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发明论文

科技发明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科技发明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科技发明论文

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

摘要:本文论证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意义,揭示我这国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程度低及其原因,强调应当将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项目立项、验收的评价标准、增加其在成果完成人获得利益方面的作用,减少成果知识产权化申请、维持费用。

知识产权是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就科技成果为客体的知识产权而言,它是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计算机软件版权和技术秘密权的统称,其实质是法律赋予权利人对科技成果在一定期间内(技术秘密权除外)独占支配,禁止他人擅自利用的垄断权利。所谓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是指科研项目在立项、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明确项目成果是否适用知识产权保护,对于适用知识产权保护的科技成果,在完成的同时应当明确采取何种知识产权保护形式并给予相应的落实;它不仅关注科技成果向知识产权转化的结果,而且关注科技成果向知识产权转化的过程。

1.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及其研究的意义

长期以来,无论是政府还是科技人员都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1996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预以支持,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比较多,在农业领域,国家甚至制定了专门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并设有专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农技推广专业。相对而言,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问题,尚未引起特别的重视。

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自主创新发挥积极作用的必要条件。“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十六字方针的核心,在科学意义上,旨在强调国家有能力持续不断地造出新的科技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意义上,旨在强调这些科技成果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并领先世界,这既是我国科技进步的根本任务,也是自主创新发挥积极作用的本质所在;但从法律意义上看,自主创新的积极作用,有赖于这些科技成果的内容仅为我所掌控,或他人虽知晓但我有排他使用权,前者是技术秘密权的特征,后者是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特征。

点击阅读全文

科技管理论文:浅议生物科技现状管理

作者:冯峨董荷娣陈卫高翔徐俊明单位: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京大学科技处

注意综合性生物科技人才的培养与使用

面向21世纪的生物科技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学科间相互渗透与协调发展。事实上,这种渗透与发展趋势在20世纪就已出现,现代生物学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化学就没有现代酶学,没有X射线衍射及计算机技术就不可能了解蛋白质的三维立体结构,也就没有现代分子生物学。如果说过去的生物科技得益于引进物理学、化学和数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而得到长足的进步,那么,21世纪的生物科技研究就更离不开这些相关科学技术了。生物科技的这一发展趋势,要求从事生物科技研究的人员应具备相当的数理化等基础知识、宽厚的生物学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然而,在我国现有的生物科技工作者中具备上述条件者为数不多,相当部分人已知识老化,专业狭窄,与目前生物科技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这种状况是制约我国生物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全球来看,生物科技的蓬勃发展正吸引着大量的优秀人才。近年来,在国外每年学习和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人数迅速增加。以美国为例,在近两年统计的48万博士学位获得者中,生命科学占到51%。大量高素质的青年科学家流向生物科技领域,是美国生物科技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在我国这种趋势尚不明显。为什么呢?一方面在于我国的人才培养机制尚未适应生物科技迅猛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人才培养计划滞后于生物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于国内生物技术开发研究起步较晚,生物技术产业尚未形成有效的规模,导致相当部分的生物科技人才流向国外。因此,我国生物科技人才的质和量两个方面都是不足的。对此,生物科技管理工作者应有清醒的认识。针对上述缺欠与不足,我们认为应采取三个措施:(1)打破学科间的界限,积极吸引物理学、化学、数学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生物科技的研究与开发,知识互补,相互协调,联合攻关;(2)根据目前生物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及时有效地对传统生物科技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大力培养素质优良、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生物科技人才;(3)在国内大力发展生物科技产业,有效地吸引和使用优秀人才。

大力创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强化与企业的联合

从生物科技的发展来看,生物科技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来源于基础研究领域中的突破。而在基础研究领域,重大的发现和突破往往是难以预测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家的观念发展过程。因此,在生物科技项目的确立等方面应该尊重生物科技工作者的想法和建议,给他们以更大的自由空间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创造性。过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科技管理上,人们往往过于强调计划和预测。这种作法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甚至扼杀了创新性的思维与工作。按照上述思路,在生物科技领域自主性研究应大力提倡。然而随之带来的问题是科研经费的不足。长期以来,能够有充分的经费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一直是科学家梦寐以求的愿望。如何增加科技投入,为自主研究创造条件,是摆在科技管理者面前的一项新任务。目前科研基金的来源主要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各省的自然科学基金。由于基金的申请要求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加之申请者很多,竞争也很激烈,因此课题争取难已经成为广大科技人员最为头疼的事。在国家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努力地从各个生产应用部门争取科研经费是个好办法。上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与上海新黄浦集团合作成立的上海生元基因开发有限公司(侧重在人类基因的克隆和测序)和上海新黄浦复旦基因有限公司(侧重功能基因的寻找和基因的功能开发)是一个例子。他们通过与企业的联合,不但解决了国家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又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对知识的渴望将越来越强烈。管理部门应抓住这一良机,使全社会都意识到科技的发展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促使企业设立各类研究基金,使科学研究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与国际接轨,努力提高论文的质量和增加论文的数量

点击阅读全文

少儿科技活动思考

当今世界,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因为一切高、精、尖的科学技术、设备、仪器都是人创造出来的。要想中国不落后、不挨打、并能赶上世界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关键在于能不能培养一大批可以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科技人才,而科技人才的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培养一大批科技人才,就迫切需要从小、从早抓起,而少儿科技活动就是普及科学知识,从小培养少年儿童科学兴趣、爱好、观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等科学素质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实践证明,它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少儿科技活动能向少年儿童进行科普知识教育,培养少年儿童对科学的兴趣,起到科技启蒙教育的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少年儿童早期进行科技启蒙教育,对于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幼苗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示出来。要从小培养科技人才幼苗,首先就要从小培养少年儿童对科学的兴趣、爱好,而少儿科技活动就是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学兴趣、爱好、普及科学知识的一种极其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科技活动中,可以针对少年儿童的年龄、智力等特点,选择有关内容,对少年儿童有系统、有计划地进科普知识教育。从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科学常识,各种自然现象及天文、地理、生物、卫生等方面的知识,讲身边处处有科学的道理;从现代化战争、未来科学的应用,讲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讲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科学家、发明家的成长过程,讲从小学科学、用科学、参加科技活动,注意观察、勇于探索、大胆进行科学小实验的重要意义。在活动中,还可以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能力等特点,进行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小制作。如:“风向标”、“潜望镜”、“太阳钟”、“明暗灯”、“小喷泉”、“电磁铁”、“空瓶吸水”、“隔瓶吹火”、“秘密文件”、“奇妙的纸圈”、“烧不着的手帕”、“吹不翻的纸桥”、“会飞的螺旋桨”、“小收发报机”、“中国飞板”“海、陆、空模型”等等。通过讲解科学知识和进行各种有趣的小实验、小制作,引起儿童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为他们探索知识的动力,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中,逐步认识事物、丰富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揭示他们探索奥秘的心扉,起到科技启蒙教育的作用。

二、少儿科技活动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扩大知识领域,促进各科教学

兴趣是发展智力的重要因素,它能使学生智力开足马力,推动儿童主动地去探索知识。

点击阅读全文

科技创新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摘要:科技创新是强国之本。在全球科技的大博弈中,不被淘汰的关键就是科技创新。但科技创新之路是异常坎坷的,如哥白尼的“日心说”、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等重大科技创新都经历了漫长的坎坷。重大科技创新与创造型思维具有科学性、非主流性、稀缺性与隐蔽性特征。我国在创造型人才培养和创造型思维培育方面仍存在“过分追求考试分数”、“过于注重形式”、“教育和学术的功利化”和“模仿与创新的矛盾”等问题。

关键词:创造型思维;科技创新;现代教育;改革

一、科技创新是强国之本

当今,人类科学知识的总量正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而在此之前的几千年中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只占10%。中国现代化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在全球科技的大博弈中,不被淘汰的关键就是科技创新。中国在历史上的强盛与“四大发明”不无关系,与中国人发明的养蚕和丝织技术,与中国人发明的陶瓷技术不无关系。同样地,英国在18和19世纪的崛起,与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及一系列相关的近代工业技术创新不无关系,与牛顿等科学家的科学理论创新不无关系。而美国在近代和现代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超级大国,更是与美国的科技水平和教育体制息息相关。再看看世界上的贫困和落后国家,其科技与教育水平必然是落后的。为何美国和日本可以以联想集团的电脑可能有间谍设置而拒绝使用联想的电脑,而中国人明知道美国的电脑和操作系统,可能都有美国政府设置的间谍器件,却不得不使用美国的各种先进设备?因为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互联网都是美国发明的,美国对中国封锁最严的恰恰就是高科技。为何?因为中国人的模仿能力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中国人在原有技术上的“小改小革”也会让美国在某项技术上的垄断性与竞争力大打折扣。

二、科技创新的坎坷之路

纵观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说科学发展的道路是相当坎坷的,甚至还遭遇过巨大的风险和阻力。在1500年代,哥白尼因提出了“日心说”而受到宗教迫害,在1600年代,布鲁诺由于批判宗教神学并坚决赞同哥白尼的日心说而惨遭火刑。在之后的1610年代至1630年代,伽利略也因论证“日心说”的科学性受到宗教迫害。魏格纳1915年出版了《大陆与海洋的形成》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大陆漂移说”,但在当时“固定大陆”观念盛行的时代,人们并不接受他的理论,直到他逝世30多年后,“大陆漂移说”才被证明是正确的,并因此引发了1970年代的地学革命。中国人对天地的传统认知是“天圆地方”,与地球是个球体的科学理念相去甚远。而早在公元前五、六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提出地球是球形的观念,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球上的地影是一个圆,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而直至公元1522年,麦哲伦及其伙伴完成绕地球一周以后,才确立了地球为球体的认识。

点击阅读全文

技术创新

摘要:根据技术过程论,技术目的的实现与技术形态的转化都是一个过程,完整的技术活动包括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两部分内容。只有深入到技术创新内部,揭示其规律,才能完整地理解技术过程。沿着过程论的思路,技术创新被理解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社会化过程、产业化过程和商品化过程,从而形成了技术创新研究的新范式,并构成了技术创新研究视角改变的方法论基础。在这种方法论指导下,研究者就技术创新的本质、主体、模式、历史阶段性以及技术创新同管理创新、知识创新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从不同的层面深化了技术创新哲学的研究。

关键词:过程论;动态过程;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哲学

一、作为动态过程的技术

美国技术哲学家米切姆区别了四种类型的技术概念,即作为客体的技术,作为过程的技术,作为知识的技术以及作为意志的技术。关于作为过程的技术,米切姆曾提出,工程师注重制造的一面,社会科学家注重使用的一面,而传统的人类活动就划分为制造和使用两类。工程师认为技术的基础内容是发明和设计[CD2]制造的原初意识,社会科学家则认为是生产和实用,技术的社会应用才是最重要的[1]。在此,米切姆已经把技术理解为包含发明、设计、生产、使用的不同阶段的过程。

东北大学远德玉教授是国内较早探讨技术本质的学者之一,1981年11月,远德玉教授参加在苏州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技术史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技术是一个过程[CD2]略论技术史与技术论研究》,首次提出了技术过程论的观点。1982年,远德玉教授在《技术是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一文中提出,把技术列为科学的一个层次是不妥当的,需要从技术的角度来研究技术与社会、生产、经济、哲学的关系[2]。1983年,远德玉教授又提出,技术是一个人类实践的动态过程,技术在人类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才体现出自己的面目[3]。1984年10月,远德玉教授向第三届全国技术史会议提交了题为《历史中的技术》的论文,分析了原始时代、工匠时代和近代技术的各自存在方式和存在特点,提出技术概念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它本身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对技术的不同理解,是由于技术形态的不同引起的;不同时期人们侧重于技术的某一形态,便产生了不同的技术理解。在1986年出版的《论技术》一书中,他进一步论证了技术是一个动态过程的思想,并把技术是一个动态过程作了三方面的概括:技术是从无形技术向有形技术转化、从潜在技术向现实技术转化的过程,是技术软件与技术硬件在动态过程中的统一,是知识、能力、物质手段不断更新的过程[4]。2003年,在《技术过程论的再思考》一文中,远德玉教授对技术是一个过程又增加了一条概括,即技术是目的与手段在动态过程中的统一。目的性在技术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相应的手段也在变化,由此才有技术形态的变化[5]。

关于技术是一个过程的思想,是理解技术本质属性的关键。在《过程论视野中的技术本质》一文中,笔者从技术目的实现的过程性与技术形态转化的过程性两个方面作了分析[6]。一方面,目的性是整个技术系统发展的动力,是支配技术各要素的灵魂,技术的目的性指的是人们有意识地把某种自然对象转变为受人影响和被人加工、改造、控制的对象,使技术成为变革自然的手段,而不是指技术本身就是目的。在技术逐渐成为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的过程中,技术目的性也逐渐地得到实现,即技术目的的实现也是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技术目的在技术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技术目的的变化就会导致技术手段的变化,由此产生技术的不同形态。由潜在的知识形态的技术到现实的物化形态的技术的转化过程,就是技术的目的性具体化的过程:从抽象的技术目的性转化为具有特定功效性的目的性,并进一步转化为符合特定经济性和社会性的目的性。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