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艺术文化

科技艺术文化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科技艺术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科技艺术文化

当代玉石雕艺术发展探究

惠安玉石雕艺术是手工业时代形成的集实用与审美于一体的传统工艺产品,与机械生产相比,手工技艺性强,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而在如今机械化智能生产的高科技时代,惠安玉石雕艺术商品性大大超越其艺术性能,我们对原作的钦慕程度会随着机械复制品精确程度的提高而降低。惠安玉石雕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明当代惠安玉石雕的传统艺术性及其背后蕴含的两项重要内容——工艺技术和文化内涵的改变。工艺技术从“以传统手工制作为主”转变为“以机械生产为主”,流水线、批量化生产和产品的同质化竞争,都严重削弱了当代惠安玉石雕的文化艺术价值,使惠安玉石雕艺术逐渐退出国际市场转向内销。因此,改变惠安玉石雕艺术造型的同质化局面,重点在于注重企业对传统工艺技术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协调作用。提高企业对玉石雕产品文化艺术价值的重视,是一个扭转惠安玉石雕艺术造型同质化局面的有效渠道。

一、经济发展与传统工艺保护的协调

经济发展是企业进行一切经营活动的核心。采用高新科技和降低成本是当代惠安玉石雕企业促进经济发展的惯用途径。在惠安玉石雕产品生产过程中,企业对产品外形、品质、市场开发效益等一系列环节起主导作用,企业在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常常以降低玉石雕产品的艺术性为代价,艺术性的缺失使传统工艺技术无法得以传承和发展,并逐渐被遗忘。惠安玉石雕工艺源自古代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在一千六百多年的发展中,融合了闽越文化、海洋文化、外来文化之精华,与当地建筑艺术生息与共,形成独具特色的南派玉石雕风格。惠安玉石雕工艺发展于宋元期间,成熟于明清之际,尤其是清朝时期,其工艺水准达到巅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南派玉石雕开始融入市场经济体制中,走向产业化规模发展。玉石雕工艺品从原来的传统手工制作发展为批量生产,随着劳动力的大量解放,传统工艺技术逐渐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简化的、机械化的智能操作。科技进步大大提高了玉石雕生产加工的效率,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以手工技艺为主的传统惠安玉石雕工艺而言,同时也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机械生产导致不少珍贵的传统手工技艺面临濒危的局面。当代惠安玉石雕的商品性能被无限放大,从而使人们忽视了其作为美术工艺品存在的艺术价值,而这点正是导致其产品造型同质化的重要原因。玉石雕产业的经济效益固然重要,但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也是当下务必贯彻的经济政策。玉石雕产业的经济效益与传统工艺技法二者本身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因为玉石雕企业本身就是依靠产品战略来获取商业利润的,产品战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包括产品的性能、外形特征、性价比、售后服务等,都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保障。从长远利益看,玉石雕产业的发展应落实到以保护传统工艺为基础的经营理念中,做好经济发展与传统工艺保护的协调工作,才能真正提高玉石雕产业的经济效益。对传统工艺的保护务必落实到企业的生产实践、营销运作等环节中,只有这样,惠安玉石雕的传统工艺才不会被商业发展所淹没,相反,还能促进玉石雕产品文化艺术性的提升。立足于保护传统工艺为基础的发展政策,是玉石雕产业发展长久不衰的制胜法宝之一。惠安玉石雕企业贯彻经济效益与传统工艺保护的协调性工作,务必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提高传统工艺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保护地方文化艺术的责任感;(2)以产品外观造型制胜,做到保护传统工艺与经济发展两不误;(3)重视传统工艺的创新运用,创造品牌特色,强调产品艺术性和品牌独特性;(4)以经济发展带动传统工艺的保护工作,并以此促使区域产业竞争步入正轨。

二、技术创新与传承技艺的协调

当代惠安玉石雕产业的高度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及高新技术设备的普及。惠安玉石雕工艺源远流长,其工具设备与制作工序在明清之际就已经十分完善,并独具一派。得益于当代科技水平的发展,多种现代化机械设备投放使用,惠安玉石雕工艺技术方面得到大大提高。这些高新生产设备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惠安玉石雕传统工艺中的工具、工序、技法等一系列环节,加速了玉石雕工艺生产的现代化和高科技化。在当代惠安玉石雕厂棚里,高科技智能化生产设备的普及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调查显示,在惠安洛阳、惠东、崇武、山霞玉石雕石材工业园区内的1190多家玉石雕石材企业中,所配套生产设备多为现代化机械,如各种规格的电动切割机、电磨机、电动干挂机、电动角磨机、电锤、高速电磨机、电镀切割片、电镀钉头、气动雕刻机、气动锤等电动工具设备,还有专门用于生产影雕的激光影雕机和喷砂影雕机等智能机械设备。惠安玉石雕工艺的传统雕刻工具大多数被市场淘汰,如用于粗始加工制作的传统工具,如有小锤、鉴缠、方嘴、鉴仔、尖嘴,以及用于精加工制作的传统工具,如有打琢和斜琢、剁斧、梅花锤、钢条仔等,这些传统工具在当代玉石雕生产中极其罕见。工具设备的革新,带动了传统工艺、工序、制作理念的变化。由于智能化生产设备的普及,玉石雕工艺制作变得很简易。很多个体作坊滥用机械化生产,盲目复制已有产品,所做产品多为偷工减料、品质粗糙,且价格低廉,导致市场竞争混乱。另外,企业过于依赖高新技术设备,致使一些宝贵的传统技艺陆续流失。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降低成本的常用手段。现代企业以加强设备技术创新来强化企业管理措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玉石雕生产速度慢、效率低、产量少等一系列问题,为惠安玉石雕市场的开拓和产业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有力保障。技术创新是一个长期性、永久性的经营策略,一切技术创新都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益,但是对于惠安玉石雕而言,历经一千多年沉淀下来的传统技艺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代玉石雕工艺技术创新发展的最大特色就是电动机械、数字机械的大量普及,这些高新技术设备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惠安玉石雕对产量的突破和劳动力的节省。但是这种“傻瓜”智能机器的操作无法达到传统手工精雕细刻的艺术效果,原因在于:(1)由于机械性能的局限性,电动、智能机器设备的固定性、受限制性强,每种规格的电动、数字智能机器都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规定而使用的,不像传统手工制作工具操作灵活自由、可控制性强;(2)因为机械生产取代手工制作,导致传统技艺的丢失、员工技能水平低下,无法从事更高水平的制作。传统惠安玉石雕的名誉和艺术价值主要是归功于其精湛的传统技艺。所以说,一部惠安玉石雕艺术史就是一部惠安玉石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史。在惠安玉石雕一千六百多年的工艺发展历程中,其工艺技术的创新从没间歇过,对技艺的传承同样也没有间断过。而在当代语境下,惠安玉石雕工艺却面临传统技艺流失的窘境,这是大机器生产带来的危机。企业只有使技术创新与传统技艺的传承达到相对和谐的状态,使两者互为相依、互为统一,企业才能在不丢失玉石雕灵魂的基础上继而发扬光大。

三、发展经济与传承文化之间的协调

点击阅读全文

小学科技艺术节活动方案

为了加强学校科技艺术教育工作的内涵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艺术教育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通过系列活动来宏扬民族精神,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讴歌校园美好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对科技艺术的兴趣,提供学生学习锻炼、显示才华的平台,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学校决定举办*小学第八届科技艺术节。

一、指导思想:

宏扬民族精神,以学生为本,提升品牌,普及提高,开创新局面。

二、活动主题:

扬民族精神,创温馨校园

三、组织领导:

点击阅读全文

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研究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精神文化瑰宝蕴藏着丰富的思政教育理念和资源。高职院校要结合办学特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创新点和思政元素,从艺术美学视域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学教育、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深刻把握其内在关系,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实现逻辑,探索其创新路径。要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育人质量,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德技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育人目标。关键词:艺术美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精神文化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理念和资源。高职院校应结合职业院校办学特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创新点和思政元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从艺术美学视域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学教育、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解析其内在逻辑,探索其创新路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实现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经过长时间的演进后形成具有长期稳定性的伦理道德、精神品质、习惯风俗等等。高职院校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在大学生价值引领、品德提升、情感表达和审美取向上的导向作用。从艺术美学视角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探索二者育人思想的契合点,有利于厘清文化传承与美学教育、思政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现实转化逻辑,把握育人规律和本质特征,推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职院校美学教育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艺术美学思想和情感表达,它既包含精湛的传统技艺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包含感知美、塑造美和传递美的育人资源,为高职院校美学教育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内在依据和不竭动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持续深入地挖掘内容丰富、质量卓越的艺术元素,培养学生高质量的艺术价值追求,树立高标准技艺学习要求,有效开展高职学生艺术美学与技艺学习的教育活动,实现学生艺术素养、技艺学习、技能培养的同步提升。此外,高职院校在理论与实践中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技艺学习的内容与形式,同时注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教育融入模式,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形式,提升技术技能学习质量。艺术美学视域下,传统文化的美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在技艺学习、艺术素养、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必然要求,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学教育发展之中,多维度、多形式丰富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教学与技艺学习的内容才能让美学教育在创新中发展、与时俱进。

2.“以美育人”和“以美立德”是创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美育是一种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将“以美育人”和“以美立德”作为思政教育的着力点,积极探索艺术美学视域下美育工作改革发展的路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大学生在求真向善尚美中,铸就创新意识、培育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艺术形式、艺术资源的归纳与总结,其中蕴含审美导向和德育思想。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应注重探索其发展逻辑,实现“以美育人”和“以美立德”的创新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高超的艺术理论水准与突出的技艺实践要求,既有很高的理论学习价值,又有丰富的艺术实践意义。将思政教育融入艺术理论与技艺实践,可为高职学生的艺术理论学习和技艺实践培养提供丰富资源,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这种融合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理念相得益彰,能为高职院校提供多样的思政素材,是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优秀文化与技艺来源于生活,扎根于实践,体现了高质量的艺术理论与技艺实践融合要求。将艺术美学运用于高职技艺实践教学,能加深大学生对艺术理论的认知和掌握,增强他们的技艺实践能力,切实让大学生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的内涵,以美育促德育,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蕴涵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传统的建筑、戏剧、古玩等多形式的艺术表现来源于人民、扎根于中国大地。高职院校作为文化建设和传播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职责,要致力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展现独特魅力,实现创新发展。高职院校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学习和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多方面地、更好地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有的品质、内涵、标准和形式等。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既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又要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特点与知识技能学习要求,加强技艺创新。此外,在课程设计和方案优化上,要注重在职业教育中增加更多文化领域的课程,打造具有文化艺术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

点击阅读全文

城市形象民间艺术论文

一、城市形象的当代性与地域性

我们所涉及的城市形象设计是广泛意义上的城市形象设计,就是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外在表现。城市形象能够反映城市富有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色风貌和文明数值,是人们对城市给予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人情的复苏是近代设计所面临的课题,城市形象设计中也是这样,关注人情,是设计的本源。让原有的、本源性的情感作为设计的核心,才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才能够让人们通过已知的过去,而去接受未知的新。在城市形象设计中,地域性的民间艺术是一个很难得的设计元素宝库,是值得去挖掘和开发的,因为当今的城市形象设计中,其当代性过度使用,而其地域特性被遗忘,所以城市的个性在逐渐消失,乡情逐渐被淡化,城市的归属感被磨灭。所以近几年,城市的个性化和乡土化问题受到了关注,人们希望城市既有时代特色鲜明的同时又有地域文化清晰地域特征,如景德镇的陶瓷为基础的城市形象设计就让让城市形象具有了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但是这样建立在本地民间艺术的城市形象还是很少的。

二、民间艺术是城市魅力的根源

1、完整意义上的当代城市内涵与外在城市是高度的集约了人口、集约了经济、集约了科学文化的具有地域性的空间。城市表层功能是居住、工作、联系等;深层功能则是表层功能的的基础上构建地域文化与城市人格,这就是城市的外在和内涵。现代很多的城市形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失语,因为城市形象塑造的重点放在对“时代性”的追求上,虽然城市的外在,也就是城市的表层功能在日异月新地完善,但是在城市内在的、其深层次的建设上是苍白的,甚至是贫瘠的。其实,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形象设计,也是很注重城市探索地域的文化艺术,让城市的传统文化、地域性的民间艺术在“当代”的背景下去诠释城市的内在魅力。因此在城市形象设计上,借鉴西方艺术的同时,必须深入研究城市地域文化,提升城市的形象。

2、新城市中“旧艺术”的价值现代的城市是尖端技术的集合,超高层建筑四处林立,然而在高新技术建造的大楼之间的人们希望觅寻到一条连接现代与过去的深沉线索———既可以触碰到城市地域性的“市井艺术”,又可以赏析到散发宝石光芒般的高楼大厦。人们向往的城市是新和旧的对比的同时又能够和谐共处的,而其中的“旧”如何存留并传承是人们所关注的,只有让城市中的“旧艺术”和谐的融合在“新设计”中,才能够让城市充满活力,散发出生活气息的馨香。只有这样新旧和谐的结合才能够让城市把横跨世界众多地域文化与贯穿过去与未来的时间轴完美地相结合。如果找到合适的契合点,以这种本土养份去滋养城市形象,那地域性的民间艺术则成为了最具优势、最丰富的设计元素资源。用最本土的、最传统的地域性艺术图式,去呈现当代人最真实的生活和情绪是人们所向往的,是人们乐于接受的。

3、民间艺术可以缔造方言式的城市形象方言式城市形象就像方言一样,承载和言说着区域性的知识、诉说着地域性的价值和精神。它着重于地域的自然,着重于地域上的人们;它能够传承时间,能够凝聚记忆;它代表着沟通和拒绝;它严格的谨守着主与客,也就是始终强调自身的存在性。自身都不复存在,那么谈何接纳、融合,也更没有了发展。而民间艺术是塑造方言式城市形象不可或缺的,因为民间艺术是承载了地方精神的灵魂。民间艺术原本是一种生存的本能,之后经过艺术的提高,提炼了本土文化,它成为了一种地域文化的词汇。它能够很好的与当代性密切结合。倘若能够将民间性的艺术很好的应用于城市形象设计中,这样的城市形象作品能够让民众得以在普遍性西式生活中体味到本土本源文化的韵味,让生活环境有原汁原味的味道,让家乡有温情和记忆。

点击阅读全文

传统工艺美术活态开发与多维转化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制作工艺得到广泛认可,而传统工艺美术却被边缘化。当掌握技艺的“人”在现代社会中失去了政府和社会的有力支撑,被放逐于以经济效益论成败的商业中,传统工艺美术必然会在社会转型中、在其他类别产业的发展中黯然失色。工艺美术在当代社会发展与经济文化的浪潮中如何转型活化存续,这不仅是工艺美术从业者应关注的问题,也应该是政府和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工艺美术活化研究当代转型创作力

传统工艺美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工艺美术以人为载体,工具在手,技艺在身,其技术本体是与人的生命本体一体化的存在。传统工艺美术是与劳动主体交融为一体的活态技术本质。在机器工业化的时代,工艺美术的一些优势应该得到保留与发挥,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工艺美术产品的生产实践形式、协作工作模式、产品的实现形态等较为具体的现实问题。[1]而这些问题的研究,需要传统工艺美术的生产和现代创意理念的完美结合。在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浪潮中,传统工艺美术势必要与社会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相适宜,在不违背工艺生产规律,不扭曲技艺自然衍变趋势的前提下,将传统工艺技术的核心导入当代社会生活及产业实践中,使之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再生与创新,这才是传统工艺美术在当代文化与经济中的真正活化与保护传承的实现路径。

一、传统工艺美术从实用功能到文化功能的转化

现代工业社会中的工艺美术不再是主要的生产力,工业化程度越高,工艺美术离人们的生活就越远。在现代社会中几乎随处可见工业化产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一次性的产品愈来愈被大众所接受,手工制作的耐用产品对于现代人来说,一是制造成本高,二是没有相应使用的环境。近现代中国城市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三代同堂的家居生活逐渐减少,因此,传统生活方式难以维系.而以工艺美术制作的物品也越来越少。在传统农居家庭中,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还在沿袭,保留工艺美术制作物品的可能性尚能存在。[2]西方的生活方式渗透影响着城市每个家庭,尤其年轻一代人对待生活的态度趋于简单化。在现代年轻的家庭中,生活节奏快,日常生活简化,就连盛装食物的器皿也很简单,工业化的产品成为他们的首选,这种生活方式也导致了传统工艺美术实用性减弱。随着工艺美术实用功能的退化,而具有民族民俗特征的文化性却日益强化。现存的工艺美术几乎都在显现这种文化性,并延续着这类手工艺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工艺美术成为生产民族民俗文化性产品的主要手段,无沦是旅游产品还是工艺产品,都因为所具有的民族民俗的文化性而得以推广。民族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与习惯造就了工艺美术的审美趣味,工艺美术承载的是民族的生存历史,其具有更为丰富的文化含义。工艺美术中的美术品是民族民俗文化性的典型形式,通过手工和艺术创造制作的作品,成为当代艺术形式之一。与现代设计不同,在传统手工基础上创作的作品,虽然已经脱离早期工艺美术的实用性,但其基本的制作流程依然保持传统技法。传统技艺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产物,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文化形态,是历史文化遗产,亦是文化的创新,因此,工艺美术的保护符合当下的文化需求。工艺美术在不断继承和创新中衍生新的内容,促使其功能取向的改变。

二、传统工艺美术从普世化到个性化的转化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