑桥和牛津大学。另一类是二十世纪前后建的综合大学,因其外墙是红砖而又未粉饰,故称为红砖大学。如伯明翰大学、诺丁汉大学、利兹大学。还有一类是英国政府为推进高教改革,应对教育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增强英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于1992年将48所前理工学院升格为大学并同时将一些社区学院组合到这些大学中,从而形成了一些新的多学科的综合类大学。这类大学统称为“新大学”。比如,威斯敏斯特大学、格林威治大学、东伦敦大学、利兹城大学、牛津布鲁客斯(theUniversityofOx-fordBrooks)大学,等等。在新大学中,多数大学的历史亦可溯源到19世纪。英国的综合性大学一般都拥有从学士到博士学位的授予权。除了这百余所综合类大学外,在英国还有相当数量的专科学院和社区学院。这些学院中的部分亦有硕士研究生的授予权。同时它们通常与邻近的综合性大学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利用相关资源来发展研究生层次的教育。英国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体制完善,管理规范,治学严谨,要求严格,在全球高等教育中具有很高的声誉。
在过去的50年里,英国产生了44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体现了英国高校创新教育的成功之处。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办公室(HESA-HigherEducationStatisticsAgency)的资料显示,截止至2002年4月,在2001/02学年度,全英攻读研究生学位或课程的在校研究生包括博士研究生共有37•6万多人,占在校高等院校学生185•9万人的20%强。其中,英国本土研究生学生为28•12万人,来自欧盟其他国家的学生有3万余人,其他海外留学生6•45万人[2]。英国国际教育办公室(TheCouncilforInternationalEducation)统计表明,英国高校中海外留学生前十位来源国或地区分别是希腊,爱尔兰,中国大陆,德国,马来西亚,法国,美国,香港,日本和西班牙等[3]。
在2001/02学年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22•37万留学生在英国高等院校学习,占当年英国在校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在内人数的12%强[4]。从下表(见表)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在一些英国大学和学院里,其留学生比例非常高,有的占到该大学全体学生的60%。其中,攻读学位的学生占有相当的比例。另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办公室的统计,研究生所攻读的专业名列前10位的分别是教育、商科、社会经济政治、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物理、法学、生物学、语言学和艺术设计等[5]。世界各地的学生热衷于留学英国,攻读研究生学位或课程,除了其教学语言英语是国际语言以及它的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品牌外,英国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英国大学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源于他们对高等教育在国际竞争中地位的深刻认识。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办公室(HEFCE-HigherEducationFundingCouncilforEngland)主席DavidYoung在该组织2001/02年年报的序言中声称,高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一个主要的因素[6]。二是创新能力体现在学术研究上可为大学带来可观的资金资助。
英国政府每隔4-5年要对高校进行一次教育和科研质量的评估。这种评估称作学术研究评估,简称为RAE(ResearchAssessmentExercise)。藉以评估英国大学的研究水准及经费运用是否合宜。评估的结果分为7个等级,即5*,5,4,3a,3b,2,1。5*是最高一档。1是最低的一档。审查结果都以报告形式公诸於世,并以此作为分配经费的根据。只有得分为3以上的机构才能得到基金经费资助。英国每年约有50亿英镑的高教基金是根据这个评审结果来分配的。三是英国高校的经费除政府下拔部分和收取学费外,为商业机构提供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咨询也是一个重要的经费来源。以格林威治大学为例,在2000-01学年度,对外商业服务收入就有2000万英镑,占该校全部收入的20%。著名大学的此类收入比例则会更高。因此,英国高校非常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英国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
一、国外小学经济教育目标的研究与借鉴
国际上较早开设经济教育课程的是美国、德国、韩国、俄罗斯等国家,这些国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美国一直走在经济教育的最前沿,在经济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师资建设、教育支持系统方面形成了完备的体系。韩国的中小学经济教育,自20世纪60年代起步,到80年代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分别以美、韩这两个东西方国家为代表对其小学经济教育目标进行详细介绍。
1.美国小学阶段经济教育目标现状美国经济教育课程已经被作为一门核心课程,可见经济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美国小学阶段经济教育目标主要在《全美自愿性经济学内容标准》(VoluntaryNationalContentStand-ardsinEconomic,1997)和《全美社会科课程标准—卓越的期待》(CurriculumStandardsofSo-cialStudies:ExpectationforExcellence)中进行了详尽的规定。(1)《全美自愿性经济学内容标准》中的小学经济教育目标1997年,美国经济教育委员会(NationalCouncilonEconomicEducation,简称NCEE)颁布《全美自愿性经济学内容标准》。这是美国第一部关于幼儿班至12年级经济教育的国家课程标准。该标准在前言中阐述了经济教育的基本目标。知识目标:①理解基本经济概念,能够找出影响生活的各种经济问题,避免发生因不懂经济学而犯的错误;②了解有关美国经济的一些事实,包括失业、通货膨胀、现行的资费标准和利息率等;③理解人们看待经济问题时会存在不同的观点。能力目标:①确定经济问题、选择、利润和成本;②分析经济环境中激励对工作的影响;③考察经济条件和公共政策变化所带来的后果;④收集经济证据,比较利润与成本。为了实现经济教育的这些目标,教育委员会又制定了贯穿幼儿园到12年级的20条内容,针对幼儿园到4年级、5年级~8年级、9年级~12年级,每一条内容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学习基准。例如,该内容中的第一条为:学生能理解的生产资源有限,人们不能得到他们所要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结果是他们必需选择某些东西,放弃其他的东西。针对幼儿园到4年级提出:人们需要做出选择是因为不能拥有所想要的一切;经济需求是一种欲望,可以通过消费商品、享受服务或从事休闲活动得到满足;商品是可以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服务是可以满足人们需要的行为;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选择决定了资源怎样被利用;一旦做出选择,就意味着其他一些东西被放弃;企业家是组织生产资源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人;生产者是指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人等15条具体基准。总之,美国小学阶段的经济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教育概念,开始学会抉择。(2)《全美社会科课程标准———卓越的期待》中的小学经济教育目标美国全国社会科协会于1994年推出的《社会科课程标准:卓越的期望》是美国课程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社会科课程标准,在美国国内和国际上都影响深远。该课程标准以10大主题轴(thematicstrands)的形式构建了社会科课程结构。
这10大主题轴分别是:文化;时间;连续与变迁;人、地与环境;个人发展与认同;个人、团体与制度;权力、权威与管理;生产、分配与消费;科学、技术与社会;全球联系;公民意识与实践。其中“生产、分配与消费”主题轴主要涉及经济内容。该主题轴分别描述了学生在低、中高年级应达到的经济教育目标。低年级应达到的目标如下: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要学会区别“想要”和“需要”,通过比较自身与他人的经济体验去探索经济决策,进而思考这些决策给不同的群体、社区、国家等所带来的影响。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又对低年段作了详细的预期目标,被确定为:(1)举例说明稀缺性和选择影响着我们的经济决策;(2)分清需要和想要;(3)从范例中分辨出属于私人还是公共的商品和服务;(4)说出构成经济体系的各种不同机构,如家庭、工人、银行、工会、政府部门、小型商业机构、大公司等;(5)描述我们怎样依靠特定工种和工作方式的工人,他们服务于生产、商品与服务的交易;(6)描述动机、价值观传统和习惯在经济决策中的影响;(7)解释并说明金钱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8)描述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关系;(9)使用经济学概念如供给、需求、价格去帮助解释社区和国家中的事情;(10)用经济学概念分析当地经济问题,如怎样减少垃圾。从上述主题轴中的经济教育课程目标可以看出:(1)美国对小学阶段的经济教育尤为重视。其目标的详细性和深刻性远超过我国小学阶段,甚至超过我国初中的经济教育课程;(2)目标的逻辑性。目标根据人的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用螺旋上升的方式来构建。(3)目标内容的全面性。内容涵盖了经济学的基本要素,便于经济学知识的构筑。
2.韩国小学阶段经济教育目标现状韩国中小学的经济教育是通过社会科课程实施的。1987年韩国进行了第五次教材改革,在课程中增加了大量的经济学内容,另外对各学段的经济教育目标作了具体规定。其中小学阶段的经济教育目标为:教育诱导学生从小关心经济生活,养成良好的经济生活习惯和正确的生活态度,对周围的经济生活产生兴趣,并能用简单的用语来叙述发生在身边的经济现象;培养学生合理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和素质。低年级(1~4年级)重点放在养成正确的经济生活习惯和形成良好生活态度上;高年级重点放在能够正确理解与经济有关的基本概念,在较高的层次上关心经济生活,培养对经济生活的浓厚兴趣和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与素质。与美国相比,韩国没有独立的经济教育课程,而是通过社会科课程进行实施的。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经济教育目标会存在差异,但也有共同的特点,如美、韩两国都旨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掌握基本的经济概念。可见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实施经济教育的重要性,它可以使我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经济习惯。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一直把“德育”作为社会科课程的主要目标,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美韩等国的经验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小学经济教育课程目标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导航]-新闻-课改-论文-教案-试题-课件-高考-小学语文-中学语文-字典-词典-成语-搜吧
中教网>>教育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数学论文|德育论文|英语论文|物理论文|化学论文政治论文|生物论文|历史论文|地理论文|自然论文|音乐论文|体育论文|美术论文|毕业论文
中教网>>教育论文>>德育论文>>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
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2005年10月22日来源:网友提供作者:未知字体:[大中小]
钱的作用和功能在当今社会,在市场经济生活中,是不能低估的。钱是社会财富积累的象征,是人民富裕程度的标尺,也是贫富的依据。我国人民经过十七年的改革开放,绝大多数生活达到温饱型,现在正向小康型迈进。
人民币的五大功能不能低估。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有些功能会更强化,更具有神明的魅力。这应该看作是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钱多了,对国家、对人民、对集体、对个人都是有好处的。但不要忘记钱同世间万物一样,不无二重性。有人把它比做双刃剑、两面斧,是恰当的。钱的正面效应我们要承认,但其负面效应仍然不能忽视。钱本身是不分美丑善恶的,然而,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如何赚钱,如何用钱,却有美丑善恶之分。不管我国古代的鲁褒也好,外国的莎士比亚也罢,他们对金钱绘声绘色地给予贬斥和诅咒,都不能否定金钱的神明魅力。还是马克思伟大,他既肯定了金钱所显示的神明作用,又批判了金钱给人类社会造成的丑恶。的确如此,钱的负面效应给社会造成的后果也是严重的。且不说资本主义社会中除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外,人与人之间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就从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金钱走向腐化,走上犯罪道路的事例中不难看出,钱的腐蚀性、危害性,贪钱者必自毁,终究会落得个可悲可耻的下常所以,我们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时候,把金钱观当作切入点是非常正确的。
论文关键词:中国经济学;精神品格;价值取向
论文摘要:经济学的建构与创新必须遵循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经济学的精神品格是经济学发展的内在灵魂支撑,也是经济学走向学科成熟和繁荣的标志在当代社会经济与文化转型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学必须鲜明地呈现出自己的精神品性,即实践性科学性人文性和本土性不仅如此,中国经济学要在世界经济学领域立足并有所作为,更要融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经济生活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并重开放性与本土性相融合
经济学的精神品性是经济学发展的灵魂支撑,也是经济学走向学科成熟和繁荣的标志中国经济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融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经济生活之中,鲜明地呈现着自己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
一、当代中国经济学的精神品格
1.实践性——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合理内核与内在追求实践性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哲学中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合理内核与主张,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灵魂中国经济学所凸显出的这种实践品性是指经济学对社会世界的理解阐释及构成关系这是经济学区别于一般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我们正确认识经济学的属性和合理评价经济学当代社会意义的重要前提经济学与现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社会的整体结构有着内在的契合和构成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学领域具有明显和强烈的实践性
中国经济学从诞生到今天,历史虽短,却始终充溢着浓郁的求实致用性和求真致知性在经济学最初从西方导入之时,就有“经世之学”“富民之学”“强国之学”之称当时因内忧外患而引发的救亡图存的迫切形势与中国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精神的契合,使中国经济学从一开始就被蒙上了“经济强国”“实业救国”等求实致用性色彩不仅如此,19世纪末经济学在中国的导入和产生,也使中国学者在研究学问获取知识途径和方法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学中大量借鉴采用的自然科学领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的方法,开辟了从社会现实和经济事实中求取真知,获取学问的道路这一道路的开辟也更强化了经济学走向生活走向实践的取向,推动了一大批学者走出书斋步入生活,步入民间,步入工厂,步入田野,熔铸了中国经济学求实致用和求真致知的实践性品格
[论文关键词]经济法产生发展特殊性
[论文摘要]本文拟通过对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以及中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不同历程的考察,探讨中国经济法产生的特殊性,以求得对中国经济法更为深入的认识。
一、行政调节失灵中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市场调节失灵是西方现代经济法产生的前提条件。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政策是经济自由主义,干预越少的政府就是越好的政府。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由于垄断的存在,使平等自由的竞争秩序遭到破坏,存在市场调节失灵的现象。为了克服市场调节失灵的现象,资本主义国家以公权力介入社会经济生活,以各种行政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直接的、具体的管理、调控、干预,其意图是恢复自由竞争秩序,从而产生了最初以垄断为核心的西方现代经济法。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政府)不仅从宏观上全面控制国家的经济生活,而且从微观上也全面彻底地控制所有企业乃至公民个人的经济生活,实行宏观与微观的合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已经认识到国家(政府)的公权力过度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必然会引起行政调节失灵。颁布了一些经济法律法规,它体现了国家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协同并用,这是中国严格意义上的现代经济法。正是由于行政调节失灵,才产生中国严格意义上的现代经济法,行政调节失灵是中国经济法产生的前提条件。
二、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