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服务投资

金融服务投资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金融服务投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金融服务投资

金融服务公司投资部工作计划

2014年是我们金融服务公司投资部业务上台阶的关键一年。面对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我们投资部决心上依靠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依靠员工的勤奋努力,严抓管理,规范经营,优质服务,全力做好个人资信、实投、红本房抵押贷款、小额贷款、担保赎楼等创新型业务,为推进整个公司业务发展建功立业。为此,现做2014年工作计划如下:

一、工作目标

2014年,公司下达给我们投资部总业绩指标为4100万元。投资业务部现有6名员工,我们把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

二、“三个强化”管理团队,有效提高团队工作执行力

1、强化制度建设,引入激励机制

在规章制度上,按照公司印发的《业务管理制度》等内部规定,结合我部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员工工作行为,为广大客户提供规范化的服务,维护金融公司形象,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规范》《仪容仪表规范》《员工守则》《部劳动纪律》《部学习及会议制度》等,进一步提高我部的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员工工作执行力。

点击阅读全文

牧区投资理财发展调查

农牧民的低收入水平、较弱风险承受能力制约农牧区理财业务发展。近几年,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大,黄南州农牧民纯收入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和城镇居民相比收入水平依然较低。以2011年为例,黄南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02.94元,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649.27元,由于农牧民收入水平低,没有足够的“闲钱”去购买理财产品,对金融投资政策缺乏了解,受“挣得起、赔不起”等保守思想的束缚,不敢接受新型的投资理财产品,承受投资风险的能力也较差,他们更愿意将钱存入银行进行保值。

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理财业务重视程度不高,理财产品少制约农牧区理财业务发展。一是金融机构受自身盈利性驱动,在交通不便利、经济相对落后的农牧区金融网点设置相对过少,对农牧区的理财业务重视度不足。二是金融理财服务门槛过高,适应农村需求的理财产品少。理财“嫌贫爱富”的特性使得农村基本上成为金融理财业务的“盲区”,且理财产品的“贵族面孔”令收入不高的农牧民投资者望之兴叹。例如,截至2011年底,黄南州农行、建行、邮储共投放的12种理财产品中,无一种是针对农牧区的,而在大部分乡镇设有金融网点的农村信用社,因受经营体制、管理体制的局限,目前尚未开办任何理财产品。

加大对金融机构的引导,改善金融理财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改善农牧区金融服务环境,不断加大农牧区金融投入,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切实解决金融服务空白乡镇问题,并探索开办符合农牧民需要的理财业务,建立健全个人理财服务营销、风险监控体系和技术支持系统,着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加强农村地区理财产品推广营销力度,激发农牧民理财需求针对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金融服务缺位、农牧民群众金融知识贫乏、融资难、农牧民理财不发达等问题,大力推广农村流动金融服务站,树立以个人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和服务意识,设计适合农牧区的理财产品营销策略,不断激发农牧民理财需求,培育良好的理财市场。

加大投资理财业务的宣传,加强理财风险管理针对农牧民自身投资理财知识缺乏及接收信息渠道单一的问题,金融机构应发挥其宣传指导作用,利用广播、传单、报刊及专人讲座等方式,宣传金融理财产品知识,为农牧民投资理财答疑解惑,引导农民稳妥投资。同时,加强对金融理财产品风险的宣传提示工作,把风险管理落到实处,切实降低农牧民投资风险。

本文作者:韩菊韩娟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黄南州中心支行

点击阅读全文

加入WTO和金融开放上

中国的金融对外开放,始于1978年以后。中国金融开放,在地域分布上,基本上是沿着先经济特区,再到沿海开放城市、然后逐步向内地省会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辐射的路径行进的;在外资金融机构类型的引进上,基本上是按照先银行,后保险和证券的顺序有序开放的;在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内容和范围的开放上,是按照先外汇业务,后允许部分外资金融机构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顺序进行的。

2001年12月11日,历经15年的艰辛谈判之后,中国正式加入WTO。在长达数百页的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金融服务贸易被浓墨重彩。从此,中国的金融开放被外在地规定了加速度和时间表,中国金融业全方位开放的时代已经开始。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0余年来,正是因为始终高举这面旗帜,我国经济才获得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过去20多年的成功经验,我们有理由期望,我国经济将由此获得更大的收益。不同于整体经济,由于基础相对脆弱,内资金融服务业受到开放的压力将会更大一些,但中长期内也会得益良多。应用朱总理一句话概括:(金融对外开放)有利有弊,做好工作,争取利大于弊。所谓做好工作,不能仅限于对前面所述的冲击简单应对,而应转换机制,更新制度,全面提高竞争实力。

本章在分析WTO框架下的金融开放规则的基础上,描述中国应对金融开放的战略规划,再逐项具体分析中国金融开放的四个方面——银行、证券、保险、资本项目——所受的挑战与对策。

第一节WTO框架下的金融开放规则

世界贸易组织(WorldTradeOrganization,WTO),成立于1995年1月1日,是致力于监督世界贸易和使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国际组织,其核心是《WTO协定》,基本职能是实施《WTO协定》、组织多边贸易谈判,以及解决成员国间可能产生的贸易争端和审议各成员的贸易政策。其前身是1947年成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

点击阅读全文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分析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金融服务创新的成功经验;实施金融服务创新的思路;实施服务创新战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对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分析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工行运用开放式思维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坚定不移地支持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方城市化加快发展、工行积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支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农行率先建立“金融超市”,网点服务功能得到空前的提高、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积极拓展新业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金融服务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当前金融服务创新的重点、推广信贷新品种,加大支持地方经济的力度、加强对客户知识服务,实现从“融资”到“融智”的功能性转变。面对客户不断增强的投资理财意识、不断增加的对金融知识和投资理财咨询服务的需求,应及时推出知识服务、商业银行要培育创新文化、地方必须构建诚信体系为金融服务创新保驾护航,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实现“中部崛起”,使地方经济有所作为,加强金融服务创新增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是一个关键的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在经济相对落后、金融生态环境需要优化的中西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实施金融服务创新战略应该有明确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约束,有明确的服务创新方向为指引,有地方政府的配套措施给予支持,这样金融服务创新才可能不走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地方经济发展

实现“中部崛起”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既定的重大战略。在新形势下,如何结合实际开展服务创新活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中部崛起”的实现作出贡献,是金融部门应该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分析近些年来周口市国有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典型案例人手,提出在新形势下国有商业银行实施有效的金融服务创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路。

一、金融服务创新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周口市国有商业银行在当地政府和人民银行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执行金融法规和行业政策,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审时度势,积极开展服务创新,在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增长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好评。

点击阅读全文

我国养老金融服务研究

提要: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推进,养老问题日益严峻,如何通过养老金融服务,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已成为各行各业以及众学者的主要研究问题。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对养老金融服务的界定、制约因素和发展前景等进行归纳与总结。

关键词:养老金融服务;金融机构;研究综述

一、引言

2018年,中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已经占中国总人口的16.1%,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提升养老金融服务,增加老年人口的幸福感,成为了解决中国深度老龄化社会面临的关键问题。在报告中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并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养老金融服务的发展不仅能够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民生问题,同时可以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表现。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养老服务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推动我国养老保障事业发展,需要发展养老金融服务。同时,发展养老金融服务,对我国银行业养老金融发展方向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石莹(2012)指出银行参与和提升养老金融服务,既可以规避由于“金融脱媒”带来的收入风险,又可以通过提供专业的养老金融服务,为银行创造更多的盈利。此外,杨燕绥等(2013)在研究中提出,“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存在的两大突出问题,由于老年人收入的不确定性和生活自理能力逐渐缺失所带来的养老风险,需要养老资产和养老金融服务来降低养老风险。从笔者在文献综述的检索中发现,我国学者对于养老金融服务的研究是从2006年起有一些基础的研究,从2012年开始,学者们开始对养老金融服务这一问题重视,文献数量也逐渐增加,但是对“养老金融服务”领域的具体研究文献仍然较少,所以笔者对养老金融服务的发展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在本文中,笔者将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来进行简要评述。

二、养老金融服务概念和理论基础

养老金融服务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流行和人口老龄化的特定现状下,为了推动金融领域和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发展与融合而逐渐形成的一个特定概念。在广义上来讲,养老金融服务是指社会机构为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而进行的各种金融服务活动,老年人的消费需求除传统观念中的储蓄和保险产品,还包括低风险理财、国债和养老特色储蓄等针对老年人的养老金融产品,养老金融服务就是为满足老年人各方面的金融需求,具有针对性的开发适合老年人行为特征的金融服务。对于养老金融服务的界定和概念,学者们也是有不同的见解,但也大致相同。张佩等(2014)指出,学者们对养老金融不同的界定导致了研究视角的差异,学者们对于养老金融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养老金运作方面,随后逐渐扩展到养老产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及养老金融服务和产品。从整体上看,关于养老金融产品的具体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银行养老金融产品、住房养老金融、长期护理保险、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等。养老金融服务可以拓展到健康管理、法律顾问、财产保障等创新领域。岳磊(2017)提出,养老金融服务,指的是金融机构围绕社会成员养老相关的消费、投资及衍生需求进行的金融服务活动,目标是“养老”,重点在“服务”,落脚是“金融”。陈艺(2013)将养老金融服务定义为“与养老有关联的储蓄投资机制,泛指与居民终身理财和退休后收入保障相关的金融服务”。该学者认为养老金融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了一种保障,能够通过金融机构的服务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近年来,在养老金融服务的发展过程中,下面的几个理论逐渐推动和形成了养老金融服务的概念轮廓,换言之,下述理论逐渐成为支撑养老金融服务这个概念体系的基础。养老金融服务围绕着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该理论假设人们具有完全理性,并通过平衡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收入和支出来实现效用最大化。完全理性人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消费是平稳的,其跨期消费选择具有平滑性。Bodie等(1992)认为人们为了满足老年时期的消费而在年轻时进行储蓄与投资,其主要目标是为了拥有持续的现金流而不是为了增加现有的财富。Bodie的这一理论为养老金融服务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福利多元化理论是指对于社会福利责任的承担,不是仅仅依靠政府,不同的社会部门也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根据福利多元化理论,养老金融服务的发展,需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除了银行方,也需要证券、保险等各方力量参与到其中。1903年拉法格提出“金融资本”概念,发展到今天,形成了产融结合理论,养老金融服务发展需要养老服务业和金融业的相互作用和融合,将养老服务业和和金融业进行合理沟通,会实现双方的共赢与发展。金融创新理论认为金融机构可以在金融制度、金融业务、金融工具、金融机构等方面进行创新,养老金融产业作为一个新兴领域,需要国家提供制度创新支持;为养老产业专门进行金融业务创新;不断更新金融工具,增加市场竞争力;还需要创新性金融机构的支持。综上所述,养老金融服务是围绕养老提供的各种产品与服务,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安全性和普惠性的特征,对稳定宏观经济、提高金融市场效率以及调节资本市场结构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养老金融服务的研究与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