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科研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体现了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都特别强调高校要注重和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作为培养人才,生产和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高等学校,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其高等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科研创新是一个大学综合实力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高校成为研究型大学的关键,提高高校的科研创新水平的关键措施是注重和加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研究生是主体。但是,本科生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相当大的群体,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在很多高等院校被忽视。杨振宁曾对中国大学生这么评价:“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大学生缺乏科研创新能力和素养。在美国,本科生的科研活动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而在我国只有少数高校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比如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和江苏大学等等,但仍然存在“重争取、轻管理,重立项、轻过程”等很多问题和不足。在校的大学本科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和民族强盛的中间力量和希望所在,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本科生科研创新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大学本科生创新发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大学本科生整体创新能力方面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局限性,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高校培养机制对本科生科研创新的制约
我国的大学生教育的培养机制比较完善,但是其培养目标单一,教学评估方式单一,培养方案和过程对大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考虑较少。本科生的教育目标注重学生学习已有知识的能力和教师传授已有知识的方法,其教学结果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中心来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教师的教学好坏。这种“教师教,学生学”的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创新能力,且缺乏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和自主化。同时,这种教育培养过程具有统一和规范的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很少考虑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考核,使得很多本科生忽视了科研创新或者缺乏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此外,大学生的培养机制促使很多老师产生只以“上好课为己任”的想法,使得师资队伍缺乏创新意识,安于教学现状。
摘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意味着在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核心地位的战略申述以及立德树人中心任务的实践强化。从行动上看,专业建设中的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需要着力塑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锻炼严谨科学的科研思维与方法等,以回应新时代人才培养新需求。管理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学生中心地位的系统夯实、学生参与质量的有效提高,以及全过程激励保障等,从而构建研究性教育形态、营造科研创新的“三全”育人生态,以提升创新育人效果。
关键词:一流本科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对国家教育组织形态、教育实施体系与评价模式等不断提出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贯彻实施“双一流”工程,其核心在于全面强化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现创新型人才的系统培养。在此过程中,与之相应的管理服务要求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为此,文章拟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需求以及管理重点进行探讨,以期对此论域有所助益。
一、新时代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引领育人新方向
坚持以中国逻辑来立德树人、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基础性工作[1]。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2],其逻辑出发点和归宿是本科生基本的、自由的、可持续的、充分的、创造性的发展。其中,培养学生具有极强的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构建研究性教育形态,是基本特征之一[3]。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通知,决定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在2019年至2021年,建设1万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万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这标志着,新时代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正式拉开大幕,由此将对高等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此新阶段,面向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也更加紧迫地摆在了高校教师的面前,成为亟待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入探索的重大议题。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4]。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是为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系列文件要求而提出的,旨在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目标在于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重点举措和核心抓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需要瞄准一流本科教育的精英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其精英性、批判性、基础性和学术性特质[5]。这是国家层面对新时代育人方向做出的宏观指引。一方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的基础。一般而言,专业是知识模块的集成,学科则是知识体系的集成,专业是学科的基础。只有真正扎牢、凸显本科专业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抓手与载体作用,才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目标任务。另一方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注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之需、发展之要。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的过程中,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高等院校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需要紧扣“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党和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复合型,有真正创新力、实践力和服务力的高素质人才。基于此,文章着重就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以及培养过程中的管理重点问题,展开针对性探讨,以期对该论域有所助益。
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摘要:介绍了案例科研指导方法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案例科研指导的研究生与高年级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并阐述了该方案在暖通和能动专业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创新能力,科研活动
0引言
暖通和能动专业在建筑、电厂、电子设备等很多领域都具有广泛应用,并且工程性和理论性都很强。这些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知识创新水平甚至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提高,因此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探索[1-8]。马跃良[1]探讨了营造和加强研究生创新教育培养的一些基本条件和特征,强调在面对研究生大规模扩招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是研究生培养必然的趋势,也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问题,特别指出要加强管理方法创新,加强学科建设,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及加强学术交流等良好的建议。邓义江等[2]细致论述了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和策略,指出导师的指导作用和榜样作用的重要性。周娟[3]针对目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的现状,分析了科研实践在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提出强化科研实践,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建议。韩斌等[4]就如何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特别指出论文工作阶段是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关键阶段。肖健梅等[5]通过分析和结合自己多年培养研究生经历及总结的经验,从校园创新氛围、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这四个方面提出见解和切实的建议。董发昕等[6]提出从拓宽研究生的实验技能角度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袁青等[7]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角度结合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探讨了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的影响。刘新亚等[8]指出把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特点,努力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以上学者针对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结合自身教学科研体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非常有益的措施,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而本文结合普通211院校的实际,提出了基于案例科研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到在读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中。
1案例科研指导
案例教学从1870年哈佛法学院以来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经过不断的完善推广,案例教学已经从哈佛大学走向了世界,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9]。张继学[10]综述了案例教学在国内的发展现状。李巍等[11]对视频案例教学及其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刘婷[12],温国强[13]和张俊文等[14]分别对会计专业课程,高校体育教学和矿业工程课程的案例教学进行了分析研究。徐延宇[15]系统地论述了案例教学及其运用。以上学者从不同角度针对自己的教学科研实际对案例教学进行了非常有益的论述和分析,通过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案例教学的优势已越来越广泛的被采用。本项目针对热动专业的实际拟采用科研案例来指导研究生并对其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对其他专业研究创新能力培养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课题通过对研究生进行科研案例指导,提高研究生的知识理论迁移能力,创新能力。科研案例指导主要是结合自身科研实际进行,由导师来讲解和引导并对学生掌握不扎实的基础环节进行实践,从根本上提高其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这对完成研究生的科研任务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科研案例指导方法,不但能让研究生快速入门,又能让他们不断创新,进一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兴趣。本课题的培养方法可以很方便简洁地推广到其他学科,提高其他学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兴趣。
一、培养医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兴学科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高、更严。高等教育是教学和科研、学习和创新的结合,肩负着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任。培养大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既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疾病认识程度的提高,社会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开拓创新能力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医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活动,通过科学研究不但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知识,完善了知识结构,而且还培养了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会在毕业后的临床工作和医学研究中实践运用。这样医学院校才能培养出跨世纪的合格医学人才,同时也体现了高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和目的。
二、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1.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创新意识。当前我国医学教育普遍存在教学和科研相脱离的现象,加上医学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学科门类繁多,学时数多,教师“灌输式”教授,忽视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就业、考研的压力下“接受型”学习.,没有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习惯和创新性意识。除少数真正有兴趣想了解科研整个过程的学生外,多数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的意识还比较淡漠,即是有极大的科研兴趣也因氛围不够浓厚、缺乏正确的引导等原因而放弃。据统计,有近86.2%的学生把业余时问用在复习功课上,只有7.5%的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或者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而国外对医学生的培养较重视在本科教育早期就提供融入科研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科研作风和开拓创新的科研精神。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率先实行UROP(UndergraduateResearchopportunitiesProgram)计划,为本科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训练的机会,MIT有70%的本科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参加过这个活动。
2.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由于医学院本科教育主要以“教”为主,学生没有从事科研的经历和规范的科研训练,绝大多数医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较低,文献检索和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没有科研课题设计和科研论文撰写能力。而通过科研训练,教医学生学会批判性阅读文献、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运用新技术、分析数据、撰写科研论文等的能力,而且科研经历给他们提供了进一步进行科研的兴趣和动力,在方法论上对以后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把至少3个学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生的科研训练上,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进行基础科研活动,造就了该院学生在国际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实力。
3.医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机制和保障措施。尽管国内各大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项目的执行,但还受到各方面的限制。时间上,由于教学计划中的课时数多,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学校的实验中心、实验室虽然向参加活动的大学生开放,但实际操作上存在很多困难;创新活动缺乏足够的经费;指导教师和学生相互脱节,学生找不到合适的指导教师,教师指导的项目学生不愿参加;指导教师和学生花费了时间、精力参与课外学术活动,但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挫伤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种种因素都限制了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的竞争力。
一、培养医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兴学科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高、更严。高等教育是教学和科研、学习和创新的结合,肩负着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任。培养大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既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疾病认识程度的提高,社会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开拓创新能力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医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活动,通过科学研究不但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知识,完善了知识结构,而且还培养了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会在毕业后的临床工作和医学研究中实践运用。这样医学院校才能培养出跨世纪的合格医学人才,同时也体现了高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和目的。
二、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1.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创新意识。当前我国医学教育普遍存在教学和科研相脱离的现象,加上医学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学科门类繁多,学时数多,教师“灌输式”教授,忽视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就业、考研的压力下“接受型”学习.,没有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习惯和创新性意识。除少数真正有兴趣想了解科研整个过程的学生外,多数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的意识还比较淡漠,即是有极大的科研兴趣也因氛围不够浓厚、缺乏正确的引导等原因而放弃。据统计,有近86.2%的学生把业余时问用在复习功课上,只有7.5%的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或者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而国外对医学生的培养较重视在本科教育早期就提供融入科研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科研作风和开拓创新的科研精神。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率先实行UROP(UndergraduateResearchopportunitiesProgram)计划,为本科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训练的机会,MIT有70%的本科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参加过这个活动。
2.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由于医学院本科教育主要以“教”为主,学生没有从事科研的经历和规范的科研训练,绝大多数医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较低,文献检索和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没有科研课题设计和科研论文撰写能力。而通过科研训练,教医学生学会批判性阅读文献、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运用新技术、分析数据、撰写科研论文等的能力,而且科研经历给他们提供了进一步进行科研的兴趣和动力,在方法论上对以后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把至少3个学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生的科研训练上,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进行基础科研活动,造就了该院学生在国际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实力。
3.医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机制和保障措施。尽管国内各大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项目的执行,但还受到各方面的限制。时间上,由于教学计划中的课时数多,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学校的实验中心、实验室虽然向参加活动的大学生开放,但实际操作上存在很多困难;创新活动缺乏足够的经费;指导教师和学生相互脱节,学生找不到合适的指导教师,教师指导的项目学生不愿参加;指导教师和学生花费了时间、精力参与课外学术活动,但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挫伤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种种因素都限制了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