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教育管理

劳动教育管理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劳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劳动教育管理

劳动教育与班级管理融合方法浅析

摘要: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的贯彻和执行将从根本上影响到下一代劳动精神风貌。新时期下我们要求初中阶段的教育管理人员把劳动育人目标和班级管理目标有机地融合起来,引导初中生的劳动实践。本文从我国中学阶段劳动教育实施的现状角度出发,探讨了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劳动教育的内涵,为进一步提高和加强我国中学阶段劳动教育,提出建议和延伸性思考。

关键词:劳动教育;中学阶段;教育管理者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劳动教育与一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发展是休戚相关的。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劳动以及劳动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949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天津首先成立了劳动关系干部学校,后于2003年,改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秉持以培养和发展中国劳动特色精神作为建设理念。1995年3月18日,在第七次课程教学改革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明确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所处新时期下,要完成新时代的奋斗目标,要从根本上依靠劳动和劳动者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地奋斗。同年7月,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社会所需要的人、有时代担当的人。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的贯彻与执行从根本上影响着下一代的劳动精神面貌。由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时代下加强培养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时代需求性。时代的向前发展,劳动教育的也应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提出新任务、新课题。然而,近年来一些青少年出现了只注重智力教育、轻视劳动教育,学生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导致一些学生的劳动观念渐弱、劳动习惯不良、劳动能力减退。对此,我们必须进一步重视初中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应被视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研究意义

点击阅读全文

俄罗斯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分析

摘要:俄罗斯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多元的构成。从继承与弘扬主流价值观、积极利用各类教育资源、采用有章可循的管理模式以及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等多重视角,探究俄罗斯中小学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通过对俄罗斯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本土模式的理性审思,其具有文化场馆建设的重要性、多维主体的协同性及传统文化的相承性等主要特征,并阐述借鉴之义。

关键词:俄罗斯中小学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内蕴

学校价值与使命,是学校各项实践活动实施的基础。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建立一个共享合作、安全民主的共同体,促进所有成员的发展,并指导学校政策决议的方向与日常教育实践活动。”[1]随着俄罗斯基础教育阶段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校园文化建设逐渐成为俄罗斯中小学日常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俄罗斯中小学校园文化的内涵与构成

校园文化是存在于校园空间内,涵盖学生与教职员工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主要内容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建设等。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院士玛•玛•帕塔什尼克认为,在教学

管理中“校园文化”通常被定义为一系列规范、价值观、传统、习俗、仪式与规则,包括学校集体成员的活动、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校生活方式的规定等[2]。俄罗斯教育领域专家巴•瓦•西蒙诺夫指出,“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思想、情感与行为的指南,是学校成员的价值取向体系,是在校园及其班级中营造共同组织的心理氛围。校园文化是由集体价值观、规范与传统等构成的体系,也是学生社会化的关键因素。总地来说,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而学校价值观是校园文化的本质内核,对校园生活起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校园文化的构成是多元的。有俄罗斯学者指出,“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符号象征、学校英雄、典礼仪式、信念价值、行为准则规范、集体心理氛围等等。符号象征包括校徽、校歌、校旗、奖项、称号与校训等,信念价值包括人道主义、竞争、信任、合作与自我发展等”[3]。校园文化中较为重要的构成元素是使命宗旨、价值观、规范准则、传统与礼仪等。学校价值观与学校传统是基于学校代代相传的信念而形成的符合该校理想目标的校园精神文化[4]。还可以将校园文化划分为内部文化与外部文化(或行为文化)。内部文化取决于个体的文明程度、世界观、道德水平、知识涵养、兴趣爱好与精神需求等,其表现为对周围现实、对人及其工作成果的态度。外部文化(或行为文化)表现为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举止、言语神态、美学审美,对岗位负责与利用空闲时间的能力,包括在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沟通规则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5]。俄罗斯学者孔•米•乌沙科夫基于多年中小学工作实践经验与相关理论研究,在《中学管理:改革时期的危机》一书中通过建构“多层洋葱”模型来阐述校园文化的内涵与构成。乌沙科夫认为,校园文化的“外层”即“洋葱头”,指的是一些较为容易识别的符号象征,比如墙画、校服、校园展板上的广告与海报、优秀师生的照片、奥林匹克竞赛与其他比赛的优胜徽章与荣誉、命令处分以及学校节日墙报等。展示的这些符号象征能够很好地表达出一个学校的本质内涵、历史经验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学校的传说是校园文化的“中层”,即在学校发展进程中延续流传下来的传说与故事,这些口耳相传的故事传递着学校的价值观。校园文化的“内层”是指该学校制定的程序、礼节与仪式等。学校成员的外在行为表现往往是基于共同的信念与价值取向,并在无意识中得到深化。这些共同的信念与价值取向凝聚成“洋葱心”,即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核[6]。“多层洋葱”模型形象具体地阐述了俄罗斯中小学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多元构成。可以将校园文化划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集中反映出一个学校的价值观。校园价值观是在学校不断发展中形成的,被全体师生所认可,又指导学校各项事务的有序开展,促进学校成员的全面发展与学校的长远发展。

点击阅读全文

安全为主线下普车实训教学管理

摘要:普车实训既是对已学理论课程的实践巩固,也为数控实训及后续课程打基础。普车实训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必须加强安全教育与管理。在实训中以“8S管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工厂化管理,将安全教育管理主线贯穿整个实训过程,注重对学生品质和意识的培养,努力培养出是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普车实训;安全;“8S管理”;综合素质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机加工虽逐渐被数控加工所取代,但很多高校仍保留着金工实习等类型的普通机床实训课程,原因在于普通机床实训对于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和品质意识的培养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通过普车实训,可以对《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公差与配合》等前期专业课程知识以实践方式加以巩固,又可以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普车实训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以安全教育为主线,保证学生能平平安安学习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1以“8S管理”渗透引入安全素质教育

海尔总裁张瑞敏曾经以“每天擦六遍桌子”的故事总结中国人在做事上存在着不认真、不到位、工作执行力相对较差等问题。对于企业而言,管理上的落后比技术落后更可怕。最早被大家熟知的“6S管理”方法,让日本人逐渐养成了“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按规定做”的工作作风,促使其能够生产出世界一流品质的产品。按照能力本位、职业实践主线的实训培养要求,应对进入普车实训的学生按照企业生产实际进行管理。“6S管理”目前被企业广泛采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8S管理”,其内容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学习。整理是基础,服从使用价值理念、认为停滞就是浪费,要摒弃不要的东西。普车实训车间空间有限,对于一些废料、破损的刀具、不常使用的工量具必须给予处理。这就要求学生在其操作空间内只摆放有用的东西;整顿的目的是为了使用方便,要求定品目、定数量、定位置。在每台机床旁边设置有工具台,要求学生把工、量具按照要求整齐摆放在规定的位置,做到随取随用、用完放回。清扫的目的是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对于车间内不利于产品质量、不利于安全生产、不利于操作者健康的一切废弃物、有害物清除干净。进入实训车间的学生,要求他们每天工作结束后分组打扫车间卫生,每个人做好自己负责机床的卫生,把切屑和垃圾分类进行处置,保证实习车间的卫生;清洁是维持前三个内容的结果,是对工作环境的彻底改善和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人心情愉悦,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在实训操作过程中,会对学生的工量器具摆放情况进行检查提醒,每天实训结束督促他们认真做卫生,达到清洁环境的要求后方可离开。素养在于恒久维持,习惯自然。“8S管理”以素养贯穿始终,努力让按规定做按规定执行成为一种习惯。一句“早上好”,端正的工作态度,不乱拿乱动他人的工具和机床,遵守相关规定都是良好素养的体现;安全是前提,是实训和学习不断追求的目标。安全的关键在于消除隐患,预防事故发生。进入普车实训车间,我们要求学生令行禁止,严格遵守车间的管理规定和机床安全操作规程,对于不按要求做的学生,实训教师有权终止其实训资格;节约的要点在于人力、物力、空间、库存等因素的浪费,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从而降低产品的成本。在实训中,我们要求学生尽可能不要因为操作失误而发生毛坯被废的情况,实训结束关闭机床总电源,离开车间要随后关灯等;学习的要点在于遵从个人终身学习理念,创建学习型企业。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学生,要不断加强学习,在实训中巩固理论知识,学习其他同学的操作技巧,不断从老师那里学习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努力成长为专业技能型人才。

2以安全为主线的全过程管理

点击阅读全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浅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农村平均每四个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大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辈们照顾,这些孩子虽然衣食无忧,但缺少了父母的关爱。由于人为的原因与父母分开,缺少了父母关爱的孩子们的心理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他们大多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容易冲动、自律能力差,有逆反心理等,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

1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

1.1自卑心理严重。从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说,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从最低级的生理需求,到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层次逐渐增高。而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最需要的是情感需求。儿童时期是最需要父母的关爱的,一个没有受到父母关爱的孩子,会认为自己在家庭没有价值,从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同样,情感的缺失也会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出现扭曲和变形,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出现自卑心理,对儿童的成长发展不利。

1.2盲目冲动现象。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没有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而照看他们的祖辈们只是在物质需求上满足孩子,再加上老人对孩子的溺爱,即使有些问题也不去管教,不进行心理的沟通,任其发展,结果产生越来越多的不良习惯。脾气暴躁、遇事容易冲动,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点击阅读全文

以人为本教育使命

摘要]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就是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以人的个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为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和基本价值取向,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以知识为本”和“以技术为本”的教育,不能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素质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前提,人文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支撑,个性发展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

[关键词]以人为本;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使命

我们今天倡导的以人为本,与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有着本质区别。以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为代表的“民本思想”,首先是作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手段而提出的,是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的手段,是一种“驭民”、“治民”之术。其次,古代“民本思想”在重民、亲民的同时又有畏民、愚民倾向,甚至把人民群众看做是无知无识的“群氓”,或是供君王驱使的“牛羊”。这种民本思想是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矛盾的[1]。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本主义”思想,既有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强调保障个人权利、反对封建特权等积极内容,又深刻地浸透着资本对人性的剥削与压迫、变异与摧残的无奈。因此,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都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时代内涵

《辞海》对“人”的释义为:①人类;②指某种职业或身份的人;③每人。对“本”的释义为:①事物的根源或根基;②重要的,中心的。以人为本中的“人”,包括所有的人、各种社会团体和个人。以人为本意味着,相对于世间万事万物,人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具有主体地位和意义的,而不是其附属物。因此,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首先强调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主体,而非客体,更非工具,必须对人的基本权利普遍尊重,必须对“神本”、“君本”思想扬弃与否定。其次是对公正、平等、人道、自由和法治等理想社会的价值追求,努力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三是对社会个体的关怀和尊重,充分关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包括弱势群体,满足个体的个性化要求和在不损害群体利益前提下的个性张扬。四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通过改造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去实现。改造自然环境,必须充分注意保护自然、改善生态环境,只有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

二、以人为本教育观的实质内涵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