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矿区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榆林市是陕西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岩盐等矿产资源,矿业经济在全市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榆林市煤炭矿区经过40多年的开发,原煤矿采空区所诱发地质灾害及生态环境破坏已成为困扰榆林可持续发展的亟待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在榆林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新建(在建)矿山、生产矿山、历史遗留(闭坑)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水资源环境保护进行了阐述,并提出创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机制,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以期为榆林地区矿山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榆林;矿山地质环境;工作机制;绿色矿山
引言
榆林市是陕西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岩盐等矿产资源,矿业经济在全市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矿产资源的开采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其在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在破坏着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近年来,榆林地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政府和人民对于矿山环境治理问题关注也持续提高。对此,榆林市政府打造黄河流域及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快破解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矛盾和问题,积极推进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矿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矿山资源开发和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贯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认真落实“源头预防,过程控制,闭坑达标”,严格准入管理,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生态环境的监督与管理,积极构建适宜榆林地区的矿山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实现科学化矿山开发、清洁化矿物采运、无害化气液排放、生态化矿区建设[2]。本文在榆林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新建(在建)矿山、生产矿山、历史遗留(闭坑)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水资源环境保护进行了阐述,并提出创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机制,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1基本概况
1.1矿业的地位和作用
矿业团体公司(原*矿务局)建于*年,是国家现代化煤炭生产基地。矿区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跨越*市、*市、*市和*市。煤田地质储量3.768gt,可采量2.161gt。其中*煤田面积240.4km2,地质储量2.136gt,可采储量1.228gt,*东部煤田面积200km2,地质储量1.633gt,可采储量0.933gt。现有7对生产矿井,1对在建矿井,总设计生产能力为22.75mt/a,*年生产煤炭2000余万吨。建矿20多年来,尤其是近10年间,矿区坚持生产建设与环境保护一起抓,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环保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有近50多个单位和部分分别被评为省(部)、市、县级环境保护先进单位、花园式单位,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矿区环保工作现状
据统计,到*年底全公司拥有产业锅炉154台(包括电厂锅炉7台),锅炉除尘设施安装率94.81%,烟尘排放达标率在75%左右;产业窑炉41座,烟尘排放达标率为100%;茶炉142台,烟尘排放达标率为60%。以上燃煤设施年耗煤318400t。产业锅炉烟尘排放量为9800t,so2排放量约3980t。*年矿井涌水量16.95mt,外排量8.6372mt,自用量8.58mt,矿井水复用率为50.63%,外排矿井水达标率为33.38%,处理后外排达标率为100%。4座洗煤厂的洗煤水全部实现闭路循环。12座矸石山历年累计堆存矸石13.5265mt,占地20.14hm2;*年产生矸石3.34mt,堆存0.6971mt,综合利用2.64mt,年利用率达80%。3座发电厂(煤泥电厂24000kw,矸石电厂18000kw)年排放粉煤灰0.1019mt,灰渣0.1052mt,灰渣和粉煤灰综合利用率为100%。地表塌陷总面积3115.36mhm2,复垦面积为1518hm2,复垦率为50%。目前主要存在的题目是:
(1)矿区环境保护工作与经济的发展还不相适应,个别单位领导重生产、轻环保的思想还存在,污染治理资金投进低于原煤炭部规定的0.3~0.5元/t煤的标准。
(2)环境治理和污染治理还存在着薄弱环节,比如锅炉烟尘黑度超标。*年总缴纳排污费231.48万元,其中烟尘黑度超标排污费为116.58万元,占总排污费的50.36%。
(3)矿区土地复垦欠帐较多,难度较大,这里有资金题目,也有政策题目。
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情况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掌握相关部门和典型矿区开展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工作状况,掌握典型案例,总结经验,为编制全国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规划提供借鉴。
调研组3月底考察了山西省阳泉和平朔煤矿、5月中旬考察了江西省德兴铜矿、寻乌稀土矿区、辽宁省鞍山大孤山铁矿、9月中旬到黑龙江省鸡西煤矿,并就有关问题咨询了有关部门和高校的专家。调研主要内容:山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中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情况,包括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在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中的地位与作用、矿区植被保护与恢复资金来源与使用情况、生态恢复与治理补偿资金提取的法律依据和标准、矿区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建立情况等;矿产开采对生态的破坏和森林植被生长的影响、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现状,包括矿区植被恢复主体、恢复与重建成本组成、定额标准以及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总成本、资金来源、矿产企业自身补偿能力和相关政策,以及矿山企业对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的意见和建议等。
一、矿区植被与生态破坏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的国家之一。截止*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矿山企业近12.5万家,已探明矿种198种,涉及全国*余县(市),开采矿石总量(原矿量)73.5亿吨,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地面积近25.7万平方千米。随着矿业的发展,已新建成300多座矿业城市。但是矿产资源的开发,特别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也引发了地表沉陷、植被破坏、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国土生态安全,直接威胁到矿区群众的生产生活。
(一)开采规模持续上升,森林植被与生态破坏不断加剧
矿业活动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破坏的种类很多。包括:露天开采直接破坏地表土层和植被;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废弃物堆置,导致对土地的过量占用和对堆置场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矿石、废渣等固体废物中含酸性、碱性、毒性、放射性或重金属成分,通过地表水体径流、大气飘尘,对周围的土地、水域和大气造成污染,其影响远远超过废弃物堆置场所占地域和空间。我国现有国有矿山企业8000多个,个体矿山企业达到23万多个。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年我国矿区直接占用和破坏的土地面积已达339.3万公顷,其中,直接占用和破坏林地面积已达53.2万公顷,导致森林和林地退化的面积约372.1~531.6万公顷。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期,矿产资源开发也处于急剧上升期。据统计,从1990到*年,我国煤炭产量从11亿吨增加到13亿吨,10年仅增长18%;*年我国煤炭产量已陡增至22亿吨,比*年增长69.7%。根据预测,我国矿业生产将继续呈现扩大的趋势,矿产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也在不断增长。从本次调研的山西、北京、江西、辽宁、黑龙江等省市的矿区情况看,总体上证实了这种趋势。
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专项实施情况
1.1专项起步阶段
为了积极稳妥地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2000-2002年,在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下,启动了全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示范工作。三年共投入治理资金2350万元,在全国范围内选择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的湖北省、江西省、黑龙江省、四川省、北京市等16个省(市)的老矿山,安排了18个项目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治理矿山类型包括铁矿、煤矿、铅锌矿、铜矿和石材矿等,治理内容包括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修复和土地复垦。通过示范项目的实施,达到了预期目标,为下一步全面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了借鉴。通过项目示范,理清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专项的总体思路、投资方向和重点。
(1)我国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点多面广,成因类型复杂,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所需资金巨大,必须按照新老问题区别对待的原则分清治理责任,明确中央财政资金的治理重点,依轻重缓急分步实施,逐步消化历史遗留问题。通过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充分发挥中央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其它资金投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逐步解决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改善矿区地质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2)全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重点是解决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采矿活动引发的矿山地质灾害;二是矿区地下含水层的破坏;三是矿区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破坏;四是矿区土地资源的破坏。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划分,主要依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保总局《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以2006年为界限,2006年以前产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都归属为历史遗留问题。
1.2专项快速推进阶段
摘要:随着我国采矿业的飞速发展,在有色金属露天开采矿山的过程中引发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问题日益凸显。面临这种局面,加强露天开采的管理及时治理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就显得迫在眉睫。对此,文章从露天开采矿山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对应的措施对环境问题进行及时治理。
关键词:露天开采;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有色金属开采及应用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提升、国防军事建设中所起的重要战略意义非比寻常,有色金属露天开采作为重要开采方式之一,近年来开采规模猛增,但是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凸显出来。露天开采过程暴露的环境问题是当今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不仅要解决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还要避免出现后续的环境问题。加强开采过程中的制度管理,改进开采方式,促进绿色可持续健康发展,这些多会对由露天开采矿山而引发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1当前露天开采矿山存在的问题
使荒漠化频发:在露天开采矿山之前,建设单位往往做不到对开采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不能将开采的方式和流程进行有效规定,这就会使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出现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开采方式及过度的开采都会使矿山周边的绿色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甚至出现水土流失,演变为荒漠。缺乏资金和技术落后:对露天开采矿山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及先进技术的支持。而缺乏资金和技术落后这两点因素也是制约露天开采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企业对矿山周边的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并且对于生态环境的相关的监管并不是很完善,在发生了环境恶化和环境污染的相关问题之后,并没有与之相关的专门的基金可以作为资金支持,所以不论是之前引发的生态问题还是现今面临的可能会休闲的生态问题都亟待解决。也就是说要想促进我国露天开采矿山事业的发展而同时保证生态环境的健康就要及时有效的解决资金的问题。另一方面,露天采矿在开采的过程中对隧道进行构筑时,只是仅仅将土层与矿体进行简单的分离。采矿的过程中山体自身平衡会被破坏,而引发山体滑坡和崩落或者是泥石流。往往矿产企业在进行开采时,会出现矿渣随意堆放的情况,当没有进行相应的维护时,矿渣的重量随着时间的累计就会超过了山体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引发山体滑坡[1]。当遇到暴雨天气就会引起泥石流。大气遭受污染:在矿山的露天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颗粒,当这些颗粒随着时间的累计越来越多的时候,由此引发的大气污染问题就会体现出来。引发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开采的过程中大量使用炸药,使空气中的悬浮物质增多,周边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而不能进行空气净化或者这些净化作用十分弱,不能达到更好的空气净化作用[2]。
2露天开采矿山对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