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

教学建议

一、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二、文章结构

第一段:为人应舍生取义

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舍生取义的道理。

第三层:正反对比,论述“义”重于“生”。

第四层: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贤者勿丧。

第二段:舍义以利就是丧失本心。

第一层:正面举例,证明“义”之存在。

第二层:反面举例,揭示“见利忘义”。

第三层:对比论证,揭示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再次证明本文论点:舍生取义。

三、内容结构分析

第一段

本段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第一句话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这一对概念。鱼是美味,人人可食;熊掌也是美味,但其美远远胜过鱼,且不易得,因此舍鱼而取熊掌。孟子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形象地区分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第二句是由第一句的设喻引出来的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本文的题旨。

第二层(“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从正面阐述,说人们把“义”的价值看得高于生命,所以不能苟且偷生,宁愿赴死也不愿行不义。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

第三层(“如使人之所欲”——“所恶有甚于死者”),正反对比,进一步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先从反面论述,用两个假设复句反问,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接着用“由是”开头的句子做正面论述,说明事实上人能不贪生,不避患;最后用“是故”两句得出结论,证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因而人能舍生取义。

第四层(“非独贤者”——“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运用了递进论证法,前文已论证“义”字的存在,这里使主题升华,证明“义”字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它似乎成了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只是贤者更能保持罢了。

孟子认为人的本能固然是求生而恶死,但世上还存在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也存在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那就是“义”与“不义”。“义”是人类最宝贵的一种品德,为了“义”,人们可以不避祸患,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一个真正的人,决不能因贪生怕死而行不义之事。孟子从“性善说”出发,认为人生来就具有羞恶之心,这是一种善心,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四、写作特点

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2.善用比喻。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

3.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五、一词多义

1.与

通“欤”,语气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例句:呼尔而与之

2.而

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例句:蹴尔而与之

转折连词,却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于

比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于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4.是

这种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作法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5.得

得到,拥有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尔

助词例句:呼尔而与之

代词,你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7.为

为了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做例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六、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与”通“欤”,语气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七、古今异义

1.钟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2.是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八、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九、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十、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写得非常规范的议论文,既有道理论证,又有举例论证,而且说理透辟,层次清晰。教学中可以结合现代文阅读中学到的有关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分析本文的结构、内容。

2.孟子的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适于朗读、背诵。可以要求学生在串讲前熟读全文,帮助理解课文大意;教师讲解课文后,列出结构提纲,再背诵全文。

3.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固然重要,不过不能忽视对本课中文言实词的把握,要引导学生总结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的用法,并在班里交流。

教学建议

一、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二、文章结构

第一段:为人应舍生取义

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舍生取义的道理。

第三层:正反对比,论述“义”重于“生”。

第四层: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贤者勿丧。

第二段:舍义以利就是丧失本心。

第一层:正面举例,证明“义”之存在。

第二层:反面举例,揭示“见利忘义”。

第三层:对比论证,揭示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再次证明本文论点:舍生取义。

三、内容结构分析

第一段

本段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第一句话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这一对概念。鱼是美味,人人可食;熊掌也是美味,但其美远远胜过鱼,且不易得,因此舍鱼而取熊掌。孟子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形象地区分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第二句是由第一句的设喻引出来的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本文的题旨。

第二层(“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从正面阐述,说人们把“义”的价值看得高于生命,所以不能苟且偷生,宁愿赴死也不愿行不义。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

第三层(“如使人之所欲”——“所恶有甚于死者”),正反对比,进一步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先从反面论述,用两个假设复句反问,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接着用“由是”开头的句子做正面论述,说明事实上人能不贪生,不避患;最后用“是故”两句得出结论,证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因而人能舍生取义。

第四层(“非独贤者”——“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运用了递进论证法,前文已论证“义”字的存在,这里使主题升华,证明“义”字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它似乎成了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只是贤者更能保持罢了。

孟子认为人的本能固然是求生而恶死,但世上还存在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也存在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那就是“义”与“不义”。“义”是人类最宝贵的一种品德,为了“义”,人们可以不避祸患,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一个真正的人,决不能因贪生怕死而行不义之事。孟子从“性善说”出发,认为人生来就具有羞恶之心,这是一种善心,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第二段

本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一箪食”——“乞人不屑也”),从正面举例,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也不屑接受,这就是“羞恶之心”。以食“嗟来之食”为“羞’,这就是“义”的观念。

第三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从反面举例,说明不辨礼义而收万钟之禄,是失其羞恶之心,是为求“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这些比生死都轻的身外之物,这样的做法,不过是见利忘义。

第三层(“乡为身死而不受”——“此之谓失其本心”),运用排比句,以“乡”与”今”对比,指出为得到宫室之美、妻妾侍奉、穷人感激而见利忘义,就是丧失了“本心”。结尾一句话,归纳了此段,照应了开头,这“本心”就是“羞恶之心”,就是“义”。

本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来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然而,无论是“万钟”’,也无论是“一箪食,一豆羹”,与“义”字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两次举例及在举例中对比论证法的运用,再一次深刻地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四、写作特点

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2.善用比喻。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

3.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五、一词多义

1.与

通“欤”,语气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例句:呼尔而与之

2.而

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例句:蹴尔而与之

转折连词,却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于

比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于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4.是

这种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作法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5.得

得到,拥有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尔

助词例句:呼尔而与之

代词,你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7.为

为了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做例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六、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与”通“欤”,语气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七、古今异义

1.钟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2.是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八、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九、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十、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写得非常规范的议论文,既有道理论证,又有举例论证,而且说理透辟,层次清晰。教学中可以结合现代文阅读中学到的有关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分析本文的结构、内容。

2.孟子的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适于朗读、背诵。可以要求学生在串讲前熟读全文,帮助理解课文大意;教师讲解课文后,列出结构提纲,再背诵全文。

3.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固然重要,不过不能忽视对本课中文言实词的把握,要引导学生总结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的用法,并在班里交流。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习得语感,培养能力。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解题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说: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解说: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尝试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握整体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词、句。)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内容

1.抽查朗读情况。

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

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甸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①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齐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解说:以上材料供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要正确对待生与死、义与利。)

四、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五、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孟子》

文章主题: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

将正义放在首位,

摒弃利己的私心。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第二段

本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一箪食”——“乞人不屑也”),从正面举例,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也不屑接受,这就是“羞恶之心”。以食“嗟来之食”为“羞’,这就是“义”的观念。

第三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从反面举例,说明不辨礼义而收万钟之禄,是失其羞恶之心,是为求“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这些比生死都轻的身外之物,这样的做法,不过是见利忘义。

第三层(“乡为身死而不受”——“此之谓失其本心”),运用排比句,以“乡”与”今”对比,指出为得到宫室之美、妻妾侍奉、穷人感激而见利忘义,就是丧失了“本心”。结尾一句话,归纳了此段,照应了开头,这“本心”就是“羞恶之心”,就是“义”。

本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来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然而,无论是“万钟”’,也无论是“一箪食,一豆羹”,与“义”字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两次举例及在举例中对比论证法的运用,再一次深刻地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现代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教育厅

语文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快乐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