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课题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课题研究类:
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
2.项目(活动)类:
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前者如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策划,后者如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建设或改造的设计等。(指南)
☆由于研究型课程以对问题的研究为主要特征,而“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根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研究的定义:“研究是多层面的活动,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研究计划、根据实践数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还包括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研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可以看出,“研究”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依据不同的标准,研究型课程有不同的类型划分。在此,我们仅从研究型课程的内容及所涉及的学科范围两个方面探讨研究型课程的类型。
一.按照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研究型课程主要可以分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和以批判性反思为主要特征的知识论课程等类型。
国外的现当代艺术创作由于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观念的影响,呈现出一种综合化的倾向,注重表现与技术化使得人们很难区分出是雕刻、绘画、设计还是摄影作品。因此,造型艺术教育课程在这种环境之下充分显现出了其跨专业化与交叉化的特点。而课程在学校教育中是重中之重,因为它是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目标的手段。国外现当代造型艺术教育课程在内容上体现出多样化,方法上以多学科的理论来进行设计,累积了丰富的课题,产生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一个崭新的层面。在社会不同领域的融合、学科交叉的时代,为了丰富课程内容,促进中国造型艺术教育中课程设置与结构的建设,我国大学的造型艺术教育应该借鉴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将以研究为导向的社会科学方法用之于艺术教学之中,注重对艺术规律的感性与理性的体验与认识,而非单纯的技巧的模仿;重视学生潜能的发现与发掘,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因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一整套形式要素的训练课题,发展学生了解艺术与评价艺术的能力,了解各种艺术理论和知识,以及对艺术创作和对艺术的反应能力,增强想象力并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使之更符合教育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发展。
一、国内造型艺术教育课程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专业课程理论研究比较薄弱
“造型艺术”一词最早源自德国,原义表示“模写”或“制作似像”。造型艺术教育主要是指以一定物质材料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如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设计、书法、篆刻等艺术门类的教育教学。现今,国内造型艺术教学中课程总体安排上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尤其欠缺课程理论的指导。比如: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准确的定性定量,不够严谨和科学;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由于在理解方面存在着偏差而具有明显缺陷;课题贫乏无味、简单重复、缺乏联系和创意,较少具备主动进行课题设计的意识;课程的编排无序,没有实行具有跨越意义的专业基础课程及内容建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想当然教学的问题比较严重。在造型艺术教育中除了一般绘画技法理论及构成的部分研究成果外,对于形式理论、色彩心理理论、图形构成理论这些关于形式规律方面的和视觉艺术思维理论、现当代艺术理论、艺术观念等关乎综合素养方面缺乏深入研究,不能形成针对专业课程需要的、具有探索意义的开发性研究,使课程的研制不能从根本上获得原创机制,对于新思路和新方法形成还缺少有效的途径。
(二)重技术轻创造力的培养
如上所述,我国的艺术教育自从宗白华先生在东南大学开设艺术学课程以来,已经过了大半个世纪。虽然对课程外在结构稍作调整,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始终没有多少根本性的改变,多数学校的艺术教育基本还是侧重艺术技法。学生的创意能力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强化和提高。长期以来,造型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实施,过分注重技术的训练,忽视将创造力这一重要能力贯穿在整个艺术素质培养的阶段。在课程训练中普遍重视技艺传承,强调准确性,偏重于写生性写实描绘。课程设置仍是欧洲已经绝迹的欧洲方式的教学架构,很少对近现代艺术进行介绍。重视作业的完整性,用“形”准不准或色彩关系好不好作为衡量学生作业的唯一标准,而对学生作品背后体现的创意表达、艺术观念、创作草图评价不高。对再现之外的要素关注不够,尤其是文化修养课的薄弱,对于艺术观念探索的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没有得到平衡发展,对时代课题不能做出积极的回应。学生探索的领域过分狭隘,创作出的作品常表现出思想苍白,缺少充实的、新鲜的文化内涵。教育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我们是否创造了一个富有知识的、想象力的、高效型的、创造型的社会。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如果不能开启,创造力也就无从谈起,可能在文化方面就是残障人。
一、艺术设计专业之间的相互联系
艺术设计相邻专业的分类:字体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装祯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工业设计、招贴设计、标志设计、花卉设计、游戏设计、界面设计等。通过针对装饰艺术设计的课题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实现具备明确的教学目的,以及融合性的培养方案,用艺术设计领域前沿课题把不同艺术设计专业贯穿起来,整合艺术设计各专业方向,将绿色化设计观念输入设计者的血脉,使学生的设计创作紧密联系社会,朝着人——设计——社会——人的优化方向发展,在社会环境中建立艺术设计绿色生态圈。
二、装饰艺术设计课题式教学模式的建设
目前关于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侧重于各艺术设计形态及其创作技术的本体性研究居多,而对于整体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建设及其必要性进行探求性的研究则很少。国内各高校在结合自己的特色,制定了一系列的艺术设计教学的方针和政策,资料显示:中央美术学院是兼有设计与艺术创作并且二者互为学科支撑;清华美院则以信息设计服务为自己的办学特色;中国美院是以数码艺术创作为主要创作团队;浙江大学主要依托“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数字技术支持与艺术表现的结合上进行办学模式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则更多从教育体系的研究出发,强调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以及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等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这些高校是国内艺术设计院校及专业的典型代表,是国内艺术设计教学研究领域的领军者,具备一定的权威性。课题式教学模式的建设对于提高和加强各专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知识共享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已建成版画工作室、漆画工作室、纤维工作室、雕塑工作室、摄影工作室。各工作室拥有较完备的教学设施。针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多而杂的特点,学院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各专业具备的基础技能、创意能力、项目实现能力等一系列核心技能。形成了以专业负责人或课程负责人主持领衔的工作室制模式的课程体系。装饰艺术课程体系已逐步将“创新、技艺、技能、生产”融为一体,具有系统性,关联性、互为促进性、知识生长性与均衡发展性等特点。“工作室制”的成立,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高校一线艺术设计专业中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改善高校艺术设计课教学状况,提高中青年教师的艺术设计业务能力及学术水平,都有极大的提高。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是实践,“工作室制”是以在工作室中进行实践为教学的模式,课题式教学模式的建设是关键。课题式教学模式”以在工作室中进行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课题式教学模式为核心,注重传承与创新,以在工作室实习为平台,模拟真实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形成以应用为主,注重工艺制作和思维创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装饰艺术设计中漆画艺术为例,在研究漆画课题式教学模式研究中,漆画工作室积极向其它艺术学科汲取养分。综合绘画、雕塑艺术、视觉传达等专业的视觉理念和特殊材料的运用,都为漆画带来新的思路。同时学院积极举办各种研讨会,探索与运用“产学研”的教学改革与课程运行模式。在装饰艺术课题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中,佳木斯大学漆画艺术收获颇丰。2003年在学校和美术学院大力支持下,漆画艺术工作室成立。2003年首届漆画展到今天的2010年第十一届国展,佳木斯大学漆画艺术从无到有业已走过几个春秋,学校以黑土文化为底蕴,继承创新,开拓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省展不计,全国美展入选获奖34幅。其中单项展最高奖“凤凰奖”一次,优秀奖3次,五年一次全国美展提名奖一次。改革传统装饰艺术课程模式。漆画创作依托创作基地为平台,教学、培训、研创融为一体,使教学、社会经济、艺术价值同步得到了提升。
三、总结
21世纪的设计人才肩负着为人类创造合理生活方式的任务,也承担着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共同繁荣关系的任务。装饰艺术设计课题式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的是,它不在于技法和技能的传授,而更注重学生对过程性知识的体验和累积,更注重学生对课题的过程性知识的体验和累积,因此,课题式教学模式能够更好的培养设计创新的新型人才,有很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色彩基础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与支撑,只有拥有了丰富的色彩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在进行各种色彩实践训练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会经常有意或无意地回避各种色彩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从而导致了很多学生对色彩产生错误的、概念的、局限的认识,使学生在更深层次的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局面。坚持理论和实践并重,基础与提高并举的原则,是做好专业色彩基础课教学最有力的保障。色彩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应系统而完整,其内容包括色彩的基本属性、色相环、色立体、色彩的混合原理、色彩对比与调和理论、色彩的配色技巧与原则、色彩的心理等。当然教师在色彩基础理论的教学中应注意探索与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避免满堂灌的枯燥的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彩归纳写生是在写实色彩的基础上,面对一组物象以归纳为表现手段,对色彩进行概括、提炼的实践过程,化繁琐为简约,化杂乱为条理,化立体为平面,强调结构化、平面化、秩序化、条理化的表现。色彩归纳写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色彩深层次的认知,同时加深学生对色彩装饰性的理解,使学生对画面色彩的处理由三维向二维的转化,由绘画表现方式向设计表现方式的转化,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平面设计专业的色彩归纳写生练习主要有客观平面归纳与主观平面归纳两种方式。前者要求在对画面和形象平面化处理的同时,构图上仍保持物象原有的空间状态,不做过多的变形、变色,达到较为写实的平面化效果;后者则采取移位、游动的观察方法,根据作者的主观需要改变客观物象的自然状态,形体处理上可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强调主观色,并强调人为秩序和形式构成的完整与新颖。
色彩的变调练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客观物象提供的视觉材料,根据主观需要对色调进行改变,以达到自我设定的画面色彩表现效果。色彩的变调练习带有色彩设计的理念,是更高层次的理性思维与表现形式。通过这一课题的练习,可改变学生对物象色彩的依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创造性,使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与理解达到一个新的台阶,积累色彩的素养,启迪色彩的创造能力。色彩变调的常见练习形式主要有定形变调与定色变调等。定形变调是在保持形象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变化形象的色彩达到改变色调倾向的目的。定色变调则是在保持色彩不变的前提下,对色彩的面积、形态、位置、肌理等因素进行变化从而改变总体色调的倾向。
色彩的采集与重构,是在对自然形态色彩与人工形态色彩进行观察分析的前提下,进行分解、概括与重构,以求得理想化的、有形式美感和设计意图的色彩图形。色彩的采集与重构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色彩的采集与重构练习,能使学生在整合色彩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剖色彩的能力,丰富和锤炼学生进行色彩设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是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色彩的有效途径。色彩的采集主要包括对自然形态色彩的采集和对人工形态色彩的采集两个方面。自然形态色彩的采集对象是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的大自然色彩。而人工形态色彩的采集对象则主要包括传统艺术色彩、民间色彩以及现代图片色彩等。色彩重构的训练方法主要有整体色重构、部分色重构和色彩情调的重构等。整体色重构,即在对物象的色彩完整采集基础上,将原物象的色彩关系运用到新的画面中;部分色重构是指从采集到的色彩中选择某个局部色调或抽取部分色彩进行重构;色彩情调的重构是根据原物象的色彩情感、色彩风格做“神似”的重构,尽量保持原色彩的意境。
色彩主题性创作色彩主题性创作,是在探索感情色彩的表现力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色彩练习,通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色彩的联想,去唤醒色彩的内在精神与意义,为将来进行创造性的色彩设计打下基础。色彩的主题性创作练习应选择学生熟悉的题材,在联想的作用下,根据已学的色彩知识和掌握的色彩规律,运用恰当的色彩表现手段,去把握、运用色彩,强调色彩的象征性与抒情性,用色彩的音符组成动人的旋律,谱写感情的乐章。
课题设置的意义
一、按照毕业设计要求,体现多学科交叉趋势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因为属于工科学科,所以要求本科毕业生必须参加毕业设计工作,按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要求,本科生毕业设计时间为6个月,必须完成毕业设计课题一项,完成毕业论文一篇,并通过答辩,方能参加学位申请。毕业设计课题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确定,范围为生物医学与工学相结合领域。
我们按照要求,结合我们自己的专业特点,先后选择了《中医内科学》教学病案库建设、《中医内科学》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医内科学》网络多媒体课件开发与中医重点学科数据库建设等课题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这些课题体现了中医内科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是目前多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同时,由是我们教研室承担的部分科研和教学课题项目,既能完成毕业设计,又能帮助教研室完成课题研究,同时还能保证课题研究经费。
二、专业指导与能力培养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由于从来没有学习过中医药知识,所以,在课题指导方面,对专业知识的知道尤为重要,否则就不能体现学科交叉课题的特点,完成的课题很可能达不到中医学要求。在进行专业指导时,不同与给中医本科生课堂讲课,只需要告诉他们相应课题中需要体现的中医理论和特色,在完成课题中需要关注的中医内容。例如在完成《中医内科学》教学病案库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了解中医诊病的特点,了解中医望、闻、问、切的具体内容,这样在进行资料整理和剪辑过程中,学生才知道要保留哪些内容和要突出哪些内容。
本科生毕业设计强调的是实践,所以,在指导过程中必须以引导为主,而不是象课堂留作业那样,必须引导学生参与近来,发挥创造能力,从课题设计、技术方法、技术手段,到问题解决、结论总结等,必须体现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所以,对每个学生必须经过开题论证,经过专家认可后才能进行课题实施,最后还要通过毕业答辩。这些都保证了毕业设计的实践性和对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