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康复训练论文

康复训练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康复训练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康复训练论文

康复训练论文:康复训练对病患糖耐量影响分析

本文作者:王尊1范宏娟2陆晓2张丽霞2周莉2王磊1顾一煌1王彤2作者单位: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80例患者康复训练前血糖

60例(75%)患者OGTT2h血糖高于7.8mmol/L,其中42例为糖耐量异常(52.5%),18例(22.5%)患者OGTT2h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11.0mmol/L)。患者OGTT2h血糖平均值为(8.89±1.05)mmol/L,明显高于正常。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各血糖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常规康复训练后血糖变化

55例前后对比的患者,康复训练后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P<0.01),但血糖、甘油三酯、血胆固醇等指标没有变化(P>0.05)。见表2。

高血糖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脑卒中患者普遍存在高血糖状态[1]。在一般人群中,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2h血糖异常升高者非常多见[5—6]。这是由于两种血糖异常机制不同且餐后2h血糖与胰岛素抵抗关系更为密切[5]。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这类人群数量可能更高。因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肌肉组织可能会发生一系列不利于血糖代谢和诱发胰岛素抵抗的病理变化,如肌肉萎缩,肌肉内甘油三酯等脂肪含量的增加,肌纤维类型由Ⅰ型慢缩纤维向Ⅱ型快缩纤维的转变,肌肉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等炎症因子水平的异常升高和瘫痪肌肉血供障碍[2,7]。因此,在空腹血糖正常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餐后血糖异常可能普遍存在。本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同时,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血糖水平无明显差异,且本研究均为病程2周以上病例,因此,脑卒中患者普遍餐后血糖增高可能与机体应激反应无关。

点击阅读全文

膝关节康复论文:康复训练治愈关节障碍病例剖析

本文作者:许开李秋娥作者单位: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

膝关节的活动度由术前的平均31°恢复到术后和康复训练后随访时平均110°,增加79°。平均HSS评分由术前的74分提高到随访结束时90分,平均增加16分。根据Judet标准,本组优20例,良10例,可1例,优良率97%,有效率100%。

创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主要病理特点是:骨折血肿机化形成的纤维瘢痕与股中间肌本身损伤后形成的纤维瘢痕粘连在一起并固定于前方形成纤维粘连;术后长期制动形成的关节内粘连和股直肌及扩张部的挛缩。笔者强调术前康复指导、手术松解与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在原始损伤1a以上且骨折已愈合,内固定器械已取出。手术切口选择膝关节微创常规切口,手术松解必须按步骤进行,以达到最大屈曲度,松解手术必须彻底。术后康复的重点是重建伸膝装置在股骨前面形成的滑动机制和恢复膝关节伸屈肌力。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完善,微创手术得到了快速的应用发展阶段,手术技术日趋成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康复理念在国内不断普及,康复治疗技术作为康复医学这一新兴学科中的重要专业之一,得到了全面、科学、快速的发展。关节松动术是治疗关节功能障碍,如僵硬、可逆的关节活动度受限、关节疼痛的一门康复治疗技术[3]。它是由治疗师实施的被动运动技术,可以是快速的振动动作,也可以是持续的牵张,目的是减少疼痛或增加关节活动度,其运动方式为被动的生理性运动,或被动的附属运动。关节松动术操作手法分为4级[4]。笔者科学地运用关节松动技术3,4级手法,既维持了膝关节生理性运动活动范围,又解决了因关节囊、韧带紧缩或粘连造成的关节附属运动丧失。董纪元等[5]报道,连续被动活动膝关节功能训练,对恢复膝关节功能非常重要。尹清等[6]通过研究得出康复开始时间不同对患者的康复疗效影响显著,术后1个月内是进行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机。本组病例在创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治疗中积极应用专业的康复训练器械,也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总之,笔者认为创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后配合综合康复训练,对膝关节功能障碍的恢复起到了齐头并进的作用,微创手术能在彻底切除松解瘢痕纤维组织同时,避免了传统松解手术的再次粘连。专业的康复训练能恢复关节内结构的正常位置或无痛性位置,从而恢复无痛、全范围的关节运动;可使滑膜液流动而刺激生物活动,提供并改善软骨营养;可维持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延展性和韧性等,能有效扩大关节活动范围。二者配合应用互补相加,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是一种治疗创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好方法。

点击阅读全文

残联发展残疾人康复教育总结

*年,康复中心在市残联党组、理事会的正确领导下,在系统各兄弟单位的大力协助下,在中心全体职工齐心努力下,以开展“行政效能年”活动为主线,紧紧围绕年度工作,以残疾人为本,开拓创新,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年度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进展顺利,圆满完成了年度三项重点任务目标和各项经常性的业务工作。年初,中心被中残联、国家体育总局评为20*-20*年度全国特奥工作先进单位、被中残联评为20*-20*年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6月底,在市直机关20*-20*年度“三先两优”评比活动中,被评为先进党支部;年底,被市残联上报为20*-20*年度大连市文明单位。下面就从:开展的主要工作、工作经验和体会、还存在的差距以及明年的工作设想等四个方面汇报如下:

第一部分:年度开展的各项工作

一、聋儿康复工作

年度指导基层聋儿康复2次,家长培训96人次,接受康复咨询300多人次,听力检测300多人次,配合慈善总会为全市贫困聋儿验配助听器37台经过老师一年多的康复训练。今年又有4名聋儿离开语训班进入普幼普小,康复率100%。越来越多的家长认可我们。截止10月底,新收训聋儿16人,在训聋儿24人,在训聋儿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8人。

(一)对聋儿家长进行康复知识培训

年初,在去年对聋儿训练的基础上,组织了专门的聋儿家长培训,向家长汇报了每位聋儿的听觉能力、言语能力、学习能力的评估结果,使家长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孩子目前的情况,同时对家长进行康复知识的培训。有2名家长为孩子做了人工耳蜗植入,绝大部分家长也为孩子配置了数字助听器。

点击阅读全文

膝关节韧带重建术护理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临床资料;护理;术后护理;康复指导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心理护理、一般护理、患肢护理、防止感染、疼痛护理、交叉韧带重建后并不意味着膝关节功能就能恢复、术后第1天嘱患者开始踝泵训练、髌骨活动、直腿抬高训练、术后第六周可行0~45度半蹲练习,伸膝抗阻力运动、术后0~2个月保护性康复计划,3~6个月开始抗阻力训练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护理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的康复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关节镜下行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均在关节镜下采用月国绳肌肌腱和缝线钢板行韧带重建,均获治愈出院。随访1个月~最长3年,效果满意。结论综上所述,患者常因意外事故而致膝关节损伤,护理人员通过有效的围术期心理护理,使患者积极配合,以最佳状态接受治疗;术后护理对预防并发症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康复指导非常重要,是患者完全恢复的关键。

本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关节镜下行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35例,配合早期功能锻炼,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共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28~52岁,平均40岁。其中29例为交通伤,6例为运动损伤。前交叉韧带(ACL)损伤28例,后十字韧带(PCL)损伤4例,ACL合并PCL损伤3例。均在关节镜下采用月国绳肌肌腱和缝线钢板行韧带重建,均获治愈出院。随访1个月~最长3年,效果满意。

点击阅读全文

太极拳在神经康复领域中的应用

关键词:神经康复;太极拳;综述,学术性

太极拳是在我国中医学“阴阳学说”和“经络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古代哲学、武术、吐纳、导引、医学等学说形成的一套独特的健身方法,是我国传统的运动养生项目之一,具有简单易学、不需要特殊场地和器械、经济适用的特点。练习太极拳时要求注意力集中,讲究“用意不用力”,对大脑具有良好的训练作用。同时,太极拳的动作需要“完整一气”,由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要求前后连贯,不仅需要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还需要大脑的积极参与,从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度,加强了大脑方面的调节作用[1-2]。因此,太极拳对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太极拳在补充医学与替代医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康复运动方式。本文就近年来太极拳在神经康复领域中的应用作一综述,以期为太极拳在神经康复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相关的依据。

1脑卒中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大多数脑卒中患者都遗留有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影响其肢体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因此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障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太极拳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已被国内外学者不断证实,其改善平衡功能、防止跌倒、提高步行能力及改善步态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由于运动功能、本体感觉及肌肉协调性丧失,无法维持正常的姿势,因而容易影响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造成平衡功能障碍和偏瘫步态。而太极拳可增加老年人的肌肉力量、改善动作的协调性、提高行动能力和抗外部干扰的能力,同时可调节前庭和躯体感觉器,从而改善老年人的平衡功能,防止其跌倒[3]。太极拳步态训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抗重力肌肌力,改善其下肢伸肌张力过高或膝关节反张以及增强对骨盆的控制能力[4]。KimH等[5]将2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太极拳。太极拳为10个不同的动作(具体动作不详),每次训练60min,每周2次,共6周。评价指标包括功能伸展测试(FRT)、动态步态指数、10m步行测试、起立-计时测试(TUGT)、健康调查量表(SF-36)。结果显示治疗组的平衡功能、步行功能以及健康调查量表中的躯体功能、肌体疼痛、机体活力、健康状况、精神状况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Taylor-PiliacRE等[6]对病程在3个月以上的145例社区脑卒中患者进行了观察,其中太极拳组53例、力量训练组44例、常规护理组48例。太极拳组采用简化24式杨氏太极拳,太极拳组和力量训练组每次60min,每周3次,共12周。评价指标包括跌倒率、2min步行测试以及健康调查量表(SF-36)。

结果发现太极拳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其他两组,说明了太极拳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降低跌倒风险,有利于社区推广应用。ZhangY等[7]招募了5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方法的基础上加用太极拳。太极拳为简化24式太极拳中的6个动作,分别是起势、云手、野马分鬃、转身搬拦捶、搂膝拗步、收势。每次训练60min,每周5次,共4周;后期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自行太极拳训练3个月。采用Fugl-Meyer量表评定患者肢体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发现太极拳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该项研究提供了初步的证据显示太极拳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康复训练方法用于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在一项纳入9项研究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中显示,中国传统功法包括太极拳可以在短期时间内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8]。李海勇[9]研究了太极拳步法联合Prokin平衡训练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他将40例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进行了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加用太极拳步法和Prokin平衡训练仪。太极拳步法主要包括起势、前后步、侧并步、倒卷肱、野马分鬃、云手及上下步等动作。太极拳步法训练时间为每次40min,每天1次;平衡训练仪30min每次,每天1次;治疗时间都为6周。治疗前后用Fugl-Meyer平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及本体感觉指数(A.T.E)进行平衡功能的评估。通过试验发现太极拳步法联合平衡训练仪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本体感觉功能。周祖刚[4]将6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强化组。常规组采用针刺和常规康复训练,强化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太极拳步法。

太极拳步法包括前上步(搂膝拗步)、中定步(六封四闭)、后退步(倒卷肱)、侧行步(云手)、独立步(金鸡独立)、变向步(行步)。每次训练20~30min,每天2次,每周10次,两组均于治疗前,治疗后3周、6周采用FMA下肢部分、Berg平衡量表(BBS)、步态参数、功能性步行量表(FCA)和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研究发现太极拳组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且还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步行速度、患侧步长、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步宽和左右步长差,提高步行能力。刘体军等[10]将4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家庭康复训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简化的太极拳训练。两组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定,结果显示训练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国内有将太极拳运用于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相关的研究,运用两者都具有的大脑意念活动来规范运动想象疗法的指导语内容。章惠英等[11]研究太极拳“云手”运动想象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手功能恢复的影响,将3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第1~3周A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云手运动想象,B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第4~5周两组均不治疗,为洗脱期;第6~8周A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B组常规康复训练加用云手运动想象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5、8周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Barthel指数和偏瘫上肢功能测试对患者上肢及手的精细功能进行评定。研究发现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太极拳云手运动想象疗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及手功能。章惠英等[12]观察太极拳步法运动想象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实验分为1~3周、4~5周、6~8周3个阶段。A组第1阶段是常规康复训练加用太极拳步法运动想象,第3阶段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B组反之;第2阶段均为洗脱期,均不给予任何治疗。治疗前、治疗3、5、8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和Tinetti步态评估测试患者步行能力。研究发现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太极拳步法运动想象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