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曼哈顿街头夜景语文教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教学目的]
1、熟悉描写曼哈顿街头夜景的两幅画面,理解运用对比手法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2、归纳中心思想,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方法]读读、议议、讲讲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2月9日报纸上报道英国莫克姆海滩遇难的中国人谈起。许多人为了出国淘金,即使梦断异国他乡,也是不惜一切手段出国,然而著名作家丁玲在80年代到美国纽约考察,参观了曼哈顿街头夜景后,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别了,曼哈顿,我实在无心在这里久留。”为什么那么多人想方设法出国淘金,而作家却无心在那里久留呢?我们今天就来跟随丁玲去看看《曼哈顿街头夜景》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1)学生根据课文注释②和有关资料,筛选几条有价值的信息。
(2)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认定哪些词语值得注意,讨论明确。
陡峻(dǒujùn)通衢(qú)大亨(hēng)伛偻(yǔlǚ)诅咒(zǔzhòu)
2、初步感知:(1)提问:这篇课文主要描绘曼哈顿街头哪两幅画面,学生讨论后明确:夜景、老人;(2)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街头的夜景,
要求学生听第一段录音后用一个最能体现街头夜景特征的词语填空,学生听录音后讨论回答,明确:繁华。
三、品味语言
(1)提问:课文在描绘繁华夜景时,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回答:高楼、街灯、汽车、商店橱窗、行人
追问:这些景物分别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学生讨论明确:建筑、交通、商店装饰、行人等方面。
(2)既然曼哈顿这么繁华,作者又从这几个方面极力描绘繁华夜景,可作者为何无心在这里久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明确:曼哈顿是大亨们的天下,有些人可以荣华富贵,更多的人逃不脱穷愁的命运,这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过了今天却不知明天是怎样的。
追问: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形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感受吗?
学生讨论明确:他们走在通衢的大道上,却似在险峻的山路上爬行,步步泥泞。
(3)讨论:这句话在文中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学生讨论明确: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相互倾轧,唯利是图,处处都有危险。
(4)小结:正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哪怕是百万富翁,也随时有可能沦为街头乞丐,你看文中街角的老人就是一个例证。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段,其余思考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老人的处境。
教师板书:街角的老人。学生朗读课文。
(6)学生朗读后讨论回答明确:凄凉。
(7)提问: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老人的凄凉的?
学生找出有关语句:伛偻着腰,半闭着眼睛,他对周围是漠然的,行人对他更漠然,他比不上……比不上……等。
(8)以上的这些语句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老人的凄凉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是从神态、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及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各种想象等三个方面来描述的。
(9)追问:在作者对他过去生活的各种想像描绘是采用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对比、排比。把老人的过去与现在形成对比,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动荡不安的现象“浓缩”到这位老人身上,更能揭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阴暗,突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最后学生齐读这几句,完成整体感知。)
四、问题探究(学生合作探究)
(1)既然老人已沦为街头乞丐,在繁华街头,面对流水般的行人,他为何对周围表现出这么漠然?我们周围有这样的乞丐吗?你认为我们这里的乞丐与老人一样吗?试说明理由。
(2)由此可见,作者面对繁华的夜景,表现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试从文中找出一句最能体现作者这种情感的语句,并说明原因。(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由此总结课文)
(3)学生讨论归纳中心思想:作者通过曼哈顿街头繁华夜景和街角凄凉老人的对比,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阴暗的一面。
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讨论,我们知道:作者通过描绘曼哈顿街头繁华夜景和街角凄凉的老人,无情的鞭达了畸形发展,冷漠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因此,她在参观游览了曼哈顿街头夜景后,才会发出“别了,曼哈顿,我实在无心在这里久留”的感叹和愤慨,表现了自己对这个社会的憎恨。
六、能力迁移拓展
(1)课外阅读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再次感受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2)完成课后练、四
附1:板书设计
街头繁华的夜景
对比揭露社会阴暗
街角凄凉的老人
附2:
一、阅读有关资料预习课文
丁玲,原名蒋伟,别名丁冰之,湖南临澧县人。出身于没落豪门世家,幼年丧父,受母亲民主主义思想影响,中学时代受影响,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1927年起开始文学创作。《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她的早期代表作。1928年春到上海,与胡也频、沈从文组织“红黑社”,创办《红黑》与《人间》杂志。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次年,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杂志。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随即押到南京囚禁三年多,1936年秋,逃离南京到达陕北延安。1946年至1948年到河北怀来、涿鹿等县农村参加运动,完成优秀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的创作。这是丁玲最成功的代表作,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奖金二等奖,并被译成十余种外文。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多次出国访问,先后出版了《丁玲选集》《丁玲短篇小说集》等。
《曼哈顿街头夜景》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丁玲于1981年11月参观美国曼哈顿街头夜景的见闻录。
1、请你从上面的有关资料中,结合课文注释,筛选出较有价值几条信息?
2、你认为课文《曼哈顿街头夜景》中哪些词语应该值得注意?
3、作者在描绘曼哈顿街头的繁华夜景时,为何还要写街角一个神情木然的老人?
二、拓展迁移:
阅读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探讨文后几道思考题: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我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这封信使我们家里人深切感动。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于勒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那时候大家简直好象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不敢肯定父亲对于这个计划是不是进行了商谈。
我大姐那时二十八岁,二姐二十六岁。她们老找不着对象,这是全家都十分发愁的事。
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他是公务员,没有什么钱,但是诚实可靠。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我们家赶忙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决定在举行婚礼之后全家到哲尔赛岛去游玩一次。哲尔赛岛是穷人们最理想的游玩的地方。这个小岛是属英国管的。路并不远,乘小轮船渡过海,便到了。因此,一个法国人只要航行两个小时,就可以到一个邻国,看看这个国家的民族,并且研究一下这个不列颠国旗覆盖着的岛上的风俗习惯。
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在海里。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我父亲突然好象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祥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他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父亲赶紧走去。我这次可跟着他走了,心里异常紧张。父亲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话,一面恭维,一面打听有关他职业上的事情,例如哲尔赛是否重要,有何出产,人口多少,风俗习惯怎样,土地性质怎样等等。后来谈到我们搭乘的这只“特快号”,随即谈到全船的船员。最后我父亲终于说:“您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你知道点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尔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惶。母亲赶紧对他说:“您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的女婿起疑心。”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重新回来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五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
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二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子!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马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问题探究:
1、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结合上文联系课文《曼哈顿街头夜景》中行人对街角老人的态度,谈谈你经过这两篇课文的学习,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
3、从上文中于勒与课文中老人的处境,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什么,请你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mesNew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NewRoman''''">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我父亲突然好象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祥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他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父亲赶紧走去。我这次可跟着他走了,心里异常紧张。父亲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话,一面恭维,一面打听有关他职业上的事情,例如哲尔赛是否重要,有何出产,人口多少,风俗习惯怎样,土地性质怎样等等。后来谈到我们搭乘的这只“特快号”,随即谈到全船的船员。最后我父亲终于说:“您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你知道点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尔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惶。母亲赶紧对他说:“您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的女婿起疑心。”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重新回来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五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
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二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子!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马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问题探究:
1、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结合上文联系课文《曼哈顿街头夜景》中行人对街角老人的态度,谈谈你经过这两篇课文的学习,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
3、从上文中于勒与课文中老人的处境,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什么,请你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