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课程建设总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课程教学,品牌课程日益重要,其中课程建设是关键。课程建设是一项多要素、系统化、可动态“改进”的周期性工程。从“品牌商品”打造得到启发提出课程的全生命周期建设理念,分别从市场期、建设期、运营期三阶段结合品牌课程特点,总结在各阶段的建设要点,为高校品牌课程建设提供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全生命周期;品牌课程;课程建设
品牌课程建设是提高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是院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品牌课程一般是指在高校进入市场大环境下,以实际培养目标为核心,建设具有时代教育理念、教学品质、课程特色以及自身文化等元素的课程体系,与其他课程相比有显著差异,教学效果为学员甚至是社会公众所认同,以独有特色获得良好的口碑,在一定范围内起到示范作用。品牌课程体现了知识教学的高价值理念,而品牌课程建设则是实现该理念的基础。课程建设可看作是一个长期且可持续调整,包括从萌芽到规划、建设、发展、完善等的周期性建设活动。本文大胆从课程的全生命周期建设理念出发,梳理了品牌课程打造的重要影响因素和建设环节,致力于为品牌课程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品牌课程打造市场期
(一)找准课程定位与目标,做好课程建设顶层筹划
课程建设首先需要做好顶层筹划,顶层筹划是课程建设工程的“图纸”,是明确课程目标、课程体系框架、课程内容以及设计思路等的纲领性文件,对课程建设具有核心指导地位,而做好顶层筹划首先要找准课程的定位与目标。课程教学的宗旨是为人才培养而服务,人才培养目标制约着课程建设的发展与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又是根据学员认知基础、专业能力需求等学情因素确定。此时可借鉴反向设计的思想,从专业能力需求开始,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这样的设计思路同时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的成果导向标准。另外,课程与课程之间既相互关联又各有专长;同时,课程本身是一门包括教材、多媒体、条件、试题卡库、配套设施、师资团队等多要素构成的系统性教学体系,各要素之间应该互相关联、互相配合、彼此衔接,共同为培养目标而服务。所以,课程建设的顶层筹划要根据课程之间的人才培养逻辑,找准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以确定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开设时机。同时也要明确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需要什么资源与条件,相互之间如何配合,以体现课程的系统化设计理念,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摘要:乡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滞后的关键原因是师资队伍专业发展受限。园本课程建设给予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和机会,让教师拥有课程的决策权力与开发权力,涵盖拟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方法等,从而激发乡村幼儿教师的创造欲望和教学积极性,自觉更新教育观念,形成反思意识与能力,由此重启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推动乡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园本课程建设
教师是幼儿园课程发展重要的推动力量,幼儿园课程建设和发展又推动教师队伍发展和成长[1]。教师专业素养是影响园本课程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幼儿园要抓住教师专业成长核心内容和关键因素,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得到发展。乡村教师作为乡村园本课程的参与者和实施者,是园本课程建设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当前,少数乡村幼儿园通过积极探索和开发,能较好地组织教师对当地资源做充分了解和选择,挖掘其适合本园、适合幼儿发展需要的内容,进而进行课程设计、环境创设、课程实施、讨论分享、反思总结等活动,开发出富有当地特色的园本课程,为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平台与诸多机会,但大部分乡村幼儿园由于师资队伍专业水平不足、教育指导力量缺乏等,对于园本课程建设一筹莫展。因此,以乡村园本课程建设为抓手,发掘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专业成长契机,促使教师获得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发展,反过来以更好的专业水平服务于园本课程的持续改进与建设,这是实现专业成长与园本课程建设双赢局面的重要举措,是改善乡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有力推手。
一、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困境
我国乡村幼儿教师队伍专业水平偏低,其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教师不足三分之一,还有初中、高中毕业生或少数小学转岗教师,可见,乡村幼儿教师队伍良莠不齐,这是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巨大阻碍。
1.乡村幼儿教师教育理念更新滞后,缺失专业引领
一、课程建设的标准
1.教学条件。教学条件包括教学文件、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教学仪器设备等。教学文件,如教学日志、教案、教学检查记录、成绩分析等,要完备、配套;教学大纲要能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及其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阐明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基本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分配教学学时,反映本学科的最新成果等;选用教材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使用效果好,同时要有辅助教材,如教学参考书、习题集、音像教材等。教学仪器设备能满足教学需要,利用率高,实验开出率达100%。
2.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教高司函〔2008〕208号)文件指出: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围绕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骨干,教学和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要将优质教学与研究资源用于本科教学,鼓励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是课程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师资队伍从数量上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即一门课程至少有两位以上的教师讲授。师资队伍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比较合理,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这样,才能形成一支高质量的教学梯队,相互促进,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开展教学改革等。
3.教学组织管理。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包括教学环节、教学手段、教研活动等。要合理安排各教学环节,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现场演示、投影、电化教学等;教研活动要有计划、有内容、有记录;以教研室为单位,坚持听、评课制度,每位教师要认真听取同行意见,及时总结、改进教学,有完整的听、评课记录;遵守教学纪律、教学法规,无教学事故,如上课迟到、提前下课、随意调课等,无违纪现象,如随意停课、考试漏题等。
4.课程考核。每门课程都要有试题库,且试题质量较高;试题内容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既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试卷难易分布要合理。统一评分标准,由教师实行流水判卷,考试结束后要有总结与试卷分析。
5.教学改革。课程建设要有明确的教学改革计划,计划切实可行;在教学改革某一方面,如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方法、能力培养等,效果明显,并有与教学改革相关的教学论文、阶段性成果报告等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上发表。
一、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篮球教学课程作为高校体育专业重要的球类运动课程,随着中国篮球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近些年来,针对高校体育专业篮球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并为中国篮球的普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建设与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大体涉及到如下四个方面:一是针对我国篮球课程历程与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如论文“新中国以来体育院校篮球课程建设历程探析”(李明达,2012)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分析——以篮球教学活动为例”(李正贤,2012)等,研究者基于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国篮球课程改革的立场与发展进行了总结;二是针对我国篮球课程设置体系建设的改革研究,如论文“基于项目课程理论的高校篮球课程改革”(董伦红,饶英2013)和“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改革思考”(靳厚忠等,2010),研究者既有从宏观层面对我国篮球课程建设的改革提出建议,也有具体的实践操作层面的思考,为我们继续研究篮球课程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三是针对我国篮球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如论文“普通高校篮球选项技术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的理论思考”(居向阳,2006)和“对建立普通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彭杰,2006)等,研究者根据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实践,探索篮球课程教学的创新模式,这些创新模式的实践确实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我们继续研究篮球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四是针对我国篮球课程教材建设展开研究,如论文“篮球课程教材体系与内容新构建”(千少文,2004)和“我国体育院校篮球教材结构的变化特征分析”(陈婷婷,李明达,2012)等,研究者从篮球教学的教材选择与教材开发视角,对我国篮球课程建设提出具体的建议,而教材作为篮球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这些研究成果无疑也是我们继续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二、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体系建设与问题研究
1.篮球课程建设的科研实践问题
篮球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科研实践的产出,一方面篮球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与科研实践并重,从而让科研实践为篮球课程体系建设服务,另一方面篮球课程建设过程中本身也是科研实践的结晶。谈及科研实践问题,放佛有一种误解,篮球教学无需科研,只要把学生教好就可以。此外,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更是无关紧要。实际上,在篮球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科研建设与实践管理对于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果科研能力得不到提升,课程设置得再完美也难以施行。科研实践问题对于篮球课程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科研实践问题既是体现篮球课程的工具性特征,另一方面,科研实践问题又关系到篮球课程的人文性特征,只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才是科学的,才是合理的。在篮球课程建设过程中,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有:统计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通过实践观摩,视频回放等环节,从实践教学中总结和反思篮球课程建设。篮球课程建设的科研实践问题包含着三个方面:第一,提高篮球教学与改革的研究能力,通过课程建设研究,从而提高科研的创造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篮球事业与国际篮球事业逐渐融合,国外篮球事业在中国也得到更多、更广泛的接触与联系。诸如篮球教学研究、篮球课程建设研究、篮球与社会化服务研究、篮球职业化问题研究、篮球联赛问题研究、篮球场馆问题研究、篮球与全面健身问题研究等等都是我国篮球研究的热点话题,篮球课程建设不仅能从这些研究成果中吸收实践经验,也能促进篮球课程建设的研究创新力。第二,提升篮球教学的应用能力,篮球教学与多方面的因素联系在一起,篮球与强身健体、篮球与兴趣爱好、篮球与社交练了、篮球与体育文化等,这些因素的关联能让篮球教学的应用转换能力得以提升,从而提升篮球教学的实践意义,正因为如此,在指定篮球课程设置的时候都要考虑到诸多因素,使得篮球课程建设更加合理、有效、全面。第三,篮球课程建设强调社会服务能力,这方面的实践研究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要点,在指定篮球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研究篮球教学的社会服务能力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是篮球课程建设的重要目的。
2.篮球课程建设的教学质量问题
一、课程建设的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与建设已经推进了多年,一直以来倍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我院在2004年就制定了《课程建设工作条例》,开始规范学院重点课程建设的立项、建设、评审等工作,推动学院的课程建设。学院在2004年有二门课程被评为江苏省二类精品课程,2006年有一门课程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2008年有三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二门课程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三门课程被评为江苏省成教精品课程,2009年我院建成了二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二门教指委精品课程。为了配合我院的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本课程建设小组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为切入点,进行了多年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并紧密结合我院学生的实际,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强调技能培养的教育理念,反复研究课程的内在联系,对课程进行了全面、有效的建设和整合。课程建设小组经过多年的不断教学实践和探索,实现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体系和课程结构的创新,于2010年申报并通过评审成为江苏省精品课程。
二、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课程,其目标是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和法制修养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16)号文件指出:为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要“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根据这一原则指导,结合课程内容,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课程整体设计理念与思路方案: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以问题导向为主的研究型学习。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一:培养大学生的核心能力。根据核心能力“价值性、异质性、不可模仿性、难以替代性、延展性”的特质,我们认为个人最重要的核心能力就是由其价值观所决定的基于道德和人格所产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能力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内容。以问题导向为主的研究型学习把知识的学习融于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学习知识,并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自觉转化为基于道德和人格所产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以问题导向为主的研究型学习,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使用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型学习,要求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自主收集相关资料和对资料的筛选运用,用资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信息收集和使用能力的目标。同时,问题导向为主的研究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该学习模式要求学生组成学习团队,共同学习,互相合作;在展示学习成果时,要求学生能够清楚、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从而达到提高与人沟通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与人合作共事能力的目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二: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最终落脚点,如何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仅仅在一些具体的方法上设计,也许有一些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只有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上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切实保证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见表1)。
三、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1.体系与内容的改革教材内容重组。以问题导向为主的研究型学习覆盖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全教材共8章,我们按其内容设计为4个模块,每一模块在内容组织时贯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互补、小组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基本精神并用40个问题(问题设置是动态变化的)覆盖全部内容,学生以40个问题为依据进行学习,既明确了学习的范围,又明确了学习的方向(见表2)。
2.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导向的研究型学习为统帅,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用以专题研讨法为主,综合运用各种学习资源,同时结合包括网络在内的多媒体教学技术,运用案例教学法、主题演讲法、调查研究法、体验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或手段,增强了教学效果。我们探索并实践的教学方法有:专题研讨法、案例教学法、主题演讲法、调查研究法、体验式教学法。理论教学子模块,全程采用研究型、参与式、体验式、讨论式的互动教学方法;实践子模块根据各模块的不同内容和特点,采用主题演讲、访问名师、学习邓建军活动、法案旁听、社会实践、调研企业、参观华西村、法案旁听等方法,以期达到知行统一、人格完善的学习境界。我们探索和总结出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的六个原则即:一是把教学内容优化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二是把教学方法改革与学生心理特征相结合;三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能力培养相结合;四是把对大学生的修身、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相结合;五是把真理启迪和人格力量相结合;六是把把课内育人和课外育人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