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研人才管理

科研人才管理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科研人才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科研人才管理

新时期科研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浅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科研工作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科研档案作为记录科研活动的原始资料,在推动科研活动顺利开展、为科研工作提供有益决策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同时,科研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成为新时期一项重要的工作。然而,当前科研档案人才管理队伍还存在诸如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人才队伍不稳定、知识结构不全面以及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基于此,新时期要多措并举,积极推动科研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促进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新时期科研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一)为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科研档案贯穿于整个科研活动过程中,具有系统性的特征,而且每一个阶段都有新的档案内容产生,同时又具有阶段性特征。科研档案管理人员既要注重每一个阶段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又要具备将科研档案系统化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存科研档案。有了完整的科研档案,能够随时为科研工作提供材料支持,帮助科研人员解决科研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而这些都基于建立一支优良的科研档案管理人才队伍,专业的科研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可以说是科研工作者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

(二)为有效提升科研工作质量服务

科研档案具有重要的价值,在科研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随时给科研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和信息,持续不断地推动科研工作进一步发展。而要想实现科研档案为科研工作服务,就必须重视科研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只有专业的科研档案管理人才队伍,才能具备专业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能力,熟悉科研档案的分类,能够在科研人员需要相关数据或资料时及时、准确地提供相关资料,帮助科研工作者解决科研工作中的难题,进而为提升科研工作质量服务。

点击阅读全文

加强科技人才载体建设的思考

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动力在科技,关键在人才。科技人才队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重要力量之一,如何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大规模、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人才工作中的重要课题。实践中我们感到,科技人才载体建设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加强科技人才载体建设,为科技人才的聚集搭建良好的创业平台,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和创业的社会环境,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广泛吸纳社会资源,鼓励民间资本兴办科技培训机构、科研院所、专业技术协会,引进高等院校、高层次科研院所等研发机构,努力为科技人才创业搭舞台、竖梯子、趟路子,已成为各级党政的共识。

一、明确目标,定位要准

加强科技人才载体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加快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步伐,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科技人才载体的定位,一般应把握三个标准:一是聚集吸引科技人才的“磁铁”。就是载体所在的部门或企事业的决策层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支撑,科研资金有保证,能够为科技人才提供较好的科研条件和必要的生活条件,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是培养造就科技人才的“摇篮”。就是载体的用人机制要活,既要有一定数量较高水平的管理、决策人员,也有一定比例的学科、技术带头人,形成传帮带格局,努力营造尊重个人特点、鼓励大胆创新、充分理解信任、氛围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这样,载体才能既出科技成果,又能快出人才、多出人才。三是科技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就是载体应有明确的具有前瞻性、可发展性的科研项目。这样,科技人才攻关才有目标,在技术创新、转化科技成果等方面才能有所作为,从而更进一步地促进产学研联合,推动科技进步。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二、强化管理,机制要活

科技人才载体建设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聚集,有利于科技人才发挥作用的新型的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此,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科技人才使用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要积极同大专高校、科研院所、国际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合作交流,做好引智工作,达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才共享的目的。要敢于引进这些的科技人才,建立和完善开放吸纳、来去自由的科技人才吸引机制。二是科技人才培养方式从“静态”向“动态”转变。科技人才载体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但是科技人才培养应采用“动态”的方式。要用市场运行机制来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环节,建立和完善竞争择优、优胜劣汰、滚动发展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促进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涌现。三是科技人才环境建设从“注重硬环境”向“硬、软环境并举”转变。要建立和完善技术先进、软硬并举、协调配套、解除后忧的科技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如,对做出突出贡献、创造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科技人才实行重奖,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才比较价格合理确定科技人才的工资收入水平等。四是科技人才载体人文建设从“单一文化”向“多元文化”转变。既要创造适合本地科技人才创新立业的人文条件,也要营造适合外地科技人才成长的文化氛围,还要积极拓展适合海外科技人才归国创业的空间,尊重每个人才的文化习惯和生活方式,建立和完善公开平等、拴心留人的科技人才服务机制。

三、大力扶植,服务要优

点击阅读全文

城市科技人才流动

【摘要】发挥武汉城市圈科技资源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这需要依靠科技人才。而现实中,人才流向和分布上出现了不均的现象,这已成为当前圈内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武汉城市圈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仅依靠高层次人才是不够的,需要建立多层次的科技人才流动机制。其思路为:发挥武汉地区国家实验室、科研所、设计院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才优势,根据科技人才的特点,按市场导向,由政府提供服务扶持来建立武汉城市圈初、中、高不同层次的科技人才流动机制,实现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科技人才科教资源创新能力

2008年两会期间,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湖北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目前的问题在于如何把其转化为实际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科技人才通过科研工作产生科研成果,并通过企业、政府或其他组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因此,科教资源转化为实际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需要依靠科技人才,科技人才资源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创造者。武汉城市圈人才资源总体实力较强,但科技人才队伍却存在管理机制不活、人才结构与分布不合理、领军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强、人才流失较为严重等问题。这与圈内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适应,不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目标的实现。因此,武汉城市圈需要构建科技人才流动机制,为科技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一、人才流向和分布上的不均现象,是当前圈内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2007年9月11日第二届武汉城市圈发展论坛上,几十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区域经济崛起的首要条件是人才,为企业创新、创造利润的人才。武汉城市圈是人才最密集的区域,但人才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武汉,武汉又集中于科研所、设计院和高等院校。而且与以前博士毕业后九成以上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不同,现在博士就业出现新动向,半数以上进入政府当上了公务员。目前武汉市有大专院校59所,各类研发机构400多个,其中中央部署科研院所26家,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14家,“科教实力位于全国第三”。但周边的8个市科技人才却十分短缺,如鄂州市虽有5万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但绝大多数分布在教育、卫生、财会等领域,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科技人员只有1600余人,每年通过各种形式引进的科技人才不到200人。而且,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在人才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不能适应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从孝感市147家民营科技企业统计情况来看,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有671人,占职工总数不到2%,且分布极不均衡,大大限制了科技成果特别是高新技术成果在企业的转化。就算是科研实力强的武汉,尽管有排名第三的科教实力,但并没有给武汉的相关产业带来靠前的排名。由于机关事业人才多,企业人才少,直接影响了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区内创新能力相对低下。同样是科技创新,武汉光谷比不上上海的张江高科,更不及北京的中关村。因此,改善人才流向和分布上的不均现象,是当前圈内的共识。

二、武汉城市圈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仅依靠高层次人才是不够的

点击阅读全文

构建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研究

高校要切实将国防科技发展纳入高校高水平大学建设规划;学校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要高度重视国防科技工作,围绕提高国防科技核心竞争力,加强对国防科技工作的领导和指导;高校应重视、支持国防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在高校形成开展国防科学研究的良好氛围,使广大科研工作者逐步形成一种敢于承担国防科研任务、勇于创新、勇于奉献的国防科技创新精神。

资源导向。协调、整合学校内资源配置,争取并引导校内多种资源要素向国防科技聚集。在软、硬件上确保国防科技的发展,推进国防科技管理运行机制创新,采取有效的激励政策与措施,建立起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开展国防科技工作的绩效评价制度,完善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及保障机制,营造高校国防科技创新工作的良好环境。在资金上要给予优先安排、重点保障,如在学校的“211工程”、“985工程”建设投入中,要优先安排、重点保障一些国防科技重点学科的建设以及重大国防科研生产任务的实施;在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申报管理过程中,可设立专项有针对性地支持瞄准国防领域的原始性创新、交叉集成创新以及有重大军事应用前景的关键技术的前期培育。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通过其他资金渠道,对开展国防科研项目的人员进行一定比例的资金配套,完善国防科研基础设施等措施来扶持高校国防科技发展。

政策导向。优化高校国防科研环境建设,在管理体制、用人机制、成果评价、利益分配、成果转化等环节上探索灵活、高效的特区政策。高校应根据科技创新优势,突破现有按单一学科组建、适合于教学管理的传统科研模式,建立跨院校、跨院系、跨学科的交叉学国防科技创新平台,整合、优化配置高校学科、人才、仪器设备等多方面的资源,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重点从人才评价与聘用、国防科研财务政策、平台投入方面建立适应国防科研发展的配套政策,为新时期高校国防科研再上新台阶做好支撑工作。

提升人才培养贡献能力高校是国防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输出直接影响着国防科技人才队伍的质量以及创新的潜力。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提高办学质量上,培养大批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向国防系统人才输出的质量。其次,加强师资建设,吸引大批高水平的教师投入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为国防科技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做出贡献。(1)加强高校国防科技高层次人才建设和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实施为契机,积极推进“十二五”高校国防科技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创新战略,制订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引进优惠条件和国防科技创新工作考核、激励机制优惠政策。在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实施过程中加大对国防科技人员的倾斜,培育一批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开展武器装备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的国防科技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2)加强高校国防科技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国防科技管理工作具有专业性,要求更严、更规范,其管理水平对高校国防科技发展至关重要,是确保国防科研生产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高校应加强国防科技管理业务培训力度,积极组织开展国防科技管理调研工作,借鉴国防科研院所及军工集团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提升高校国防科技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3)高校立足本校优质人力资源,以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需要为导向,加强顶层设计,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加强国防科技高层次人才和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及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成长和使用机制,不断壮大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人才队伍。努力建设一支由国防科技战略科学家、专家、青年骨干、研究生和管理团队组建成技术线、指挥线协同攻关的研发队伍。

提升创新产出贡献能力高校现有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和保密管理制度不完全适应国防科研特点,创新产出与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的需求还有一段差距。因此,高校在建立与国防科技相适应的成果评价机制前提下,首先要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质量,其次要提高专利和鉴定(验收)成果均量。(1)建立健全高校国防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由于高校缺少适合和促进国防科技发展的考核体系和评估指标,不能有效激励科研人员积极投身国防科研,创新产出情况也不够理想。国家应出台关于国防科技成果评价指导意见,各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分解制订相应的实施办法,充分调动师生从事国防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国防科技创新成果产出。(2)高校针对国防科研,在考核及职称评定等方面制定一些特殊的管理规定和优惠政策。对参与国防科研项目的科技人员给予适当的激励和扶持;建立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专门评定国防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认定国防科研人员的职称;加快建立健全高校现有民口科技资源和成果的共享机制。

提升创新研究贡献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高校国防科技总经费达80亿元。但从各高校科研经费组成看,国防R&D研究投入、国防科研物质投入、人才投入的比例相对民口部分较小。如2011年,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防经费比例约占全校总经费的45%,浙江大学约占11%。因此,高校在未来参与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首先要不断加强R&D能力,打造一批高水平的高校国防科技创新平台、扶持高校国防科技学科专业体系、强化国际合作交流、促进R&D能力提升,设立与国防科研院所、国防工业企业以及政府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其次要加强国防科研的物质和人才投入。一方面,高校要争取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和军工企业院所加大对高校国防科研经费和项目的投入,尤其是非竞争性培育经费的投入。以美国MIT林肯实验室为例,美国军方每年以非竞争性方式,拨付一定经费支持该实验室开展前沿探索研究。通过长期资助,林肯实验室广大科研人员在一种“衣食无忧”的工作状态下,以极高的科研热情,为美国军方提供了大量的、能够支撑长远发展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高校要提高其从事国防科技活动人员的比例,将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投入到国防科研项目中,提升国防科研项目的产出质量。

点击阅读全文

科研事业人事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该条例施行有利于事业单位汇聚人才、用好人才,提高人事管理效能。人事管理是事业单位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支撑。结合科研事业单位的特点,分析其人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对策建议

0引言

科研事业单位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科技创新提供科技资源支撑和科技服务,促进我国科技进步。随着时代发展,科研事业单位运行机制日益完善,对人事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本文根据科研事业单位的特点,结合工作实践,探讨其人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充分发挥人事管理在单位整体运转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促进科技事业发展[1]。

1科研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人事管理观念有待转变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