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送东阳马生序语文教案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送东阳马生序语文教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奎山乡中三阳学校初亚东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的含义;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古人的勤奋好学精神。

3.有感情地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翻译并背诵全文。

2、学习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

【课前准备】

1、扫除字词障碍。

2、熟读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请问同学们你们谁借过书呀?是否按时送还了呢?你借书回来是看还是别有他用呢?这个问题看上去有点毛病啊!可是呀这也是有原因的,元末明初有个叫宋濂的(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少时家贫,勤奋好学。他借书就与众不同,想知道他借书做什么吗?从他的身上我们能找到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送东阳马生序》。

(教师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

3、学生分组分段朗读。

4、各组推荐朗读好的按段接读。(同时学生对朗读同学纠正读音,并读完一段总结一段。)

三、总结生字词

叩(kòu)问叱(chì)咄(duō)俟(sì)负箧(qiè)曳(yè)屣(xǐ)皲(jūn)裂媵(yìng)人以衾(qīn)拥覆皆被(pī)绮绣容臭(xiù)烨(yè)然缊(yùn)袍敝(bì)衣

四、解题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东阳,在今浙江省,当时与浦江、义乌等县同属金华府。序,是一种文体,分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序》);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五、解词析句

读完了课文我们一同在回到我们开始的问题,宋濂借书做什么用呢?(生:不文言文读的不太明白)好我们先来解决疑惑,弄懂词句。

1、学习第一段。(从“余幼时即嗜学——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余幼时即嗜学。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小结:这回明白这位宋濂借书做什么了吧。从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什么呢?“勤”。“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光荣任务,专心向学,读书有得,胸中自有真乐。

3、学习第二段。(从“先达德隆望尊——卒获有所闻)

宋濂这个人借书与众不同,这回大家领教了吧。现在我们来个尊师大比拼,平时呀大家和老师都很好,咱班同学都是爱老师的,这一点和宋濂相比一下,看看我们做的好呢还是他呢?

(学习第二段方法同上)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于)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其

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小结:宋濂在尊师上作的好呢还是你们呢?

六、朗读背诵

要求学生大声地诵读第一自然段,争取能背诵。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与宋濂相比写出你的尊师心得。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课文

二、导入

今天的我们生活多好呀,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上学时家近的可以走来,远点的同学有的骑车子的,有的更好坐车来,真是太幸福了,再看我们的穿着,个个都是漂漂亮亮的,可宋濂呀却和你们恰恰相反,他是如何上学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三、新课

1、学习第三段。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结:怎么样,和我们相比,我们的生活如何呢?我们学习的劲头和其相比如何呢?

四、整理字词

1、找出一词多义

和;冠;请;再;患

2、找出古今词义有别的。

汤;趋;或;卒;遗;假

五、重点研讨

1、第一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

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3、作者写这篇赠序的原因是什么?

4、作者从哪几方面写他求学的遭遇的。(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无书借书抄书──读书;第二段分述突出尊师:无师远访先达──求教;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求学过程艰苦──有得)。

引导学生对照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深入地讨论,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也要提高认识。

明确:

1、⑴借书以观,录毕送之,得以遍观群书。

⑵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卒获有所闻。

从二个方面表现自己求学的勤且艰。

2、“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也是从衣、食、住、行、师、书几个方面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3、⑴马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⑵同乡关系,“以乡人子谒余”。

⑶撰长书,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总之,“是可谓善学者”。“其将归见其亲”,“故道为学之难”来勉励他。

总结:文章的中心是劝学,开头就提出“嗜学”,接下来叙述自己如何“力学”,然后又说到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最后归结到马生的“善学”,脉络分明,前后呼应。作者还运用了对比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作业: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后半部分。

2、继续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