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未来15年是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提升科技竞争力、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关键时期。编制《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制定和实施我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全面建设惠及城乡800多万人口的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制定本纲要。
一、序言
当今时代,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依靠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让位于依靠科技、知识和人才的创新发展模式,国家间、城市间竞争越来越呈现为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加强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不仅是顺应世界科技革命发展的需求,也是我国实现新阶段目标和科技发展的迫切需要。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已经成为国内众多中心城市的共同追求和发展目标。面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大势和日趋激烈的科技经济一体化竞争,我们要更加坚定地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未来15年我市科技发展面临重要机遇。经济全球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和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继续推进,世界范围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和东部地区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加速转移等。这些都为我市加快科技发展,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科技发展也面临着国内区域间和城市间竞争加剧,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跨国公司不断强化技术升级、知识产权保护和竞争性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及经济体制改革滞后等诸多严峻的挑战。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科技支撑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但发展中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科技投入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总体技术能力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产品较少;制约科技发展的体制障碍仍未完全消除,区域创新体系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健全等。这些都将制约我市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制约我市由科技资源大市向经济强市的转变。未来15年是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突破能源、资源与环境瓶颈制约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下更大力气,做更大努力,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科技优势,积极构建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机制和体制,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轨道。
一、科技发展的回顾与分析
(一)科技发展成效
期间,全市科技工作坚持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着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科技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高,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市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等荣誉称号。
——科技支撑发展成效显著。重点实施省“13115”和市“6333”科技创新工程,加大科技支撑专项和科学研究与发展项目的实施力度。实施中、省、市科技计划967项,其中国家123项、省359项、市485项。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资金21131.5万元,比“十五”增长4.3倍%。攻克“连续管板对接工艺”等重大关键技术118项,其中国际领先12项,填补国内空白36项。开发“12000米钻机”等新产品897种,新增销售收入103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27.6%。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2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9.6%,年高新技术产值达到54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40.4%。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推进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836项(工业类608项、农业类90项、社会事业类138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46项、国内先进水平的56项;获得国家、省、市科技奖励295项(国家科技奖励2项,省政府科技奖励52项,市市政府科技奖励241项)。秦川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精密齿轮磨削数控蜗杆砂轮磨齿机”、石油钢管有限公司的“螺旋埋弧焊管研制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宝石机械自主研发的“hz19-2/3海洋钻机”、宝石钢管自主研发的“高钢级大口径厚壁螺旋埋弧焊管”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市科学技术最高奖。推进专利申请“双提升”工程,累计申请专利2791件,授权1523件,分别是“十五”期间的3.4倍和8.7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94件,发明授权专利160件,分别是“十五”期间的0.9倍和1.9倍。
——区域创新体系日趋完善。期间,新建国家级“油气管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实现了零的突破)、省级“石油钻采装备”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市级“飞行环境监测”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新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宝钛集团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工业研究分院2个。目前,我市拥有博士后工作站4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属科研所5个,生产力促进中心14个,科技孵化器6个。建设了科技文献查询等6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构筑了市、县、乡、村四级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6个省重点科技产业园区创新服务功能明显提高。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省、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8家。国家火炬计划钛及钛合金新材料、重型汽车及零部件、石油钻采装备等3个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顺利推进。
同志们:
在全国上下掀起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美好日子里,又迎来了我局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宣告成立的喜讯。在此,我谨代表局党委对我局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借此机会,我就本局“开发老科技人力资源、发挥老科协组织作用,为临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作新贡献”讲二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速开发老科技人才资源的重要性
*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而我国正是在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条件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但是老龄人口增长过快也会给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带来难以适应的经济负担,只有充分发挥老年人特别是老科技工作者的作用,才能把我国老龄人口压力转换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人才资源,才能减轻国家负担,提高老龄人口生活质量,更好地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老年科技人才资源是人口老龄化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老科技工作者是老年群体中的精英,是一支不可忽视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党和政府对老年科技人才资源十分重视。目前,我局已有一批老科技工作者,随着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这支队伍不断扩大,他们中有中级以上职称,年龄在70岁以下,身体健康,思维敏捷,可以继续工作的约占80%左右,具有高级职称的也占一定比重,其中还有一些是受到省、市、区表彰的拔尖人才,这对科技人员相对匮乏的建设局来说,无疑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老科技工作者是老年人中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大多数是建国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政治觉悟高,社会影响大、事业心强,有较高的科学技术造诣,经验丰富,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创新基础好,是一批可敬、可爱、可信任的科技界宿将,他们退下来后,仍有强烈的为党的事业再作贡献的愿望和要求。
一、现代科技发展特点
1.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愈来愈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由于各个历史时期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不同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规模、水平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从总体上看,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加速度”的发展态势。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包括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激光技术、新型结构材料、空间技术等领域构成了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内容;二是科技知识和科研成果的数量急剧增长,甚至出现了“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时下流行语;三是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人类获得知识和各种信息的时间大大缩短,渠道来源更加多样化;四是随着知识更新速度和科技进步进程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产品转化率大大提高,促进人类社会向更深层次领域发展。
2.各学科交叉与融合以及新兴学科的大量涌现,促进了各学科的专业化、综合化发展各学科交叉与融合以及新兴学科的大量涌现,是现代科学技术向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与渗透的必然结果。进入21世纪,一是科技发展的跨学科性日益明显,各学科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尤其是始于上世纪的纳米技术、生物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空间技术以及与认知科学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促进了新兴学科的大量涌现。二是科学技术的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分支学科越来越多,专业化的程度也是越来越高。三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在出现分化的基础上,又趋于综合化、整体化的发展,如生命科学,一般被认为是21世纪的领头科学,它就是各学科交叉、综合的结果,既有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的综合,又有行为科学、心理学、神经医学等学科的渗透。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许多重大的、尖端的研究项目往往需要多领域、多学科的综合运用,依靠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研究人员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
3.科学与技术结合得更为密切,缩短了科研攻关的周期,初步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及销售网络化体系回顾科技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以往的科技发展中,科学与技术还是各行其是,或技术推动科学发展或科学推动技术发展。但是,在今天的科技发展中,科学的发展推动技术应用的产生,技术的发展又推动科学理论的产生,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正是由于科学与技术相互依赖程度的提高,我们攻克科研难题的周期大大缩短。此外,现代社会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信息的繁荣,一种新产品刚刚生产出来,就会在网络上看到非常完善的销售及售后服务体系,因此,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销售网络化体系正在逐步建立起来,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视。
4.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科技全球化的进程也在加速,科技合作与竞争并存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与一体化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全球化。但是,从目前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上看,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方面,科技发展还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大多数科技研发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各国在科学技术发展与研究方面既存在着竞争又存在着合作。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的综合国力及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此,各个国家为了保持在某一研究领域高科技的先进性、垄断性,通过申请专利或采取保护知识产权的方式,严格控制先进的科学技术外流;同时,有些是人类共同面对的课题,如全球变暖、能源危机等重大高科技项目工程,对于世界性课题需要多个国家共同参与,国际科技领域方面的合作全面展开。世界各国在科技竞争中也积极要求开展有条件的国际科技合作。科学技术发展的越深入、涉及的领域越广泛,国际合作也会越广越深入。科学技术对于世界各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挑战大于机遇。
二、顺应现代科技发展,加快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关于制定本次规划的背景;关于本次规划工作的主要思路;关于本次规划需要重点研究的若干战略问题,对科技局局长科学和技术发展大会讲话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研究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公共健康、生态环境等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科技的影响,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和新的阶段性特点,客观评价中国的科技实力和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确立未来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提出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研究未来20年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学和技术的迫切需求,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机遇和趋势,筛选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迫切需要科技支撑的战略性问题和重大瓶颈问题,提出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重点领域、研究中国区域科技和经济发展的特点,提出促进地方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协调发展的区域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研究如何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以及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的体制、机制问题,具体材料请详见:
一、关于制定本次规划的背景
这次即将制定的中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是新世纪中国第一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以及加入WTO后的第一个科技规划,是中国新一届政府成立后要制定和实施的第一个规划。制定本次规划,是关系中国新世纪现代化事业的重大事件,具有鲜明的时代历史背景。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国确定了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我们坚信这一目标一定能实现。当然,任务是艰巨的。面临着人口增长、产品结构、能源供应、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对经济增长越来越强的约束,中国不可能继续走发达国家历史上曾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为此,中国政府提出,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一切,要求中国人民在未来15—20年内,加快发展科学和技术,创造性地运用科学和技术的力量,克服各种困难和制约因素,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实现未来的发展目标。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自1992年中国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国家科技活动结构和方式,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今天,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是如此广泛,科学技术活动不再是仅仅局限在国有的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民间的科学技术活动十分活跃,规模日益扩大,特别是许多私营、民营企业积极地开展技术创新,企业正在逐步成为R&D的主要力量,以市场为主导的科技资源配置格局正在形成。因此,新时期的中国科学技术体制,必须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十分迅猛;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国家安全的主导力量。在未来几十年里,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将有可能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以及脑与认知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乃至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领域形成新的科学前沿,发生新的突破,这将引发人类社会新的变革,也将对全球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科学和技术的突破,将不断给人类发展的前景带来曙光,然而,科技发展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技术预见难度加大,对每一个国家来说,如何抓住未来科技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是一种挑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更需要紧紧抓住未来科技发展带来的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