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科学技术导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教师的“教”
1.1教材的选择鉴于各个学校化学类及相关专业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都有很大差别,在高等有机化学导论教材的选用上,需要具体结合本校专业的特点,在明确教学目的前提下,制订出详细的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在本课程教学中,笔者选择了由汪焱钢、张爱东主编的《高等有机化学导论》作为教材.本书以有机结构理论与反应机理作为主轴,系统地介绍了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及各类主要有机反应的历程,同时还介绍了各类有机合成反应与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和师范特色.全书逻辑性强,层次分明,讲解清晰,前后呼应,方便教学.本教材共十七章,前六章主要从“静态”角度讨论立体化学、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活性中间体和酸碱理论等;后面部分则主要从“动态”角度讨论各类反应的反应机理,周环反应和光化学反应等.该课程内容较多而学时相对较少,教师只能对部分有代表性的重要章节进行讲解和辅导.根据周口师范学院实际和专业设置,结合学生的水平和往年的教学经验,笔者主要讲解第1,3,7,8,9,10,11,12,13,14章,重点介绍分子结构和化学活性的关系以及各种经典的反应,尤其是它们的反应机理和本质,其余章节由同学们自学完成.
1.2备课充分,胸有成竹高等有机化学导论课程内容繁杂、理论性强、教学难度大,而且一些具体的有机化学反应又错综复杂,教师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理论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是很难深刻理解并掌握这些具体的有机化学反应原理的.因此,教师只有多学习,多思考,善于钻研教材,充分备课,才能在课堂上把知识讲解透彻深刻,做到胸有成竹,旁征博引.同时,要关注学生课堂上的思想状况和课堂表现,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缺点,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才能在课堂上发挥得淋漓尽致、游刃有余,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首先,教师教学语言尽可能做到用词准确,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创设情境法、探究式、互动式和讨论式教学等等,以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优化课堂结构,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者,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展示实物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4介绍科学前沿,促进课堂教学教师除在课堂上讲解教材知识外,还应该精心选择一些有机化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带入课堂,让学生及时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开阔学生的学术眼界和视野,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科学研究的信心和兴趣.同时,向他们介绍科学奇闻趣事,像凯库勒、R.B.伍德沃德、R.霍夫曼等化学家坚持不懈的追求和奋斗历史,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其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5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高等有机化学导论课程内容丰富却比较抽象,同时学时非常有限,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以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丰富等独特的长处和优势,成为目前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例如Pauling的杂化轨道及价键理论、手性分子的概念、1,3-丁二烯、取代环己烷典型构象等内容都比较抽象,采用多媒体软件辅助教学不仅可以增大教学容量,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究化学微观世界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最终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摘要]文章详细介绍了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个性化培养制度、实践创新教育项目,并对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总体评价,对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麻省理工学院本科培养方案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把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体系作为本科教育的发展目标,深入探索美国典型研究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培养方案对高校本科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以下是麻省理工学院本科培养方案的概貌。一、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麻省理工学院本科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发展能够面对现代社会挑战的知识和能力。除了发展某一领域的能力外,本科生被鼓励充分利用在校广泛学习的机会,成为创造性的智力领袖和问题解决者,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激情。麻省理工学院本科学位课程由核心课程、系要求课程和自由选修课程三部分组成。1.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的课程,至少17门,180个单元,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自然科学类课程设置了6门自然科学基础课、2门限制性科学技术选修课和1门实验课,每门课12个单元。这些课程介绍了科研方法的基本要素:实验基础和技能、数学分析和对实验事实的思维模式。促进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批判性的复习,研究可以对自然现象提供更好解释和对技术进行更好应用的思维和数学方式。①自然科学基础课生物领域:在3门生物学导论中选择1门。这3门课核心内容一致,包括生物化学的基本原则、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等,但每门课都有自己独特的材料。化学领域:在固态化学导论和2门化学原理中选择1门。数学领域:在3门单变量微积分中选择1门,在编号分别为18.02、18.02A、18.022、18.023、18.024的5门多变量微积分中选择1门。其中18.02是最基本版本,18.022理论性更强一些,18.023强调应用,这些课程都在科学和工程的应用中呈现微积分;而18.024则侧重提供微积分学的实质背景,强调论证。物理领域:在编号分别为8.01、8.011、8.012、8.01L的4门物理I中选择1门,在编号分别为8.02、8.022的物理Ⅱ中选择1门。其中8.01、8.02适合大部分学生,8.012、8.022更数学化,而8.01L则是为在高中很少接触物理和微积分的学生设计的。②科学技术限制性选修课共47门课程,要求学生选择2门,加深一年级的自然科学基础教育。这些课程中一些系统介绍某一领域的基本思想和原则,另一些举例说明某一领域工作的态度、重点和方法。③实验课共49门课程,要求学生选修1门。实验课引导学生自主确定和执行处理自然界现象的实验,强调实验类型,训练学生在同样的环境中和专家一样的主动性和思维模式。(2)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课程设置了8门课程,每门至少9个单元,包括分布课程、集中课程和选修课三种类型。这些课程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对人类社会有一个广泛的理解,发展语言和写作技能;对人类文化知识、人类活动的思想观念和思维系统的认识;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理解;对艺术交流和自我表现形式的敏感度等。①分布课程8门课中的3门必须从5个不同分布领域中选择。分布课程具有宽广的智力范围,包含对所选择事物的普遍观点,训练在各领域的假设、观察和智力倾向。它们融合整个当代学识,包括关于妇女、少数民族和非西方文化的材料。采用小班上课,每个学生都可以参加讨论。目前分布课程包括文学和名著研究(13门),语言、思想和价值(16门),视觉和表演艺术(17门),文化和社会研究(19门),历史研究(18门)5大类。②集中课程3-4门必须在第三学年前从30个集中领域的1个集中领域中选择。目前这30个集中领域分别为:美国研究,58门课程;古代和中世纪研究,22门课程;人类学,3门课程;考古学,8门课程;黑人研究,24门课程;比较媒体研究,73门课程;东亚研究;经济学;种族研究;外语和文化(中国、法国、德国、日本、西班牙);历史;艺术和建筑史;工业社会的劳动;拉丁美洲研究;语言学;文学;中东研究;音乐;哲学;政治学;心理学;俄国研究;宗教研究;国际文学和文化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戏剧艺术;城市研究;视觉艺术和设计;妇女研究;写作。③选修课剩余的课程可从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学院提供的大部分课程中选择,从建筑和规划学院及其他学院中选择,从哈佛和韦尔斯利学院(WellesleyCollege)的跨校课程中选择,还可以从研究生课程中选择。(3)交流课程设置了4门课程,保证学生在一般写作、语言交流以及专业领域常用演讲稿件写作方面得到训练。其中2门在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课程中选修,2门在系要求课程中选修。2.系要求课程系要求课程一般有150个单元。有些专业的系要求课程分为系核心课程和专业领域课程,其中系核心课程一般约100个单元,专业领域课程一般约50个单元,专业领域课程一般有很大的选择余地。有些专业的系要求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一般也有很大的选择余地。3.自由选修课程自由选修课程有48个单元,学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修,学校有几百门课程没有先修课程。新生可以选修。总体来说,除核心课程外,学生为获得学位还需要修读180-198个单元的课程,每学年一般应修读8门课程,一共应修读32-34门课程。二、个性化培养制度1.选专业学生可以自主选专业,一般在一年级末选择一个专业,二年级末必须做最后选择,期间可以调整。学校为每个学生安排一个导师,帮助其设计学习项目、选课、选专业。2.双学位、辅修学生可以获得两个学位,一般在二年级完成后,课程累积平均成绩不低于4.0时,申请修读第二学位。学生可以修读2个辅修专业,学院共开设30个辅修专业。3.三、四年级PDF选择学生在三、四年级可以选择学习2门课程,获得P、D或者F分数。P代表C或者更好的成绩。这种选择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机会学习非本专业领域的课程,而且不影响他们的学分。
4.外校学习学生有相当多的机会在外校学习,包括在国外学习一个学期或者一年的课程和在国内其他学校申请课程。(1)在国外学习学校提供在英国剑桥大学和加拿大、法国、以色列、西班牙等国学习的项目。另外学生还可以直接向外国学校申请课程或者申请国内其它院校管理的外国学习项目。(2)在国外实习学校提供在中国、法国、印度、意大利、墨西哥、新加坡和西班牙等国的企业或者研究机构实习的机会。(3)国内其它院校学习学生可以在国内其它院校学习,获得转换学分。可以去哈佛大学除商学院、扩展学院和夏季学校的其它学院学习,去韦尔斯列大学的任何学院学习,去马萨诸塞州艺术学校、博物馆和美术学校学习等。(4)院系交换项目航空学院学生可以在欧洲几个学校学习,建筑学院与新英格兰代尔夫特(Delft)工学院有交换项目,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与牛津大学有交换课程。三、实践创新教育项目1.新生年学生一般在第一学年除完成4~5门自然科学核心课程、2门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核心课程,修读一些选修课外,还可以参加实践性和创新性强的新生学习团体,包括联合课程、实验学习团体、媒体艺术和科学项目、地球研究(Terrascope)。不同学院对不同项目和学生在每个项目中的要求不同。在这些项目中,学生和教工之间有高水平的互动和交流。(1)联合课程该项目使学生成为与一个教师团体一起工作的60人左右的新生团体成员,这个团体覆盖了大部分一年级核心课程的学习项目。它联系和融合不同的课程,由不同学科的教师组合在一起教授,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和交流,促进学生参与研讨和课外活动,并有许多非正式活动做补充,如与化学教师共进晚餐等。(2)实验学习团体该团体给学生提供参加小班课程(一般少于10人)、以讨论为基础的研讨班、交互式学习团体、动手实验和独立学习的机会。该团体提供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核心课程,还包括一些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课程。该团体还鼓励教师和学生发展理论联系实践的6单元的实验研讨班。在过去几年里,该项目提供的新课程有节奏和蓝调音乐的历史、岩石攀登的物理学等。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安排课程表,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专题。小班允许学生与教师和同学之间有更多的交流,每周的午宴、周末旅游等活动也促进了团体成员之间的交流。每年约有50名新生,15名2年级学生,10名教师和20名高年级指导者参加该活动。(3)媒体艺术和科学项目该项目强调在学校国际著名媒体实验室里的研究,导师将实验室的研究课题与物理化学核心课程联系在一起,学生现场学习研究是如何进行的。在秋季学期学生参加新生研讨课,学习计算机媒体设计基础,并进行关于通信和技术交叉的动手设计训练。在春季学期学习媒体艺术和科学研究导论,该课程包括撰写和提交研究活动的结果。与该课程结合,学生通过本科生研究活动参加媒体实验室的一个研究项目。媒体实验室的研究者秋季学期还教授物理I和固态化学导论的背诵和指导部分,春季学期教授物理Ⅱ的背诵和指导部分。在教授中强调物理化学基础和媒体实验室中正在进行的研究之间的联系。(4)地球研究该项目为学生提供在教室围墙外学习的机会,强调应用不同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复杂真实世界的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构成行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去设计为未来确保一个可支持环境的策略。该项目在传统核心课程外要求两门课程。在秋季学期,学习解决复杂问题(9单元),探索科学家和工程师如何解决需要复合型学科方法的难题。在春季学期,学习交流复杂环境问题(9单元),设计和构建博物馆展览会。这两门课程围绕一个一年一次的主题。在2006-2007学年该项目学生研究新奥尔良的重建、密西西比河和海湾(GULF)海岸管理。与研究者和其他人紧密的相互交流是地球研究经历的重要部分。学生参加每周午餐研讨会,在会上研究者和其他人谈论他们的工作。在独立活动期间学生通过该项目还参加一个有学分的活动。学生还有机会管理与暑期学习相关的领域研究。(5)研讨会该项目是一个学习促进项目,通过小团体学习提高学生课程学习成绩和他们对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期望的理解。团体可以在任何课程中由5个或者以上的学生组成,每个团体每周举行两次90分钟的会议。这种小团体强调每个成员的全力参与,由一个经过训练的职工作为指导者。2.独立活动期独立活动期是一月份的4周时间。教师和学生可以从常规课程教学中解放出来,进行弹性教学、独立学习和研究。学生被鼓励学习特殊设计的课程,组织和参与各种活动。(1)活动每年有600多种不同主题的活动,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没有学分的活动共39类,有学分的特殊主题课程共21类。(2)组织活动非学术性活动由麻省理工学院委员会成员(包括教师、学生和雇员)组织和参加。组织活动使学生能够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去发展和教一个项目,获得组织和领导技能。3.本科生研究项目该项目邀请本科生与教师一起参与每个学术系、大部分跨学科实验室和中心的大范围的研究活动。学生可以获得报酬、学分或者进行义务工作。参加研究活动能够使学生与教师建立联系,获得数据收集和实验技能,探索学科前沿,从事教室中没有的实际课题;使学生对研究中的思维过程有一个更好的理解。4.埃杰顿(Edgerton)中心该中心给学生提供从事动手项目、活动和研讨课的机会。它可以提供工作地点、实验工具、机械车间或者仅仅是建议和鼓励,具体包括以下方面:提供一些典型的课程包括电子学导论、数码摄影等。提供在校园内给4~8年级社区学校学生教授工程和科学知识的机会,包括机械、电路、光学和生物学等方面。支持一定范围的动手活动,包括火箭团体和一系列机器人团体等。在工程设计、高速无线电运行分析、科学摄影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本科生研究项目。在独立活动期间,引导工作车间教给学生在本科生研究项目中有用的技能;组织学生到海外去与当地的团体成员在发展中国家一起工作,确定可以在夏季学期研究课程中从事的项目。提供一年的系列课程和在秋季学期开始的与国际发展和科技相关的领域旅行。该中心还是服务学习和公共服务中心的联合赞助者,为学术课程提供社会服务项目。5.本科生研讨课和新生研讨课本科生研讨课给本科生提供与教师交流目前感兴趣的主题的机会。新生研讨课是专门为新生设置的研讨课,课程组织者是学生导师,课程形式和主题多样,一些倾向于小组讨论,一些有演讲者,一些注重于动手学习。所有的研讨课都有6个单元学分,班级是小班。6.二年级研究项目二年级学生在每个学期可以将一门课程作为研究项目。研究项目课程使学生可以获得课程分数或者不要成绩。学院和系要求课程都可以作为研究项目。这是为了通过弹性的成绩选择缓和进入二年级的转变,鼓励二年级学术研究,鼓励学生在二年级一开始就考虑非传统课程。四、麻省理工学院培养方案的特色由上文可知,麻省理工学院的培养方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1.重基础注重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约占课程总量的1/2,而且课程内容丰富,开设的课程形式多样。自然科学类课程中,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为不同基础和兴趣的学生开设了不同档次的课程。还开设了大量的科学技术限制性选修课程加深学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开设了大量的实验课训练学生的实验研究能力。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选修课程开设了三种类型,使工科院校的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素养。分布课程使学生能够普遍了解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集中课程使学生能够选择深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领域,选修课程给了学生更加自主的选择机会。注重学科基础课程,同一学科的学科基础课程一般打通。2.重实践创新教育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研究环节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和科学研究有机联系起来。注重实践创新教育环节,给学生充分的综合实践和研究锻炼的机会。在一年级,给学生提供的联合课程学习团体、实验学习团体、媒体艺术和科学项目、地球研究、新生研讨课等都是与一年级的基础课程学习紧密相联的实践性、研究性学习项目。这些项目促进学生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与工程实践应用和科学研究有机联系起来。另外每个年级学生都可以参加的独立活动期、本科生研究项目、本科生研讨课、埃杰顿中心,还有二年级研究项目等实践创新教育项目,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研究训练的机会。3.重个性化培养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个性发展机会。学生可以选专业、修读辅修双学位、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修课程、在外校学习。在核心课程和系要求课程中学生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在各类实践创新教育项目中,学生也有充分的选择参与机会。
一、“技术”与“人文”并重的趋势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图书馆工作带了巨大冲击,人们对于图书馆学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技术层面上,不难想象,技术对图书馆的发展至关重要。当然,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并非能解决图书馆所遇到的一切问题,由于“人文精神”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剥离了原本统一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比如:在图书馆的发展中,出现了“重先进技术,轻人文关怀”的倾向。当前,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图书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他们试图改变现状,并努力从理论高度上寻求指导,于是呈现出了呼唤图书馆学“技术”与“人文”并重的研究趋势。一般来说,图书馆人文精神包括两种:一是对读者的尊重,也是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核心;二是以读者满意为管理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因此,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以人文精神为基础,先进技术才能得到持续发展;也只有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人文精神才能发扬光大。
二、“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实施了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计划,尤其是近几年来,许多图书馆学专家都把数字图书馆纳入了现代图书馆学研究的理念体系中。比如:1999年,在《现代图书馆学理论》中,余引篪、霍国庆把网络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等同为一个概念中的资源共建与共享、存在与拥有的关系等问题;2002年,在《图书馆学概论》中,吴慰慈、董焱编著也专门用两章的篇幅介绍了信息高速公路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等问题;2003年,在王子舟的《图书馆学基础教程》和于良芝的《图书馆学导论》中,虽然未开辟专业的数字图书馆章节,但是在所有内容中都对数字图书馆进行了讨论。可见,现代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复合形态,同时随着数字化程度的提高,图书馆学的发展环境也将不断呈“数字化”发展趋势。
三、“图书馆联盟”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通过各类型的图书馆工作实践,为了适应用数字化和网络的发展环境,图书馆联盟活动十活跃,它已经成了一种时代的自觉,常常以地域、类型、学科为基础而建立,目的是为了帮助各个成员减少成本,提升服务质量,更好地共建、共知和共享信息资源,从而深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具体地讲,图书馆联盟活动的合作内容主要包括六种:一是联采统编;二馆际互借;三是集团购买;四是参考咨询;五是系统共享;六是项目开发。当然,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环境也逐渐走向成熟,图书馆联盟将面临着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其发展的可行性是不言而喻的,即图书馆联盟是未来图书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内容提要】本文对从科学哲学到科学社会学这一元科学研究发展趋向作了评析。认为:传统的科学哲学的定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难以将社会历史的观点贯彻到底;科学社会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弥补科学哲学的局限性,而且也为整个元科学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是,科学社会学(特别是科学知识社会学)也有其自身的限度,并不能取代科学哲学对科学内容本身作深层的研究。
【关键词】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
【正文】
传统的科学哲学主要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研究科学的,并且取得了累累硕果。但是,仅仅从这个角度来研究科学显然是不够的。科学也是一种社会系统或社会体制,并且科学知识本身同社会条件也的确存在着某种联系,因此,还需要对科学进行社会学的研究。近些年来,随着元科学研究的不断进展,人们越来越发现传统的科学哲学的定位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以致想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作深入研究,感到困难重重。而另一方面,由于科学社会学与科学哲学相比起步较晚,加上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诱人的应用前景,使得科学社会学研究正方兴未艾。尤其是随着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大有从科学哲学走向科学社会学的趋势。本文对元科学研究的这一发展趋向作了评析,认为:(1)传统的科学哲学的定位最突出的局限性之一,在于难以将社会历史的观点贯彻到底;(2)科学社会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克服科学哲学的这种局限性,从而促进其深入发展,而且也为整个元科学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3)科学社会学(特别是科学知识社会学)也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并不能取代科学哲学对科学内容本身作深层的研究。
一、传统的科学哲学的定位及其局限性
尽管关于什么是科学哲学这个问题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但是,一般说来,人们基本上还是倾向于将传统的科学哲学定位于作为一级学科的哲学下面的一门二级学科。更确切地说,科学哲学的研究范围基本上局限在认识论或方法论的领域内,并且把它所研究的认识论或方法论几乎等同于“科学的逻辑”。这在约翰·洛西所写的《科学哲学历史导论》一书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他将《科学哲学历史导论》写成了“科学方法观点发展的历史概要”。在他看来,科学哲学主要探索下列问题:(1)哪些特征把科学研究与其他类型的研究区分开?(2)科学家在研究自然时应遵循哪些程序?(3)正确的科学解释必须满足哪些条件?(4)科学定律和原理的认识地位是什么?因此,科学哲学要比科学本身的实践站得更高:科学从事的是对事实进行解释,而科学哲学的主题是研究各门科学的程序和结构以及科学解释的逻辑。([1],p.2)值得注意的是,约翰·洛西将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学派及其以前的科学哲学看作是“正统的”科学哲学,而将库恩、拉卡托斯、劳丹、费耶阿本德等历史主义的科学哲学看作是“非正统的”科学哲学。
根据我们的国情国力所决定,我们根本不可能走西方医疗保障模式的道路。而中医药学在医疗保障体系中则有着明显的优势。中医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以“简便廉验”为特点的医疗卫生办法与经验,且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与未来医学发展方向极具一致性,只要加以认真地继承、整理、学习和发展,完全可以在当代社会发扬光大,与西医并驾齐驱。许多有识之士和一些权威人士都认识到,要在我国建立一个以预防为主,城市中西医并重,农村中医药为主,中西医并行的新型医疗体系,必须全面振兴中医药。我们的国家和政府对中医药的战略地位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从世界眼光看,随着医学模式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医源性、药源性、心身疾病以及老龄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增多,人们对于预防保健需求的日益增长,尤其是一些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带给人们安全用药的恐慌,人们开始把目光转向天然药物和传统医药。在“回归自然”的潮流中,不少国家的医药卫生政策也正在朝着有利于传统医药发展的方向转变。当代科学对实证还原论的反思,复杂性科学的兴起;人们从多元视角和多学科的维度以及从非线性思维方式对中医药学开展的讨论和探索,这一切都为中医药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搭建了新的世界舞台。
中西医结合遵循了现代科学高度融合的规律,发展迅速。我们及时开设了中西医结合专业,很好地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形势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出现整体化、综合化发展,突出表现于学科的交叉、综合、融合,使边缘学科、综合学科、横断学科等交叉学科不断地兴起与发展。每一交叉学科的产生都给人们带来了新方法、新认识。“综合就是创造”。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门新兴综合学科,它是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相互渗透的结果,它是以不断综合中西医药知识为基础进行知识创新的产物,它将在不断地综合中西医药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持续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们中国的首创和独创。中西医结合的大思路具有深厚的中华和合文化底蕴,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它完全符合当代学科发展的自然与必然的规律。而我们在中西医结合学科方兴未艾之际及时地建立这一专业,可谓顺应潮流,独具慧眼。我们有强大的西医学科阵容和雄厚的科研实力作为建立这一学科的背景,这在国内众多的中医院校中是不可多得的优势。风云际会,恰逢其时。由上观之,这三种历史契机确实是可遇而难求。因此,审时度势,把握机遇,以展宏图,这是中医药学院发展战略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关于学科建设中的基础理论教学
学科建设在我们的发展蓝图中是至关重要的。这里着重要谈的则是学科建设中的基础理论教学问题。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谈。一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2以)4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山东济南举办了中医基础类重点学科建设重大问题高层论坛。会议明确指出:中医基础类重点学科建设不同于西医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学科,其理论体系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中医基础研究要两条腿走路,即传统方法和现代科技方法,两者缺一不可。会上还特别指出了中医学史、医古文、中医文献、中医各家学说四个二级学科在中医基础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医学不仅具有医学性质和自然科学的属性,而且具有文化和哲学性质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属性,在其学科建设中,要深人揭示其文化内涵、文化特征、哲学思想和人文价值,不仅要涉及到自然科学要素的整合与取舍,还要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因素的借鉴与链接。中医属于复杂性系统科学,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中医基础学科的重要途径。作为中医学基础课程之一的中国哲学史教材已经推出,并已在一些中医院校中试行。近日,邓铁涛老先生接二连三写文章,呼吁培养“铁杆中医”问题。邓老和任继学、朱良春、周仲瑛、干祖望等名老中医都强调了中医教育中的经典教学和古汉语、文化哲学素质的培养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中医文史哲学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不可削弱,对这方面的选修课和系列讲座要予以必要的支持和扶助。中医基础理论在当代面临着新的变革,中医基础理论将从古汉语基础、哲学基础、生理、病理、治疗、预防等方面进行学科体系构建,我们应当不断地积累各方面的教学经验,为建设结构合理的基础学科群做出我们应做的贡献。我们每一个中医教育工作者都要有这种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二个方面是中西医结合专业中的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的设置问题。我们的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计划设置有三十门课程,其中有一门课程是中西医结合导论。前面已经讲过,中西医结合是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有许多问题还正在探索。正因为在探索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创造。广东人历来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我们身居广东,应当发扬这种优良的传统。中西医结合系列课程尤其是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的建设非常需要这种胆略和气魄。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内、外、妇、儿以及骨伤、眼科、五官科学、护理学、临床科研方法都已经先后相继推出。而中西医结合导论性的课程尚未产生。为了打造我们的学术品牌,我们应当积极参与全国性精品教材的编撰工作,对于中西医结合这一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导论性课程的设置尤为必要。中西医结合在目前有许多不成熟的方面,两套体系在理论上具有不可通约性,那么,中西医结合导论究竟应该导什么?笔者认为: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中西医比较。要从两种医学不同的文化背景,两种医学的源头及各自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尤其是两种医学的当代形态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多方位的比较;还要从两种医学的不同认知方式和临床思维进行方法论的比较等等。这种比较有助于对两种医学体系特质作深刻的把握,有助于从他者观点更好地理解自己,从而突出自身优势以更有效地进行优势互补和融合,中西医的比较同时也有助于扩展人们的视野,以推进医学科学的多元化发展。进行这样的比较是参与和更新人类生命科学建构的重要途径。
中西医结合是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崛起的,全球化给中西医结合事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西医的比较肩负着中西医两套理论体系的对话、沟通的使命,它不仅能在这种对话、沟通过程中启发人们的思考,努力探索中西医结合的途径,探寻中西医结合的具体运作方式,同时也将对中医理论的创新和西医科技发展中的困惑提供不可或缺的借鉴。比较方法已经不再是普通研究中的比较手段,它是全球化时代的一种思维方式用于学术研究的产物。比较学科已成为当代学术研究中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它在众多学科中正在迅速成长为一门“显学”。因此,在中西医结合的导论性课程中以中西医比较为重要内容应当是势在必然的事情。
二、文献资料的学科建设和刊物的创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