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建设培训

课程建设培训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课程建设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课程建设培训

精品课程建设建议

摘要:创建精品课程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建设精品课程的对策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提高建设精品课程的质量。

关键词:精品课程;信息化;教育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制定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各高等学校都纷纷把建设精品课程列为重要计划,不惜资金制作精品课程,都想在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急于求成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质量何在?效益何存?如果不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谈何精品?如果只为了贪图形式上的虚荣,岂不是劳民伤财?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呢?怎样才能真正开发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呢?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是值得我们为之探讨的话题。

认清目前教育信息化的趋势,

思想上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

随着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主要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学内容都面临着激烈的挑战,Internet的普及,远程教育网的开通,以及校园网的建立,为学习者充分、便捷地获取、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人们可以遍访名师,自主选择专业,自己制定学习方案,教育的权威被打破了,尤其知识的垄断被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将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再是知识灌输的对象,而是要主动构建自身内部心理,处于主体地位;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环境虚拟化。这必将引起教育的全面变革以及教育机构的重组和社会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成为教育急需探讨的问题,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由传统的教育走向现代化教育的问题。而教育信息化,首先要教育资源信息化,精品课程是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正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推进教育信息化。

点击阅读全文

微课程建设研究3篇

微课程建设研究1

摘要:“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日益成为高职高校教学改革探索的主要方向。以江苏省最新的微课程评比要求为指引,依托超星学习通建设“现代色谱技术”微课程,开展SPOC混合式教学实践改革,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解决了传统教学中面临的诸多困境,提高了教与学的有效性,同时为高职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实践经验。

关键词:微课程;现代色谱技术;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

“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化技术与教育不断整合,各级高职高校也正在掀起一股教学改革热潮。本课题组在梳理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高职学校和课程特点,在“现代色谱技术”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基于微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探索向资源开发+应用驱动+融合创新发展,以期为高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点思路和参考。

1相关概念

SPOC是指小规模限制性在线网络课程,是慕课(MOOC)进一步发展的高阶替代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指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可实现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互补。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利用线上SPOC平台实时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使得线上数字学习和线下课堂教学相得益彰[1],便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2020年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首次分成了“微课”和“微课程”两种类型,明确提出了两种在定义、重点考察指标和报送要求等方面的区别,指出“微课程”是围绕某个主题,以系列微课为主要教学资源,经过精心信息化设计,以在线方式开展的简短课程。[2]“现代色谱技术”是我校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着重阐述现代色谱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现代色谱技术与化学检验工高级工考试、药品检测技术技能大赛、专转本药学专业考试以及药品检测就业岗位等密切相关,学好这门课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和继续深造至关重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境,如色谱基本原理知识抽象晦涩难懂、高职生源和理解力差异较大、色谱仪器价高易损不能拆卸实训受限等问题,所以亟须改革传统教学,创新教学模式。课题组充分研究学习了2020年江苏省高校“微课程”比赛方案,选取了“现代色谱技术”课程的一个章节“气相色谱法”,精心设计制作了“微课程”,获得了江苏联院医药组一等奖。以此为契机,继续探索建设整门课程的微课程,同时开展基于微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点击阅读全文

现代教育下精品课程的建设

借助网络技术,可以将一切能够利用的资源用在教学上,突破了课本知识的狭小空间,使学生得到更多的知识。于课程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则可以根据学生的成才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虚拟技术等,营造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与掌握事物本质的氛围,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得到能力的提升。而且,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可以在教学中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得到充分运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一、思想创新、个性教学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为新旧知识的联系搭建桥梁,并为新的教育思想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它在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促进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与学习效果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下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可以使个性教学成为现实,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综合运用,为教学提供了形象直观、界面友好的环境,学生与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协商对话,协作学习,将层次化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既保障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认识主体身份,使课程教学不仅是学习的过程,更是问题与思想的发源地。

二、高度交互、实践教学的优势

无论是多媒体技术还是网络技术,或是虚拟技术,都突出教学的交互性,提升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性。这种交互式教学,使学生从被动的受众转而成为教学的参与者,其主体作用得到保障,使因材施教成为现实。高度交互的教学环境,不仅是教学质量的大提升,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与发展。于精品课程而言,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网络技术的开放性以及虚拟技术的真实性,使课堂成为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集中地,学生只要愿意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就可以得到其想要的知识,无疑将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难点不再是难点,精品课程的建设也更为容易。虚拟技术可以通过电脑试验的方法,使学生获得一些现实条件下很难进行的试验学习机会,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同时,虚拟技术可以通过虚拟教室等形式,让多个班级、院校的学生共同进行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锻炼自身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团队协作以及决策能力,从而提升其综合素质。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精品课程建设的促进作用

点击阅读全文

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路径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之一,高等教育新发展阶段立足当下,愈来愈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对人的思政教育。目前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逐步走上正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作为思政项目的重要元素,其发展规划、建设进展、育人成效、示范引领等各环节仍有很大探索空间,如何建设具有育时代新人、铸强国之魂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仍需继续探索。

关键词: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建设

0引言

课程思政建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自2020年6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印发以来,全国各高校纷纷将课程思政建设提上日程。课程思政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为深入挖掘各类课程思政资源内容,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各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工作全面开花。课程作为学校实现育人目标的基础单元,承担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化为知识内容进学生头脑的作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建设起到了选树典型、强化引领、带动示范的作用,是构建起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切入,可以促进学校实现思政育人目标的建设,实现学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的构建。

1“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大思政”育人格局兴起,思政铸魂理念影响高等教育育人理念的转变,思政课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使学校逐步聚焦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尤其注重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同步建设。目前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更是推动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快速发展。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又是实现该战略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课程。但仅仅依靠思政课教育还不能完全实现德育育人,建设将思政元素融入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树立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教学理念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带动学校所有课程参与“课程思政”育人教学体系建设,从而打造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教学育人效果,是“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的初衷和使命。“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教学活动中,将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和路径,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深挖思政元素、设计教学过程、回顾育人效果,实现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隐性教育层面与思政课的显性教育互通互助,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共同打造课程思政育人全员参与的“大格局”,推动学校“课程思政”课程的全面建设与发展。

点击阅读全文

课程建设促进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摘要:乡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滞后的关键原因是师资队伍专业发展受限。园本课程建设给予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和机会,让教师拥有课程的决策权力与开发权力,涵盖拟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方法等,从而激发乡村幼儿教师的创造欲望和教学积极性,自觉更新教育观念,形成反思意识与能力,由此重启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推动乡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园本课程建设

教师是幼儿园课程发展重要的推动力量,幼儿园课程建设和发展又推动教师队伍发展和成长[1]。教师专业素养是影响园本课程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幼儿园要抓住教师专业成长核心内容和关键因素,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得到发展。乡村教师作为乡村园本课程的参与者和实施者,是园本课程建设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当前,少数乡村幼儿园通过积极探索和开发,能较好地组织教师对当地资源做充分了解和选择,挖掘其适合本园、适合幼儿发展需要的内容,进而进行课程设计、环境创设、课程实施、讨论分享、反思总结等活动,开发出富有当地特色的园本课程,为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平台与诸多机会,但大部分乡村幼儿园由于师资队伍专业水平不足、教育指导力量缺乏等,对于园本课程建设一筹莫展。因此,以乡村园本课程建设为抓手,发掘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专业成长契机,促使教师获得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发展,反过来以更好的专业水平服务于园本课程的持续改进与建设,这是实现专业成长与园本课程建设双赢局面的重要举措,是改善乡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有力推手。

一、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困境

我国乡村幼儿教师队伍专业水平偏低,其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教师不足三分之一,还有初中、高中毕业生或少数小学转岗教师,可见,乡村幼儿教师队伍良莠不齐,这是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巨大阻碍。

1.乡村幼儿教师教育理念更新滞后,缺失专业引领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