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科研能力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体现了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都特别强调高校要注重和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作为培养人才,生产和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高等学校,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其高等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科研创新是一个大学综合实力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高校成为研究型大学的关键,提高高校的科研创新水平的关键措施是注重和加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研究生是主体。但是,本科生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相当大的群体,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在很多高等院校被忽视。杨振宁曾对中国大学生这么评价:“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大学生缺乏科研创新能力和素养。在美国,本科生的科研活动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而在我国只有少数高校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比如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和江苏大学等等,但仍然存在“重争取、轻管理,重立项、轻过程”等很多问题和不足。在校的大学本科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和民族强盛的中间力量和希望所在,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本科生科研创新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大学本科生创新发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大学本科生整体创新能力方面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局限性,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高校培养机制对本科生科研创新的制约
我国的大学生教育的培养机制比较完善,但是其培养目标单一,教学评估方式单一,培养方案和过程对大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考虑较少。本科生的教育目标注重学生学习已有知识的能力和教师传授已有知识的方法,其教学结果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中心来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教师的教学好坏。这种“教师教,学生学”的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创新能力,且缺乏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和自主化。同时,这种教育培养过程具有统一和规范的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很少考虑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考核,使得很多本科生忽视了科研创新或者缺乏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此外,大学生的培养机制促使很多老师产生只以“上好课为己任”的想法,使得师资队伍缺乏创新意识,安于教学现状。
一、我国科技人才发展政策体系基本确立,创新效能持续提升
近年来,我国基本确立了新时代人才管理和评价政策框架,评价导向有所改善,分类评价机制得到普遍认可,激励机制和投入保障机制初步建立,科技人才效能持续提升。一是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国家层面既出台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方向性、引导性要求,也配套了具体细化的“硬措施”(刘辉,2021),实行用人单位自主评价机制,强化代表作评价、同行评议等分类评价方式,避免评价结果与物质利益过度挂钩,在解决了“四唯”的根本问题、推进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扭转评价导向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二是我国科技人才激励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不断健全,在薪酬福利、表彰奖励、创新环境、科技成果确权转化、成长能力提高、服务保障等方面均提出相应的激励政策,建立了体现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形成了较完善的科技人才激励政策体系,打破了束缚人才发展的条条框框(袁汝兵、周雷,2020),科技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和获得感有了明显提升。“十三五”以来,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数量稳步增长,专利技术市场发展势态良好,专利申请数、技术交易额基本呈上升趋势。三是我国科技人才管理体制有效激发人才活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才管理工作,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科技人才管理政策推陈出新,纾解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困境。职称制度改革持续深化,为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建立专门职称通道。科技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逐步建立,鼓励高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并在一定年限内保留编制,创新股权参与等协同合作模式,消除科技人才兼职顾虑。四是我国科技人才投入保障机制逐步完善。随着我国各类国家级平台建设和基础研究支持政策出台,科技人才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机制不断完善,加大经费投入以及加大持续资助周期已成为全国各省市保障基础研究的关键举措,尤其是北京怀柔、上海张江、粤港澳大湾区、安徽合肥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层面积极开展先行先试。体现知识价值的分配机制初步建立,科研人员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以及成果转化奖励收入增长显著,2019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达133459元,与2015年相比增加了4927%。
二、我国科技人才发展的堵点未打通,阻碍人才活力充分释放
在政策体系基本建立的同时,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堵点仍未打通,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僵化、人才管理制度改革滞后、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阻碍科技人才活力的充分释放。
(一)科技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科研人员
对政策落地效果的预期不足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建设过程中存在如下三项问题。一是“四唯”“一刀切”等误区依然存在。2020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开展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显示,53%的科技工作者认为“考核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对不同岗位缺乏分类评价”,576%仍认为“论文要求是硬杠杠”。二是评价方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仅355%的科技工作者反映其所在单位实行了分类评价制度,同时,代表作评价制度的操作模式并不成熟,科研人员对政策落地效果的预期仍不足。三是具有独立性的多元主体评价机制尚未形成。政府部门“家长式”行政干预过强,用人单位的独立性难以有效发挥(杨月坤,2018)。
摘要:针对科研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和管理是衡量国家科研竞争实力的重要依据,社会各界一直在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和途径来进行全面的预算绩效管理。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问题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治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拓展。科研事业单位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它聚集了财政的大量资金、大量人才、科研成果,如何管好、用好财政资金,使得财政资金发挥好应有的作用,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概念界定
(一)预算绩效的概念
摘要:与现行绩效评估相比,战略式评估体系是一种有效的、可行的绩效评价方法。文章提出了建立高校战略式评估体系的主导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校战略式评估的指标体系,以期对战略式评估体系在高校绩效评估中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借鉴与帮助。关键词:战略式评估;指标体系;高校现行的绩效评估方法尽管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引入了非财务指标,但这些方法大多是基于高校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和短期发展的目标而设计,不能体现长期的竞争优势。为适应信息时代高校战略化管理的要求,公认的较为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是战略式评估体系,此方法在国外诸多行业广泛应用并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我国高校也应结合实际实施战略式评估体系。一、构建战略式评估体系的主导思想(一)战略式的绩效评估体系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根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高校的发展战略、财务管理也面临着新的环境,学校管理层意识到要迎接不断激烈的竞争必须进行变革,在进行一段时期的自我改变后,高校具有了较为完备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及制度体系。但实质的问题没有得到改善,教学科研能力不强、激励机制无竞争力、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力,教学的主动性以及对学校发展目标方向的不明确等,导致学校战略的实施并没有预想的成功。战略式评估体系就是使战略的管理适合信息时代的竞争需求。卡普兰和诺顿在《战略导向的组织》一文中提出设计评估体系时,应从询问你的战略是什么开始。所以制定战略式评估体系的第一步从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开始。制定战略目标要考虑以下因素:学校教学科研历史业绩;高校发展趋势;竞争态势等。按照所选定的最佳战略方案的要求,制定行动计划、编制全面预算和教学科研规程,以保证学校战略目标、方针与政策落实到实处。(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过去,高校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人事部门仅仅是对教上进行工资管理、个人档案整理及人员调配等日常管理,占用的时间多,创造的价值少。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认识到人力资源是学校最有价值一种资产,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对学校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性,它能让我们了解学校的师资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如何把他们聚拢起来为高校发展创造最大价值。虽然战略式评估体系的建立是基于高校发展战略而设计,但通过对战略式评估体系的层层分解最终形成教工个人的战略式评估体系,从而规范教工的行为,指导教工日常工作进而为实现高校整体战略目标服务。1.使教工在工作中的行为统一于学校组织的整体战略下,避免在实际执行中存在偏差。2.使用战略式评估体系作为绩效管理的工具,将会避免现行的绩效管理只重视员工工作中所导致的财务指标的实现,而忽视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非财务指标行为对高校长远发展所起的作用。3.使用战略式评估体系作为绩效管理的工具,将会使教工和组织更关注高校组织和个人的长远发展,督促职工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以适应学校长远发展。4.使用战略式评估体系作为绩效管理的工具,将会使组织和个人更加重视为组织及个人发展所必需的投入。(三)以高校利益相关者利益实现为目标随着经济体制转轨,高等学校教育体制也在变革,多渠道筹集教育科研经费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这样使高校面临更严峻的内外部环境,财务战略目标受到了很大冲击,投资主体筹资渠道已转变为以财政拨款为主,社会、企业、公民或从学校发展战略出发,向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借入款等的多元化模式,这样高校就面临着政府、主管部门、科研协作单位、银行债权人等各外部利益相关者,以学生、教工、所属实验室、后勤等内部各利益相关者。高校组织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这就要求高校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兼顾各利益相关者各种利益的实现,绩效评价作为企业行为的具体指导体系也必须符合并服务于高校的战略目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功的决定因素不再仅存于高校内部,而是受到外部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有这些因素都应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因此,这一点正是战略式评估体系本质的重要方面——高校组织内外部群体利益的平衡,就是能给高校在正确制定自身运作、人力资源和知识的全球化等战略计划和管理目标提供相关信息,提高办学效益。(四)以学习型组织为高校发展的源泉高等学校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高校的主要任务是造就和培养创造性人才,以教与学为业,因此,容易忽略学习型学校问题,创建学习型学校就是要转变现行的人才培养理念,由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型人才转变。学习型高校强调不仅要获取知识,更要重视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能力,它使每位员工都认为贡献知识和与人分享知识是一种自然的行为,树立合作竞争的关系,把个人创新与团队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型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重在激励”的管理机制,现行的利用物质利益来激励员工的方法已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在学习型组织中应实行与现行管理不同的激励机制,包括对员工进行人文关怀,使其个性与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充分发掘个人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新力,把知识创新作为高校的战略目标,实施人才战略,人尽其才,因人施教。在高校学习型组织中,教师的发展举足轻重,教师评价制度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对教师评价可以根据教学成果、学生的学习行为或学习经验、教学行为等方面对教师作出评价。战略式评估体系通常可以显示出在现有的教师、系统和程序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与实现突破性绩效目标所要求的教学科研能力之间的巨大差异,为了弥补这些差距,高校应构建学习型组织,提升核心竞争力,对能否培养出大批高素质人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五)以完善的预算体系为手段使高校的绩效评估切实可行预算是成功实现高校战略计划的重要保障,一所优秀的高等学校要求具有积极、先进的财务预算、业务计划和预算编制体系。从高校正常运行的预算来说,就是高校维持现有教学科研所花费的成本,主要是以年度为基础进行编制,用于业绩评价比较简单,适应于短期预算或较短期的长期预算,然而,在预算管理实践中,更需要关注高校长远发展状况和发展目标,战略预算则是从有利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编制,将战略目标分解到各预算年度,再通过各预算年度内当期预算的制定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利用预算控制形成切实可行的战略部署。通过战略预算将学校一部分财力、物力、人力运用到为实现战略目标所必需的高校内部运行、学生培养及师资培训等方面,这部分资金与正常项目支出预算分开管理。要对预算实施科学的管理,必须辅之以必要的考核体系,而战略式评估体系对业绩评价并不局限于某个财务指标,而是从整体发展,对教工学生、科研等多方面业绩进行评价、具有有效激励效应,并能发现预算本身及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以后动态修整和有效控制提供指引。二、高校战略式评估体系框架的构建(一)高校战略式评估体系框架的构成1.财务方面编制战略式评估体系就是要促使各高校各院系部门把自己的财务目标同全校的战略相联系。财务目标为战略式评估体系的所有其他方面的目标和衡量提供了焦点,所选中的每项衡量方法都应当成为一条纽带的一部分,这条纽带把因果关系联系起来,最终结果是提高财务绩效。可见,战略式评估必须继续注重财务成果,而且所有衡量方法的因果之路又应当通向财务目标,因此,战略式评估保留了财务方面的指标,这些财务绩效的指标要能反映出学校的战略从而为最终学校财务运行的改善作出贡献。2.学生、科研协作单位方面对于高等学校,学生就是高校所提供教育或服务的群体,在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服务的满足上学生都是制定发展战略、合理运作的决定性因素。况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学费收入、科研收入在学校总收入中占越来越大的比重。学生因素、科研因素在战略式评估体系中只能有重要地位,因为如果无法满足或达到他们的需求时,学校的战略性经济目标是很难实现的,所有这些因素都应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绩效评价作为高校行为的具体指导体系也必须符合并服务于高校的战略目标。
3.内部业务流程为学校内部业务流程制定目标和评价手段是战略式评估体系同现行的绩效评价体系之间最显著的区别之一,战略式评估体系通常确认全新的流程,学校要想实现其教学科研目标和财务目标就必须善于采用这些流程。在内部业务流程方面,评价指标着重在那些对教学科研的满意程度和达到学校财务目标有较大反应的内部业务流程上,学校必须在制定长远发展目标时,充分制定有效的教学内部流程、科研内部流程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战略式评估体系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战略目标及财务成果。4.学习和成长方面学习和成长确认了学校要想实现长期成长所必须达到的基本条件,教学科研和内部流程方面所确认的是对当前和未来的成功十分重要的因素。但是,学校利用今天的实验技术和智力是不大可能实现其在这两方面的长期目标的。而且,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也迫使学校必须不断改善向学生和科研协作单位提供价值的能力。可见,战略式评估体系的前三个方面通常显示出在现有的人员、系统和程序的教学科研能力与实现突破性绩效目标所要求的教学科研能力之间的巨大差异。为了弥补这些差距,学校必须投资于师资培训、适应竞争的环境。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高校的战略式评估体系可从财务、教学科研、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考虑;(2)通过因果关系链把战略转换为目标,并进一步分解为评价指标,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3)这些转化与结合的关键是战略与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二)与现行评估指标相比,高校战略式评估体系的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评价的范围上,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当前学校考核的主要是财务指标,但因为财务指标更多地反映高校的短期财务绩效,不能体现长期的竞争优势,以它为标准会导致高校的各种短期行为,无法实现恰当的激励机制,而对非财务指标(教学科研、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考核得很少,更缺少量化的考核、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而战略式评估体系从四个层次考核,体现了财务指标(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教学科研、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的结合。2.在评价的时期上,短期目标实现与长期目标实现结合战略式评估体系主要是一种战略管理工具,从学校的长期战略开始,也就是从长期目标开始,逐步分解到短期目标,在关注长期发展的同时也关注了近期目标的完成,使战略规划和年度预算的完成结合起来,解决了战略规划可操作性差的缺点。3.在评价的形式上,定性衡量与定量衡量结合现行的业绩评价系统主要是定量指标,但多是基于过去的实践而产生,但高校未来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虽然定性指标具有较大的主观及不确定性,但其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可靠性,且可对数据进行趋势预测,因此,战略式评估体系将其引入来弥补定量指标的不足。4.从评价的时间跨度上,领先指标与滞后指标结合财务指标是滞后的,只反映出本年度的实际情况,战略式评估体系对于领先指标(教学科研、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的关注,使评价系统更关注于过程。三、战略式评估体系指标体系的确立(一)战略式评估体系关键指标的确定原则1.明确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成功因素,设计衡量这些关键成功因素的关键绩效指标,从而形成战略式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2.考核指标时,还要遵循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达到的、相关的和可跟踪的原则。具体要求是:(1)具体的——目标应当通过具体的形式针对需完成的目标,提出明确的期望;(2)可衡量的——目标达成与否尽可能有可衡量的标准可被跟踪;(3)可达到的——目标应当包括一定程度的“难度”,但是通过努力必须可以达成;(4)相关的——体现其客观要求与其他任务的关联性,目标应当能够被完成,并非是不现实的;(5)可跟踪的——目标的完成应当具有一个期限。此外,在选择指标时,还要注意考核指标的可操作性和易理解性。(二)战略式评估体系指标体系的建立1.财务层面指标战略一,增加生均收入。战略二,降低生均成本,树立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和效率意识。2.学生、科研协作单位等各利益相关者层面的指标战略一,为教学、科研所作出的服务。战略二,教工与学生、科研协作单位的亲密关系。战略三,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科研水平国内外领先。3.内部流程层面教学流程、科研流程。4.学习与成长层面成长——教师资格达标率、培训目标达成率。发展——员工满意度、管理信息化程度。需要指出的是,不论学校的远景与策略制定得多好、多吸引人,但最终还是要靠每一位员工尽到其工作职位上的本分才有可能实现。(1)员工的成长与发展对于实践学校的内部活动并确保学生、科研协作单位与财务类指标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设立任职资格达成率和培训目标达成率两个指标,鼓励员工的成长与发展;(2)骨干员工的保留及员工素质的提高又为学校的内部流程、学生管理提供强大的工具,所以提高员工满意度,设立关键员工保留率目标;(3)管理信息化的程度直接影响学校的竞争力。为了促进部门之间的协调,使各部门的目标达到统一的配合,消除横向不协调,还需要制定部门评估指标。为部门战略式评估体系设定目标时必须考虑学校战略式评估体系的引申目标;为了实现学校战略式评估体系还要根据其他部门的关键需求和期望设立目标。战略式评估体系业绩评价系统对于我国高校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它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现行的业绩评价系统存在的问题,从而成为高校执行战略管理的基石,并最终全面提升高校业绩。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特征是科技人员所创造的智力成果及其货币化价值;客观分析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的双重特征,是把握经济效益审计评价尺度的切入点;在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误区及其对策提出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客观评价科技型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把握科技型企业技术经济活动形态及其运作机制、评价科技型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把握科技型企业技术经济效益所特有的科技人才价值和企业存在价值的双重特征、分析科技型企业“科技人才价值”货币化特征等,具体资料请见:
内容摘要:在评价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的实践中,通过对科技型企业技术经济活动分析,逐步认识到,科技型企业技术经济的效益形态,具有科技型企业所特有的科技人才价值和企业存在价值的双重特征。为此,对如何评价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以及可能出现的误区,提出了几点粗浅的不成熟的看法,供审计人员在对科技型企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时参考。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技术经济效益双重特征客观评价误区
科技型企业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科技型企业的产品主要是科技人员所创造的智力成果,而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工业产品。因此,与工业产品生产型企业相比,有其独特的企业产品形态和技术经济形态。具体地说,科技型企业不仅具有广义的企业经济价值,而且具有科技型企业所特有科技人才价值。简言之,科技型企业技术经济的效益形态,具有科技型企业所特有的科技人才价值和企业存在价值的双重特征。这一效益形态的双重特征,对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提出了新的课题。为此,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特征是科技人员所创造的智力成果及其货币化价值
作为技术经济实体的科技型企业,其产品的载体是科技人员所从事的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科研项目(以下简称“四技”项目)和承揽的一些技术工程服务项目等,核心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学科建设和技术研发。其目的是通过发展企业自身所特有的科技生产力和不断提升技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以实现科技型企业的人才价值和企业价值。客观评价科技型企业的经济效益,至少必须把握以下两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