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性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基建档案是基建工程的信息资源和知识载体,详细记录了基建工程的基本情况、项目申报评估情况、资金经费使用情况、工程验收审计情况等,是基建工程的重要凭证、文献资料,对于后期工程项目评估验收以及基建项目后续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和参考价值[1]。随着中国科学研究事业的迅速发展,落后的科研基础条件与支撑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2]。科研单位因自身快速发展,存在科研空间、条件和设施不足等问题,为配套科学研究发展新要求,加快完善国家野外台站网布局、构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等,科研单位需扩建、改建、新建工作基地和观测、监测站点等一系列基础设施。为此,国家、政府及科研单位逐步加大基本建设投入,加快了基本建设步伐,确保为科研事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3]。基建档案管理是基建工程顺利开展的必要保障。良好的档案管理直接关系工程资金安全利用率的高低、审计是否真实可靠、工程质量的好坏等方面[4]。当前,科研单位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中仍有诸多问题的存在,本文通过对科研单位基建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深入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以期为提高科研单位基建档案管理质量,推动科研单位基建档案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参考。
一、基建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对基建项目档案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档案意识薄弱。在科研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中,基建档案管理相对处于边缘地位,基建项目管理部门、档案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的认识停留在表面层次,对档案的重要性缺乏有效的认识。其一,存在对基建档案管理部分重视程度不足,对于档案标准把握不到位,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不规范、不系统。其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部门缺乏和基建部门的配合、协进,监督和业务指导力度不足,基建档案管理工作难以得到系统性的有效监督。其三,基建档案员身兼数职,由于缺乏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且将大部分的时间精力投入在非档案管理工作方面,加之档案工作未与其绩效考评挂钩,导致大部分基建档案员对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积极性和责任心,给基建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和损失。
2.工作制度不系统,缺乏规范管理制度。基建档案管理工作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从项目立项审批到竣工验收,涉及多个单位和部门的协同作战。对于科研单位而言,大部分不涉及房地产、建筑行业,对于基建档案没有一套统一的、成熟的管理体制,档案人员对档案管理的主观性较明显,管理方式有较大差异。加之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进入信息化时代,为满足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新需求,档案工作一定要以具有相应功能的软、硬件设备为依托。但现今的科研单位,其档案组织的软、硬件设施及其利用技术、服务方式等落后于现今日常活动对档案管理的需要。另外,随着国家对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全过程从严监督检查要求的提出以及科研单位基础保障平台建设需求的日益增长,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单位将档案工作列入工作考核内容,依法加强对基本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做到监督检查周期化、业务指导常态化。在新规定的磨合过程中,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不完善,时常出现节点把握不到位、安排不合理等问题,对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工作也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3.工程与档案责任分工不明。在项目建设中,档案材料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项目档案的形成往往会历经多个部门、多个单位和多个人员。由于相关人员忽略项目档案材料收集及时性,或未将档案管理纳入工程日常管理之中不是个例。为此,造成档案管理人员处于工作被动状态,不能及时、准确掌握工程进展情况,不能掌握档案资料形成情况。在档案利用、归档工作造成严重影响时相互推诿,也导致项目及档案的整体管理效率低下。
4.基建档案建设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管理队伍不强。基建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强、周期性长、颇为复杂的工作,目前科研单位对基本建设工程的专注力偏向于工程完成质量,而基建档案管理工作往往得不到足够重视,所以拥有专业水平较高的基建档案管理团队的科研单位寥寥无几。科研单位对基建档案工作看法的偏颇,也致使大多数基建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不高,缺少系统性、长期性的专业培训;其档案专业水平较低、掌握的专业知识薄弱;对档案材料专业性、完整性、准确性把控不到位,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及时、准确掌握工程进展、档案资料形成情况等一系列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建档案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摘要:科研档案具有一定技术性、专业性,对保密程度要求较高,一旦泄露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大数据技术发展使得科研档案管理更加多元化,如何应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管理规范性,提高科研档案信息的保密性是管理人员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本文探讨大数据背景下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策略,为相关人员开展具体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信息平台;科研档案;资源管理
引言
大数据技术推动科研档案管理向信息化、数字化方向转变,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使得档案归档、整理、提取等效率大大提升。但受互联网性质所影响,档案资源极易丢失、系统平台也极易遭受黑客攻击,导致信息资源外泄。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对科研档案进行管理需要考虑其规范性、效率性的同时,也要注重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保护。
一、科研档案信息性质
科研档案一般是指科研活动研究所形成的档案信息,按照其内容可以分为科研过程、科研成果、科研数据等多种内容。科研人员将科研准备工作、项目申报过程、项目研究成果等记录在一起形成档案,具有丰富的保存价值与应用价值,是单位重要的信息资源。科研人员将大量的科研信息分类整理形成档案,包括科技知识、实践技术等内容,是推动技术进步、研究成果应用的重要资产。科研档案的作用在于不断推动科学研究的深入,为后续科研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通常情况下,科研档案具备创新属性与技术属性,是对科研人员智慧的总结,可以推动相关行业的变革发展。因此,科研档案具有一定的技术性、保密性,科研档案的管理与常规档案管理模式不同,对档案性质分类、归档的要求比较高,需要以严格的档案规范为基础。在大数据背景下,基于数据模块实现对各类档案的分类管理,将其储存在数据库和信息平台之上,需要改变现有管理模式,需要制定与之相匹配的管理策略。
1部队信息化基础网络建设现状
现阶段,部队己形成了一定的硬件条件:建立起较为系统全面的覆盖全军的信息传输平台,建成超过10km的长途光缆的军事综合通信网,另一方面,各级部队的局域网、军事科研单位内部的科研网、军事院校的校园网等均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开始,部队指挥自动化网多次进行优化升级,成为部队综合行政和骨干信息网的信息交流平台,将通信设备当做部队的支撑,将各级部队的局域网当做依托,使我军各类业务实现网上作业。然而,部队信息化建设工作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首先,部队的通信系统的现代化水平仍然不够高,具体表现为综合性质的军事业务信息的传输能力与军队的野战适应能力与外军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其次,指挥自动化系统的程度仍然停留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诸多专业领域仍然相对为低端,例如情报侦察、辅助决策能力等方面。除此之外,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尽管在过去的信息化建设中培养了大量人才,然而总体而言,部队从事信息化工作尤其是网络通信工作方面的技术人才不仅数量不足,同时其结构也不太科学,素质有待提升。现阶段部队缺少既熟悉军事理论又熟悉网络通信专业的复合型技术骨干,仍然未构建起普遍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信息技术培训制度,一些在岗人员对网络通信技术的掌握能力相对较低,成为诱发网络安全事故的一大原因。以上问题告诉我们,我军的信息化通信仍然需要不断改进,要是无法及时解决上述问题,就会导致部队现代条件下作战的整体作战指挥效能就会很低。
2网络通信对部队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我国部队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仍然有着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网络实时通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网络实时通信的性质,决定了其重要性。接下来我们将从战争、业务建设以及信息管理功能等方面阐明网络通信对部队的重要性。
2.1网络通信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发展到目前为止,战争已不再常见,然而我们仍然需要对战争的爆发时刻提高警惕。另一方面现代化作战对技术的要求变得更高,赢得战争的胜利需要的是近似实时的战场作战指挥与部队的行动,总言之要真正的实现实时的探测、实时的发现、实时的决策、实时的指挥、实时的机动、实时的打击等军事行动,上述各种军事行动成功实现的前提条件即首先要实现实时的战场信息共享与及时传递,这就充分表明网络实时通信在今后的战争中不可或缺,充分体现出其重要性。
2.2网络通信在部队业务建设中的重要性不只能够在战场中得到应用,网络实时通信在平时的我军部队业务建设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可以有效的被看成一种具备综合性质的信息平台,能够跨网络、大面积的应用在各级部队网络中(全军网、战区网、局域网),可以非常有效的引入到部队的日常办公工作之中,同时还可以非常有效地推动我军部队的指挥办公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部队的教育训练效果,部队对我们的部队管理工作进行改善等,对有效解决部队当前网络应用系统中存在的各自为战,各自为政、无法及时有效互通等问题非常有利。
1重点学科建设的意义
1.1有利于形成优势和特色推动医院科研发展
医院重视和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注重建设优质、有突出优势的学科,可以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发挥学科优势,带动医院多学科共同发展和建设,使医院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1.2促进高层次学科人才的培养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可以增强学科带头人的责任感,调动科室人员的积极性,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学科带头人的聪明才智和引领作用。
2学科建设的方向
本文作者:蔡金华作者单位: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所
一、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职责与定位
1.1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是我国农业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科学技术十分重视,先后出台了多项促进农业科学研究的政策措施和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方案为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农业科研成果管理办法的强化,加大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农业科研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科技成果的获奖等级和数量上。据统计,从1957年到2007年,50年间,全国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科技发明奖4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08项。近6年来,6个国家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有5项;38个二等奖中,有24项,由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获得。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省、地市三级农业科研单位共培育农作物新品种6000多个,有4000多个是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培育。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以全国各区域的农业生态环境对象,研究区域内农业生产特点,因地制宜,开发优势农产品和农业新技术,跻身在农业生产的前沿阵地。
1.2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对区域农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解放后,国家、省、市三级农业科研体系共培育和推广农作物新品种6000多个,其中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选育出4000多个新品种,近70%。粮、棉、油作物品种大致每过十年更换一次,每次更换则能增产10%以上。大幅度地提高了全国各地主要农作物的生产能力,显现出了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实力和对社会的贡献。国家审定小麦品种,2006年审定通过32个品种、2007年审定通过30个品种,其中2006年有13个、2007年有17个是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育成。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着力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加强农业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力度,已成为区域内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处于农业生产第一线,承担着不同区域内农业生产技术研究、新品种选育和试验示范等工作,对各地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发挥着逾益重要的作用。据农业部2007年公告,全国已建立了稻、麦、棉、油等十大农业产业;兴建综合试验示范基地160个,有85个是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领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