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学论文

金融学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金融学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金融学论文

本科生培养教学金融学论文

一、传统的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内在缺陷分析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学本科教育的高校数量较多,占到直属高校数量的75%左右。然而,金融人才市场上却出现了供需的扭曲性错位和结构性过剩。错位和过剩表现在:一方面是国内许多金融类企业面临专业人才饥荒;另一方面是,近几年金融学本科生大规模增加,有相当一批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压力。其根源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与市场需求错位。很多高校将金融学本科生培养目标依然定位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上,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金融专业招生规模化、金融机构经营混业化的背景下,这一目标定位无疑拔高了学生和用人单位对金融本科生的期望值,既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教育实践中也容易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大体一致,包括财经类专业核心课和金融学专业核心课。其中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通常由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10门左右必修课程所组成。该部分课程设置主要是为了适应教育部所规定的财经类本科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要求,各大高校基本没有自主权。金融学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工程、保险学、国际金融学、国际结算等15门左右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且一般会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或大学四年级上学期安排社会实践课程。虽然课程设置不断调整,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重宏观轻微观。侧重国内外金融市场运行等宏观层面讲授,而对金融资产定价等微观部分则相对较少。

(2)重定性轻定量。传统教学侧重金融运行规律,对运用数理建模和实证方法、实验方法进行风险度量、金融产品设计和定价、投资效益优化等方法介绍不足。

(3)重理论轻实践。单纯地依赖教材资源,教学内容就明显滞后与单薄,甚至会出现课本理论难以解释金融实践的尴尬。

点击阅读全文

案例教学金融学论文

1构造合理的知识构架体系

金融学涵盖面广,知识体系庞杂,内容包括:金融基础理论、金融市场和机构介绍、货币理论和政策、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关问题、国际金融等5大方面。所涉及的这些教学内容,在学时数有限的条件下,对于没有任何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的中医学生而言,对所有知识点进行事无巨细的讲授是不太可行的。所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必要对欲讲授的知识点加以甄别,打破原有教材的束缚。对于理论性较强、较为生涩难懂的金融抑制、金融创新与深化、金融监管等金融发展理论可以简单带过,集中宝贵的时间资源重点介绍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更为紧密的以金融市场为核心的微观金融,包括:正确地认识各种金融工具,观察金融市场的变化,分析经济、金融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商业银行深化改革、混业经营趋势以及网络银行等内容;以前经常被忽视的电子货币、消费信用、民间信用、金钱道德观等内容也应该加强,体系时代特色的内容,如“CPI”“通货膨胀”“房地产过热”“股市泡沫”等,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有所提及。只有讲授与同学生活联系紧密,更加贴近生活的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适当使用教学案例

金融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金融学教学中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我们在进行金融学教学的时候会发现,课程中有很多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难理解,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如果老师选取几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来对学生进行讲解,一旦理论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也更容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选定的案例要与金融学课程内容紧密相连,并紧随金融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与社会舆论的金融问题热点结合,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准备与案例密切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金融知识视野。比如在介绍信用的基本形式时,可以选取发生在国内影响较大的民间融资筹资者由于某些原因携款潜逃,违约引起一系列社会后果等实例,加深学生对民间信用高利率、高风险性特点的理解;在讲授中央银行时,可以引入英格兰银行的发展历史,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中央银行的演变发展过程。通过选取典型性、真实性、生动性的教学案例,可以更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向学生直接灌输一些必要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外,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不但要从思想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要采取生动活泼的授课形式,使学生学而不厌。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或者让学生充当主角,通过搜集各方资料寻找案例、设计案例,最后再自己讲解、分析案例。比如在讲解保险公司业务的时候,老师可以讲授一些我们国家比较普遍的险种,像财产险、健康险等,让同学们搜集一些稀奇古怪的险种讲给大家听。这种授课方法可以营造活泼、民主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有其他的授课方法,如启发式讲授法、阅读指导法、课堂练习法等。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充当主角,积极参与,有效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点击阅读全文

课程教学金融学论文

二、《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从以往有关金融学教研成果看主要集中在学生、教师、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从学生方面看,主要是学生学习《金融学》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对专业基础课的作用认识不够,局限于教师的理论教学。枯燥的理论教学使得学生缺乏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学习《金融学》课程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专业基础课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认识,尤其是非金融专业的其他经管类学生,更是对《金融学》课程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同时教师授课方法、教材内容、考试评价方式等对学生学习也有一定影响。从教师方面看,教师在教授《金融学》课程中存在教法过于传统,模式单一;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等问题。教学授课过程中教法过于传统,方法单一,主要体现在教师往往比较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而把学生摆在课堂客体的位置上。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经典的案例,学生感觉到理论与现实的财经现象相距甚远,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效性很难有效发挥。《金融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重视理论,轻视实践。而金融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都很强的学科。随着金融理论的发展,金融学的内容也愈来愈多,学习的教材也变得越来越厚,庞大的理论体系面面俱到但又泛泛而谈,过于强化的理论性大大消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材方面看,教材版本层出不穷,有些教材内容庞大,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内容枯燥,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教材学科本位思想较重,有些内容脱离了学生实际和社会发展需求。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深有体会,虽然使用的《金融学》是“十二五”普通高校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但是仍然感觉到教材内容体系庞大,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是教学评价方面问题。教学评价方面主要反映在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学校一般主要采用闭卷考试作为学生对课程学习掌握程度的主要评价方式,考试内容主要涉及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较少,基本都是客观试题。基于以上的问题,教师加强教学法研究,科学合理地采用多元化教学对克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促进作用。

三、多元教学与《金融学》课程的模块学习的运用

系统查阅目前各种版本的《金融学》教材,概括起来,作者多数将这门专业基础知识分为四篇:即金融学相关的概念范畴、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宏观金融管理和调控。我们可以按照这样思路将授课分为四个模块,分模块安排授课计划。以某校非金融学专业的商科学生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例:该专业《金融学》计划课堂学时为32学时,每个模块课堂计划8学时。模块一,金融学的概念范畴;一方面要求学生理解金融的作用,另一方面正确科学地把握相关概念,该部分采用课堂讲授式教学,讲授《金融学》的体系、金融学的作用和相关的概念,同时和学生互动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课下查阅相关资料,从专业的角度审视一下生活中的金融现象,让抽象的金融作用和概念具体化。例如:居民和金融怎么联系的,自己身边的金融现象,金融在企业中的作用体现等等,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兼顾务实和兴趣的要求。

模块二,金融市场;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分工协作,自己讲解。通过几轮的教学实践,在本模块的学习中,学生主动性明显提高,在讲解过程中非常积极,他们除了把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还查阅增加了很多外延的内容,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当然,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是非金融学专业的商科学生,在衍生品市场、衍生工具的理解等问题,不是很到位,此时,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的重点讲解和点评,鼓励并且提出改进的建议。为了督促小组中每个学生的参与,随机提问的形式进行检验。在学生自己备课过程中,发现了金融市场中衍生品市场相关概念不容易理解或者有很多疑惑,增加了学生的解惑的期望,此时,教师给他们讲解,学生们的听课集中度非常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该模块的教学中,如果有条件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让学生进行模拟炒股,了解一下相关软件,进一步理解金融市场的微观层面的知识。

模块三,金融机构;该模块以理论系统讲解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授课。首先,教师先理论讲授金融机构的含义、类型和作用;然后,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金融机构产生过程、发展和变迁情况;以案例形式,让学生具体理解金融机构在经济生活的作用,总结提炼金融机构的地位。存款类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是该模块的核心内容,可以通过理论讲解和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方式掌握金融机构的业务运作流程和原理。当然,角色扮演的方式,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到达预期的授课效果。

点击阅读全文

立体化实践教学金融学论文

一、目前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得不到足够重视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的教学仍然极大地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所占比重很小,实践教学一般被安排在第七学期的后几周以及第八学期,由于这段时间学生将时间和精力投向毕业论文的创作以及考研、考证、找工作等事务上,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实践教学的课时难以前移的重要原因在于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本无法对实践教学的课时做出妥善合理的安排。一方面,公共基础课程占据了大量课时,另一方面,专业核心课程以及专业方向课程在“宽口径”思想指导下被尽可能地开设。因此,实践课程的学时和学分被压缩。教师往往还是采用理论课程教学的方法来对待实践课程,而学生对待实践教学的态度也是马马虎虎,实验报告相互抄袭,或直接上网摘抄。

(二)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不科学金融学专业往往习惯于根据理论课程来制定实践教学的内容,将实践教学视为从属于理论课程的一个附庸。由于实践教学零散地分布于不同的理论课程之中,而不同的理论课程又都强调自身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及逻辑的自洽,所以实践教学被碎片化,无法实现不同课程间的交叉,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普通高校中的金融学专业都选择开设了如企业见习、专业实验、社会实践及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但这些环节往往非常松散,并经常由于归口不同机构来组织管理而造成彻底割裂的现象。在众多缺少统一管理机构的高校中,有些实践教学归口学生工作办公室管理,有些归口教学秘书办公室管理,有些归口教师管理,由于各机构存在目标和职能上的差异,导致各实践教学环节被相互孤立,缺乏完整性、系统性、连续性、衔接性和协调性。

(三)实践教学师资不能满足需求具有金融行业从业经历的专业教师的缺乏是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最大障碍。金融行业是高薪行业,优秀人才转投教育行业的几率很小。高校中的教师尽管拥有很高的学位和精湛的理论知识,但大多数都是从高校毕业就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缺少实战的经验。另一方面,由于实践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一种辅助性的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学校一般也不会花费资源去强化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由于学校在考核教师的业绩时只注重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因此,教师同样缺乏到金融行业中锻炼自己的激励。而且成为一个“双师型”教师并不能为自己的评职评奖增添砝码,反而“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种种原因致使金融学专业在开展实践教学时都面临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当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被安排从事实践教学时,要么流于纸上谈兵,要么容易敷衍了事。

(四)实践教学资源相对缺乏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开展有赖于大量经费的投入。金融业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金融衍生品等宽广的领域,金融产品种类繁杂且更新速度极快。这就要求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实训场地以及实验设备。但现实的情况是,较之改善实践教学的硬件水平,高校更愿意将有限的经费用于规模的扩张。设备不足或陈旧落后严重制约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实验室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加剧了设备的损坏和故障。另外,目前国内关于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适用的教材也比较少见,且这些教材往往难以与购置的软件配套使用。近几年来,高校充分认识到了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就金融学专业而言,校企合作的效果很不理想。原因是金融机构具有特殊性,能够满足进行专业实习并且同意高校前来进行实践教学的金融机构的数量非常少,只有一些保险公司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金融机构基于对自身形象以及业务安全性等方面的考虑是不会接纳大批业务不熟的未毕业本科生的。尽管高校与某些金融机构签订了有关成立实习基地的文件并举行了挂牌仪式等,但金融机构至多也就是对前来实习的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职业技能培训或职业道德培训,校企之间的合作大多流于形式。

(五)实践教学效果缺乏有效的监控措施和评价体系闭卷考试几乎是目前金融学专业教学考核唯一的手段,考核的内容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极少涉及到对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实践教学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质量评价体系,该体系的设置需要关注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操能力。但目前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是从理论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处移植过来,对实践教学的管理流于形式,对于社会实践等环节,由于管理难度大,其质量评价更是敷衍了事。

点击阅读全文

证伪主义金融学论文

一、逻辑实证主义与证伪主义

(一)逻辑实证主义:经济学方法论发展的重要标志

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以经验主义为源头,与哲学思想的发展相同步,其核心是形而下学,认为不存在先验的真理,一切命题来自人类经验的归纳。然而经验是具有局限性的,科学以归纳得出的缺乏灵动性的少数公理为基础,不可能绝对可靠。进入20世纪30年代,由于经济学的复杂性,经验归纳法在具体的科学研究中明显力不从心,演绎法应运而生。假说-演绎法源于达尔文的科学研究方法,具体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推测”,即建立一个假说;第二步是进行实验或积累观察以便检验假说。其本质是发现新事物并在建立试探性假说之前必须先有观察并提出问题。作为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基础,20世纪50年代以马歇尔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将先前的经验实证与演绎-推理相结合,并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其最具划时代意义的观点有三点:其一是认为理论和事实都是假设的根源,并承认理论和事实都可能与假设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其二是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理论的概述有效应体现为理论或其命题可以被数量化表示,那么与此相对应的行为特征就是实证性的,这与针对自然物的观察和计量的实证性认识没有本质区别。其三是经济学研究中对客观性重要程度的强调。对于一个描述性经济结论的支持,重要的是提供一种可供检验的证据,证据的可靠性和价值判断成为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重点之一。因此,经济学吸收了一致检验、逻辑相关检验等逻辑实证主义的检验理论。

(二)证伪主义:基于传统经济学方法论的扬弃

1.基本观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理论或命题可以被数量化表示的前提条件在接下来的经济学发展中被认为是极其严苛的。同时,为了满足不断发展的理论需要,经济学急需一种动态上升的研究范式。30年代大萧条下得到极大发展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直接导致了经济学和波普尔哲学的结合。该方法论由波普尔提出,后经库恩和拉卡托斯的扬弃逐渐发展为完善的证伪主义经济学方法论。波普尔对逻辑实证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他并不赞同知识完全来自外部经验并可以通过逻辑思维从少数业已存在的确实知识中推演出来,而是强调理性思维中的批判能力,认为知识是在对已有知识和理论的批判中实现自身的不断成长,人们通过对旧理论的否定建立起新的理论,其核心是证伪主义。他认为,科学发现总是在大胆地猜测,经受经验检验而得到暂时确认的各种新理论终被证伪,证伪过程是不断尝试和清除错误的过程。库恩“范式”则从科学史观的角度对波普尔证伪主义进行了扬弃,认为科学发展的模式就是陷入危机的旧范式终为新范式所取代的过程。提出了量变终究引起质变,新旧更迭是必然趋势的观点,对现代经济金融领域的变革具有指导性意义。根据波普尔的证伪思想,任何理论一旦被证伪,就将被淘汰,那么理论与事实不符应如何正确判断才不致将理论扼杀在“摇篮”里就成为接下来拉卡托斯的主要研究成果。他认为绝对的被证实或证伪是不存在的,用“保护带”来缓冲经验冲击可以对理论进行适当的保护和修正。当某种科学研究纲领通过对假设的调整能使得借助既有研究框架说明和理解更多的事实则为框架进步。

2.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启发“评价科学研究纲领进化或退化的客观标准是纲领本身的预测力和解释力。”拉卡托斯在对波普尔及库恩证伪思想的扬弃中首次提出了理论对于未来事物客观发展预测能力的重要性问题。这一思想在20世纪50年代后著名的“弗里德曼-萨缪尔森争论”中得到了集中体现。这场争论的关键是两人对于证伪的主体存在争议。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学方法论中的中心问题就是在经济学中导出在操作上有意义的原理,而所谓的“有意义”是在理想条件下做出关于经验资料的假说,并可以想象这个假说会遭到反驳。他所关注的是经济学的解释功能,即证伪的客观主体是假说。而弗里德曼代表了一种被冠之以工具主义的方法论倾向。他认为经济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发展出一种理论和假说,使之能够对尚未观察到的现象做出合理的、有意义的预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弗里德曼的方法论要比萨缪尔森的更灵活、更具有实用性。这正是将科学证伪哲学与经济学的艺术“气质”,以及解决、预测未来实际问题特性的完美融合。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