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拿来主义语文教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教学目的:
1、把握文章的思路、观点;
2、品味、学习形象生动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总体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教学过程:
一、检查《荷塘月色》的背诵
二、导入新课
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睡着。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死窗子。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拿来主义》。
三、朗读课文
四、梳理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讨论: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请从文章中归纳几个原因。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这实际上涉及到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目前,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有人认为谈的是对待本国文化遗产,第三类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我认为,第一意见比较对,因为文章从“闭关主义”极其变种“送去主义”说起,都是从中国与外国关系的角度谈的,提倡除给外国人“送去”之外,还得要从外国那里“拿来”。但是,本文论述的,通常也完全适用于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所以,有人干脆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这是文章第7段提出来的。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如果对待文化遗产,就是要有批判地去继承。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第7段劈头一个关联词语“所以”,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属于“我们自己来拿”的原因。那么,到底什么原因呢?
(1)第1、2段所论,“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经,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
(2)第3、4段所论,“送去主义”必然要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用《友邦惊诧论》中话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这刻不容缓了。
(3)第6段所论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板书有关内容)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文章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第9段阐明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至于文章最后一段,是总结全文,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品质要求、和重大意义。
五、总结
文章先重点批判“送去主义”,从而揭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文章后半部分,着重阐明“拿来主义”。全文采用的是因果论证方法。
换一种角度看,全文采用的是破立结合的论述方法。前半部分重在“破”,后半部分重在“立”。如果进一步研究课文,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种方法实际是贯穿全文的。第1段破,第2段立;第3、4段破,5段立;第6段破,第7段立;第8段破,第9、10段立。。从这具体的行文布局来看,先破后立,边破边立,一破一立,一反一正,一步一折,一折一景,相互穿插,呈S状。既相对,又错综;既整齐,又变化。这种正反流水穿插结构确实是一种创造,鲁迅先生的超群绝伦,不仅表现在他的思想深邃,也表现在他随意挥洒、不拘一格的文章艺术。这样精湛的艺术实在令人惊叹不已。(板书)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批判“送去主义”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破)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吸取现实教训
错误的做法(破)
提倡“拿来主义”
(立)正确的做法(立)
六、布置作业
学习文章前半部分,着重思考:1、作者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2、第3段用了那些论述方法?3、几个概念有何不同?4、“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什么好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前半部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二、学习课文前半部分
(一)学生朗读课文1——7段
(二)讨论:
1、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2、“送去主义”的表现有哪些?其实质是什么?为什么只把锋芒指向学艺方面的几件小事,而不去揭露出卖领土和资源的重大罪行呢?
3、第3段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4、“抛来”与“抛给”两个概念有何不同?为什么又可称为“送来”呢?
5、文章“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何好处?
6、有关重要词语、句子的咀嚼(即捧、挂等)
(三)明确
1、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明确:国民党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闭关主义”。何为之?见注释。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结果怎样?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再看“送---”,“到现在”,自然是国民党统治时期,“闭关自守”的“大门”早就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由“闭关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送---”。从历史上的“闭关主义”起笔,意在说明:1)二者是血脉相承、衣钵想继的;2)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板书)
2、老蒋的送去主义表现在很多方面,如27年其上台后,不断出卖主权;“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投靠、讨好美英帝国主义,更是拱手相送国土,由美英操纵着中国经济命脉,控制中国的军事力量,这些都是“送—”的具体明证。但是作者没有举这方面的事例,而是列举了学艺方面的三个事例。
这是因为本文论述的中心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所以用“单是”一词将其他尽人皆知的事实一笔推开,从而将批判的重点更集中,这样选材才更准确,与中心一致。
列举的是:送古董、送画、送活人。要说明的是,送这些东西,不一定得扣上卖国的帽子,但这决不是正常的文化交流,而是媚外求荣。这里也没有非议梅兰芳的意思,而是斥责国民党利用梅去苏联一事欺世惑众、向西方献媚取宠。这里,我想起一副对联。这是甲午战败后,李鸿章赴日本求和时与日本外相伊藤博文所对下的,上联是伊的:“朝无相,边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将来怎样?”下联是李的:“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量亦无妨。”这可以作为“送去主义”的一个绝妙的注释了。作者在列举这几个事例时,字里行间充满了辛辣的讽刺、无情的嘲弄和深刻的批判。
板书:送古董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画媚外求荣
衣钵相传送活人
落后反动
3、第3段是难点,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请将类比的内容说上:
尼采:自诩是太阳中国:——
光热无穷——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他发疯而死——
答案是:自诩地大物博;崛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只送去,不拿来;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一、二没有现成的句子,但自己可以概括出来)“送---”的危害性不是很可怕吗?
4、几个概念的区别。(略)板书:抛来=|抛给=送来=“奖赏”=侵略
(冠冕些)(本质)
5、破字当头的好处
全文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却用了五分之二的篇幅批判送去主义,这种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什么好处?
明确:1)使论述有历史的深度,它是在总结近百年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立论的。作者从广阔的背景上,点明了从闭关主义到送去主义,是从一个极端到另有个极端,反动落后的本质一脉相传。清政府,搞闭关主义,落后挨打;,搞送去主义,丧权辱国。出路在哪里?只要实行拿来主义!这种立论,站得高,看得深,有历史深度。2)从对比中分析问题,有说服力。3)先破后立,相得益彰。前者破得越彻底,后者立得越有力;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越充分。因此,从揭批入手,再转入正面论述,显得水到渠成,立论更鲜明有力。
6、重要词句的理解。(略)幽默、讽刺,是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嬉笑怒骂皆文章”。这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显示了作者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
三、布置作业:
分析文章后半部分。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文章后半部分及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冯骥才出访法国时,曾发生一件趣事你们知道吗?他一次出席法国人欢迎他的宴会上,许多西方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他提一些问题。其中一个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如果你是冯,该怎样答呢?冯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冯的回答博得了众人的喝彩和掌声。冯说的是什么意思?(略)冯回答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能够获得满堂的叫好声?(用的比喻。用比喻说理的妙处就在于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道理,诙谐幽默。这就叫作家!而作为语言大师、幽默泰斗的鲁迅,也是一位善于使用比喻的高手。今天我们就来见识一下吧。
三、学习文章后半部分。
讨论:1、第8段阐述了哪三种错误态度?这是哪三类人?填表。“大宅子”比喻什么?
2、第9段中的“鸦片”等分别比喻什么?
3、各用两个字概括末段5句话的内容。
明确:1、第8段
文章接着就进入中心。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当然是“拿来”,但历来就有“左”和“右”的主张。如果不给予分析、批判,不但对“拿来”的正确性仍可能产生怀疑,甚至还会成为坏事。因此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鉴别。文章8、9段就从正反两方面做了阐述。
第8段开头“譬如吧”,表明这儿是比喻说理。“大宅子”比喻什么?(略,也可讲一下它的多种理解)对于这样的“大宅子”是用什么方法接受,这且不管。这里作者顺手一枪(鲁迅杂文的一特点),讽刺了邵之流(诗人)。对这“大宅子”怎么办?是“不管……”,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表现了无产阶级的气魄,随即列举三种错误态度。填表:
三种人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
孱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
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不加挑选
废物羡慕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十足的懦夫)
浑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左得出奇)
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右倾投降主义者)
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
2、第9段。
真正的怎样?——“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这话虽然极其确切、简练,但毕竟抽象(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完成表格。
喻体本体
事物态度事物态度
鱼翅吃掉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吸收(使用)
鸦片送药房供治病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趋利避还(使用)
烟--(略)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作为史料、反面教材
(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存放)
姨太太(略)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剔除(毁灭)
的腐朽淫糜的东西
(色情文化等)
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提问:“鱼翅……”这些东西,同学们见过吗?
我觉得大家见过的。同学们看过反映二三十年代的一些电影:那些达官贵人吃的是山珍海味,吃完后就吸鸦片,吸鸦片就用烟枪烟灯,而旁边就站着个姨太太。(这样,就把抽象的概念组合成一幅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见得着,思路开阔,兴趣盎然)
此外,作者还用“抛在……化”,表现所谓“平民化”的虚伪;用“当……里”状写所谓彻底革命的极“左”面目;用“背着……世界”,讽刺以“国粹”炫耀于人的可笑。用“像萝卜一样的吃掉”说明吸取精华应该有利于“大众化”,用“不用……宾”比喻不能只供少数人享有。鸦片虽然有毒,但可用,然而又不可以因其有用而故弄玄虚,招摇撞骗。所有这些,都将如何挑选讲得浅显易懂。
鲁迅善用比喻,我们也能用。同学们来共同创设一个比喻,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学习外国的东西必须“拿来”,好吗?
如果把我国比喻成一间大教室,我们要开放学习可用什么作比?(打开门窗)
打开门窗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呼吸新鲜空气)
进来的只是空气吗?(还可能有苍蝇、蚊子等)
怎么办?先说说错误的做法有?(1、有愤然关上窗子)
这行为象鲁迅批判的什么?(孱头、混蛋)
(2、有不理不睬的,象废物)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安上纱窗)
如果在我们写作中,也运用这样的方法,定会文采斐然,妙趣横生。
3、第10段:总结全文。
每句话,每个层次。其内容是:态度,方法,结果,条件,意义。
第1句,照应文题。总结全文。第2句,照应上段内容。那么,按照这分类鱼翅等,该怎么分?(鱼翅、鸦片属于使用,注意之间用的是分号。另一分法也可:1/2/3、4。即有益无害/利害均有/有害无益)第4句照应第7段。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