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金融类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还继续沿用着传统的模式。这种模式存在较多的弊端,最根本的是影响我国高校金融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将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如何延伸到毕业实践环节是高校需要重视看待的一个课题。单一的撰写论文已经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提出一种创新性的模式,以缓解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让毕业生们达到用人单位对金融人才的要求。文章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其次针对该现状提出了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创新设计,就构建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进行了具体阐迷;最后还分析了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的创新价值。
[关键词]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创新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社会需要的各专业人才的重任,校内设置了多个学科,其中,金融类专业属于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集理论、实务、技能于一体,因而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较为严格。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此形势下,金融实践发展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但是,令人遗憾的是金融学教育的知识结构却从未发生过改变。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进行创新,以适应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升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1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对于选择学习金融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更愿意在未来的职业中从事与该专业相关的工作。而该专业对口的工作方向就是银行的工作。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之所以这样择业,有两点原因,一是专业符合;二是银行业是高福利低风险的行业。从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看,他们需要“高、精、尖”的专业金融人才。[’〕但是这种复合型专业金融人才少之又少,而毕业生大多经验不足,所以难以开展工作。这种不同的需求就造成了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在了解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之后,深究之下,就可发现,造成当前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基础教学内容过于偏重课堂。就全国范围内的金融专业教育教学体系而言,对于金融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都比较缺少。本专业学生所学金融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另外,高职院校金融类实践资源少,致使实践教学计划不能落实。[’J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第二,金融企业需求有限。为了立足金融业,金融企业对于金融人才的要求比较严苛。符合其需求的专业人才必须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等,只有达到综合素质的复合型金融类人才要求,才可能被顺利录用。第三,政府部门政策引导不当。金融类专业学生大多倾向于选择国家控股(例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人寿等)的银行业,这些岗位属于稳定的“铁饭碗”,但这些岗位毕竟有限。川国家为了发展金融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金融专业的人才,但是,却没有明确引导金融类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2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的创新
2.1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创新设计
关于金融类专业毕业实践模式创新的尝试,本专业的教师和校方应该进行全面的考虑,并通过集体讨论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确定具体方案之后,针对学生的毕业实习与论文(设计)指导书应该进行重新修订。其中,主要针对学生的毕业方式给出多种选择,希望改变传统的毕业实践环节的单一模式。学生可以有以下几种选择:第一种,基础不牢靠的学生,沿袭写论文的形式;第二种,专业基础比较好的或实习岗位马上能定位到金融专业岗位的学生,模拟实习单位业务进行考核;第三种,市场调研(调查金融专业的发展),为本专业课程设置提供参考意见。
作为高端服务业,金融业发展势头迅猛。该行业涉及领域较多,一般可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多个领域。基于这些领域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设置了金融类专业。在设置的金融类专业中,包括多项内容,具体有金融管理实务、保险、证券、投资理财等内容,这些课程内容需要金融专业学生掌握。从金融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其需要大量的从事基础性工作、程序性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该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相符。
一、完善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教学体系的意义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等金融行业内缺少大量专业人才。基于此种形势,对金融各类人才需求总量呈现上升之势。因此,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教学体系的实施,就要将目标明确,主要是满足高职金融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以证券业为例,自《证券经纪人管理暂行规定》正式施行以来,从事证券业务的证券经纪人就有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即取得证券经纪人证书。但是,实际上,达到规定要求的(具有执业资格)经纪人不足百分之五十。因此,在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教学体系实施过程中,校方应制定与金融行业特点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另外,虽然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量较多,但是,其对于人才的质量和结构也有非常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以培养服务第一线的高等专业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培养出具备一技之长和综合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人才。
二、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教学体系的实施
在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教学体系的实施过程中,现行的金融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是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该环节是教学的最终环节,集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应用性为一体。这是检测学生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有效方法。为了保证金融专业学生将知识综合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需要努力探索并建立金融类专业毕业教学体系。一般而言,构建金融类专业毕业教学体系应根据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从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以下将作以具体分析。以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主设置专业课程。就高职院校教育课程设置而言,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在金融行业发展情况下考虑毕业生就业形势;二是考虑学生专业能力的达标情况。基于这两点考虑,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课程应立足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实施设置。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的学生,其综合“应用能力”一定要符合基本标准,因此,在这方面的培养,高职院校需要多下功夫,培养学生的综合核心技能。在其课程体系建设中,课程设置一定要合理。可以结合金融行业专家的分析论证和金融专业所涵盖的业务岗位群分析,确定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进而设置课程。简而言之,该课程设置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组织课程内容。经分析总结,针对高职金融类专业能力要求有三点,一是通用能力,具体包括英语应用能力,数学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二是基本能力,具体包括熟悉银行、保险和证券等基本业务操作知识和业务流程,具有独立搜集、处理信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4]。三是专业能力,具体包括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信贷管理等银行业务操作能力,金融产品营销能力,证券投资分析能力。根据上述能力要求,院校设置课程内容,基础课和专业课均要仔细安排。选择符合金融行业岗位所需的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安排方面,要先分析不同金融机构特点和岗位(群)人员的需求。细致分析后,了解专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才便于选择课程内容。将各个需求进行模块化分割,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专业课程内容中,一定要包含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合金融类专业的企业有三种,一类是银行类方向。其岗位包括综合柜员、产品营销、客户理财、银行信贷管理,针对这些岗位可分别安排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金融岗位基本技能、金融服务礼仪;商业金融服务营销、商业银行业务、网络金融;理财策划、风险管理;商业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等核心课程。一类是证券类方向,其岗位有综合柜员和证券经纪,据此,可安排证券经纪业务、金融服务礼仪;证券投资分析、证券投资基金等核心课程。一类是保险类方向,其岗位有保险销售,可安排保险实务、保险营销、寿险实务等核心课程。此外,专业课程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时间段内,应该将最新成果、最新的概念原理与操作技法融入专业课程中,以免难以适应市场。实现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目前,高职院校所实行“双证制”是主流趋势。具体而言,即金融类专业学生在毕业之际需要有两个证书,一个证书是学历证书,证明自己学习的知识符合校方教育要求;另一个证书是职业资格证书,证明自己达到从事该行业的要求。现如今,证券行业、保险行业以及银行业都逐渐加大了对从业者的要求,需要从业者持证上岗。在此情势下,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更接近金融行业的录用标准。为此,从业资格考试对于金融类专业学生非常重要,它是检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唯一途径。因此,校方可据此组织实施教学,针对“双证制”进行完善。高职金融专业的课程在设置时,需要考虑职业资格标准(银行业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保险人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等)等内容,有效的将二者对接,减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压力,进而培养出行业认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提升实践教学的比重。金融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所以,高职院校在本专业教学体系中,应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可开展校内实训、校外实践、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中,需要突出行业的职业能力,精心设计实训课程。为了让实践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可系统化的在金融专业课程中安排实训项目。譬如,第一学年,安排基础课程和穿插部分专项技能训练;第二学年,安排一半理论课程和一半实践课程;第三学年,理论课程占少部分,实践课程占大部分。同时,调出部分时间让学生有顶岗实习的机会。关于校内实训,可借助计算机技术,灵活运用各个系统对证券模拟交易、期货模拟交易、外汇模拟交易、商业银行综合业务、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国际结算、保险精算技术进行教学,从而实现金融实验教学的目的。同时,还要建设金融实验室,创建模拟场景和项目,让学生在实训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增强其实际动手能力。关于校外实践,校方可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创建出真实的工作环境供学生进行见习、社会调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接触到金融机构、金融业务,便于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关于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期),校方应联合金融机构,安排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为学生提供指导,通过实际工作岗位上的训练,尽快的掌握相应岗位的技能。在此期间,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具备爱岗敬业的职业品质。以此增加金融专业学生的竞争力,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建立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为了确保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教学体系的实施可行性,有必要建立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其中,最关键的是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也是最难完成的一项内容。分析金融类专业实践活动,可以看出,它的综合性非常强,因此,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需要确定专门的指标,以确保衡量标准的有效性。另外,在确定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的过程中,还要针对实践过程中的控制和操作进行全面的考虑,以确保评价指标构成的合理性。通常情况下,针对金融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评价,应该综合校内实践、校外实践评价内容,细致评价。第一部分是校内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该部分的评价主要针对上述提到的校内实训环节实施的教学内容。具体包括实训室课程实训和其他课程实训。针对实训室课程实训活动的教学评价,其评价指标可设置三个,一是实训教学条件,具体指实训室建设和教师配置情况。在评价过程中,可具体针对实训室硬件建设、实训室银行、证券教学软件建设、指导教师双师比例、师生比配等进行评价。二是实训教学组织过程,具体指实习准备、实训指导、实训纪律。在评价过程中,可具体针对实训大纲及指导书、实训材料准备、指导教师日志填写、创新指导、教师纪律、学生纪律等方面进行评价。三是实训教学成果,具体指实训成果。在评价过程中,可针对实训内容操作考核、实训总结(含分析或投资报告)进行评价。在一定阶段内,按照上述评价指标进行评定,以完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设备和实践教学师资结构。第二部分是校外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该部分评价主要是针对课程之外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及社会调查等进行评价。与校内活动评价相同,构建校外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涵盖实践教学条件(基地建设、教师配置等)、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实习准备、实习指导、实习纪律等)、实习成果(实结等)三个方面。通过教学评价指标的确定,制定统一的评价模式。综上所述,就金融行业而言,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市场上对于金融类专业人才的要求才会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在此情势下,应致力于培养从事银行、保险、基金、证券等行业的专业人员,以满足市场需求。一直以来,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教学体系的实施都是研究的重点问题。对此,高职院校应加强重视。从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构建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教学体系。通过以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主设置专业课程,选择符合金融行业岗位所需的课程内容,实现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提升实践教学的比重等途径完善高职教育金融类专业教学体系。以此高职院校才能达到高职金融人才培养目标,适应金融业发展。
作者:刘涓 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传统的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内在缺陷分析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学本科教育的高校数量较多,占到直属高校数量的75%左右。然而,金融人才市场上却出现了供需的扭曲性错位和结构性过剩。错位和过剩表现在:一方面是国内许多金融类企业面临专业人才饥荒;另一方面是,近几年金融学本科生大规模增加,有相当一批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压力。其根源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与市场需求错位。很多高校将金融学本科生培养目标依然定位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上,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金融专业招生规模化、金融机构经营混业化的背景下,这一目标定位无疑拔高了学生和用人单位对金融本科生的期望值,既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教育实践中也容易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大体一致,包括财经类专业核心课和金融学专业核心课。其中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通常由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10门左右必修课程所组成。该部分课程设置主要是为了适应教育部所规定的财经类本科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要求,各大高校基本没有自主权。金融学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工程、保险学、国际金融学、国际结算等15门左右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且一般会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或大学四年级上学期安排社会实践课程。虽然课程设置不断调整,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重宏观轻微观。侧重国内外金融市场运行等宏观层面讲授,而对金融资产定价等微观部分则相对较少。
(2)重定性轻定量。传统教学侧重金融运行规律,对运用数理建模和实证方法、实验方法进行风险度量、金融产品设计和定价、投资效益优化等方法介绍不足。
(3)重理论轻实践。单纯地依赖教材资源,教学内容就明显滞后与单薄,甚至会出现课本理论难以解释金融实践的尴尬。
[提要]与金融类单位开展对口合作是当前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专业在落实校企合作共育人才过程中一直面临的难题。笔者在对国内相关院校调研基础上,通过深入剖析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结合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实际做法,提出将“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落到实处的对策,对其他院校同类专业校企共育人才工作的落实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职;农村合作金融;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经济日趋繁荣,农村金融得到快速发展。当前农村金融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农村经济对农村金融的需求日益提高,融资额在逐年增长,截至2015年6月底,涉农贷款的余额高达近30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比例约28%;二是农村金融的服务领域逐步拓宽,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扩大到产业链和价值链上各个环节;三是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除了传统的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还出现了集体林权抵押贷款等创新产品及服务。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农村合作金融人才的最佳途径就是走校企合作育人的路子。
一、农村合作金融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重要文件中,几乎都提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实施校企合作育人的模式”。目前,开设农村合作金融专业的各高校也不同程度上开展了校企合作育人的工作;但就笔者调研来看,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共性问题:
(一)合作单位积极性不高,合作不够紧密,合作短期化倾向明显。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分析;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建议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投资区域分布集中于亚太和拉美、投资方式和领域不断扩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与流出不平衡,导致贸易摩擦增加、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单一、正确选择投资的地区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投资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的海外投资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与我国经济大国的地位和发展速度极不相称,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也不相适应。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发展
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1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11.6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176.3亿美元,2007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87.2亿美元,同比增长6.2%。截至到2006年年底,累计的对外直接投资达到906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