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

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

高等教育教学的重与轻研究

[摘要]目前高等教育在教学形式、教学管理和学生评价三个方面存在问题。教学形式上重课堂灌输,轻研讨辅导,导致学生同质化;教学管理上重量化考核,轻过程效果,导致管理简单化;学生评价上重考试成绩,轻综合评估,导致高分低能化。课堂灌输教学固然重要,但更应重视研讨辅导、心灵碰撞,避免同质化;教学管理上,应重质轻量,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使管理人性化和实效化;学生评价上,应重视综合评价,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使学生评价科学化和有效化。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考核;数学教育;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关乎人才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影响到众多学子的切身利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学生评价和教学形式必须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达到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切记片面化、功利化和主观化。为此,我们需要拨云见日,抓住根本,分析现状,提出对策。本文从教学形式、教学管理和学生评价等三个方面剥茧抽丝,简要论述了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策略。

一、针对教学形式上重课堂灌输,轻研讨辅导,导致学生同质化的策略

目前课堂教学依然是高等教育传授知识的主渠道和主战场,高校针对课堂教学设有教学督导,行政领导随机听课,每学期举行学生评教等监督措施,重视课堂教学的程度可见一斑,然而培养创新型人才,一味重视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而且,教师一人卖力主讲的传统化教学模式,对信息化时代成长的青年人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作者参加的一次教学研讨会上就听到有人说:“在课堂上如果学不到知识,学生还不如逃课;若是通过强行手段把不想上课的学生赶到课堂,不起好作用,反而影响其他学生。”这种现象的出现,难道是老师的课堂教学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作者了解到一位国家教学名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督导、同行老师的公认,而且他在教学方面颇有建树,著作颇丰,应该说学生不会逃课,然而部分学生依然逃课。除去正当的事由外,逃课现象促使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要应势而动、因势而谋,使学生珍惜大学的宝贵时间,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课堂灌输教学固然重要,但更应重视研讨辅导、心灵碰撞,避免同质化。随着许多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加之科研指标的考核压力增大,除了上课时间,老师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沟通,也无法答疑解惑,学生感觉大学还和中学一样,就是上课-做作业-考试-看分数。部分教师认为数学学科具有高度抽象性及严密逻辑性的特征,使得灌输式教育成为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最常用的方法,然而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而言,其实质上又是一种扼杀。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的方法、思考问题、明辨是非的机智和火花从何而来?创新思维的训练从何而来?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因此就成为一句空话。特别是每年的研究生入学面试,作者深有感触,简单的问题,参加面试的学生要么都会,而且答案一样,要么都不会。有的教师形象地说面试结果,就是大家都贴在地上,很少看到勇敢的站立者。

点击阅读全文

量化研究新闻传播学论文

一、缓慢发展中前进

1982年开始,藉由施拉姆先生访华带来的研究热潮,新闻传播学科快速发展起来,召开全国性的传播学研讨会,大众传播研究占据传播学研究的主流。1986年,量化分析在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运用。陈力丹1986年在《新闻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历史的探讨》中总结1979年来,我国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中的40个研究话题时,有13个话题涉及到量化分析方法的应用。1987年,《新闻学论集》第11辑发表祝建华的文章《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的科学来源》,这可能是目前可以追溯到的我国新闻传播学范围内较早的、鲜明的以“科学方法论”为论证对象的文章。逐渐的,在传播学界,量化研究不再饱受质疑,而是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工具运用起来。同时,也不仅仅局限于频率统计一类较为基础的数学和统计学手段,更多样的分析手段被引入学科研究中。例如岳南在1987年第3期《新闻学刊》上刊登了《新闻价值及其数学描述》一文,文中使用数学模型(二元一次方程)构建新闻价值这一因变量与读者需求、信息量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在这之后,在新闻传播研究过程中,数学模型的应用逐渐多了起来。如《新闻学刊》1987年第4期刊登的洪颖的文章《深度报道——党报报道结构的再次调整》,运用了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概念。在这一时期,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人员的眼界开阔了,研究也迈向了新的、更高的台阶。上世纪90年代中末期,传播学量化研究趋于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这其中,也不乏优秀的研究调查,如柯惠新、陈崇山、喻国明等人进行的亚运宣传效果调查研究。在研究中,不仅对数据进行了频率统计处理,更对数据间的相关系数、显著性进行了考量。通过路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式处理数据,避免了以往采取推断式的研究方式可能产生的误差,以科学的方法对受众态度成因进行测度。这在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中,是比较新颖的研究方式。在这一阶段中,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课题更加丰富和广泛,但大都停留在理论的引用和单纯借鉴上。原创性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比较少。如张莹、申凡等对1994年至2003年10年间《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统计,发现在这十年研究中,定量研究相较于定性研究方法而言,数量很少,依赖性较强,创造性不足。

二、高速发展时期

迈入新世纪的新闻传播学本身,迎来了自学科引入国内后最蓬勃发展的一段时期。依据王海龙,沈翠婷的《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量化分析》对我国2000—2009年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统计显示:这10年间,新闻传播学科立项数量增长幅度达到了惊人的331%。在这一形势下,量化研究方法在新闻传播学中的运用也变得更加的普遍和广泛。2004年,有学者以上海和昆明市民对于四种报纸的阅读情况考察为基础,考察了受众对于议程设置的敏感程度。这是一次将统计学中显著性水平测定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成功运用。谭天对2007—2009年间,刊载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这三本核心期刊上学术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这三本期刊上,采用量化研究的论文数占实证研究总论文数的比例分别达到45.8%、43.6%和60.6%,量化方法呈现出单调递增的趋势。说明量化研究,在新闻传播中越来越受到大多数研究学者们的青睐和信任。

三、展望与未来

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源于西方的社会调查和统计的思想就已经传入我国。随着这么多年社会学科和新闻传播学自身的发展,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已经得到了研究者们的普遍认同。

点击阅读全文

量化研究方法新闻传播学论文

一、缓慢发展中前进

1982年开始,藉由施拉姆先生访华带来的研究热潮,新闻传播学科快速发展起来,召开全国性的传播学研讨会,大众传播研究占据传播学研究的主流。1986年,量化分析在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运用。陈力丹1986年在《新闻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历史的探讨》中总结1979年来,我国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中的40个研究话题时,有13个话题涉及到量化分析方法的应用。1987年,《新闻学论集》第11辑发表祝建华的文章《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的科学来源》,这可能是目前可以追溯到的我国新闻传播学范围内较早的、鲜明的以“科学方法论”为论证对象的文章。逐渐的,在传播学界,量化研究不再饱受质疑,而是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工具运用起来。同时,也不仅仅局限于频率统计一类较为基础的数学和统计学手段,更多样的分析手段被引入学科研究中。例如岳南在1987年第3期《新闻学刊》上刊登了《新闻价值及其数学描述》一文,文中使用数学模型(二元一次方程)构建新闻价值这一因变量与读者需求、信息量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在这之后,在新闻传播研究过程中,数学模型的应用逐渐多了起来。如《新闻学刊》1987年第4期刊登的洪颖的文章《深度报道——党报报道结构的再次调整》,运用了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概念。在这一时期,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人员的眼界开阔了,研究也迈向了新的、更高的台阶。上世纪90年代中末期,传播学量化研究趋于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这其中,也不乏优秀的研究调查,如柯惠新、陈崇山、喻国明等人进行的亚运宣传效果调查研究。在研究中,不仅对数据进行了频率统计处理,更对数据间的相关系数、显著性进行了考量。通过路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式处理数据,避免了以往采取推断式的研究方式可能产生的误差,以科学的方法对受众态度成因进行测度。这在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中,是比较新颖的研究方式。在这一阶段中,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课题更加丰富和广泛,但大都停留在理论的引用和单纯借鉴上。原创性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比较少。如张莹、申凡等对1994年至2003年10年间《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统计,发现在这十年研究中,定量研究相较于定性研究方法而言,数量很少,依赖性较强,创造性不足。

二、高速发展时期

迈入新世纪的新闻传播学本身,迎来了自学科引入国内后最蓬勃发展的一段时期。依据王海龙,沈翠婷的《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量化分析》对我国2000—2009年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统计显示:这10年间,新闻传播学科立项数量增长幅度达到了惊人的331%。在这一形势下,量化研究方法在新闻传播学中的运用也变得更加的普遍和广泛。2004年,有学者以上海和昆明市民对于四种报纸的阅读情况考察为基础,考察了受众对于议程设置的敏感程度。这是一次将统计学中显著性水平测定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成功运用。谭天对2007—2009年间,刊载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这三本核心期刊上学术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这三本期刊上,采用量化研究的论文数占实证研究总论文数的比例分别达到45.8%、43.6%和60.6%,量化方法呈现出单调递增的趋势。说明量化研究,在新闻传播中越来越受到大多数研究学者们的青睐和信任。

三、展望与未来

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源于西方的社会调查和统计的思想就已经传入我国。随着这么多年社会学科和新闻传播学自身的发展,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已经得到了研究者们的普遍认同。

点击阅读全文

综合仿真实习教师教学论文

一、综合仿真实习指导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明确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

综合仿真实习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参加综合仿真实习的学生来自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因此需要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指导教师形成教学团队,相互取长补短来完成教学工作。然而,在教学指导工作中,指导教师职责不明确,互推责任,不能及时解决学习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2.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

综合仿真实习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及评价主体等。而目前对综合仿真实习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主要是看是否按时到位,是否参与了实习指导,完成教学任务,至于任务完成质量如何,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评价。即使有相关的评价制度,也因各种主观或是客观原因导致难以真正落实。对于实习指导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定性评价,就算是某些实习指导教师能认真地完成教学任务,按时到位,受到学生的好评,对其教学效果评价也难以真正体现出来,更谈不上评价标准、内容、方法等。

3.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影响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点击阅读全文

艺术设计专业课的成绩评价模式

1艺术设计课程成绩评价体系的普遍现状

1.1现阶段艺术设计课程成绩评价模式相对片面

目前,艺术设计课程成绩评价标准缺乏对教学活动的发展性特征、动态性特征和形成性特征的关照,忽略了艺术学科教学过程的特性。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中,学生每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成绩通常由一两件实践作品或命题作品得出。在艺术设计这样一个以感性认识和感性表达为本体的视觉艺术中,仅凭一两件作品并不能真正对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做出质与量的精确判断,从而也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客观有效的评价。此外,成绩评价普遍以班级单位范围内的学生整体水平作为参照基准,这种类似于常模参照的方式,虽能对本系或本班范围内学生的水平进行划分,用以实现成绩评价的发现与选拔功能,却因忽略了学生个体的进步与发展,而不能实现成绩评价对于学生个体的诊断、引导的功能。

1.2现阶段艺术设计课程成绩评价结果模糊、滞后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成绩通常是在课程结束后,以分值的形式予以公布,从而导致成绩的分值无法在评价者与受评者之间构建起可以交互的交流平台,学生更无法从中解读出自己艺术观念、艺术风格、创作思路、表现手法中的优点与不足。公布时间上明显滞后的评价结果错过了目标导向与反馈调节的最佳时机,也剥夺了学生对本次学习进行改进、完善的机会。

2艺术设计课程成绩评价新模式的研究目标

点击阅读全文