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我和地坛语文教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捕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中的启悟点、动情点;探究作品的思想精髓。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理解并体味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品味并鉴赏
作者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惜生命,关爱他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概括两部分所写内容,并为之各命题目;勾画第一部分的景物描写;体会第二部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配合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1、幻灯展示罗丹名为《冥想》的泥塑作品
2、教师分析作品:当年葛赛尔(《罗丹艺术论》的作者)面对此作也很迷惑,为什么这个冥想着的“身体苦闷的弯折着的少妇”是四肢残缺的,他说“好像是雕刻家在不满意他的作品时,把它摔坏了似的”。伟大的罗丹告诉他说:“她代表‘默想’,故既无手来动作,亦无脚来行走。”罗丹认为,当一个人反省深思到极点,在矛盾中彷徨不决的时候,就会有寂灭的想望。这个妇人象征人类的智慧遇到了不能解决的问题,为无法实现的理想所苦,对着抓握不住的“命运”烦恼的情景。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苦难,在痛苦里,我们都会更深刻的认识这纷繁的世界。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有这么一位作家,他用自己的轮椅代足,爬出了一条曲曲折折的道路,向艺术和人生的极限攀登,达到了常人难以取得的高度。他就是史铁生。本文就是这一位经历过大苦大难的人所体味到的人生况味和获得的人生感受。他让每一位学生认识到人生的苦难和收获。
二、梳理课文,整体感知:(幻灯展示问题,明确答案)
课文所选的两部分各表达了什么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教师明确:
1、第一部分侧重于景物的描写,情景交融,通过描写古园的荒凉而不衰败的景象,表现了作者由颓废到顽强的心理历程,表达了作者对生死的感悟。(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从自然中所获取的生存力量)
2、第二部分表现了母爱的深沉和伟大,是母亲给我的生活启示。(母亲是我心中永远的地坛)
三、分析第一部分,体会景物描写的情味:(检查学生对第一部分的预习情况,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完成教学目标之一)
教师导入:
提问: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幻灯展示问题,明确答案)
明确:“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作者当时很是颓废、迷惘。
提问:2、这种状态下的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幻灯展示问题,明确答案)
学生紧扣文章回答: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⑵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⑶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明确:在地坛他安心多了,他认识到痛苦无论多和少,大家都一样无法超越它,必须经历它,面对它。
提问:3、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精神的困境的?(检查第一部分的预习,指导学生找出情景交融的切入点)(幻灯展示问题,明确答案)
明确第三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古园地坛在经历百年之后,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破败、荒芜、沧桑,当时的作者就如古园一样,被不幸的命运抛出了正常的轨迹,此景与作者失魂落魄的心情息息相通。
明确第五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此处景物的描写与第一处不同,显得荒芜但不衰败,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显然,“我”从绝望中挣扎出来,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
明确第七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此景的描写将作者在苦难中对生命的执著表达了出来。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坛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进一步明确:三处景物描写,情景交融,分别展示了作者不同心境下的世界。
第二课时
一、讨论并分析第二部分:(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明确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不幸的母亲,同时又是一位坚韧的母亲。
2、学生活动找出体现母亲的心理活动的语句,体味母亲的“苦”。
3、师生讨论:为什么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明确:她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理解儿子,但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
4、寻找相关语句,体会“我”对母亲的歉疚
明确:相对母亲对儿子的态度,儿子却显得不尽情义,等到自己能懂得母亲的时候,字字句句都是悔恨,却是终生的遗憾。
5、通过第七段的语言,进一步“我”失去母亲后的感受
明确: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没到月升,“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样。“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6、品味最后一段的语言,最后一句话的深情。
明确:“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对母爱进行了深一步的诠释。
二、补充史铁生的一篇散文《秋天的怀念》(幻灯展示文章)
明确:两篇文章都刻画了一位忍受着巨大痛苦,帮助双腿瘫痪的儿子重新鼓起生活勇气的母亲形象,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她的母爱深沉而豪不张扬,她的悲苦深沉而不外露。
作业:
1、片断描写练习:情景交融表达内心感受
2、发展性作业:通常人们把祖国比作“母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进一步探究“母亲”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