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就业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力、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用人单位的人事制度以及选才标准、高校的扩招和教育体制等,都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高校和大学生需要扩大视野,从更高层面、更宏观的角度去把握问题,通过营造宽松的就业环境,创新教育和教学模式,提升就业竞争力等措施,促进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调查;思考
Abstract:Theemploymentideasandpressureofuniversitystudents,therelatedpoliciesandmeasuresofthenation,thepersonnelinstitutionsand
personnel.choosing
standardofemployingunit,theexpansionofuniversityenrollingnewstudentsandtheeducationalsystemscanhaveverybigeffecttotheemploymentofuniversitystudents.Facingthesternsituationofemployment,itneedsthesociety,universitiesanduniversitystudentstoexpandtheirvisionandtopromotethefullemploymentoftheuniversitystudentsthroughbuildinglooseemploymentenvironment,innovatingeducationalandteachingmodel,andimprovingstudents''''competitionofemployment.
Keywords:universitystudent;employment;investigation;Ponder
[内容提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政府增加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之一。外商直接投资是否能够实现我国政府增加和扩大就业的目标,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目前的大多数研究只注意到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的积极影响,过分夸大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的贡献,而忽视了其负面影响。为了全面了解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就业效应,有必要从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创造效应、就业损失效应、就业挤出效应和就业转移效应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政策调整。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就业效应政府选择
一、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我国就业人数:统计资料分析
充分就业是世界各国追求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一,因此,世界各国以及一些国际经济组织特别重视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影响的统计,依据统计数据来反映本国和世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就业状况。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的《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中统计,跨国公司在海外的分支机构的雇员大约有5400万人。这个数量与1985年的2200万人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即便是与1998年的3600万人相比增加幅度也比较大。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的子公司直接创造的就业比较稳定,比如1985年和1995年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子公司直接创造的就业数量均为1500万人,到了1998年才有了一定的提高,达到1700万人;而跨国公司在发展中东道国的子公司直接创造的就业增长却非常迅速。1985年跨国公司在发展中东道国的子公司直接创造的就业数量为700万人,到了1995年这一数据变为1500万人,1998年时达到1900万人。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中方从业人数,是由国家统计局每年进行统计和公布的。从国家统计局统计的资料来看,随着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数量的不断增加,外商投资企业中的中方就业人数也是随之不断增加的。2003年末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数的863万人与1985年末的6万人相比增长了140多倍。从静态角度来看,外商投资企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相当低,对就业的直接效应很小,但从动态角度来看,其发展变化的速度是非常迅速的。2003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是1985年的90多倍。
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统计的跨国公司对全球就业量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量的影响,首先是统计口径过大和过小。口径过大是指统计数据不仅包括了直接就业创造量,而且还包括了转移就业量,即原有企业转移到外资企业的就业量;口径过小是指统计数据没有包括外商直接投资的间接就业创造量,即外商直接投资拉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而产生的就业机会。其次是统计中没有减去就业损失。统计数据中没有剔除由于外商直接投资而产生的就业损失量和挤出量,如外资并购我国企业后的裁员、把我国企业排挤出市场造成的失业量等等。如果从现有统计数据中减去转移就业量、就业损失量以及就业挤出量,那么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的贡献绝对没有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字那样显著。可以说,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和统计资料的不完善,使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的影响不能客观、真实地反应出来。
十几二十年前,上海人的优越感曾经让所有非上海人不敢恭维,“阿拉上海人”几乎成为上海人傲视全国人民的资本,弄得外地人在上海老有一种要饭和讨赏的感觉。
时过境迁。谁都想不到如今到了个儿。上海平均每天颁发40多张《上海市居住证》,每年要接纳1万多名海内外人才进上海。到上海工作和生活、取代单纯的“上海人”竟然变成“外地人”足以自豪的资本。
当上海的人才制度开始不惟文凭、不惟学历地大力引进急需人才的时候,当每年数以万计的外地大学生纷纷考入上海的时候,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尤其是上海年轻人开始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阿拉上海人”这5个字几乎从上海年轻人的口中绝迹。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杨武星说,上海市25岁以下的失业青年,从1998年的6.91万人迅速攀升到2001年的10.2万人,失业率占39-40%,其中,毕业于职业高中、中专和技校的“三校生”占到42.8%。
当时对我的打击很大,因为我刚刚踏入社会就被无情地拒绝了
方嘉彦一米八的个头,鼻梁上架副眼镜,显得既高大挺拔,又斯文秀气,是个谁见了都喜欢的男孩儿。他可是个地道的上海人。然而,在他职业学校毕业以后开始找工作时,却特不受“待见”(北京话:遭冷眼),四处碰壁。他不明白:上海人怎么不要上海人呢?
“我是2001年从上海市一所学校食品专业毕业的,由于毕业的学校不是重点,所以很难找工作。我曾经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单位,按理说专业对口,我应该很开心。可是试用期3个月还没有结束,我就被‘辞退’了,说我缺乏工作经验。我很委屈。依照我的理解,‘工作经验’是需要时间来积累的,我是一名刚刚离开学校的毕业生,怎么会有‘工作经验’呢?”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要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进行
积极的就业政策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宏观经济政策是否与之紧密配合。为了给推行积极就业政策提供一个较好的宏观环境,从宏观经济决策的角度把握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应当处理好四方面关系。
一是处理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再就业是相对于失业而言的。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无疑是一种积极的政策,但是相对于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来说,它又是比较消极的政策,或者说,后者比前者更为积极。经济学家早就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在3%的GDP增长基础上,GDP增长速度每提高2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下降1个百分点;反之,GDP每下降1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上升1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中国经济保持了长期的高速增长,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的矛盾。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年我国就业弹性系数有所降低,但要缓解中国的就业矛盾,在今后20年,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二是处理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要重视适用技术的采用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发展第三产业既有很大的空间,又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在调整所有制结构中,要积极鼓励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1年与1991年相比,在城镇从业人员中,国有集体净减5361人,私营个体净增加1.18亿人。同时,要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多为中小企业,这些年我国新增就业岗位的80%是由这类企业提供的。
三是处理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金融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任务还很艰巨,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还会产生大批的失业人员,从而增加了就业和再就业的难度。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出台改革措施时,必须统筹兼顾,考虑到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把改革的力度和社会所能承受的程度协调起来。
四是处理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关系。我国还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会加快,将会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中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还会增加。在考虑城市化发展进程和方式时,也必须考虑就业和再就业问题。首先,应继续坚持城乡统筹的就业发展方向,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要与“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从激活城乡之间劳动力流通角度入手,通过市场机制寻找解决办法。第二,发展非农产业与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通过城市规模的扩大带动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小城市规模的升级,从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第三,在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不应该忽视农业作为消化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在一定时期还要继续着眼于有效扩大农村内部的就业容量。
摘要:文章针对农村流动人口劳动就业中存在的集聚化现象,从流动人口自身、社会经济转型、二元制社会结构、户口制度等方面分析了流动人口集聚化就业的成因,并提出了解决流动人口集聚化就业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流动人口劳动就业集聚化现象对策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流动人口的集聚化就业现象,是指流动人口在参与劳动选择职业时所表现出的仅限于某个或某几个行业的集中聚拢就业趋势。劳动就业的集聚化,具体表现是大部分流动人口在从事工作上仅限于几个特定职业,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就业人口的数量分布。对流动人口目前从事的工作进行调查后发现,流动人口进城务工从事最多的职业为工矿企业的装配工人,占到33%;有一定技术要求的工人如技工、电焊工、厨师等占21.3%;建筑工占7.8%;修理工占6.8%;服务员占3.9%;搬运工占2.9%;清洁工占2.9%;其他职业占21.4%。这种集聚化就业在不知不觉间也对流动人口本身和整个社会产生着重大影响。
一、流动人口集聚化就业的成因
流动人口集聚化就业的职业特征是从流动人口从事的以上各职业中抽象出共有的特性,这些特性是流动人口生存状况的真实刻画。
1、流动人口数量巨大,但整体文化素质水平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