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科学概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正文】
根据党中央决定,由、教育部联合颁发的高校“两课”改革新方案,与原课程设置相比,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动是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以下简称“社建”课)改为“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高质量地进行“概论”课的教学,既是高标准地贯彻中央关于“两课”改革新方案的关键,也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实现的目标。上海高校先行开设的“概论”课,经过几年实践,积累了不少经验,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搞好“概论”课课程建设的思路和做法。
一、正确把握教学定位
、教育部在“两课”改革新方案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概论”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帮助学生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重点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认识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增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首先需要正确把握教学定位。应该把系统地讲授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根据这一定位,从邓小平理论体系自身出发来规划教学,全面、完整、准确地阐述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只有准确把握住了这一教学定位,才能实现邓小平理论进大学生头脑的目标。
要正确把握“概论”课的教学定位,对广大教师尤其是原来从事“社建”课教学的教师来说,实际上存在着一个教学定位调整的问题。“社建”课是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教学定位是讲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政策和实践以及三者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定位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社建”课的这一教学定位,是由当时的实际决定的。在80年代中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虽然已经提出,但还没有从理论的高度进行系统、完整地概括,人们对这一理论的认识还没有达到把它作为一个科学体系的深度。而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实践已使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社建”课把理论、政策和实践作为课程的教学定位,并侧重以政策和实践为切入点来讲述理论是有其客观性的。“社建”课的这一教学定位决定了其教学主体在于讲述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阐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以此帮助学生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要顺利实现由“社建”课向“概论”课的转变,应该看到两门课在教学定位上的差别,这也是在“概论”课开设之初,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教材的编写,甚至是整个课程的建设都应充分注意的问题。教学定位把握好了,就是在总体上把握了“概论”课课程建设的要旨,也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更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的内容结构,并确定课程讲授的重点和切入点。
摘要:本文主要从信息化背景下高职法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出发,并结合当下“法学概论”精品课程创建的思考与研究进行阐述说明。
关键词:高职法学;信息化背景;课程创建;教学研究
“法学概论”是高职学生在接触到法学当中所学习的第一课程,主要所讲述的就是对基本原理以及知识的掌握。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法律知识以及法律意识的进一步提升,并为之后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信息化背景下的法学教学呈现了多样化的教学特点,应当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促进课程教学的顺利发展。
一、信息化背景下高职法学课程创建的主要目的
(一)为法学概论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
法学概论的学科相对来说比较短,其中理论知识以及系统知识教学目的不强,特别容易受到质疑的就是法学概论和道德教育的理论,如果把信息化手段应用到大学法学概论工作中,那么就会提升法学概论的实效性,提升理论说服力,从而让学习变得更加具有味道。如果在法学概论的教育教学中,权利的问题过于抽象,那么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只需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允许和禁止的行为即可。在教学中运用法律知识对权利问题进行阐述说明,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法学概论使用以及应用的范围。同时,法律研究对象也是法学概论教育学所要研究的主体内容。因此,在法学概论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方式可以使学科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从而进行更好的教育。
【内容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慕课应运而生。慕课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它突破了传统课程模式的局限性,具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针对传统设计概论课程存在的诸如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课时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在慕课教学成为当前教育大趋势的情况下,寻找一条慕课环境下设计概论课程的改革道路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慕课的发展及其特点出发,对传统设计概论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慕课环境下设计概论课程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慕课环境;设计概论;课程改革
一、慕课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慕课的发展
慕课最早由美国顶尖大学发起,“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麻省理工大学中。2001年,麻省理工大学将一系列课程放到网上,免费进行教学,以便帮助社会人士进行业余学习。由于收效显著,这一举动受到了教育行业的广泛关注,许多知名大学开始效仿这一模式。2011年,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多个顶尖名校将他们的课程制成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上供大家学习,如斯坦福大学上传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注册人数达16万。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慕课成为国际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2013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推出了自己的慕课平台,如英国的“未来学习”、法国的“数字大学”、德国的“我的大学”,欧盟的“开发教育”、日本的JMOOC和澳大利亚的Open2Study等[2]。2013年,我国许多重点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等,也开始进行慕课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自此,慕课逐渐发展成熟,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享受到一系列免费的教育课程,甚至还会获得一张名校名课的结课证书。随着慕课的不断发展,一些企业开启了这一教学模式的构建,如网易公开课、腾讯课堂与百度课堂等都属于在线开放课程。
(二)慕课的特点
一“、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策略
(一)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概论”课程的教学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将学生武装起来,帮助大学生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使大学生们具备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方法以及观念认识问题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出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学会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问题。为此“,概论”课程有必要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以素质教育为落脚点,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来增强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二)将“社会大课堂”引进学校小课堂推进“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要求师生的视野要走出封闭的课堂,增加对于社会生活的关注,利用好社会这个大课堂,设置更多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课堂与社会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比如说“,概论”教师经过学校有关部门批准,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以及社会不同行业的精英来介绍自身可供借鉴的经验与教训,而教师则负责将这些经验教训与“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并向学生讲述。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见识和视野,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通过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途径
(一)完善校内实践教学
摘要:为解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讲解不深不透的问题,文章立足于实际,分析其面临的主要创新困境,针对具体存在的不足,积极探索教学创新的方法和对策。并在教学方法、实践活动、课堂体系建设等层面提出几点思考,认为教学改革是提升概论课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以期通过深入的探讨,将党史教育教学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为概论课教学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实效概论课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体现出较强的政治性特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紧密结合,是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课程。针对全新的育人目标,以及新时代下产生的全新的社会矛盾,概论课如何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使理论课发挥其重要育人作用,高校教师进行了具体的探索,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方兴未艾。从目前具体的实践来看,概论课教学改革已经取得进展,但是面对办好思政课的目标,仍然存在较大的距离,还需要开展对课程教学改革方面进一步的思考。
一、概论课程面临的改革困境和矛盾
(一)社会快速变革与教材内容相对固定上的矛盾
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培养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教学活动,有着完整的教育体系,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思政育人功能,不同课程承担着不同的育人职责,因此在教学层面各有侧重。概论课主要是向学生传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主要观念和内涵作出分析,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认可党的理论和政策,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针对这种课程定位,概论课教学的着力点应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并根据在实践中产生的新成果、新战略、新政策[1],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紧跟理论、实践发展的步伐。虽然概论课在新时代背景下,教材内容经过几次的修订,汇集着众多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但是这门理论课程,还难以将党的全新理论及时反映到课程内容中。这就造成党中央各项工作实践的持续推进,与概论课教材内容相对滞后上的矛盾。加之,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下,高职概论课课时安排普遍不足,在教学实践有限的条件下,教师难以完成教学内容扩展,使学生所掌握的内容不全面,概论课实施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