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学核心课

经济学核心课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经济学核心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经济学核心课

国际经济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管理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注意节奏的变换;注重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抓住学生注意力;注重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国际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国际经济学是一门有关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的理论课程、脑神经专家研究发现、国际经济学是国际经济关系和国际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科等,具体资料请见:

国际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理论性非常强,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中,做好教学设计,是非常必要的。文章根据国际经济学课程特点,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对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naleconomics)是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是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各国之间商品、服务的交换,国际间资本、劳动力流动的动因和影响,以及各种国际交易活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问题。和大多数经济学科分支一样,国际经济学也是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延续和应用,可以说国际经济学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基础之上,研究各国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经济学科分支。随着国际经济关系的飞速发展,国际经济学也得以迅速发展,其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在日益提高,目前国际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类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系统的计划过程。它是教学活动中的首要环节,同时也是通常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许多教师很注重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但对于上课前对课堂上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却很少花精力。这种做法的后果往往是课堂上氛围比较沉闷,教学缺乏生动性。尤其对于国际经济学这样一门经济学理论课程,课程本身理论性非常强,存在大量图形与公式,内容较为枯燥,如果不做好教学的设计,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中,做好教学设计,是非常必要的。究竟如何才能做好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设计,结合几年来的教学体会,笔者感到,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节奏的变换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有关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的理论课程,教材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大量的图形分析和理论推导,但是一堂课下来,如果内容一直是枯燥的图形分析和理论的推导,极易导致学生产生疲劳感,影响效果。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节奏的变换。教学内容也如同一首乐曲一般,有节奏上的不同,数学计算、图形分析、理论推导等这些枯燥严肃的内容,就是沉重徐缓的乐章,节奏缓慢;时事评论、案例分析等轻松内容,就相当于一首首节奏轻快的歌,在节奏缓慢的乐章当中不时地穿插几首轻快活泼的插曲,立刻让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样,学生在整节课中,不会因为内容的枯燥而失去注意力,产生疲劳的感觉,教师也相对要轻松。比如,在讲解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部分,即包括罗伯津斯基定理、贫困化增长、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等理论内容,需要讲解大量的图形,如果自始至终,一个图形接着一个图形地分析,教师讲得再生动,由于内容沉闷,学生也很容易疲劳,但是,如果节奏不时变换一下,效果可能就完全不同。我们可以将这部分内容进行如下设计:首先以一个轻松话题入手,联系到这次课的内容,然后再详细介绍罗伯津斯基定理,讲完定理后,适时地穿插生动的案例,变换一下节奏,让学生放松一下;然后再接着讲解贫困化增长,之后结合某一典型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进行分析;最后分析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并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这样,尽管理论性很强,但是由于节奏的不断变化,整个课堂也因此而变得生动起来,学生往往不容易走神,效果自然就好。

2注重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抓住学生注意力

脑神经专家研究发现,人的注意力在通常情况下能够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只有20分种不到。国际经济学的课程性质决定,每一次课的课时最少也要2~3个课时,也就是80-120分钟,从一节课来看,也有4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如何能让学生在学习枯燥的理论内容时,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也相对比较困难。本人总结自身教学经验,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中要保证每一节课当中的每一部分内容的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每一次课既是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过程,同时讲台也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学设计就如同一场表演的编排,节目能不能引人入胜,每一阶段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节目的编排是关键一环,有悬念的节目才能让观众欲罢不能。因此每一次课是否能抓住学生注意力,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适时制造一些悬念,制作一些“陷阱”,让学生主动往里跳,这样学生兴趣提上来,自然注意力集中,而且还能同时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那么在教学设计中如何设计好这些悬念呢?我们必须试着站在学生角度来感受,就像一场表演要考虑到观众感受一样。同样以上面提到的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这部分内容为例,在讲课之前,学生要进入状态往往有个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快进入听课状态,了解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先在讲课前,向学生提问什么是“荷兰病”,当然,如果没有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可能都不知道,究竟什么是“荷兰病”,该名词必然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与疑问,这时,教师可以先大概把“荷兰病”的现象说一下,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荷兰病’?”学生必然会急于知晓,此时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在本次课程的内容中寻找答案,讲解完罗伯津斯基定理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荷兰病”产生的原因,这样学生反过来思考这一问题,既可引起学生兴趣,注意力自然集中,无形中又能让学生运用学习的理论解释现实,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点击阅读全文

微观经济学教学中课程思政实践

[摘要]将思政元素融入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对受教育者进行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包含大量“思政元素”,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来突出专业课学习中所蕴含的育人功能,是发挥好立德树人价值的重要环节。要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激励学生具备更强的责任感、使命感,最终培养出高素质、热爱祖国、有责任心、有职业道德的卓越拔尖人才。[1]61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以德施教让学科教学最终回归育人这一根本目的。

一、创新理念更新方法

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消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沉浸式、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多媒体教具的运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消费者行为理论教学中,把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从学生自身的消费行为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带领学生科学辩证地认识消费者行为的相关理论及特点,引领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增强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责任感。在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的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扮演消费者和生产者,深入理解需求、需求量和需求曲线以及供给、供给量和供给曲线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在讲授经济发展时,通过多媒体播放中国经济发展视频及图片,带领学生感受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将数据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将物价水平更形象直观的表示出来,用图形说明消费者均衡、不同类别商品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分析与消费者选择。

二、深挖课程思政元素

点击阅读全文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浅析

摘要: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教育教学方法单一等诸多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商科类人才的需求。新文科背景下“微观经济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多维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艺术的有机结合,平时过程考核和期末综合评价的有机整合。新文科背景下,必须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以OBE理念为指导,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课程内容的守正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创新、学习效果评价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以及“四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入手,探索“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框架。

关键词:新文科;课程思政;微观经济学

一、引言

2018年“成都会议”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以本为本、四个回归”“育人+育才”成为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共识。随后我国教育界又在多个场合,提出了作为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质量革命四梁八柱的“四新”(即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问题。2020年11月3日,我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会议不仅研究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新举措,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还对我国新文科建设作出了系统全面的部署。“微观经济学”作为商科类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不仅决定着商科类人才的学科专业底蕴,也影响着商科类相关专业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更肩负着商科类专业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使命,是商科类人才培养的根基。“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是新文科背景下商科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应该走在其他课程改革的前端。

二、传统“微观经济学”课程教育教学面临的困境

对照《新文科建设宣言》,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与新文科人才培养的要求相去甚远,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点击阅读全文

思维导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应用

摘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思维导图工具应用于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中,通过思维导图软件,构建课程知识体系,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课堂导入、课程总结和案例分析等各个教与学的环节中,能够明确重难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思维导图的运用,锻炼了学生的图形化思维和发散思维,实现了知识的内化和迁移,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

关键词:思维导图;西方经济学;创新思维;实践应用

1思维导图概述

据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思维特征呈放射状,人脑记忆的海量信息,例如记忆、联想、数字、图像等,均能以一条思维支路体现。利用图画或图像将大脑中的信息提取出来,转换成人们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图形。心理学家东尼·博赞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思维导图的概念,它是一种图解思维方法,主要用于对某一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描述和构建,帮助人们记忆、理解和拓宽思路。思维导图绘制时由思考的中心开始,运用图画+文字的书写形式,将各级主题关系用互相隶属的层级图表形式表达出来,将主题关键词与相关的层级图表关联起来,使主题关键词语图画、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并逐渐发散。使用这种方式,可以将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绘制,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理论驳杂,涉及的知识面较宽,需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点较多,对思维的逻辑性要求较高。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对知识点和整体知识结构的快速构建,帮助师生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化分类,使教师有效地建立完整的知识脉络。

2西方经济学课程现状

2.1课程教学内容

点击阅读全文

高校教学计量经济学论文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内容设计不合理。就目前的国内外计量经济学教科书而言,以模型估计和检验作为核心内容的教科书居多。也就是说,目前大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所讲授的,并不是全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导致的结果是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中,模型设定、样本采集和模型应用等内容不见了。如此设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计量经济学课程已经不是“理论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的结合”,而实际成为一门应用数学课程。第二,毫无疑问导致人们对计量经济学性质的片面认识。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学生学习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却不能正确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因为作为计量经济学应用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正确地设定计量经济学模型,而关于这一方面,目前的国内外教科书几乎没有涉及。

2.教学课时不合理。就所了解的情况而言,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把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开设在大二或者大三的某个学期,其中包含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共计48学时或54学时。这对于既有理论讲解、又要进行实验操作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来说,总课时无疑不够。在课时分配上理论课通常被压缩到40学时左右,而实验课则为剩下的10~14学时。结果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基本内容,在进行理论教学时,浅尝辄止,无法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学生也无法深入理解模型背后的经济意义;而在进行实验教学时,通常学生也难以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独立操作从而完成实验项目。教学课时的不足,制约了理论教学的深入性,制约了实验教学中学生操作的熟练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实验教学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能力较弱。整体上看,在现行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基本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先在理论课堂上讲完相关理论模型,随即在电脑上通过教材案例进行操作演示,然后学生据此进行实验操作,并按照既定的格式化实验报告要求,完成实验任务。由于有具体的书本操作实例,又配有上机指导书,加上之前的教师操作演示,学生甚至不需要明白实验原理,更别说理解计量模型背后的经济意义,就可以“依葫芦画瓢”完成实验。有些学生在做完实验完成“漂亮”的实验报告后,就将其操作内容忘到九霄云外了。很显然,现行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从体现,使得实验教学的效果很不理想。

4.传统的考核方式有待改进。目前,大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的考核方式还是比较陈旧的,灵活性也不强。有的高校完全依据期末考试成绩,而有的高校则是期末考试成绩加一定占比的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的给出主要是以学生的到课情况、课堂表现和平时的课堂、课后作业为主。这样的考核方式只是简单考核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和计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更不能体现计量经济学实践性强和工具性强的特点。计量经济学应该注重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靠短时间临考前的死记硬背蒙混过关,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