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投资学》是高校经济金融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或选修课程,课程思政下的《投资学》课程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挖掘《投资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分析《投资学》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探究课程思政下的《投资学》课程教学实践,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课程思政;《投资学》;课程教学
思政教育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专业课程体系则致力于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缺乏实质性的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政教育的成效。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应运而生。课程思政是指通过推进思政内容与各类课程的有机融合,秉承立德树人原则,进而实现对学生理论知识、技能的传授及价值引领。《投资学》作为高校经济金融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或选修课程,通过将思政教育与《投资学》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投资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投资学》以金融投资为对象,是一门研究资本市场中资产选择、定价及市场运行规律等的学科,且具有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课程特性。基于《投资学》的课程特性,在对其思政元素进行挖掘时,应当遵循“彰显科学精神和进取精神”“正确的财富观与价值观”“优良品质、高度社会责任感”等原则。比如,在对“资产配置”教学内容进行讲授过程中,由马科维茨提出的资产配置模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马科维茨之前,对证券的选择一直是将收益率作为主要评定依据,而并没有很好地考虑相关风险因素。马科维茨首次提出在选择证券过程中,应考虑投资风险,并将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投资组合选择中,建立了均值-方差模型,以此让收益与风险的多目标优化实现了理想平衡。这充分彰显了马科维茨积极进取及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又如,在讲授“期货”教学内容时,着重说明期货既可让人一夜暴富,也可让人倾家荡产,以此告诫投资者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价值观。另外,还有一些投资人员利用内部信息或制造不实信息获利,一些股票分析人员为赚取私利恶意对上市企业给出过于乐观的研究报告,这些现象无不体现了金融从业者缺乏诚信、社会责任感缺失。而良好的法制意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一名合格金融从业者必须具备的素养。
二、《投资学》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摘要:课程思政这一理念的提出,各大高校紧跟时代的这一政策,各学科的授课教师都开始尝试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英美文学课程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也是进行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文章从课程思政的教育背景,英美文学课程思政的意义、现状、教学研究这几点展开阐述,探寻基于课程思政视角下的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与途径,改革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传统模式。
关键词:立德树人;英美文学课程;课程思政
自主席提出让各科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并行向前的教育教学方针,国家与政府就大力倡导课程思政教育,各高校都提倡以立德树人为中心,让课程思政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但要正确的执行这一政策,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课程思政,才能紧跟时代的政策,实现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中,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其次,要清楚怎样把课程思政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中,是以润物无声的教学方式融入发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最后,要清楚达成怎样的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思政目标必须要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但结合现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把学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和一体仍会涌现各种问题,所以有较多学者针对这一方针做出研究,但以英语课程为课程思政研究对象的不多,以英美文学课程为例的更为稀少,所以本文以英美文课程为例,探寻基于课程思政视角下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研究。
一、课程思政的教学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于会议上针对高校教育教学多次提出课程思政这一观念,主席就课程思政多次谈过自己的意见,并提出一系列的新的方针。于2016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主席提出要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把其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方面培育人才,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1]。这表明高校教学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展开,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一体,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二、英美文学课程课程思政的意义
[摘要]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的统一,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以构建更好的人才培养体系。以“保险学”专业课为例,结合“保险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及特点,从目标原则、元素内容、教育载体等方面提出了“保险学”课程思政的总体设计,并从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风险教育等方面融入思想政治主题教育,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及改革考核评价制度,全方位对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优化及改革实践探索。
[关键词]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一、“保险学”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特点
“保险学”课的课程思政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设计到教学组织、效果,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为指导,以基本社会道德规范为价值取向,贯彻政府工作报告对中国保险风险保障功能发挥的指导精神,涵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多维度的价值标准,始终以积极、正面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以创新思维和奉献精神激励学生,从而将思想引领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从目标看,“保险学”的课程思政是构建“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材”的课程思政教学组织模式,为将德育更好融入课程教学提供借鉴,提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实效;从功能看,“保险学”课程主要面向于金融专业学生,他们毕业后大多在金融机构工作,因此需要一个正确价值观的引领,通过课程思政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以达到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目的;从教学效果看,现代保险服务业作为政府、企业、居民风险管理和财富管理的基本手段,以及政府改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和推进金融扶贫的有效工具,将发挥日益重要的功能作用[2]。
二、“保险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设计
在金融学一流专业培育背景之下,金融学专业所辖各课程均需进行思政内容的建设与更新,其中作为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的“保险学”是一流专业思想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对于保险学课程的思想政治建设需要进行全面、整体的统揽设计。
摘要:以科技文献阅读课程为例,以支架理论为支撑,认为应遵循该课程自身特点和教育规律,既要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又要实现德育育人目标。发掘该课程思政内涵和德育要素,力求做到科技知识的获得和阅读水平的提高的显性教育目的和提升学生科技素养,培养实事求是,刻苦创新的科研态度等隐性教育目的相结合,从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三个角度探索课程思政要素融入科技文献阅读课堂教学的途径,使学生不仅通过阅读,获得科学知识,提升阅读技能,同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家国情怀,具备“科技强国”的使命感,把思政内容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课程思政;科技文献阅读;科技强国
教育部在2020年5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要求在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坚持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全国高校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强调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1]。科技文献阅读课程(或科技英语阅读程)是多所理工科院校外国语学院面对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公选课程,课程教学目的主要通过科技英语文献阅读巩固学生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所学的英语知识和掌握的英语学习技能。随着我国国门持续对外打开,国际科技交流日趋频繁,同时各国间科技领域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因此,该门课程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拓展科技知识,提升阅读理解水平和科技素养打下基础。同时必须看到,长期以来,该课程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对课程教学活动中的价值塑造功能重视不足。作为一门人文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在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需要挖掘该课程的思政要素,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精耕细作,守好自己的责任田,与思想政治课程形成合力,培养专业知识精进,语言能力扎实,具备科研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复合型科研人才。
1科技文献阅读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主要依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高校各级党组织承担,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广大专业课授课教师主要关注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对各门课程涉及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重视不足,即对“教书”工作重视有余,“育人”事业关注不足,造成高等教育“智育”“德育”两张皮,两个课程体系各自运行。既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又不利于学科交叉发展。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根基在于立德树人,要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课程思政”命题最早是由上海市教育部门在2016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提出的,是指在各门课程的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课堂教学目标既包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也包括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旨在构建融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通识课、自然科学课等多门类课程于一体的立体化课程体系,从而形成360度‘熔炉式’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模式。”[3]由此可见,各高校要打破不同课程之间的功能壁垒,不仅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德育的培养,其他课程,如哲学社会科学课,通识课程,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专业课程等都亟须将思政建设纳入教学目标,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过渡。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针对我国科技事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4],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实现科技强国。高校肩负着为国家输送科技储备人才和培养有纵深研究能力的科技人员的使命,从基础抓起,从基础抓好,在本科教育阶段,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科技知识,培养学习研究能力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很多高校开设科技文献阅读课程。作为融合英语语言与科技领域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科技文献阅读旨在以英语为媒介,提高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信息、翻译科技文献资料的能力,提高英语阅读水平,尤其是通过阅读英语原版书籍获取学科前沿知识的能力,培养掌握特定领域或专业英语语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备以英语为工具交流的能力。
2科技文献阅读课程德育目标设计
摘要: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将生命教育、环保教育、安全教育、规则教育、科学精神与学术道德、社会责任感以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等思政元素与实验室安全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思想与价值的引领,更好地发挥实验室的育人功能,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关键词:课程思政;实验室安全教育;教学探索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事故频繁,据统计,实验室安全事故大部分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从历次实验室安全事故原因分析可知,无论是实验室管理者还是实验人员都未认真履行实验室安全条例,实验室安全意识淡薄,安全制度执行不到位,明知存在安全隐患,但却过分相信自然环境及个人能力,一旦环境情况发生突变或个人操作失误,则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通知》,对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提出了要求。高校实验室是科研教学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是安全事故的易发场所,更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最佳课堂。因此,要求对于化学、生物、辐射等高风险的相关院系和专业开设有学分的安全教育必修课或将安全教育课程纳入必修环节,鼓励其他专业开设安全选修课。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育才育人的时代重任,要求高校教书与育人两者并重,将生命教育、环保教育、安全教育、科学精神与学术道德、社会责任感以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等思政元素融入实验室安全教育当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高校专业课教育教学理念,其将爱国主义情怀、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融入专业课教学之中[1]。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压力随着实验室建设规模扩大及国际化水平的提高逐渐增大,因此将实验室安全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对于构建合理有效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思政体系、增强实验室安全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2]。
1思政课程融入安全教育的关键问题
对于不同的教学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切入点也不相同。课程思政属于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需要以教学课程作为基本载体,结合课程特色,构建不同的课程思政教育融合点,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可以感悟到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因此,如何在实验室安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3-5]。
1.1如何将安全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