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建设设计

课程建设设计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课程建设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课程建设设计

地方性高师院校动画专业论文

一、课程植入与教学实践改革指什么

(1)本文所讲的课程植入是社会认可的企业或者公司对高校动画专业教学课程实践的建设与开发。课程植入重在实现良好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引进社会先进的符合动画创作生产的教学体系。

(2)教学实践是指动画专业大三、大四学生的专业课程实训、实践,以学校课程的学习和社会企业公司的锻炼作为基础,在实训的过程中总结归纳,寻找自身发展模式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

二.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植入与教学实践改革

(1)动画专业从其外在性质来说,是一门与社会结合紧密的学科,它的发展是与社会进步、信息、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因此探寻与社会潮流相符合的与时俱进的教学设计势在必得。

(2)从动画专业内在建设来说,从基础专业课程到实践课程都必须注重功能和实践分区,注重每个阶段学生学习的目的。如果其中一个阶段有缺失,整个年级的教学计划和任务可能会失衡,或者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点击阅读全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探索与研究

摘要:开放教育模式下的专业建设是国家开放大学基于网络条件下的远程学历教育办学项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开放教育三十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成绩突出,但是在体现网络特色和成人特点方面,其专业建设没有大的创新。基于国开学习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特色建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意义深远。“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研究”项目的实施,对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研究

一、开放教育三十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成绩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中央电大的老牌传统专业从中央电大建校之初就开始设置。至今已经走过30多年历程。30年来从广播电视阶段到网络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经过了完整的远程教育历程。30年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致力于不同形式下的远程教育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经典案例,其中有不少深刻的教训是最为宝贵的。进入21世纪,电大的远程教育进入基于网络的教育阶段。从1999年起开放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就有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模式设计和招生办学。从2000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招生开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经历了初期、中期、后 期 三 个 发 展 阶 段:初 期 阶 段 (2000 秋 -2009春)是基于固有资源的学习阶段,它属于模仿普通高校+远程教学形式模式阶段,基本是以课堂面授思维模式下的课堂搬家与在线资源保存(含下载)学习模式;中期阶段(2009秋-2014秋)是基于动态资源更新的学习阶段,它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尝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央电大此时更新了办学思维,将基于网络的教学在专业教学设计上加以体现,基本标志是将以往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模式变更为教学规则组合模式,即:专业教学课程设计模块化,基本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拓展课、通识课、实训课、实践课,本科还有补修课程。专业规定学分,在学分的规定范围内,模块课程自由组合。这种设计其实已经在顶层将专业和课程设计纳入网络在线教育能够实现的学分管理框架内,即为学分银行使用奠定基础。这种模式是以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专业设计模式,但是课程的运行还基本停留在在线资源型学习模式阶段;后期阶段(2015秋-2017春)是基于 Moodle平台的国开学习网的学习阶段,它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实施阶段,国家开放大学此时进一步转换了办学理念,将运行于 Moodle平台的(为学生建立网上动态网站工具)网络的教学在专业教学设计和课程教学设计上加以体现。基本标志是将以往的教学设计先行的模式变更为教学设计与教学进程同步运行的模式,即:专业负责教师和课程责任教师在基于 Moodle平台的国开学习网上随时更新资源、随时实施交互、随时进行教学、随时实施教学监控、随时进行教学行为统计和管理、随时进行教学测试和教学评价、随时生成课程教学资源。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网络的普及和升级已经呈现出一个自媒体+移动的崭新面貌,慕课(公开课)和移动碎片化资源倒逼远程专业和课程建设必须尽快跟上技术的步伐。Moodle平台的产生,使这一切成为现实。2015秋,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全面投入运行,在新的平台功能的框架内进行专业重新设计,课程资源结构设计已经水到渠成。在新的平台模式下,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有了新的意义。汉语言文学专业依托国开学习网可以自由地复制、使用或者修改课程内容,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调整界面栏目,增删教学内容。界面课程学习内容和行为列表都显示每个在线者的教与学的行为,包括每一个细微的访客使用细节,登陆者可以对课程所有信息进行分类和搜索,按各自的需要登陆课程,和接收信息,并设计教与学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这样的学习平台理解成一个自媒体的学习平台,是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空间。在国际方面,关于远程在线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不少,但是研究在世界各地的实际情况各不尽相同,各国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的模式与我国的教育体制大不相同,况且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本土专业,韩国、日本有汉语和汉文学专业,但是学习和研究角度与我国大不相同,也没有多少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

二、基于学习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自1982年开办以来,一直坚持服从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模式,没有真正设计出具有远程和成人教育特色的专业建设结构。一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者都从全国重点高校遴选专家、教授担任教材主编和课程主讲,电大教师只负责课程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曾经委托北京的一流普通高等院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高等院校助理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课程的主编主讲,编写出一大批被认为是当时最优秀的课程教材,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基本是对普通高校的模拟,没有真正体现出成人教育的特色,除了使用广播和电视播课外,基本没有实质意义的远程特性,形式上还是课堂搬家。尽管电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开放大学的前身中央电大最早开设的文科专业,但是在专业建设方面并没有领先进行专业建设的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从80年代初招收成人专科,先用广播语音授课,1987年后开始转向电视授课,21世纪开始以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实施教学。2001秋季,按开放教育试点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北大中文系以及北大继续教育学院共同承担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经过中央电大与北大中文系的努力一直坚持到2003年春季结束。到了2005年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又与武汉大学文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进行了联合办学,继续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尽管经过了20年的办学经历,但是在专业建设的创新方面没有大的成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主要包括专业结构、专业教学、专业管理、专业目标设计等几个方面。由于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教学组织是统一教学管理,协作分级教学,所以国家开放大学(前身为中央电大)、省级分部(省级电大)、地方学院(地市分校)、教学中心(县级教学点)四级办学机构的教学职能分工明确,在统一的框架内各司其职。就专业建设而言,国家开放大学(前身为中央电大)负责专业结构的顶层设计和专业指导性规则模块的设计,以及课程框架和课程选择范围的制定,并负责统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省级分部(省级电大)负责专业结构的落实和专业实施性规则模块的确认,以及在课程框架内对课程选择进行确定,并负责非统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地方学院(地市分校)负责专业结构的实施和专业实施性规则模块的落实,以及在课程框架内指导教学点进行课程选择,并负责自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教学中心(县级教学点)负责学习者在专业结构内的学习和完成专业实施性规则模块的学分,以及在课程框架内指导学员进行课程选择,并负责辅导学员课程的学习和学业的完成。作为省级电大的专业改革,由于受限于国家开放大学办学结构的限制,其改革的主动权是有限的。省级电大只能够在专业结构以及课程框架内对课程进行选择,其改革的主要空间是非统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建设在专业结构方面的重点是针对不同的培养方向进行特色鲜明的课程选择;专业教学方面重点在于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移动网络技术进行非统设课程的特色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开设特色栏目,进行特色教学活动;专业管理方面重点在于建设灵活机动的专业管理和教学团队,制订可操作的团队建设方案、团队实施方案、团队活动制度、团队活动空间、团队建设考核机制;专业目标设计方面重点在于专业教学效果调查、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业绩考核和教学规律反思。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课题研究充分利用山西电大国开、省、市、县教学系统建设机动、灵活、高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作用,利用 Moodle平台的在线课程设计及承载功能,建立真正的基于课程为单元的专业模块化结构管理模式;借助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发出体现汉语言文学特色的多种媒体资源+移动 APP输送的自媒体终端资源课程;在 Moodle平台支撑的国开学习网上,开展和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以动态资源更新与随时活动积累相结合的网络课程教学;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特色为目标,建立教师自主开发多媒体组合课程,真正在互联网上体现出语言与文学两个不同模块系列的课程特色,建立起特色课程基础上的特色专业;通过使用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平台功能开发网络课程,锻炼教师网上教学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强化教师网络专业课程建设素质,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在 Moodle平台框架内重新进行了专业特色教学设计,为开放教育在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点击阅读全文

高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改革

摘要:高等学府承担着为社会建设培养各种人才的重要任务。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技术不断革新,高校面临着必须转换人才培养的全新模式。文章结合“1+X”证书制度的要求,基于风景园林专业实际情况,总结出“1+X”证书制度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点,提出风景园林人才职业技能培养策略,使风景园林人才逐步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

关键词:1+X;高校;风景园林;人才培养

1“1+X”证书制度的内涵

2019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正式启动了“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1”指的是受教育者在学校完成相应的课程,取得合格成绩后获得的文凭。“X”是强化,它强调的是受教育者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对本行业的深入了解,获得相应职业技能证书。“X”的内涵包括职业技能的获取、知识素养的提高、职业能力的拓展、新技术新技能的适应等。“1+X”人才培养方案丰富和完善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建设,改变以教授为主而忽视学生工作能力的教学模式,最终培育出具有系统性和创新性思维,能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的高素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术人才。高校应该积极参与“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这对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来说,通过政策引导,在确保完成学历教育的基础上,还可以结合专业特征取得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不断深入学习。

2风景园林专业“1+X”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背景

面对新技术变革挑战,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一专多能、“1+X”新兴人才已成为全国范围内教育改革的趋势。目前,许多高校只需取得学历学位证书就可以毕业,对专业等级证书的重视度不够,对学生的技能等级证书未做硬性要求。与证书相适应的课程缺乏,学生对技能等级证书的认识不足;有些证书覆盖面不够,口径宽窄不一。同时,有些高校尚不具备实训基地或者实训基地的空置率高,有的实训基地不能同时容纳多个学生参加技能培训教学这些问题都不利于“1+X”证书制度的推进实施。风景园林专业就业面广,涵盖的范围大,包括园林建筑设计及广场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全方面的设计领域。现阶段,风景园林人才的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着毕业生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情况。高校与普通校企脱离、校企融合度不高,没有形成长效的互动机制,使学生在毕业进入企业后,无法快速适应企业的节奏,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设计当中应用程度低。究其原因,大多高校采用知识灌输教育形式,更加关注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实践项目脱离实际,侧重于艺术的表现。系统的理论没有得到及时的支撑反馈,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基于此,高校风景园林专业“1+X”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提炼综合类艺术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办学特色,紧紧围绕风景园林产业的发展需要,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的,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着重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创新建构课程体系,重塑人才基础结构,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有机融合。

点击阅读全文

创业下动画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探究

【摘要】本文结合动漫行业及专业教学特点,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动漫教学实践环节中各项规律,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探索,推进动画专业教学培养内容建设,提出合理的应用型动画专业课程建设方案。

【关键词】动画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选修课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考核的思路、模式、方式、内容、主体以及对应用型本科动画专业课程改革中“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都有一定的意义。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动画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研究意义

1.1提供高校动画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借鉴与理论上的参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动画专业课程体系普遍存在重技法、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考核形式单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学习目标模糊的现象。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探索性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点击阅读全文

特色设计艺术学科建设思路和实践

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从初创期算起,已经走过了80多个春秋,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凸显,这不仅激发了企业创立设计部门提高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以提升企业的形象、增强企业的活力,也使社会对创新设计重要性的认识大大提高。随着社会及市场机制的逐渐成熟,设计艺术的专业人才需求呈急速上升之势。近10年来,全国开设设计艺术类专业的院校由过去的几十所猛增到1400所。一些院校专业仓促上马、学科基础薄弱、毕业生就业比例等问题,直接影响到设计艺术学科的发展。我们该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如何迎接现实和发展的挑战,是当前设计艺术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全面学习与把握学科建设“四要素”,以质量求生存

任何事情要办好,都有它的规律,有它的基本要素。笔者以为,从创建第一个专业起,就应站在学科发展制高点来把握学科方向、学术梯队、基地平台、项目成果四要素。笔者所在院校从1987年开设第一个专业——“工业设计”起,看准了它是“一种创造性行为”,要狠抓创新意识教育,不断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干精神,这关系到学科与专业的生存和发展。

面对市场对人才培养的挑战,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突出表现为人才特质上的“三重”和“三性”,即“重素质、重能力、重实践”和“适应性、可塑性、创造性”。设计艺术院校需要着重培养出一大批“创新意识强、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的“三强”人才,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这是设计艺术教育的趋势。具体而言,教学应该根据社会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在主干专业教学内容设置、实验条件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充分考虑设计行业所需的素质教育,使培养的学生有振兴各设计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设计艺术学院的发展加强与行业的共建合作、产学研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坚持把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输送行业所需要的高级设计专门人才放在办学的首要位置。

“三强”型人才把创新意识强摆在首位。在竞争中,特别是面对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创新意识与原创意识更具优势,充满艺术与个性气息的产品必将成为消费新追求。具有感性形象创造性的设计师和善于推理与分析进行技术结构创新的设计师,都是所需要的。设计教育努力培养具有两种综合素质的人才,这需要以搭建扎实的知识结构交叉平台为基础,奠定学生将来进行“越界”设计、“越界”沟通的能力。只有具备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善于“越界”设计的能力,才是成为合格设计人才的基础。

“三强”型人才把适应性摆在关键的基础位置,这与设计工作本身的性质紧密相关,设计工作具有灵活、协调和市场的偶然性,设计开发过程就是一个了解市场——调整适应市场——改进适应市场的过程。此过程可以借用设计原理中的“适应性系统”概念,设计艺术适应性系统是处于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交界面处、具有一定目标与功能的系统。这个适应性系统需要从内外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去考察,系统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其所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表现,同时也受内在因素少量限定性质的制约。它的理论根据是人为创造的第二自然与第一自然协调形成天人合一的系统,这个系统针对环境规定具体的目的或意图,具有适应环境的根本特征。适应性系统的行为具有复杂多变性,但这种复杂多变的行为主要是其所处外在环境复杂性的反映。它运用规范性、限定性的描述方法,即:从目的、手段适应环境的角度去讨论“应当是何种方式”的问题。产品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及目标也是适应性系统的三大组成要素。该系统的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对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定方式的理解程度。因此,设计专业学生必须从入学就逐步建立“适应性系统”意识,无论是适应社会的强化协作意识,还是具体的设计开发和改良工作的开展本身,都要重视“适应力”。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