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经济学核心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将思政元素融入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对受教育者进行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包含大量“思政元素”,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来突出专业课学习中所蕴含的育人功能,是发挥好立德树人价值的重要环节。要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激励学生具备更强的责任感、使命感,最终培养出高素质、热爱祖国、有责任心、有职业道德的卓越拔尖人才。[1]61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以德施教让学科教学最终回归育人这一根本目的。
一、创新理念更新方法
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消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沉浸式、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多媒体教具的运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消费者行为理论教学中,把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从学生自身的消费行为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带领学生科学辩证地认识消费者行为的相关理论及特点,引领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增强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责任感。在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的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扮演消费者和生产者,深入理解需求、需求量和需求曲线以及供给、供给量和供给曲线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在讲授经济发展时,通过多媒体播放中国经济发展视频及图片,带领学生感受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将数据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将物价水平更形象直观的表示出来,用图形说明消费者均衡、不同类别商品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分析与消费者选择。
二、深挖课程思政元素
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命题,研究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经济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加强课程内外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同向同行,从而进一步实现立德树人与“课程育人”的根本任务,对于民族地区高素质经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广西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依托学校小语种优势,结合“一带一路”倡议、面向东盟的经济开放等问题,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促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理念融入系列专业课程,着力研究和挖掘如何在经济类实践教学中突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结合,凸显经济类专业的“实践育人”特色。
关键词:课程思政;经济类专业;教学改革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这一背景下,高校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为重心,以学科课程内容为依托,深入发掘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旨在保障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融入教育教学的各层次,从而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课程思政”成为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命题。经济学是“经邦济世、强国富民”之学。研究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经济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加强课程内外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同向同行,从而进一步实现立德树人与“课程育人”的根本任务,对于民族地区高素质经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现状分析
2014年出现的“课程思政”概念是以课程载体为依托,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融合作用互补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达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毕鹏飞、罗萍(2019)总结了课程思政的三大特点:第一,课程思政是需要协同存在的,它需要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延伸至所有课程,使各学科各专业形成协同育人的效应;第二,课程思政需要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相交融,充分体现价值导向,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三,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从而不知不觉地影响学生,最终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课程思政的根本是课程,因此近年来理论探讨最多的是在各类专业课程中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途径,教师如何在课程设计中融入正确的价值观和良性的思维导向,通过言传身教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合。在经济学范围内,例如储丽琴、孟飞(2019)关于《微观经济学》课程,陈新岗、张秀娈(2019)、孙迪(2019)关于《经济史》课程,乔雯等(2020)关于《国际经济合作》课程,李倩瑶(2019)关于《经济数学》课程的思政模式实践探索。从实践层面来看,国内很多高校已经有了具体的行动,并取得初步成效。复旦大学是较早研究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高校之一,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于2018年成立了思政与教材建设领导小组和专家组,设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研组,并召开课程思政与教材建设工作研讨会。强调经济类专业教学应从“经世济民”的学科使命角度出发,围绕资源配置等理论原则阐述,针对性回答青年学生关心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围绕把好办学方向关、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关、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关、实践教学关和师资队伍建设关等五大方面,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积极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体系,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于2018年3月起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和特色示范课堂建设,注重将学习贯彻党的精神与日常教学工作有机结合,鼓励老师将《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赏析》与民族文化自信、《经济思想史》课程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经济思想和道德理念、《工业经济学》课程的产业结构与当今中国的现代产业体系、《货币银行学》课程中的金融机构与亚投行建设等问题相结合,力求在课堂教育教学充分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院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教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元素,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大纲,做好专业课程育人教学设计,创新教学防方法,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提升课堂育人效果。综上,国内经济类专业关于“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可推广复制的经验。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仍有较大空间,对于高素质经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经济类专业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内容设计不合理。就目前的国内外计量经济学教科书而言,以模型估计和检验作为核心内容的教科书居多。也就是说,目前大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所讲授的,并不是全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导致的结果是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中,模型设定、样本采集和模型应用等内容不见了。如此设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计量经济学课程已经不是“理论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的结合”,而实际成为一门应用数学课程。第二,毫无疑问导致人们对计量经济学性质的片面认识。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学生学习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却不能正确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因为作为计量经济学应用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正确地设定计量经济学模型,而关于这一方面,目前的国内外教科书几乎没有涉及。
2.教学课时不合理。就所了解的情况而言,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把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开设在大二或者大三的某个学期,其中包含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共计48学时或54学时。这对于既有理论讲解、又要进行实验操作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来说,总课时无疑不够。在课时分配上理论课通常被压缩到40学时左右,而实验课则为剩下的10~14学时。结果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基本内容,在进行理论教学时,浅尝辄止,无法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学生也无法深入理解模型背后的经济意义;而在进行实验教学时,通常学生也难以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独立操作从而完成实验项目。教学课时的不足,制约了理论教学的深入性,制约了实验教学中学生操作的熟练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实验教学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能力较弱。整体上看,在现行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基本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先在理论课堂上讲完相关理论模型,随即在电脑上通过教材案例进行操作演示,然后学生据此进行实验操作,并按照既定的格式化实验报告要求,完成实验任务。由于有具体的书本操作实例,又配有上机指导书,加上之前的教师操作演示,学生甚至不需要明白实验原理,更别说理解计量模型背后的经济意义,就可以“依葫芦画瓢”完成实验。有些学生在做完实验完成“漂亮”的实验报告后,就将其操作内容忘到九霄云外了。很显然,现行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从体现,使得实验教学的效果很不理想。
4.传统的考核方式有待改进。目前,大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的考核方式还是比较陈旧的,灵活性也不强。有的高校完全依据期末考试成绩,而有的高校则是期末考试成绩加一定占比的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的给出主要是以学生的到课情况、课堂表现和平时的课堂、课后作业为主。这样的考核方式只是简单考核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和计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更不能体现计量经济学实践性强和工具性强的特点。计量经济学应该注重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靠短时间临考前的死记硬背蒙混过关,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注意节奏的变换;注重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抓住学生注意力;注重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国际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国际经济学是一门有关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的理论课程、脑神经专家研究发现、国际经济学是国际经济关系和国际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科等,具体资料请见:
国际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理论性非常强,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中,做好教学设计,是非常必要的。文章根据国际经济学课程特点,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对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naleconomics)是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是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各国之间商品、服务的交换,国际间资本、劳动力流动的动因和影响,以及各种国际交易活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问题。和大多数经济学科分支一样,国际经济学也是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延续和应用,可以说国际经济学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基础之上,研究各国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经济学科分支。随着国际经济关系的飞速发展,国际经济学也得以迅速发展,其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在日益提高,目前国际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类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系统的计划过程。它是教学活动中的首要环节,同时也是通常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许多教师很注重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但对于上课前对课堂上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却很少花精力。这种做法的后果往往是课堂上氛围比较沉闷,教学缺乏生动性。尤其对于国际经济学这样一门经济学理论课程,课程本身理论性非常强,存在大量图形与公式,内容较为枯燥,如果不做好教学的设计,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中,做好教学设计,是非常必要的。究竟如何才能做好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设计,结合几年来的教学体会,笔者感到,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节奏的变换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有关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的理论课程,教材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大量的图形分析和理论推导,但是一堂课下来,如果内容一直是枯燥的图形分析和理论的推导,极易导致学生产生疲劳感,影响效果。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节奏的变换。教学内容也如同一首乐曲一般,有节奏上的不同,数学计算、图形分析、理论推导等这些枯燥严肃的内容,就是沉重徐缓的乐章,节奏缓慢;时事评论、案例分析等轻松内容,就相当于一首首节奏轻快的歌,在节奏缓慢的乐章当中不时地穿插几首轻快活泼的插曲,立刻让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样,学生在整节课中,不会因为内容的枯燥而失去注意力,产生疲劳的感觉,教师也相对要轻松。比如,在讲解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部分,即包括罗伯津斯基定理、贫困化增长、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等理论内容,需要讲解大量的图形,如果自始至终,一个图形接着一个图形地分析,教师讲得再生动,由于内容沉闷,学生也很容易疲劳,但是,如果节奏不时变换一下,效果可能就完全不同。我们可以将这部分内容进行如下设计:首先以一个轻松话题入手,联系到这次课的内容,然后再详细介绍罗伯津斯基定理,讲完定理后,适时地穿插生动的案例,变换一下节奏,让学生放松一下;然后再接着讲解贫困化增长,之后结合某一典型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进行分析;最后分析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并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这样,尽管理论性很强,但是由于节奏的不断变化,整个课堂也因此而变得生动起来,学生往往不容易走神,效果自然就好。
2注重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抓住学生注意力
脑神经专家研究发现,人的注意力在通常情况下能够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只有20分种不到。国际经济学的课程性质决定,每一次课的课时最少也要2~3个课时,也就是80-120分钟,从一节课来看,也有4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如何能让学生在学习枯燥的理论内容时,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也相对比较困难。本人总结自身教学经验,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中要保证每一节课当中的每一部分内容的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每一次课既是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过程,同时讲台也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学设计就如同一场表演的编排,节目能不能引人入胜,每一阶段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节目的编排是关键一环,有悬念的节目才能让观众欲罢不能。因此每一次课是否能抓住学生注意力,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适时制造一些悬念,制作一些“陷阱”,让学生主动往里跳,这样学生兴趣提上来,自然注意力集中,而且还能同时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那么在教学设计中如何设计好这些悬念呢?我们必须试着站在学生角度来感受,就像一场表演要考虑到观众感受一样。同样以上面提到的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这部分内容为例,在讲课之前,学生要进入状态往往有个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快进入听课状态,了解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先在讲课前,向学生提问什么是“荷兰病”,当然,如果没有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可能都不知道,究竟什么是“荷兰病”,该名词必然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与疑问,这时,教师可以先大概把“荷兰病”的现象说一下,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荷兰病’?”学生必然会急于知晓,此时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在本次课程的内容中寻找答案,讲解完罗伯津斯基定理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荷兰病”产生的原因,这样学生反过来思考这一问题,既可引起学生兴趣,注意力自然集中,无形中又能让学生运用学习的理论解释现实,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注意节奏的变换;注重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抓住学生注意力;注重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等进行讲述。其中包括了国际经济学是一门有关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的理论课程、脑神经专家研究发现,人的注意力在通常情况下能够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只有20分种不到、国际经济学是国际经济关系和国际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科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国际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理论性非常强,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中,做好教学设计,是非常必要的。文章根据国际经济学课程特点,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对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naleconomics)是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是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各国之间商品、服务的交换,国际间资本、劳动力流动的动因和影响,以及各种国际交易活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问题。和大多数经济学科分支一样,国际经济学也是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延续和应用,可以说国际经济学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基础之上,研究各国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经济学科分支。随着国际经济关系的飞速发展,国际经济学也得以迅速发展,其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在日益提高,目前国际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类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系统的计划过程。它是教学活动中的首要环节,同时也是通常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许多教师很注重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但对于上课前对课堂上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却很少花精力。这种做法的后果往往是课堂上氛围比较沉闷,教学缺乏生动性。尤其对于国际经济学这样一门经济学理论课程,课程本身理论性非常强,存在大量图形与公式,内容较为枯燥,如果不做好教学的设计,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中,做好教学设计,是非常必要的。究竟如何才能做好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设计,结合几年来的教学体会,笔者感到,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21写作秘书网
1注意节奏的变换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有关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的理论课程,教材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大量的图形分析和理论推导,但是一堂课下来,如果内容一直是枯燥的图形分析和理论的推导,极易导致学生产生疲劳感,影响效果。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节奏的变换。教学内容也如同一首乐曲一般,有节奏上的不同,数学计算、图形分析、理论推导等这些枯燥严肃的内容,就是沉重徐缓的乐章,节奏缓慢;时事评论、案例分析等轻松内容,就相当于一首首节奏轻快的歌,在节奏缓慢的乐章当中不时地穿插几首轻快活泼的插曲,立刻让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样,学生在整节课中,不会因为内容的枯燥而失去注意力,产生疲劳的感觉,教师也相对要轻松。比如,在讲解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部分,即包括罗伯津斯基定理、贫困化增长、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等理论内容,需要讲解大量的图形,如果自始至终,一个图形接着一个图形地分析,教师讲得再生动,由于内容沉闷,学生也很容易疲劳,但是,如果节奏不时变换一下,效果可能就完全不同。我们可以将这部分内容进行如下设计:首先以一个轻松话题入手,联系到这次课的内容,然后再详细介绍罗伯津斯基定理,讲完定理后,适时地穿插生动的案例,变换一下节奏,让学生放松一下;然后再接着讲解贫困化增长,之后结合某一典型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进行分析;最后分析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并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这样,尽管理论性很强,但是由于节奏的不断变化,整个课堂也因此而变得生动起来,学生往往不容易走神,效果自然就好。
2注重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抓住学生注意力
脑神经专家研究发现,人的注意力在通常情况下能够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只有20分种不到。国际经济学的课程性质决定,每一次课的课时最少也要2~3个课时,也就是80-120分钟,从一节课来看,也有4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如何能让学生在学习枯燥的理论内容时,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也相对比较困难。本人总结自身教学经验,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中要保证每一节课当中的每一部分内容的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每一次课既是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过程,同时讲台也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学设计就如同一场表演的编排,节目能不能引人入胜,每一阶段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节目的编排是关键一环,有悬念的节目才能让观众欲罢不能。因此每一次课是否能抓住学生注意力,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适时制造一些悬念,制作一些“陷阱”,让学生主动往里跳,这样学生兴趣提上来,自然注意力集中,而且还能同时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那么在教学设计中如何设计好这些悬念呢?我们必须试着站在学生角度来感受,就像一场表演要考虑到观众感受一样。同样以上面提到的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这部分内容为例,在讲课之前,学生要进入状态往往有个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快进入听课状态,了解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先在讲课前,向学生提问什么是“荷兰病”,当然,如果没有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可能都不知道,究竟什么是“荷兰病”,该名词必然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与疑问,这时,教师可以先大概把“荷兰病”的现象说一下,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荷兰病’?”学生必然会急于知晓,此时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在本次课程的内容中寻找答案,讲解完罗伯津斯基定理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荷兰病”产生的原因,这样学生反过来思考这一问题,既可引起学生兴趣,注意力自然集中,无形中又能让学生运用学习的理论解释现实,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